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播一年後,我覺得《走近科學》並沒那麼爛

2020-12-23 騰訊網

如果你經歷過本世紀第一個10年,一定有過類似的經歷。

2006年的某天,你父親正仰在沙發上,手握遙控器看著《喬家大院》。而你卻坐在書桌前,焦慮地玩著橡皮,每隔一小會兒就要看次鬧鐘。

這時,鄰居家小孩來找你玩遊戲王。你卻毫不耐煩地來了句:

「這會兒沒空,等我看完《走近科學》「

錶針指向8點30,你跑到客廳,奪過遙控器鎖定中央十套。

伴隨著令人戰慄的節目預告和迷離的片頭曲,電視機前赫然顯出走近科學四個大字。

這樣的場景,是一代人共有的「遠古回憶」。很多人早就記不清,自己最後一次看《走近科學》是什麼時候了。

而在去年9月30日,《走近科學》正式停播,想看也看不到了。

但在網際網路一片緬懷聲中,有個現象很有意思:嘲笑《走近科學》仿佛成為了政治正確,吐槽《走近科學》有多狠,仿佛就能佐證自己的智商有多高。

但節目停播一年後,我卻覺得《走近科學》並不差。

如今,相比電視節目,「走近科學」更像是個描述「故弄玄虛」的形容詞。

假如若干年後有部《21世紀流行文化詞典》問世,相信其中一定會收錄這樣的詞條。

這樣的描述,源於《走近科學》詭異的節目調性。

每期節目開頭,主持人張騰嶽大概率會挑著眉頭,向你低聲訴說世界的怪誕和未知。

緊接著,令人窒息的BGM伴隨著瘮人的畫面向你襲來;陰冷的畫外音不斷提出驚悚的靈魂拷問;而當事人、專家學者卻莫衷一是。

張騰嶽老師帶你窺探另一個世界

當你準備好迎接下一個恐怖畫面的時候,一看表,節目只剩下5分鐘了。

這時,張騰嶽老師再次出現,卻只留了匪夷所思的「科學解釋」和呆坐在原地的你。你忍不住吐槽,但看著滿是懸念的下期預告,你決定明天還是繼續收看...

恐怖片一樣的節目預告,讓人看了還想看

這樣的套路在《走近科學》中不勝枚舉,比如《別讓我孤單》這一期,就講述了一個「靈異故事」。一個八歲的小男孩被殭屍附體,不僅動作像極了殭屍,還開始飲血。當地醫院和神漢都束手無策。

於是記者帶著男孩趕往大醫院尋找專家求助,然而行車途中,男孩卻當場「變殭屍」,鎖住了記者的脖子...

怪誕的故事、陰冷的畫面像極了《山村老屍》。

但最終的結論卻是,所謂的殭屍男孩其實患有「臆病」,所以經常「變殭屍」引起父母關心。

有時,《走近科學》也會向觀眾展示「超自然力量」。比如《她的身上會長字》中,就講述了一樁「土味人體之謎」。

蘭州一名女子,身上會自動長出字來,有時是成語,有時是祝福語,有時甚至是英文。

這樣神秘的現象,仿佛是麥田怪圈、溫莎狐仙在人體之上作祟,讓人好奇卻不寒而慄。

而在層層撥筍的揭秘後,觀眾卻發現,該女子是皮膚劃痕症患者,文字可能是她偷偷劃到胳膊上的。

怪誕的現象並非遠在天邊,有時近在眼前。比如你在深夜有沒有聽過清脆的彈珠聲?

《走近科學》卻告訴我們,廣西有個「鬼樓」比這邪一萬倍。每到半夜,樓內就會傳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時隱時現,宛如「鬼叫」。住戶不敢久居,此樓已四易其主。

而這鬼樓原址是個碼頭,曾有多人溺斃。一些打撈過後沒人認領的屍首就被野狗啃咬。一到陰雨天就會哭聲不斷。陰冷的描述,讓人感覺這是在看有畫面的《張震講故事》。

而事情的真相卻是,生命力頑強的鯰魚藏在「鬼樓」化糞池中。半夜,鯰魚們「施展拳腳」,聲音順著管道傳入樓中,就成了「鬼叫」...

類似的故事有很多,以至於《走近科學》一度成為了網民玩弄、群嘲的對象。有人認為,《走近科學》其實是在走遠科學,是對智商慘無人道的凌辱。

也有些網民模仿故弄玄虛的文風,搞出了一套「走近科學體」。

還有UP主仿照《走近科學》的呈現方式,做了一段《花園寶寶邪惡詛咒之謎》。

視頻源於@Reigen拉夏,做得很用心,推薦大家去看一看

那麼,《走近科學》究竟為什麼會如此魔幻呢?

實際上,最初的《走近科學》是個極其嚴肅的節目。

1998年,為響應「科教興國戰略」,《走近科學》作為央視首個大型科普欄目應運而生。

這時的《走近科學》,主要為觀眾介紹生活中的科學知識,跟蹤國內外科學大事,回顧古今中外科技人物。但談起這一時期的節目,很少人能有深刻的印象。

人們對《走近科學》寄予厚望

因為這些節目多是傳統的嚴肅科教片。儘管節目組努力將節目做得「專而精」,但作為普羅大眾,難免會覺得有些枯燥。

比如有期節目叫「小水線面體船」,別說觀眾了,連製作者自己都搞得雲裡霧裡。

節目也曾請來六位諾獎得主,共同探討未來發展,但收視率奇慘。

到了2003年,央視出臺了《欄目警示及末位淘汰條例》,《走近科學》因為收視率太差收到了黃牌警告,在停播的邊緣徘徊,被迫走上了「救亡圖存」的道路。

此時,製片人張國飛競爭上崗,和央視籤了合同,保證在半年內從經費、人員、獲獎、收視達到預定目標。對《走近科學》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第一,選題要面向大眾,要獵奇。

第二,把嚴肅的科教片,變成講故事為主的科普片

於是,「魔改」後的《走近科學》,風格愈加天馬行空,但收視率也扶搖直上。

儘管備受詬病,但《走近科學》卻製作了很多有價值的節目。

比如有知乎網友戲稱:《走近科學》其實是旨在破除迷信

但也許會有人企圖進行拷打:都進入新世紀了,故弄玄虛就說故弄玄虛唄,說什麼破除封建迷信呢?是不是有點犟嘴了?

但事情的真相卻是,直到2001年,我國在文化方面還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迷信破除活動。

當時,科教片《宇宙與人》公映。眾多單位、學校組織觀賞學習。但在電影開播之前,一部拍攝於詭異的科教片《巫師的騙術》卻被提前插播,顯得十分的突兀。

這部科教片拍攝於1985年,通過對陝西、四川等地封建迷信活動的社會調查,結合真實影像資料,揭穿民間巫婆神漢的騙術。

所謂的騙術,其實就是口頭忽悠,加上初中水平的化學實驗。但片中卻殘酷地展示了群眾聽信巫婆神漢讒言的故事。

四川某地神漢蠱惑,說水塘中有菩薩接引人們升天,導致多名群眾跳水,41人溺斃。最大的69歲,最小的年僅3歲。

還有巫婆稱,繼子的女兒是妖怪,肚子裡長有獠牙,長大了就要吃人,於是用鍘刀將其活活砍死。

這樣一部拍攝於80年代的科教片,為什麼要有在2001年重映?

有人指出,此時又有大量群眾受到了封建迷信、邪教的蠱惑。電影旨在幫助群眾,不要重蹈覆轍。

此後,《走近科學》暗中接下了破除封建迷信的下一棒。

其中,有的節目看似故弄玄虛,但卻引人深思。

比如《老屋怪影之謎》。某戶村民家牆上總是出現投影般的畫面,無數村民圍觀,甚至影響了該戶人家的正常生活。又村民篤定地宣稱,這是神仙顯靈。但根據專家指認,這只是小孔成像原理。

再比如《詐屍》,廣西某村民「過身」下葬後5小時後卻奇蹟生還。但村民認為這是鬼怪作祟,引起了恐慌。但經查證,這只是村裡人對醫學知識懂得太少,該村民糖尿病驚人的高,腳又潰爛,造成了「假死狀態」。

根據我的不完全統計,鬼怪相關的詞彙在《走近科學》中出現次數極高

再比如《鬼打牆》,一名小童在走夜路時迷了路,家人卻認為他經歷了「鬼打牆」,於是求助神漢。

神漢將計就計,當場利用初中化學知識,表演了活潑金屬鈉在水中的反應。並自導自演,說是水鬼現身。成功忽悠了鄉民,騙取了錢財。

類似的故事有很多,內容框架卻十分相近:

某地發生了怪事,居民把詭異的現象和迷信聯繫在了一起。記者得知後前往,尋訪專家、當事人,終於讓事件有了科學的解釋,讓廣大群眾暗中學了一手拆穿迷信的妙招。

而在《走近科學》節目中,也有類極度獵奇的話題,那就是「未解之謎」。

儘管話題虛無縹緲,可節目組非但沒有避而不談,反而花費了極大的精力尋找線索。

比如,節目組曾連續六天,播放了系列節目《神農架野人調查》。從尋訪目擊當事人,到鑑定毛髮、腳印證據,再到找尋疑似「野人」後代猴娃,最終提出假設:

猴娃可能是小腦症患者,野人可能是巨猿殘存的後代。但這一說法有爭議,真相有待日後揭開。

節目基本上還原了1976年野人引起中科院重視,到研究古生物與人類起源的脈絡。儘管沒能蓋棺定論,但卻引起了觀眾的興趣。

不僅是野人,就連傳說中的龍,《走近科學》也敢拿到檯面上聊一聊。1934年,遼寧營口發現的疑似龍的骸骨。

節目組前往探查,但龍骨早已下落不明。專家提出了一種假設,認為是鬚鯨骸骨拼錯產生的誤判。

可採訪過程中,有目擊者提到自己曾看到了奄奄一息的活龍。儘管「鬚鯨」說法沒能對此給出解釋,但節目並沒有選擇性忽視,而是依舊將「目擊活龍」的採訪片段播了出來。

與之類似的還有水怪。《走近科學》曾對長白山天池水怪、獵塔湖水怪、喀納斯湖水怪進行過記錄和探訪,並提出了多種假說。

比如一次目擊事件中的天池水怪,可能是遠處的快艇,產生水波紋導致。

一張天池水怪的目擊照片

有人認為這個結果太糊弄,質問節目組為什麼不水下拍攝。製片人解釋,一方面每期《走近科學》經費只有4萬,光潛水員的保險費就是一大筆開銷。

另一方面,他們拉來了贊助,準備下水拍攝,但當地政府堅決不允許。這其中或許有人希望事情越來越懸,藉此推動旅遊業發展。

天池水怪館(僅供參考,圖文無關)

不難看出,《走近科學》拍水怪,純粹是費力不討好。本身「未解之謎」就沒有確切的答案,不管節目給出什麼樣的解釋,總是難以讓人們信服。也有人把話說得更絕:「未解之謎」類選題跟科學沒關係,這樣的節目就不該拍。

但《走近科學》卻對多起未解之謎進行了記錄。時隔數年,有中國研究者將神農架野人、水怪等納入神秘動物學 (Cryptozoology)研究領域,《走近科學》卻成為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研究者許超將中國的神秘生物研究彙編成書,《走近科學》也是其參考來源之一,這本書在國外研究者中引起了一定熱議

顯然,《走近科學》並沒有提供未解之謎的確切答案,但卻提起了人們對探索未知的興趣。

有時,對未知的探索並不局限於對事物。《走近科學》也會對人的心靈進行剖析。

其中有個專題叫《到底怕什麼》,在當時看來風格獨樹一幟,甚至有些超前。它每期都會講一個關於恐懼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都對某一事物極度恐懼。有人克服不了對老鼠的恐懼,也有人疑心重重,總覺得有人藏匿在自己家裡,只要一不留神,那人就會躥出來用鐵錘殺害自己。

節目則通過心理分析,找到各種方法幫助當事人直面恐懼。

但即便如此,《走近科學》並沒能逃過群嘲。

拋磚引玉,提出假說,被理解為強行解釋、侮辱觀眾智商。這和「故弄玄虛」一起,成為了被攻擊的原罪。

在網際網路上,對《走近科學》口誅筆伐最為猛烈的,許多是掌握著知識和話語權的一派。他們標榜外國優秀紀錄片,崇尚純粹的科學精神,能從多個角度對《走近科學》進行三維立體的批判。

比如:

《走近科學》缺乏嚴肅性,是糟糕的電視生態和收視率裹挾下的獵奇節目;

《走近科學》離真正的科學很遠,並沒有把科學落到實處

《走近科學》是低級趣味,在愚弄觀眾,沒有社會責任感

...

如果這些人是主要受眾,《走近科學》或許是個直白而粗糙、欠缺嚴謹的節目。

2006年,曾有媒介批評者詬病《走近科學》的拍攝手法,將《帝企鵝日記》與其對比,來闡述科教片的境界。但無法忽略的是,前者的製作成本是800萬美元,《走近科學》的單期成本僅為4萬人民幣

但《走近科學》的受眾真的是這些評論精英嗎?

實際上,在《走近科學》改版時,製片人張國飛就注意到一個問題:

中國觀眾可以劃分為「棗核型」,文盲和高等教育是兩個尖,大肚子的部分是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

既然要適應所有觀眾,獵奇就變成它的第一要素。

有人提出了質疑:

節目叫《走近科學》,可是離科學還是有一段距離吧?

製片人張國飛又回答:

這是毫無疑問的,科學終極真理人們無法達到,我們只能一步一步接近真相。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的接近真相。完全達到是不可能的。

我們其實真正想告訴大家的是觀察事物,理解事物的一個角度和方法

說白了就是,《走近科學》並不是《走進科學》。相比於專業的知識、理論,普羅大眾更需要的是對科學產生興趣,用科學的角度看待世界。

知乎用戶@鍾I儒I明 的回答

在群嘲和緬懷聲中,《走近科學》已經全劇終。但如果說《走近科學》的使命是教大家破除迷信、用科學的角度看待世界。那麼可惜的是這一使命好像並沒有完成。

我覺得今年傳出的謠言,比《走近科學》中任何一個故弄玄虛的節目都要假,但依然有著堅實的傳播基礎

很多年過去了,《走近科學》中許多節目我至今還記憶猶新。看到難以解釋的怪事,我依然會下意識地刨根問底,想著如何用科學解釋。

以至於看到網上的謠言,我有時還會幻想自己回到了2006年。

晚餐過後,昏黃的燈光照亮了客廳。爸媽在廚房一邊刷洗碗筷,一邊低聲私語聊著工作。

我放下作業本,偷偷溜進客廳,趴在沙發背上,舉起遙控器。

我萬分期待,恭候著張騰嶽老師用低沉地聲音拋出數個迷思。然後逐一破解。但卻始終也沒能等到期待的答案。

因為《走近科學》停播了,一切都回不去了。

參考資料:

1.走近科學 央視網(cctv.com)

2.科教節目的故事化策略 吳歡

3.《走近科學》將與觀眾見面 《中國科技月報》

4.《走近科學》:媒體裝神弄鬼的一面旗?張帆

5.知乎

相關焦點

  • 《走近科學》停播了
    當國人還沉浸在國慶大閱兵展示的尖端軍事科技時,央視老牌科學電視節目《走近科學》從10月起將停播的消息,即便在科學傳播圈子裡,也顯得波瀾不驚。說實話,出國後我已多年沒看這檔節目了,不過作為當年央視科學類節目排行榜名列前茅的節目,其停播還是具有某種符號意義。
  • 《走近科學》停播,再見了童年陰影
    平實、質樸、直白的《走近科學》,似乎是更加純粹的「走近科學」。 但總覺得,又好像少了點什麼。 這期間,很多欄目觀眾都完成了升學,入職,結婚,生子…… 但一提起《走近科學》,作為80、90後的集體回憶,大家還是會忍不住的汗毛直立,想起那些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
  • 《走近科學》停播後,主持人現身拼多多,網友:第二季走進農村!
    說起央視最有名的欄目,《走近科學》絕對可以躋身前五名。這檔有著「鬼片一樣的開頭、一樣的結局」的科普欄目,自去年9月份停播以後,讓無數網友懷念至今,連帶著主持人張騰嶽也成功出圈。最有意思的是,在每一期的離奇故事揭開面紗後,小孩子們還總是能接受到正經八百的馬克思唯物主義洗禮,簡直跟國產恐怖片是一個套路。
  • 童年陰影《走近科學》停播?這才是最不科學的
    後有網友整理發現《走近科學》的幾首常用BGM就有來自於恐怖片《月光心慌慌》和《死寂》的插曲,也有那首總喜歡在破案時分出現的《X-file》。偏偏《走近科學》把這類古怪的故事當成完整的一期節目來製作,在雞毛蒜皮中,在「扭曲的人性」中,他們都為科學找到了存在的方式。 知乎網友@石二郎說他最喜歡的一期《走近科學》是《我想飛行》—— 初中畢業的農村小夥,沒文化也沒錢,但有一個飛行夢。
  • 《走近科學》停播後,再也沒有這麼浪漫的科普節目了
    走近科學最終還是停播了。作為全國首套被欽點的大型科普欄目,《走近科學》曾是20年前最風光牛氣的節目,不但一出道就霸佔cctv1、cctv10晚間黃金檔的C位,而且還會每日洗腦輪播,但凡家裡有電視的,絕對都看過《走近科學》然而在幾十年後,這位老朋友停播告別時,觀眾們的畫風卻不是依依惜別,幾乎所有#走近科學播出最後一期#的話題下,都是年輕人對《走近科學
  • 《走近科學》停播一周年,承包1億人童年陰影的它,「死」得可惜嗎?
    2019年9月30日,播出長達21年的它正式停播,至今整整一周年了,作為誕生初期挺正經的一檔節目,為什麼會越來越沙雕,進而停播了呢?今天小萬帶你一起「走近科學」,探秘真相。從南極探險到「半夜鬼拉燈」《走近科學》也是迫不得已1998年,小萬才剛1歲。
  • 《走近科學》停播:曾經集體群嘲,如今全網懷念
    從字體到設計都如此「不央視」的央視節目海報,觀眾們是前所未見。後有網友整理發現《走近科學》的幾首常用BGM就有來自於恐怖片《月光心慌慌》和《死寂》的插曲,也有那首總喜歡在破案時分出現的《X-file》。記者們的調查隨著背景音樂的進行逐漸深入。經過一系列的採訪,專家解答後,謎底終於浮出水面——原來,峨眉古寺屋頂不見落葉,是因為此地風大,吹跑了。原來,最痛恨「原來」這個詞的,是《走近科學》的觀眾。
  • 懸疑大片《走近科學》停播,日本也有好看的科普節目嗎?
    其實在走近科學的欄目中,流傳最廣的是2005年播出的「UFO系列」,包括「誰在背我飛行」、「飛棍出沒的世界」、「尋跡空中怪車」等,不知道大家都還記得嗎?僅僅內容介紹就把當初的小編嚇得夠嗆啊!誰在背我飛行:一位農民被兩個不明飛行人攜帶,一夜之間飛行數千公裡,是外星人劫持還是人類會飛?28年的疑問撲滿了河北大地,誰在背我飛行?
  • 央視這檔節目,曾經是童年的陰影,停播後又覺得惋惜
    比如,某村子半夜總聽到怪叫聲,一個人家裡電燈總是突然會自動亮起,以及一個村子的村民遭遇半夜鬼剃頭,諸如此類的故事數不勝數,多少個童年的夜晚我都被嚇得睡不著覺,雖然結尾主持人告訴我怪叫聲是有人打呼,燈泡自動亮起是開關老化,鬼剃頭和村民飲食習慣有關,但兒時的我依然害怕不已,發誓不再觀看,看到第二天的預告片後,卻又讓人慾罷不能。這就是《走近科學》這款欄目。
  • 《走近科學》劇終!我們誤會它啦……
    9月30日,《走近科學》最後一集播出沒有任何特殊,沒有任何煽情就那麼安安靜靜地告了別卻讓無數人瞬間回憶起那段被它「支配」的歲月還有網友操心起主持人張騰嶽,陪伴了咱們那麼多年的張老師要失業了嗎?神胎村裡一姑娘懷孕一年多都未生產,村民覺得這可能是神胎,於是有什麼事都找這個孕婦,通過肚子跳幾下來判斷吉兇禍福,後來節目組帶去拍了B超,發現:沒神胎,沒懷孕
  • 6個諾獎得主,抵不過78歲老太假孕,這是《走近科學》的命
    ,但《走近科學》的這些段子,無論什麼時候拿出來,都能讓人笑出豬叫。一女子懷孕一年多未生產,其實是胖的。毫無疑問,《走近科學》可與《我愛我家》、《武林外傳》,並稱中國熒幕史上的喜劇巔峰。 覺得low?遙控器就在你手裡,有本事你換臺。 不,你沒本事。
  • 走近(攝影)科學:神秘小巷,只見影子不見人!
    前不久,很多媒體都報導了我國著名科普節目《走近科學》停播的新聞。
  • 虛擬推理:動畫版走近科學?女主化身散裝手辦
    第7集的故事緊接上集,刑警寺田被鋼人七瀨殺死後引發了軒然大波,以至於鋼人七瀨的都市傳說愈演愈烈。通過之前的故事我們可以得知,鋼人七瀨的幽靈誕生於謠言,並且會根據謠言的風向而行動,而寺田事件讓謠言的輿論環境進一步發酵,並且衍生出了更多為人們所熱議的新發展,比如鋼人七瀨不滿警察、會無差別攻擊人等等,這使得本就已經很令人頭疼的都市傳說變得更加棘手。
  • 《走近科學》 再見啦……
    @想公子:上中學那會兒最喜歡的節目之一,當時獲取資料的途徑單一,是這個節目讓我開拓了視野,沒想到也要說再見了。還記得那些年被《走近科學》嚇到神胎村裡一姑娘懷孕一年多都未生產,村民覺得這可能是神胎,於是有什麼事都找這個孕婦,通過肚子跳幾下來判斷吉兇禍福,後來節目組帶去拍了B超,發現:沒神胎,沒懷孕,就是胖的。
  • 《走近科學》完結撒花 回顧這檔最佳沙雕國產懸疑系列劇
    尚未走近科學的廣大愚鈍群眾不禁紛紛表達心中的疑惑:《走近科學》為何神秘停播?央視為何對此事沉默不言?旁觀眾人何故發出神秘微笑?這背後一切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紛紛呼籲要求再來第二季,以揭開事情的真相!
  • 我去看了一場大神雲集的科普秀,看完我就走近科學了
    簡單來講就是大佬們在臺上嘮嗑,我們在臺下看他們嘮嗑,針不戳這嘉賓陣容就和我很有淵源!主持人張騰嶽,兩年前我在他的《走近科學》裡扮演過一個天真好奇的有為青年;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是我師姐;中科院研究員付巧妹,我去年看她拿了300萬獎金!
  • 【走近科學 • 元旦特輯】我為什麼越來越不喜歡徐秉龍了?
    今天也是本公眾號【走近科學】欄目(非正經)問世的第一天,看吧,奇怪的知識又雙叒叕增加了!曾經我以為圖中的徐秉龍是我心目中的美少年,我以為他一直都會是這麼美好,在我對他的了解和思考還沒有太過深入時,我以為他在我心裡一直很棒。而現在,演唱會沒去過一次,哦豁脫粉了(請各位一起複習一下 下面這張圖)。
  • 如今停播了,為何觀眾還不捨得?
    節目停播的消息傳出後,評論區被「走近科學體」攻陷了。而且這一期分了3集,就是不告訴你為什麼,極易激起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結果謎底揭曉時觀眾傻眼了:這哥們精神有問題……這不是浪費我感情麼!但當時很多小孩子都被嚇慘了,說當時睡覺都把零花錢攥在手裡,因為害怕醒來後再陌生的地方,沒辦法給家裡打電話…
  • 中國最沙雕科普節目盤點:《走近科學》只排第二?
    2003年,《走近科學》被亮了黃牌:節目沒人看了,還有個鬼的科普作用?收視率再不行就不要播了。正在《走近科學》瀕臨死亡之際,一位救世主來了。那麼高深的理論問題,那麼複雜的實驗過程,你能拍成電視嗎?」這是大實話,那時候節目的科學水平,大學生都未必看得懂,更何況學歷不高的老百姓。
  • 靈異節目的始祖,竟然是臺灣版走近科學?
    而到了1998年,隨著《玫瑰之夜》的停播;《鬼話連篇》單元也因此獨立運作,繼續更新。一直到2007年,在更新了 300多集、 節目模式經過多次變更之後,這檔節目也逐漸銷聲匿跡了。豆瓣上 沒有相關的條目;百度百科上,也只有寥寥幾句簡單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