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檔吊打《走近科學》的科普節目,用最爆炸的方式終結流言

2021-02-08 BB姬

mikasa | 文

央視的《走近科學》,堪稱80、90後的童年陰影。

這個旨在弘揚科學精神的大型科普節目,特別擅長渲染氣氛——懸疑感爆棚的開場白,詭異空靈的配樂,煞有其事的推理過程,但總在結尾掉鏈子——得出的結論令人大跌眼鏡。

研究了半天長白山水怪,最後發現只是魚類造成的水面波紋;拍了一整期的山村鬼屋,最後說是玻璃反光;做了UFO特輯,要麼是當事人出現幻覺+夢遊,要麼是攝像頭靈敏度不夠,拍到的其實是飛蟲。

看完這些解密,我只想關掉電視閉上眼睛,默默悼念剛剛逝去的20分鐘,我TM到底看了什麼?以至於播出的二十年後,《走近科學》已經變成了「走進段子」,成為網友們時不時拿出來調侃的素材。

不過,差不多和《走近科學》走紅同期,電視上還播過另一檔來自美國的科普節目,那完全是另一種畫風。

節目組為了測試泰坦尼克式沉船,是否會將遇難的人吸進海裡,真的去加州奧克蘭的船塢,買了一艘廢棄的老船,想法設法把它沉了。

為了推翻有幾百年歷史的「以相同頻率行軍,容易踏斷橋」的說法,他們真的自己造了一座吊橋,還製作了一隊的「模擬軍人」。

他們也會為了測試電影的爆炸和現實中有什麼不同,真的去炸很多東西——這可能是這個節目最「平淡」的一期。

比起常人說起都市傳說的神神秘秘,單刀直入的實驗、建模、爆破、以身試法...才是這檔節目的主旋律,就像每期開頭說的「他們不只介紹流言,還要加以驗證」。

這就是我們今天想聊聊的:《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

《流言終結者》是一檔從2003年開始,在Discovery探索頻道播出的紀錄片式科普節目。

兩位當家主持亞當·薩維奇和傑米·海納曼,加上The Build Team的三位,託瑞·貝勒奇、凱莉·拜倫、格蘭特·今原,就構成了最主要的出場人員。

每期節目都會挑戰1至4個流言(一般是3個),涉及的題材之廣,從魚的記憶有多久,到登月是真是假,應有盡有。

經過一番倒騰後,節目最終會得出CONFIRMED(流言證實)、BUSTED(流言破解)、PLAUSIBLE(存有可能)三種結論之一。

《流言終結者》一經播出便受到了熱烈歡迎,收視率節節攀升。2004年,上海紀實頻道等幾家中國大陸電視臺將其引進,因此《流言終結者》在國內也有相當高的知名度,甚至一度和《荒野求生》齊名,成為了探索頻道的臺柱節目。

有粉絲總結為什麼流言終結者好看:

第一是主持人有專業知識,第二是他們什麼流言都敢碰,第三是爆破、撞車、操作槍械的大場面,看得太爽了。

但實際上這第一點就不太嚴謹。在節目的常駐人員裡,只有日裔美籍的格蘭特·今原擁有電子工程本科學位,最重要的兩位主咖,亞當·薩維奇和傑米·海納曼都是特效行業的資深人士,他們參與過《黑客帝國》、《星球大戰》等電影的特效製作。

所以,相比專業的知識儲備,他們更加擅長的是動手能力——將腦洞付諸於實踐。

這在節目中有著充分的體現,每次提出流言後,兩人很快會把複雜的問題拆解成幾個關鍵問題,通過建立模型找到適合的實驗方法。 

「什麼都敢」似乎是《流言終結者》的基因。節目裡的「人體試驗」,幾乎都是主持人親自上陣。

他們曾經為了試驗,汽車落水後如何脫險,兩人就坐在了被水包圍的汽車裡,輪流用各種工具開門、破窗,連節目組的其他人都覺得這太危險了。

但要說起,人們對《流言終結者》最直觀的印象,那絕對是一句話:藝術就是爆炸,哦不對,是「When in doubt,C4」(出了問題,C4都能搞定)。

這句話是傑米·海納曼說的,來自第六季的一次特輯節目。沒想到,此話一出迅速被網絡社區做成梗圖,也難得地在當時的中文圈子火了一把。

爆炸確實是《流言終結者》中最能激發荷爾蒙的部分。根據統計,節目總共3000多個實驗裡,大概有三分之一用到了爆炸。

如果存在危險性,節目裡會用上假人,所以也有人稱《流言終結者》為「假人的N種死法」。

總之,《流言終結者》可能是當時將娛樂性和專業性結合得最好的科普節目。

它能解答一些生活中的小問題,像紙其實不止能對摺7次,掉下上的食物5秒之內撿起來還乾淨是偽科學,牛不是看到紅色的東西就會發怒...

也有另外一些我們可能永遠用不到的冷知識,比如普通的手槍打不破門鎖,忍者不會空手接子彈,歐洲制式節日火箭沒法送人上天...

在播出的14年裡,《流言終結者》先後6次提名艾美獎,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上過一期節目。

但這些表象成績並不能概括《流言終結者》的成功。甚至在一部分人眼裡,這個節目是失敗的,因為它不夠科學。

事實上,《流言終結者》中一部分論證過程,遭到過很多質疑,有人覺得他們下結論太草率了,有人覺得形式大於內容。

還比如節目中早就驗證過「在飛機上可以使用手機」,但如果你把這個觀點放在今天的網上,評論區照樣能吵得不可開交。

作為一個科普節目,《流言終結者》好像沒有得出什麼「有用的答案」。

但真的是這樣嗎?Discovery探索頻道的創始人約翰·亨德瑞,曾經在自傳中這樣評價《流言終結者》:

「流言終結者的團隊透過破解流言,不僅刺激了青少年的想像力,也吸引了原本可能不看教育類節目的成年人。還有一點很重要,也是我們需要謹記的一點——傑米和亞當不是正兒八經的傳統主持人,他們能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有很強的共鳴。」

當一群沒有相關知識背景,卻有無限創造力和活力的人,撐起一檔科普節目時,它想展現的內核也許並不是「我們多麼有道理」,而更多的是一種探索精神。

正是這樣的探索精神,影響了一代人的科學夢。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流言終結者》激發了興趣,但在一些《流言終結者》相關視頻下面,因為看了節目成為「理工男」,甚至加入到了一線的科研工作中的聲音不算少見。

歐巴馬上《流言終結者》錄一期特輯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幫助白宮推動科學教育的普及。

不過,《流言終結者》也有終結的一天。

2016年,節目播出了最後一季的最後一期。此後,探索頻道嘗試通過選秀的形式復活節目,但失去了兩位坐鎮十多年的當家主持人,顯然也失去了大部分吸引力。

當然客觀的原因可能是,兩人主持人的年紀大了,節目開支與收視不符,後期討論的流言也趨於同質化,畢竟對於一檔每期都真刀真槍上陣的硬核科普節目來說,堅持14年已經是個奇蹟了。

好在他們還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亞當·薩維奇認真玩起了Cosplay,傑米·海納曼在研究一個「電動鞋」的項目,而曾經參與到節目中的不少人,至今還在活躍在其他科普節目裡。

只是幾天前,曾在《流言終結者》第七季代班的傑西·庫姆斯,在嘗試打破火箭車陸上速度記錄時意外身亡的消息,還會給人恍如隔世的感覺。

再回看《流言終結者》在國內的發展,還有點「成也版權,敗也版權」的味道。

《流言終結者》在電視時代因為經常播出為人熟知,但直到今天,國內都很難正規的渠道回顧這個節目。B站上的民間版大多清晰度感人。

在搜索資料時,我發現「流言終結者吧」有個單獨的詞條,說明這個貼吧也曾紅極一時,但現在它已經沒有了管理者,義務製作漢化的MBSFS字幕組也不知去向。

為數不多的好消息是,《流言終結者》馬上要推出一款遊戲,目前已經在Steam上有商店頁面了。從演示來看,遊戲的內容偏向硬核。

或許在不久後發售的遊戲裡,我們還能找回一些從前看節目時的快樂。

二十一世紀初,網際網路剛興起,外界的消息相對閉塞,看電視仍是人們最重要的娛樂活動。

對於那個年代長大的人來說,《流言終結者》這類科普節目,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我們了解世界的鑰匙。

事實上,我開頭調侃的《走近科學》,即便很多時候一點都不「科學」,但在那段時間,也確實起到了破除封建迷信的作用。

《流言終結者》最火的時候,國內的各大電視臺也推出過各自的「山寨版」,雖然沒法做到原版的大開大合,但至少也試圖關注了我們身邊的小事。

而如今信息越來越爆炸,當我們最需要辨析言論,找回科學精神,學會獨立思考的時候,《流言終結者》這類節目卻慢慢淡出了我們的視野。

這可能才是時代的遺憾吧。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讓無數人愛上科學的《流言終結者》終結了 這不是流言
    連續播出14年後,美國電視科普節目《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於上周播出最後一集後,正式終結。
  • 最真實的流言:拜拜啦,《流言終結者》!
    ——Tyler Stieber「流言終結者要完結了,一個時代要結束了。」——Felipe Sobreiro「謝謝你們讓科學變得這麼有趣,會很想念你們的。流言終結者,再見。」——Rene Mauthe「不要啊……請告訴我這只是萬聖節的捉弄好嗎?」
  • 《流言終結者》機器人天才格蘭·今原去世:終其一生,只為讓孩子愛上科學
    同事問我他是誰,我說你一定沒看過這部家喻戶曉的科普節目《流言終結者》。這部在Discovery頻道播出,從2003年一直播到2016年的節目,每集四十分鐘,《流言終結者》一共用實驗驗證了超過1000個流言傳說。節目的五個主持人都是電影特效專家,之前整天就是跟爆炸、高速運動打交道。
  • 這則科普節目有多霸氣?歐巴馬也是粉絲!
    《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於上周播出最後一集後,正式終結。 2002年,加拿大節目製作人彼得·瑞斯向探索頻道引介了這檔科學試驗節目。每一集,節目會關注兩到三個流傳於街頭巷尾的都市傳奇、群體迷思或網絡謠言。
  • 中國最沙雕科普節目盤點:《走近科學》只排第二?
    讀過足夠多書的人當然對節目的科普感到不屑一顧,可是,這些人也並不是《走近科學》真正的受眾。《走近科學》節目一開始成立的目的,是做科普教育。這是大實話,那時候節目的科學水平,大學生都未必看得懂,更何況學歷不高的老百姓。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個節目要解決的是有些老百姓喜歡封建迷信的問題,你講什麼風險投資、三峽地址災害,人家根本就不關心。
  • 製作這隻尤達寶寶的人去世了,他還主持過《流言終結者》
    圖丨網頁截圖 他曾是這檔招牌節目的主持人《流言終結者》是美國探索頻道的一個電視科普節目。對於各種都市傳說和奇異迷思,節目會通過實驗進行驗證或破解,方法往往大膽暴力,火光沖天的爆炸場面更是屢見不鮮。2003年~2016年,《流言終結者》一共播出14季,進行了2950個實驗,粉碎了1050個謠言,同時也製造了900次爆炸。節目中的不少話題都很經典,例如紅布能不能惹怒牛?聲音能不能滅火?《鐵達尼號》中,如果傑克和露絲一起趴到木板上,兩個人能不能都活下來?
  • 《流言終結者》機器人天才格蘭·今原去世:終其一生,只為讓孩子愛...
    同事問我他是誰,我說你一定沒看過這部家喻戶曉的科普節目《流言終結者》。 這就決定了它的風格:用最勁爆的方式來研究最科學的問題。 我敢說,這套節目是我看過這麼多套科普節目裡最接地氣又最嚴謹科學的一個,他們做的事情都是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才會做的事情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主持人張騰嶽在一次採訪中回憶,1998年至2003年間,節目都是《爆炸消除鍋爐預應力》式的「真科學」,還曾請到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同臺。 事實證明這般硬核的科教節目並不利於大眾傳播,節目收視率一度接近於0。反倒是從2004年開始採用的「走近偽科學」方式,從社會生活中獲得焦點、熱點、疑點、難點及新現象,並給予科學上的解釋,這才讓一檔節目獲得了國民性。
  • 懸疑大片《走近科學》停播,日本也有好看的科普節目嗎?
    9月30日,小編的童年陰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走近科學》節目迎來了最後一期。這是一檔科普節目,卻有吊人心弦的標題,陰森的畫面,瘮人的背景音樂,刻意烘託出的恐怖氛圍,完全不輸於懸疑大片。最後調查出來的真相又往往出乎意料,讓人啼笑皆非。下面小編就幫助大家回憶一下,這些年來《走近科學》都播出了什麼內容。
  • 《走近科學》停播了
    當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大閱兵展示的尖端軍事科技時,央視老牌科學電視節目《走近科學》從10月起將停播的消息,即便在科學傳播圈子裡,也顯得波瀾不驚。說實話,出國後我已多年沒看這檔節目了,不過作為當年央視科學類節目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節目,其停播還是具有某種符號意義。
  • 《走近科學》停播後,再也沒有這麼浪漫的科普節目了
    作為全國首套被欽點的大型科普欄目,《走近科學》曾是20年前最風光牛氣的節目,不但一出道就霸佔cctv1、cctv10晚間黃金檔的C位,而且還會每日洗腦輪播,但凡家裡有電視的,絕對都看過《走近科學》然而在幾十年後,這位老朋友停播告別時,觀眾們的畫風卻不是依依惜別,幾乎所有#走近科學播出最後一期#的話題下,都是年輕人對《走近科學
  • 以科普抵禦「科學流言」
    以科普抵禦「科學流言」 2020-12-02 14: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普紀錄片《流言終結者》全16季,驗證經典
    這是一個記錄片形式的電視系列劇,大概可以劃到"揭密/科學試驗/特技"一類。由主持人Jamie和Adam兩人為觀眾揭露/戳穿當代街頭巷尾流傳的各種「神話」的秘密。 每一集的內容包含3個「神話」,內容包括各種網際網路上的謠傳,一些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偽「常識」,歷史事件等等,但更多的還是與好萊塢電影上常見的一些鏡頭有關。
  • 《走近科學》完結撒花 回顧這檔最佳沙雕國產懸疑系列劇
    這些經典套詞,就出自90後經典懸疑沙雕科普欄目——《走近科學》。但是,就在70大慶的前一天,這檔讓你在童年瑟瑟發抖的大型國產科普欄目《走近科學》大結局了!噢,不,讓我們一起走近科學。不過我相信這一定賽過你看過的最緊張、最嫌疑的恐怖片,畢竟有哪個科普節目的畫面長這樣?
  • 《流言終結者》的主持人格蘭逝世了
    今天下午的消息,《流言終結者》的主持人,日裔美國人格蘭·今原突發疾病病去世,年僅49歲。《流言終結者》有五位常規主持人,格蘭在第三季中間加入,登場最晚,給人的印象卻非常深刻。他是團隊的智多星。第一次出場,他就錘碎無數個動物骨頭,來研究最能模擬出人骨頭強度的配方。他還製作了一個巨大的八足蜘蛛機器人,能馱著一個成年人行動。
  • 《走近科學》停播一周年,承包1億人童年陰影的它,「死」得可惜嗎?
    深藍色調、詭異背景音樂的恐怖風是《走近科學》的深刻記憶點和《少年包青天》、《一雙繡花鞋》一起,這檔節目的無數故事曾給無數90後00後留下童年陰影:喀納斯水怪、中國飛人、碭山女屍、廁所異響……曖昧的懸疑畫面,「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的畫外音,張騰嶽的解說,至今仍在無數人耳邊迴響。
  • 《流言終結者》完結:讓我們一起度過童年的最後一天
    ▲最後一天,我居然用Uber打車去工作室。真是奇怪。▲因為傑米和我將在明天早上踏上《流言終結者》巡演的旅途,所以這星期早些時候,我不得不清理了我的辦公室。這是那天的樣子。▲包裹裡有什麼呢?主要是一些為了《流言終結者》巡演準備的讀物。我們將會外出6個星期。
  • 為什麼你一定要看《流言終結者》?
    比如,你知道託瑞在拍節目的時候,曾經兩次被警察用槍指著嗎? 一次是用一堆氣球託起一個小女孩時,他們用BB槍打掉卡在房頂的氣球,槍聲卻讓周圍的群眾報警,聞訊而來的警察直接用槍指著節目組,並且要求他們趴在地上…..
  • 《走近科學》停播,再見了童年陰影
    這期間,很多欄目觀眾都完成了升學,入職,結婚,生子…… 但一提起《走近科學》,作為80、90後的集體回憶,大家還是會忍不住的汗毛直立,想起那些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在《走近科學》最火的那幾年,整個節目就是一部人間奇譚百科。節目借用懸疑片的敘事手法,搭配詭異的長鏡頭,黑白的美術配色,驚悚的背景音樂,愣是將好好的科普專題變成了晚間恐怖故事。本著「破除迷信,宣揚科學」宗旨的《走近科學》,用三十分鐘講迷信,三分鐘講科學的方式,成功讓這檔節目許多孩子心目中的童年陰影。
  • 這檔科普節目把「入侵」你生活的科技都批了一遍
    / unsplash今年,央視一檔從1998年開始就播出的科普類欄目《走近科學》停播,圍繞這檔被人們戲稱「童年陰影」的節目討論十分多元。有人認為《走近科學》根本就是譁眾取寵的娛樂節目,並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嚴肅知識的「科普」,也有人認為節目揭露了中國社會最真實的「封建迷信」,不信可以參考衝上頭條的「量子波動速讀班」。從方法論上來看,其實前者更側重科學知識與內容,後者更關注科學思維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