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學》停播了

2021-02-21 果殼

當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大閱兵展示的尖端軍事科技時,央視老牌科學電視節目《走近科學》從10月起將停播的消息,即便在科學傳播圈子裡,也顯得波瀾不驚。

說實話,出國後我已多年沒看這檔節目了,不過作為當年央視科學類節目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節目,其停播還是具有某種符號意義。於是,在看了《傳媒見聞》公眾號刊登的相關文章後,我與iScientist的Yuki編輯聊起此事,Yuki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走近科學走了,但科學從未走遠!

這句經典評價提醒我,應該在我的「科學傳播的科普」專欄中探討下電視中的科學這一科普的重要形式。在探討電視中的科學這個話題前,還是有必要先看看《走近科學》的歷程。這裡並不打算詳細描述這檔節目的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各種在線百科中了解。我只記得,這檔節目最初是在央視「新聞聯播」或「焦點訪談」後相當好的時段播出。最早的幾年,節目報導的,或者更準確地說謳歌的,都是國內有重大意義的科技進步,而判斷重要意義的標準主要是所報導的科技如何促進國家的科技進步。

1998年《走近科學》的片頭 | 優酷

由於新聞聯播中很少報導科學,《走近科學》當時在節目設置上更像是長新聞,從科普供給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大進步。還記得當時標準的敘事方式是國民經濟中遇到了什麼問題,然後科學家或工程師們出現了,用他們的智慧戰勝了挑戰。遺憾的是,它的收視率似乎一直不高。我懷疑普通觀眾可能主要利用這個介於新聞聯播與黃金檔電視劇之間的時段上廁所或者吃晚飯。於是,節目後來被移出了黃金時檔,又從央視一套遷到科教頻道播出。正是這次搬家,讓《走近科學》搖身一變,收視率迅速攀升。原因麼?用批評者的話講,似乎是「走近科學」變成了「走近不科學」。這個階段的《走近科學》,大多數報導的是各種靈異事件,經過曲折迷離甚至是驚心動魄的發展,最終的「科學」結論是,原來當事人搞錯了。借用《傳媒見聞》公號文章舉的幾個廣泛流傳的例子。一位河北農民連續三次神秘失蹤,一夜之間騰飛至一千多公裡外的南京和上海,多年來這段經歷一直與UFO掛鈎。但在層層推理後,節目最後發現,一切都是當事人的幻覺,從家裡失蹤則是因為夢遊。另一期節目中,一位吐血奇人,談笑風生間便可以口吐鮮血,請來醫生對當事人進行了內臟、鼻息等全方位的檢查,都未發現異狀。但最後,醫生偶然發現當事人只是牙齦發炎。

《傳媒見聞》的公號文章總體上對此持肯定態度,「雖然節目的引子多出自靈異事件,但最後的科學詮釋,最終還是讓人對離奇古怪的未知理解落腳在『科學』而非迷信的理解上。從一次次懸而未決到真相大白,反反覆覆的引導下,實際上人們的思維在不經意間都烙上了相信科學詮釋的影子」。

對此我表示贊同。實際上,即便在當年不少圈裡人士批評《走近科學》時,我也在為其辯護。因為相較幾十年來科普被等同於普及國家的科技成就的做法,以及節目中科學家總是正襟危坐的風格,走近科學》幾乎可以算作一場電視科學節目的興趣革命。多年來,我一直認為,主要目的是論證國家科技成就和科技政策英明的科普,實際上會讓受眾遠離科學本身。

遺憾的是,央視的領導肯定不這麼看。所以《走近科學》後來再次改版成高大上和一本正經的宣傳科學的形式,收視率直線下降,最終走到了停播這一步。當然,《走近科學》的收視率下降,應該也與移動網際網路特別是在線視頻欄目的興起有關,這是我們下面要探討的話題。

既然《走近科學》的嘗試兩頭不討好,那麼什麼樣的電視科學欄目才能克服這一點呢?應該說,從1950年代電視興起,西方的科學界和科普界就對此展開探討。這篇文章限於篇幅,難以系統梳理這一過程,不過我們不妨看看優秀的非娛樂電視科學節目都是怎麼玩的。NOVA的ScienceNOW 系列節目,Discovery的各種科學探索,國家地理電視頻道的星際旅行,BBC的Planet Earth和各種科學實驗探秘,它們都有什麼共同特點呢?無疑,它們都有優美或者強烈的視覺效果,這也是電視走向大眾後不久就吸引了很多科普人士投身其中的原因。它們也都有比較精彩曲折的情節,有著電視鏡頭切換所賦予的緊湊流暢的敘事結構

NOVA的ScienceNOW系列節目的片頭 | NOVA

如果僅僅注意到這些,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為靈異時代的《走近科學》喊冤。不論是飛碟失蹤案還是口吐鮮血,哪一個沒有視覺效果?哪一個沒有偵探小說一般的曲折情節?那同樣強調情節曲折和視覺吸引力的《走近科學》,與這些優秀的科學電視節目比,缺了什麼呢?上述知名的國際電視科學欄目中的很多節目(當然不是全部),不論是暢想太空旅行還是探秘瑪雅古城,抑或是辯論紅肉的健康風險,其最終的落腳點,是科學界在相關議題上的主流結論,以及這種結論與我們理解的差異、與社會的張力、或者這些主流結論自身的不確定性。科研過程本身所具有的曲折與探索未知的情趣,構成了不少電視科學節目中的主要情節和主幹線索。而靈異時代的《走近科學》雖然也要藉助科學(更準確地講是包括普通醫學知識的科技)來揭秘,但此處的「科學」其實與科學家們所進行的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沒有太大關係。我們可以肯定它有引導公眾在面對奇聞異事時應該相信科學詮釋這種作用,但這只是很基本的科學信念,差不多等同於讓我們相信已經被科學所包裝起來的現代社會的常識。

《走近科學》的靈異選題

這當然不是沒有意義。實際上相信基於科學的常識,到今天還是幫助我們戰勝各種網絡謠言,尤其是與健康及食品相關謠言的主要利器之一(另一個利器是我們對程序和邏輯的認可與遵循)。但出於收視率的需求,靈異時代的《走近科學》大部分時間都在栩栩如生地刻畫各種反常識的認識。對於觀眾而言,是否最後那一剎那的「科學揭秘」能讓人更相信基於科學的常識,這其實很不確定。現代媒介心理學(Media psychology)的研究表明,人們看電視上的科學節目,很可能不是被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所影響,而是受制於一種移情作用(transportation),將自己等同於節目中的角色。當人們融入這種角色或情節中,很多時候觀看支持科學的電影和電視劇後,他們的態度反而更接近於節目中那些反科學的人物。此處提到「移情作用」仍然有很多不確定性,並不是為《走近科學》放棄靈異事件重歸高大上的科學而辯護。實際上,宣傳國家科技成就的《走近科學》一樣沒有真正表現科學。在大多數這類節目中,科學主要是一個體現國家進步的符號,至於這個符號為我們帶來了哪些關於未知世界的知識,或者改變了哪些常規知識,這並不是編導們關心的內容。自然,科研過程本身所具有的曲折與探索未知的情趣,也就在我們的電視科學節目中被省略了。

 

那麼,怎樣讓科學不遠離電視,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各種媒介呢?利用科研過程本身所具有的曲折,探究科學與社會的張力,以及尋求不同科學解釋的碰撞,這些可以為相當多的電視科學節目帶來生機。在前述的ScienceNOW 或Space travel系列節目中,科研或探索過程的層層遞進,科學家們反覆遭遇的挫折,部分研究遭到打壓,科研條件讓英雄無用武之地,以及實驗過程中靈光一現的火花,都可以構成曲折情節。當然,這裡說的生動曲折經過了藝術化處理,略去了絕大多數冗長沉悶的實際科研細節。

天空呼喚我們 | 《國家地理》的MARS系列節目

實際上,把科研過程所具有的生動曲折作為賣點,已經是包括果殼網在內的很多公眾號或網絡新媒體科普文章的常規套路,儘管略顯遺憾的是,這些文章中的素材,大部分來源於國外科普文章或科研成果。

在社交媒體上,同樣也有優秀的科學視頻既叫好又賣座。比如在科普圈裡被稱為「春哥」的國家天文臺鄭永春研究員,與騰訊視頻合作的《火星移民》,很早就獲得3000萬次訪問量。據說,中科院動物所周琪院士的一段實驗視頻,也在短短幾小時吸引了3萬次點擊。模仿TED的科學家短演講,國內也有了包括中國科協主辦、果殼承辦的「我是科學家」演講,中科院SELF講壇等等在內的多個版本。這些視頻共同的特點,是科學不再僅僅是宣揚科技成就的一個符號,而是有了獨立的生命。一線科學家的直接投入,也讓科學本身的奇妙,成為科學視頻節目的要素之一。

國家天文臺鄭永春《火星移民》科普演講 | 騰訊視頻

為何這些不斷湧現的資源和龐大的觀眾卻無法「挽救」央視的《走近科學》呢?前面講的把科普等同於宣示國家科技成就,無疑是原因之一。觀眾們當然有因為讚嘆祖國科技強盛而觀看科學節目的動機,但那主要局限在國慶周年、嫦娥登月這樣特定的重大事件發生時,這種動機不足以成為每天支撐我們觀看《走近科學》或其他電視科學節目的理由。僅僅揭示出這一點還不夠。我們也要看到,基於流量技術的社交媒體,在動員科學家投身科普、鎖定適宜的科學觀眾、為受眾按需播放以及為科學家或科普人士的勞動產生回報方面,都比傳統電視媒體更具優勢。但與此同時,必須承認,網絡流媒體或公眾號是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的主流電視媒體的,尤其是央視這種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權威媒體。所以,在感嘆《走近科學》的停播標誌著中國傳統電視科學節目式微的同時,我們也期待著傳統的權威電視媒體能利用社交媒體所創造的各種機遇,拍攝出符合科學傳播自身特點的優秀電視節目。科學沒有走遠,因為它本來就在我們之中。現在是時候讓我們與傳統的電視人一起努力,讓科學走近電視了。

果殼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些啥玩意兒的果殼

我覺得你應該關注一下

喜歡別忘了點在看喲↘️

受生物圈2號的啟發,我們試圖將整個大自然裝進一本日曆。366個物種「入住」其中,更有「收藏」了53張手繪插畫的物種畫廊……‍每周,這裡還要進行一次「嚴肅」的知識研討,像是「熊貓為啥長得一身黑白色?」、「大象嗅覺究竟有多厲害?」什麼的……這就是《物種日曆2020》,明年,讓你的桌面變得更有趣!

傳送門就在這,戳~

相關焦點

  • 《走近科學》停播,再見了童年陰影
    》,從此正式停播。在《走近科學》最火的那幾年,整個節目就是一部人間奇譚百科。節目借用懸疑片的敘事手法,搭配詭異的長鏡頭,黑白的美術配色,驚悚的背景音樂,愣是將好好的科普專題變成了晚間恐怖故事。本著「破除迷信,宣揚科學」宗旨的《走近科學》,用三十分鐘講迷信,三分鐘講科學的方式,成功讓這檔節目許多孩子心目中的童年陰影。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真好奇,如果由《走近科學》欄目組按「走近科學」的套路,來拍攝一期以「看走近科學」為謎底的節目,會出現怎樣的效果? 9月30日,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播出,觀眾們終於在不斷走近科學的旅程中停下了腳步。  作家韓寒也被節目欺騙過:「《走近科學》就是因為走了好幾年,還沒有走近過,所以一直在堅持不懈地想要走近科學。」 他在自己的《他之國》中也闢出一塊荒誕的土地,留給《走近科學》:一個農民伯伯種白蘿蔔,竟然長出一棵胡蘿蔔。
  • 停播一年後,我覺得《走近科學》並沒那麼爛
    很多人早就記不清,自己最後一次看《走近科學》是什麼時候了。 而在去年9月30日,《走近科學》正式停播,想看也看不到了。 但在網際網路一片緬懷聲中,有個現象很有意思:嘲笑《走近科學》仿佛成為了政治正確,吐槽《走近科學》有多狠,仿佛就能佐證自己的智商有多高。
  • 《走近科學》停播後,主持人現身拼多多,網友:第二季走進農村!
    說起央視最有名的欄目,《走近科學》絕對可以躋身前五名。這檔有著「鬼片一樣的開頭、一樣的結局」的科普欄目,自去年9月份停播以後,讓無數網友懷念至今,連帶著主持人張騰嶽也成功出圈。小的時候,只要每天晚上準時,打開電視收看《走近科學》,闖入每個小朋友視線的畫面,都堪比大行其道的國產恐怖片,比如這種:差一點的,那也得是外星人研究院的風格。伴隨著張躍騰老師讓人上頭的解說,令人毛骨悚然的配樂和看著就汗毛直豎的畫面,中國大多數小朋友都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心理素質訓練。
  • 《走近科學》停播:曾經集體群嘲,如今全網懷念
    真好奇,如果由《走近科學》欄目組按「走近科學」的套路,來拍攝一期以「看走近科學」為謎底的節目,會出現怎樣的效果?9月30日,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播出,觀眾們終於在不斷走近科學的旅程中停下了腳步。收官節目《治理水花生》。
  • 《走近科學》停播後,再也沒有這麼浪漫的科普節目了
    走近科學最終還是停播了。作為全國首套被欽點的大型科普欄目,《走近科學》曾是20年前最風光牛氣的節目,不但一出道就霸佔cctv1、cctv10晚間黃金檔的C位,而且還會每日洗腦輪播,但凡家裡有電視的,絕對都看過《走近科學》然而在幾十年後,這位老朋友停播告別時,觀眾們的畫風卻不是依依惜別,幾乎所有#走近科學播出最後一期#的話題下,都是年輕人對《走近科學
  • 《走近科學》停播一周年,承包1億人童年陰影的它,「死」得可惜嗎?
    最近小萬在看視頻的時候,只要中途出現幾秒懸疑情節,就會出現這樣的彈幕:如果是走近科學,這裡能給你整四集了。後面一連串「哈哈哈哈前面」、「走近科學的好好笑」的彈幕,表示認同。2019年9月30日,播出長達21年的它正式停播,至今整整一周年了,作為誕生初期挺正經的一檔節目,為什麼會越來越沙雕,進而停播了呢?今天小萬帶你一起「走近科學」,探秘真相。從南極探險到「半夜鬼拉燈」《走近科學》也是迫不得已1998年,小萬才剛1歲。
  • 懸疑大片《走近科學》停播,日本也有好看的科普節目嗎?
    9月30日,小編的童年陰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走近科學》節目迎來了最後一期。這是一檔科普節目,卻有吊人心弦的標題,陰森的畫面,瘮人的背景音樂,刻意烘託出的恐怖氛圍,完全不輸於懸疑大片。最後調查出來的真相又往往出乎意料,讓人啼笑皆非。下面小編就幫助大家回憶一下,這些年來《走近科學》都播出了什麼內容。
  • 《走近科學》劇終!我們誤會它啦……
    在大家心中,《走近科學》的畫風應該是這樣的…… 讓我們一起來走近科學……一棟死過人的單元樓,狗進去時總會瘋狂慘叫!——因為電線漏電……電的狗疼,疼它能不叫嗎……一個人皮膚沒有任何傷口,但用嘴吸哪都能吸出血?——原來是這哥們牙齦出血……一對老兩口家中每到半夜房間的燈都會莫名亮起?
  • 走近(攝影)科學:神秘小巷,只見影子不見人!
    前不久,很多媒體都報導了我國著名科普節目《走近科學》停播的新聞。
  • 虛擬推理:動畫版走近科學?女主化身散裝手辦
    主角三人湊在一起開會時的對話,其實有點像是在做《走近科學》節目,用讓人信服的科學結論來解釋一些靈異事件。虛構推理的的推理是逆向推理,也就是先確定一個結論,然後在根據結論編造謊言來覆蓋真相,然而,真相併不是那麼容易覆蓋的,尤其是鋼人七瀨這種已經成為既定事實的東西。
  • 6個諾獎得主,抵不過78歲老太假孕,這是《走近科學》的命
     這兩天趕著停播的點,又進入了新一輪懷念與狂歡。 今天,讓我們走進《走近科學》的幕後。 《走近科學》一進村,就能把千家萬戶的遙控器鎖死。》收視率刷新了《走近科學》的紀錄,也刷新了央視十套的紀錄。
  • 《走近科學》完結撒花 回顧這檔最佳沙雕國產懸疑系列劇
    這些經典套詞,就出自90後經典懸疑沙雕科普欄目——《走近科學》。但是,就在70大慶的前一天,這檔讓你在童年瑟瑟發抖的大型國產科普欄目《走近科學》大結局了!尚未走近科學的廣大愚鈍群眾不禁紛紛表達心中的疑惑:《走近科學》為何神秘停播?央視為何對此事沉默不言?旁觀眾人何故發出神秘微笑?這背後一切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紛紛呼籲要求再來第二季,以揭開事情的真相!
  • 央視這檔節目,曾經是童年的陰影,停播後又覺得惋惜
    這就是《走近科學》這款欄目。如今這款節目停播了,作為全國首套被欽點的大型科普欄目,《走近科學》曾是20年前最風光的節目,不但一出道就霸佔cctv1、cctv10晚間黃金檔,而且還會每日洗腦輪播,但凡家裡有電視的,絕對都看過《走近科學》。
  • 《走近科學》 再見啦……
    還記得那些年被《走近科學》嚇到謝謝啦《走近科學》再見啦《走近科學》❤️看更多走心文章請長按下方圖片掃碼關注視 覺 志為陪伴我們21年的《走近科學》點個【在看】
  • 《走近科學》曾判周瑋「中度弱智」
    焦點疑問1.周瑋「神算」是靠死記硬背嗎
  • 靈異節目的始祖,竟然是臺灣版走近科學?
    而到了1998年,隨著《玫瑰之夜》的停播;《鬼話連篇》單元也因此獨立運作,繼續更新。一直到2007年,在更新了 300多集、 節目模式經過多次變更之後,這檔節目也逐漸銷聲匿跡了。豆瓣上 沒有相關的條目;百度百科上,也只有寥寥幾句簡單的介紹。
  • 如今停播了,為何觀眾還不捨得?
    而如今,就在大家沉浸在國慶的狂歡裡,暈頭轉向的時候,《走近科學》宣布停播了!節目停播的消息傳出後,評論區被「走近科學體」攻陷了。如今停播了,也讓很多人捨不得。因為《走近科學》每次結局的沙雕反轉,成功打敗了99%的喜劇節目,成了大家新的快樂源泉。
  • 中國最沙雕科普節目盤點:《走近科學》只排第二?
    有媒體評論,《走近科學》實際上就是「走近偽科學」,還有的媒體直接把《走近科學》稱之為UC震驚體的開山鼻祖。讀過足夠多書的人當然對節目的科普感到不屑一顧,可是,這些人也並不是《走近科學》真正的受眾。《走近科學》節目一開始成立的目的,是做科普教育。
  • 答案被揭曉,聽聽《走近科學》怎麼說!
    答案被揭曉,聽聽《走近科學》怎麼說!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很多關於牛鬼蛇神的傳說,這些傳說聽起來非常詭異,更讓人內心害怕,很多人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的存在?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畢竟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無法解釋的事情。比如說鬼打牆,幾乎人人都有過,但這種現象的發生並無法確認鬼是真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