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經歷過本世紀第一個10年,一定有過類似的經歷。
2006年的某天,你父親正仰在沙發上,手握遙控器看著《喬家大院》。而你卻坐在書桌前,焦慮地玩著橡皮,每隔一小會兒就要看次鬧鐘。
這時,鄰居家小孩來找你玩遊戲王。你卻毫不耐煩地來了句:
「這會兒沒空,等我看完《走近科學》「
錶針指向8點30,你跑到客廳,奪過遙控器鎖定中央十套。
伴隨著令人戰慄的節目預告和迷離的片頭曲,電視機前赫然顯出走近科學四個大字。
這樣的場景,是一代人共有的「遠古回憶」。很多人早就記不清,自己最後一次看《走近科學》是什麼時候了。
而在去年9月30日,《走近科學》正式停播,想看也看不到了。
但在網際網路一片緬懷聲中,有個現象很有意思:嘲笑《走近科學》仿佛成為了政治正確,吐槽《走近科學》有多狠,仿佛就能佐證自己的智商有多高。
但節目停播一年後,我卻覺得《走近科學》並不差。
如今,相比電視節目,「走近科學」更像是個描述「故弄玄虛」的形容詞。
假如若干年後有部《21世紀流行文化詞典》問世,相信其中一定會收錄這樣的詞條。
這樣的描述,源於《走近科學》詭異的節目調性。
每期節目開頭,主持人張騰嶽大概率會挑著眉頭,向你低聲訴說世界的怪誕和未知。
緊接著,令人窒息的BGM伴隨著瘮人的畫面向你襲來;陰冷的畫外音不斷提出驚悚的靈魂拷問;而當事人、專家學者卻莫衷一是。
張騰嶽老師帶你窺探另一個世界
當你準備好迎接下一個恐怖畫面的時候,一看表,節目只剩下5分鐘了。
這時,張騰嶽老師再次出現,卻只留了匪夷所思的「科學解釋」和呆坐在原地的你。你忍不住吐槽,但看著滿是懸念的下期預告,你決定明天還是繼續收看...
恐怖片一樣的節目預告,讓人看了還想看
這樣的套路在《走近科學》中不勝枚舉,比如《別讓我孤單》這一期,就講述了一個「靈異故事」。一個八歲的小男孩被殭屍附體,不僅動作像極了殭屍,還開始飲血。當地醫院和神漢都束手無策。
於是記者帶著男孩趕往大醫院尋找專家求助,然而行車途中,男孩卻當場「變殭屍」,鎖住了記者的脖子...
怪誕的故事、陰冷的畫面像極了《山村老屍》。
但最終的結論卻是,所謂的殭屍男孩其實患有「臆病」,所以經常「變殭屍」引起父母關心。
有時,《走近科學》也會向觀眾展示「超自然力量」。比如《她的身上會長字》中,就講述了一樁「土味人體之謎」。
蘭州一名女子,身上會自動長出字來,有時是成語,有時是祝福語,有時甚至是英文。
這樣神秘的現象,仿佛是麥田怪圈、溫莎狐仙在人體之上作祟,讓人好奇卻不寒而慄。
而在層層撥筍的揭秘後,觀眾卻發現,該女子是皮膚劃痕症患者,文字可能是她偷偷劃到胳膊上的。
怪誕的現象並非遠在天邊,有時近在眼前。比如你在深夜有沒有聽過清脆的彈珠聲?
《走近科學》卻告訴我們,廣西有個「鬼樓」比這邪一萬倍。每到半夜,樓內就會傳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時隱時現,宛如「鬼叫」。住戶不敢久居,此樓已四易其主。
而這鬼樓原址是個碼頭,曾有多人溺斃。一些打撈過後沒人認領的屍首就被野狗啃咬。一到陰雨天就會哭聲不斷。陰冷的描述,讓人感覺這是在看有畫面的《張震講故事》。
而事情的真相卻是,生命力頑強的鯰魚藏在「鬼樓」化糞池中。半夜,鯰魚們「施展拳腳」,聲音順著管道傳入樓中,就成了「鬼叫」...
類似的故事有很多,以至於《走近科學》一度成為了網民玩弄、群嘲的對象。有人認為,《走近科學》其實是在走遠科學,是對智商慘無人道的凌辱。
也有些網民模仿故弄玄虛的文風,搞出了一套「走近科學體」。
還有UP主仿照《走近科學》的呈現方式,做了一段《花園寶寶邪惡詛咒之謎》。
視頻源於@Reigen拉夏,做得很用心,推薦大家去看一看
那麼,《走近科學》究竟為什麼會如此魔幻呢?
實際上,最初的《走近科學》是個極其嚴肅的節目。
1998年,為響應「科教興國戰略」,《走近科學》作為央視首個大型科普欄目應運而生。
這時的《走近科學》,主要為觀眾介紹生活中的科學知識,跟蹤國內外科學大事,回顧古今中外科技人物。但談起這一時期的節目,很少人能有深刻的印象。
人們對《走近科學》寄予厚望
因為這些節目多是傳統的嚴肅科教片。儘管節目組努力將節目做得「專而精」,但作為普羅大眾,難免會覺得有些枯燥。
比如有期節目叫「小水線面體船」,別說觀眾了,連製作者自己都搞得雲裡霧裡。
節目也曾請來六位諾獎得主,共同探討未來發展,但收視率奇慘。
到了2003年,央視出臺了《欄目警示及末位淘汰條例》,《走近科學》因為收視率太差收到了黃牌警告,在停播的邊緣徘徊,被迫走上了「救亡圖存」的道路。
此時,製片人張國飛競爭上崗,和央視籤了合同,保證在半年內從經費、人員、獲獎、收視達到預定目標。對《走近科學》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第一,選題要面向大眾,要獵奇。
第二,把嚴肅的科教片,變成講故事為主的科普片
於是,「魔改」後的《走近科學》,風格愈加天馬行空,但收視率也扶搖直上。
儘管備受詬病,但《走近科學》卻製作了很多有價值的節目。
比如有知乎網友戲稱:《走近科學》其實是旨在破除迷信。
但也許會有人企圖進行拷打:都進入新世紀了,故弄玄虛就說故弄玄虛唄,說什麼破除封建迷信呢?是不是有點犟嘴了?
但事情的真相卻是,直到2001年,我國在文化方面還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迷信破除活動。
當時,科教片《宇宙與人》公映。眾多單位、學校組織觀賞學習。但在電影開播之前,一部拍攝於詭異的科教片《巫師的騙術》卻被提前插播,顯得十分的突兀。
這部科教片拍攝於1985年,通過對陝西、四川等地封建迷信活動的社會調查,結合真實影像資料,揭穿民間巫婆神漢的騙術。
所謂的騙術,其實就是口頭忽悠,加上初中水平的化學實驗。但片中卻殘酷地展示了群眾聽信巫婆神漢讒言的故事。
四川某地神漢蠱惑,說水塘中有菩薩接引人們升天,導致多名群眾跳水,41人溺斃。最大的69歲,最小的年僅3歲。
還有巫婆稱,繼子的女兒是妖怪,肚子裡長有獠牙,長大了就要吃人,於是用鍘刀將其活活砍死。
這樣一部拍攝於80年代的科教片,為什麼要有在2001年重映?
有人指出,此時又有大量群眾受到了封建迷信、邪教的蠱惑。電影旨在幫助群眾,不要重蹈覆轍。
此後,《走近科學》暗中接下了破除封建迷信的下一棒。
其中,有的節目看似故弄玄虛,但卻引人深思。
比如《老屋怪影之謎》。某戶村民家牆上總是出現投影般的畫面,無數村民圍觀,甚至影響了該戶人家的正常生活。又村民篤定地宣稱,這是神仙顯靈。但根據專家指認,這只是小孔成像原理。
再比如《詐屍》,廣西某村民「過身」下葬後5小時後卻奇蹟生還。但村民認為這是鬼怪作祟,引起了恐慌。但經查證,這只是村裡人對醫學知識懂得太少,該村民糖尿病驚人的高,腳又潰爛,造成了「假死狀態」。
根據我的不完全統計,鬼怪相關的詞彙在《走近科學》中出現次數極高
再比如《鬼打牆》,一名小童在走夜路時迷了路,家人卻認為他經歷了「鬼打牆」,於是求助神漢。
神漢將計就計,當場利用初中化學知識,表演了活潑金屬鈉在水中的反應。並自導自演,說是水鬼現身。成功忽悠了鄉民,騙取了錢財。
類似的故事有很多,內容框架卻十分相近:
某地發生了怪事,居民把詭異的現象和迷信聯繫在了一起。記者得知後前往,尋訪專家、當事人,終於讓事件有了科學的解釋,讓廣大群眾暗中學了一手拆穿迷信的妙招。
而在《走近科學》節目中,也有類極度獵奇的話題,那就是「未解之謎」。
儘管話題虛無縹緲,可節目組非但沒有避而不談,反而花費了極大的精力尋找線索。
比如,節目組曾連續六天,播放了系列節目《神農架野人調查》。從尋訪目擊當事人,到鑑定毛髮、腳印證據,再到找尋疑似「野人」後代猴娃,最終提出假設:
猴娃可能是小腦症患者,野人可能是巨猿殘存的後代。但這一說法有爭議,真相有待日後揭開。
節目基本上還原了1976年野人引起中科院重視,到研究古生物與人類起源的脈絡。儘管沒能蓋棺定論,但卻引起了觀眾的興趣。
不僅是野人,就連傳說中的龍,《走近科學》也敢拿到檯面上聊一聊。1934年,遼寧營口發現的疑似龍的骸骨。
節目組前往探查,但龍骨早已下落不明。專家提出了一種假設,認為是鬚鯨骸骨拼錯產生的誤判。
可採訪過程中,有目擊者提到自己曾看到了奄奄一息的活龍。儘管「鬚鯨」說法沒能對此給出解釋,但節目並沒有選擇性忽視,而是依舊將「目擊活龍」的採訪片段播了出來。
與之類似的還有水怪。《走近科學》曾對長白山天池水怪、獵塔湖水怪、喀納斯湖水怪進行過記錄和探訪,並提出了多種假說。
比如一次目擊事件中的天池水怪,可能是遠處的快艇,產生水波紋導致。
一張天池水怪的目擊照片
有人認為這個結果太糊弄,質問節目組為什麼不水下拍攝。製片人解釋,一方面每期《走近科學》經費只有4萬,光潛水員的保險費就是一大筆開銷。
另一方面,他們拉來了贊助,準備下水拍攝,但當地政府堅決不允許。這其中或許有人希望事情越來越懸,藉此推動旅遊業發展。
天池水怪館(僅供參考,圖文無關)
不難看出,《走近科學》拍水怪,純粹是費力不討好。本身「未解之謎」就沒有確切的答案,不管節目給出什麼樣的解釋,總是難以讓人們信服。也有人把話說得更絕:「未解之謎」類選題跟科學沒關係,這樣的節目就不該拍。
但《走近科學》卻對多起未解之謎進行了記錄。時隔數年,有中國研究者將神農架野人、水怪等納入神秘動物學 (Cryptozoology)研究領域,《走近科學》卻成為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研究者許超將中國的神秘生物研究彙編成書,《走近科學》也是其參考來源之一,這本書在國外研究者中引起了一定熱議
顯然,《走近科學》並沒有提供未解之謎的確切答案,但卻提起了人們對探索未知的興趣。
有時,對未知的探索並不局限於對事物。《走近科學》也會對人的心靈進行剖析。
其中有個專題叫《到底怕什麼》,在當時看來風格獨樹一幟,甚至有些超前。它每期都會講一個關於恐懼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都對某一事物極度恐懼。有人克服不了對老鼠的恐懼,也有人疑心重重,總覺得有人藏匿在自己家裡,只要一不留神,那人就會躥出來用鐵錘殺害自己。
節目則通過心理分析,找到各種方法幫助當事人直面恐懼。
但即便如此,《走近科學》並沒能逃過群嘲。
拋磚引玉,提出假說,被理解為強行解釋、侮辱觀眾智商。這和「故弄玄虛」一起,成為了被攻擊的原罪。
在網際網路上,對《走近科學》口誅筆伐最為猛烈的,許多是掌握著知識和話語權的一派。他們標榜外國優秀紀錄片,崇尚純粹的科學精神,能從多個角度對《走近科學》進行三維立體的批判。
比如:
《走近科學》缺乏嚴肅性,是糟糕的電視生態和收視率裹挾下的獵奇節目;
《走近科學》離真正的科學很遠,並沒有把科學落到實處
《走近科學》是低級趣味,在愚弄觀眾,沒有社會責任感
...
如果這些人是主要受眾,《走近科學》或許是個直白而粗糙、欠缺嚴謹的節目。
2006年,曾有媒介批評者詬病《走近科學》的拍攝手法,將《帝企鵝日記》與其對比,來闡述科教片的境界。但無法忽略的是,前者的製作成本是800萬美元,《走近科學》的單期成本僅為4萬人民幣
但《走近科學》的受眾真的是這些評論精英嗎?
實際上,在《走近科學》改版時,製片人張國飛就注意到一個問題:
中國觀眾可以劃分為「棗核型」,文盲和高等教育是兩個尖,大肚子的部分是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
既然要適應所有觀眾,獵奇就變成它的第一要素。
有人提出了質疑:
節目叫《走近科學》,可是離科學還是有一段距離吧?
製片人張國飛又回答:
這是毫無疑問的,科學終極真理人們無法達到,我們只能一步一步接近真相。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的接近真相。完全達到是不可能的。
我們其實真正想告訴大家的是觀察事物,理解事物的一個角度和方法。
說白了就是,《走近科學》並不是《走進科學》。相比於專業的知識、理論,普羅大眾更需要的是對科學產生興趣,用科學的角度看待世界。
知乎用戶@鍾I儒I明 的回答
在群嘲和緬懷聲中,《走近科學》已經全劇終。但如果說《走近科學》的使命是教大家破除迷信、用科學的角度看待世界。那麼可惜的是這一使命好像並沒有完成。
我覺得今年傳出的謠言,比《走近科學》中任何一個故弄玄虛的節目都要假,但依然有著堅實的傳播基礎
很多年過去了,《走近科學》中許多節目我至今還記憶猶新。看到難以解釋的怪事,我依然會下意識地刨根問底,想著如何用科學解釋。
以至於看到網上的謠言,我有時還會幻想自己回到了2006年。
晚餐過後,昏黃的燈光照亮了客廳。爸媽在廚房一邊刷洗碗筷,一邊低聲私語聊著工作。
我放下作業本,偷偷溜進客廳,趴在沙發背上,舉起遙控器。
我萬分期待,恭候著張騰嶽老師用低沉地聲音拋出數個迷思。然後逐一破解。但卻始終也沒能等到期待的答案。
因為《走近科學》停播了,一切都回不去了。
參考資料:
1.走近科學 央視網(cctv.com)
2.科教節目的故事化策略 吳歡
3.《走近科學》將與觀眾見面 《中國科技月報》
4.《走近科學》:媒體裝神弄鬼的一面旗?張帆
5.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