光刻機是制約晶片生產的一個很大的因素,荷蘭的阿斯麥公司的光刻機技術世界領先,雖說荷蘭在光刻機技術方面無人能匹敵,但做光刻機也不僅僅是荷蘭可以,光刻機需要幾萬個零件需要全球供應零部件,核心部件當然是歐洲和美國共同完成的,只不過荷蘭ASML最終完成了整合,並且幾乎達到了壟斷的層面,要說哪一個國家可以完全壟斷光刻機的所有部件還是很難的,也是不可能的。
國內幾家晶片公司一直想從ASML拿到最先進的光刻機設備,一直被以各種理由被拒絕,主要還是美國從中作梗,不要覺得現在世界貿易已經很自由了,歐美很多國家對國內採用禁運的方式,倒是這些年在被封鎖的厲害的核心技術點上,中國往往突破的最厲害,一旦突破了就會下幅度拉低售價,抑制國內相關領域的發展,所謂的外交講求的是用實力說話,沒有國家實力的支撐外交層面永遠是被動挨打的局面。
實際上,歐洲的晶片技術幾乎都起源於傳統的科技巨頭,但在後期的拼勁以及整體格局規劃上落後於美國,甚至落後於亞洲的日韓等企業,中國的晶片產業也是在最近幾年從中低端領域開始慢慢發力,距離成熟的產業鏈還是有很長的距離,不過中國擁有自己晶片產業鏈只是時間問題,歐美只是盡最大可能拖延中國前進的道路,現在國內晶片企業都在全力彌補之前在基礎領域的缺失。
歐洲的晶片產業為何做不起來?雖說以前有NXP和諾基亞,但是歐洲在科技方面的發展就像自己的的生活節奏一樣安逸,科技影響力也在逐年下降,以前很多科技領域的技術中心已經轉移到了中美,大趨勢不可逆轉,歐洲的科技企業在我國的數量整體也是在下降,證明歐洲在世界的話語權以及中心比例都在下降,以專家說,歐洲沒有做晶片的土壤。
歐洲自從16世紀以來,都是引領工業革命的先驅,積累到現在的技術優勢以及資金都足夠讓歐洲國家受用一段時間,美國打壓華為,但華為在歐洲市場已經得到充分的認可,無論是手機還是通訊設備在歐洲都非常受到歡迎,華為在歐洲的技術研發中心和研究院直接和很多高校合作,拿到很多前沿的理論知識,進而轉換成市場產品,英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對於華為的技術能力以及執行力都讚不絕口,並且覺得和華為合作是一種雙贏的效果。
未來晶片的設計和製造在國內必然會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都是容易被卡脖子的事情,中國有個優良的傳統越是封鎖的厲害,越是突破的厲害,這些年已經無數次證明了這種規律,中國人的自力更生能力以及勤奮程度在全球範圍內也是數得上號的,所以中國在未來在晶片設計以及製造工藝上都會掌握,大家覺得為什麼歐洲晶片技術實力不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