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asa | 文
央視的《走近科學》,堪稱80、90後的童年陰影。
這個旨在弘揚科學精神的大型科普節目,特別擅長渲染氣氛——懸疑感爆棚的開場白,詭異空靈的配樂,煞有其事的推理過程,但總在結尾掉鏈子——得出的結論令人大跌眼鏡。
研究了半天長白山水怪,最後發現只是魚類造成的水面波紋;拍了一整期的山村鬼屋,最後說是玻璃反光;做了UFO特輯,要麼是當事人出現幻覺+夢遊,要麼是攝像頭靈敏度不夠,拍到的其實是飛蟲。
看完這些解密,我只想關掉電視閉上眼睛,默默悼念剛剛逝去的20分鐘,我TM到底看了什麼?以至於播出的二十年後,《走近科學》已經變成了「走進段子」,成為網友們時不時拿出來調侃的素材。
不過,差不多和《走近科學》走紅同期,電視上還播過另一檔來自美國的科普節目,那完全是另一種畫風。
節目組為了測試泰坦尼克式沉船,是否會將遇難的人吸進海裡,真的去加州奧克蘭的船塢,買了一艘廢棄的老船,想法設法把它沉了。
為了推翻有幾百年歷史的「以相同頻率行軍,容易踏斷橋」的說法,他們真的自己造了一座吊橋,還製作了一隊的「模擬軍人」。
他們也會為了測試電影的爆炸和現實中有什麼不同,真的去炸很多東西——這可能是這個節目最「平淡」的一期。
比起常人說起都市傳說的神神秘秘,單刀直入的實驗、建模、爆破、以身試法...才是這檔節目的主旋律,就像每期開頭說的「他們不只介紹流言,還要加以驗證」。
這就是我們今天想聊聊的:《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
《流言終結者》是一檔從2003年開始,在Discovery探索頻道播出的紀錄片式科普節目。
兩位當家主持亞當·薩維奇和傑米·海納曼,加上The Build Team的三位,託瑞·貝勒奇、凱莉·拜倫、格蘭特·今原,就構成了最主要的出場人員。
每期節目都會挑戰1至4個流言(一般是3個),涉及的題材之廣,從魚的記憶有多久,到登月是真是假,應有盡有。
經過一番倒騰後,節目最終會得出CONFIRMED(流言證實)、BUSTED(流言破解)、PLAUSIBLE(存有可能)三種結論之一。
《流言終結者》一經播出便受到了熱烈歡迎,收視率節節攀升。2004年,上海紀實頻道等幾家中國大陸電視臺將其引進,因此《流言終結者》在國內也有相當高的知名度,甚至一度和《荒野求生》齊名,成為了探索頻道的臺柱節目。
有粉絲總結為什麼流言終結者好看:
第一是主持人有專業知識,第二是他們什麼流言都敢碰,第三是爆破、撞車、操作槍械的大場面,看得太爽了。
但實際上這第一點就不太嚴謹。在節目的常駐人員裡,只有日裔美籍的格蘭特·今原擁有電子工程本科學位,最重要的兩位主咖,亞當·薩維奇和傑米·海納曼都是特效行業的資深人士,他們參與過《黑客帝國》、《星球大戰》等電影的特效製作。
所以,相比專業的知識儲備,他們更加擅長的是動手能力——將腦洞付諸於實踐。
這在節目中有著充分的體現,每次提出流言後,兩人很快會把複雜的問題拆解成幾個關鍵問題,通過建立模型找到適合的實驗方法。
「什麼都敢」似乎是《流言終結者》的基因。節目裡的「人體試驗」,幾乎都是主持人親自上陣。
他們曾經為了試驗,汽車落水後如何脫險,兩人就坐在了被水包圍的汽車裡,輪流用各種工具開門、破窗,連節目組的其他人都覺得這太危險了。
但要說起,人們對《流言終結者》最直觀的印象,那絕對是一句話:藝術就是爆炸,哦不對,是「When in doubt,C4」(出了問題,C4都能搞定)。
這句話是傑米·海納曼說的,來自第六季的一次特輯節目。沒想到,此話一出迅速被網絡社區做成梗圖,也難得地在當時的中文圈子火了一把。
爆炸確實是《流言終結者》中最能激發荷爾蒙的部分。根據統計,節目總共3000多個實驗裡,大概有三分之一用到了爆炸。
如果存在危險性,節目裡會用上假人,所以也有人稱《流言終結者》為「假人的N種死法」。
總之,《流言終結者》可能是當時將娛樂性和專業性結合得最好的科普節目。
它能解答一些生活中的小問題,像紙其實不止能對摺7次,掉下上的食物5秒之內撿起來還乾淨是偽科學,牛不是看到紅色的東西就會發怒...
也有另外一些我們可能永遠用不到的冷知識,比如普通的手槍打不破門鎖,忍者不會空手接子彈,歐洲制式節日火箭沒法送人上天...
在播出的14年裡,《流言終結者》先後6次提名艾美獎,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上過一期節目。
但這些表象成績並不能概括《流言終結者》的成功。甚至在一部分人眼裡,這個節目是失敗的,因為它不夠科學。
事實上,《流言終結者》中一部分論證過程,遭到過很多質疑,有人覺得他們下結論太草率了,有人覺得形式大於內容。
還比如節目中早就驗證過「在飛機上可以使用手機」,但如果你把這個觀點放在今天的網上,評論區照樣能吵得不可開交。
作為一個科普節目,《流言終結者》好像沒有得出什麼「有用的答案」。
但真的是這樣嗎?Discovery探索頻道的創始人約翰·亨德瑞,曾經在自傳中這樣評價《流言終結者》:
「流言終結者的團隊透過破解流言,不僅刺激了青少年的想像力,也吸引了原本可能不看教育類節目的成年人。還有一點很重要,也是我們需要謹記的一點——傑米和亞當不是正兒八經的傳統主持人,他們能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有很強的共鳴。」
當一群沒有相關知識背景,卻有無限創造力和活力的人,撐起一檔科普節目時,它想展現的內核也許並不是「我們多麼有道理」,而更多的是一種探索精神。
正是這樣的探索精神,影響了一代人的科學夢。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流言終結者》激發了興趣,但在一些《流言終結者》相關視頻下面,因為看了節目成為「理工男」,甚至加入到了一線的科研工作中的聲音不算少見。
歐巴馬上《流言終結者》錄一期特輯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幫助白宮推動科學教育的普及。
不過,《流言終結者》也有終結的一天。
2016年,節目播出了最後一季的最後一期。此後,探索頻道嘗試通過選秀的形式復活節目,但失去了兩位坐鎮十多年的當家主持人,顯然也失去了大部分吸引力。
當然客觀的原因可能是,兩人主持人的年紀大了,節目開支與收視不符,後期討論的流言也趨於同質化,畢竟對於一檔每期都真刀真槍上陣的硬核科普節目來說,堅持14年已經是個奇蹟了。
好在他們還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亞當·薩維奇認真玩起了Cosplay,傑米·海納曼在研究一個「電動鞋」的項目,而曾經參與到節目中的不少人,至今還在活躍在其他科普節目裡。
只是幾天前,曾在《流言終結者》第七季代班的傑西·庫姆斯,在嘗試打破火箭車陸上速度記錄時意外身亡的消息,還會給人恍如隔世的感覺。
再回看《流言終結者》在國內的發展,還有點「成也版權,敗也版權」的味道。
《流言終結者》在電視時代因為經常播出為人熟知,但直到今天,國內都很難正規的渠道回顧這個節目。B站上的民間版大多清晰度感人。
在搜索資料時,我發現「流言終結者吧」有個單獨的詞條,說明這個貼吧也曾紅極一時,但現在它已經沒有了管理者,義務製作漢化的MBSFS字幕組也不知去向。
為數不多的好消息是,《流言終結者》馬上要推出一款遊戲,目前已經在Steam上有商店頁面了。從演示來看,遊戲的內容偏向硬核。
或許在不久後發售的遊戲裡,我們還能找回一些從前看節目時的快樂。
二十一世紀初,網際網路剛興起,外界的消息相對閉塞,看電視仍是人們最重要的娛樂活動。
對於那個年代長大的人來說,《流言終結者》這類科普節目,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我們了解世界的鑰匙。
事實上,我開頭調侃的《走近科學》,即便很多時候一點都不「科學」,但在那段時間,也確實起到了破除封建迷信的作用。
《流言終結者》最火的時候,國內的各大電視臺也推出過各自的「山寨版」,雖然沒法做到原版的大開大合,但至少也試圖關注了我們身邊的小事。
而如今信息越來越爆炸,當我們最需要辨析言論,找回科學精神,學會獨立思考的時候,《流言終結者》這類節目卻慢慢淡出了我們的視野。
這可能才是時代的遺憾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