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是最有名、最常見的白頭鳥類。
其實白頭翁是這種小鳥的別稱,它真正的學名叫白頭鵯(音:bei)。
白頭翁(成鳥)-油菜花黃鳥兒歡。2017年4月22日攝
因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和耳羽後部有一白斑,該白環與白斑在黑色的頭部均極為醒目。由此,也就賦於了白頭翁有「白頭偕老」的寓意。
白頭翁(成鳥)與枯蘆葦花,2017年5月21日攝 (1)
白頭翁(成鳥)與枯蘆葦花,2017年5月21日攝 (2)
白頭翁(成鳥)-爭食海棠果,2016年12月22日攝
宋代張鎡有首《白頭翁鳥》的詩為證:「檜叢叢囀愜新晴,巧好春林百鳥聲。羽輩誤教推皓首,細聽多是少年情。」
白頭翁(亞成鳥)-出擊2016年9月2日攝
另因它的體形也僅長17至22釐米之間,且性活潑、不甚畏人,於是又有「小鳥依人」一說了。兩兩合在一起,就更很自然地討得了人們的喜愛。正如漢朝樂府古辭中《 白頭吟 》所吟唱的:「感得一人心,白頭不相離。」
白頭翁(亞成鳥)-送別夕陽2016年8月29日攝
筆者曾於去年4月上旬,以《聽,慈谿白頭翁吟唱少年情》為題整理過一則圖文稿,事後相繼被微信公眾號《慈谿發布》和《慈谿本土文化》推送過。
不過,白頭翁有那典型的「白頭」部分,說明這已是成鳥了,而它處於幼鳥和亞成鳥階段時也是沒有這白環與白斑的。
白頭翁(亞成鳥)-張望2016年8月29日攝
這個月的「520」那天,無論是年輕的、抑或有不少年長的,有關「我愛你」之類的文字、音視頻等,幾乎爆滿各自的微信朋友圈。無獨有偶,也恰恰在這天的清晨,我在位於古塘街道的教場山公園內也拍到了數幅白頭黑鵯的圖片。
白頭黑鵯(黑短腳鵯)2017年5月20日攝
其實拍到該鳥的圖片,這是第二次了。第一次也在教場山公園附近。是在一個月前的一天上午。不過那天正好是陰雨天氣,能見度與光照度較差,因而所拍到的畫面感覺不很十分的理想。同時也根本沒有往所謂的「520」、「恩恩愛愛到白頭」等上面去想過。
白頭黑鵯(黑短腳鵯)2017年4月20日攝
然而這次卻有所不同了。5月20日的當日上午我在其中一個朋友小圈中發了一幅剛拍的白頭黑鵯,有位熱心的網友即從「520」入題作了轉貼,數小時後反饋:點讚的小頭像佔滿了整部手機的屏幕。從中說明:論最標準的「恩愛到白頭」的鳥類,現在看來,恐怕不是白頭翁而是非白頭黑鵯莫屬啦。
黑鵯,學名黑短腳鵯,俗稱山白頭,也稱紅嘴白頭黑鵯、紅嘴黑鵯,為鵯科短腳鵯屬非常有特點的種類。全長約20釐米。紅色的嘴、紅色的腳,白色的頭和頸部,上下身黑色,這種打扮顏色雖不華麗,卻最經典,加上龐松的發冠,實屬當今時髦之妝,比其他類似的白頭鳥類更稱得上典範。
據悉:黑鵯種類豐富,亞種分化較多,羽色不一,不少全身漆黑,有的褐色,也是黑鵯中最漂亮的一種。黑鵯比較活潑,平時居住在高山喬木林裡,活躍在樹冠上,到下木間活動是很罕見的現象。叫聲多變不一,經常仿貓叫聲。
另了解到:黑鵯雜食性,主要以無花果等果實和昆蟲等為食。動物性食物主要有蜂、天牛、象甲、甲蟲、蝗蟲、螞蟻、蝽象等鞘翅目、膜翅目、直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植物性食物主要為漿果、榕樹果、烏桕種子等。
黑鵯棲息於海拔500-3000m的山林喬木上,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有垂直遷移現象,繁殖期成對活動與常綠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冬季常集大群,活動於低海拔地區。
聽說黑鵯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亦集成大群,特別是冬季,集群有時達100隻以上,偶爾也見和黃臀鵯混群。
黑鵯繁殖於4-7月,築巢於高大樹木的水平枝上,巢較精緻,呈杯狀,由苔蘚、雜草及樹皮構成,內鋪松針及精細的軟草每窩產卵3-4枚,卵粉紅色,有褐色斑點。
在這一個時間內,我曾兩次相遇並拍攝到了這種小鳥,說明慈谿市有此鳥絕非個別現象。如能漫步於公園、馬路、居住小區時稍作留意,或許您也能時有抬頭見到此鳥的芳容的呵!
白頭黑鵯(黑短腳鵯)2017年5月20日攝
圖文|沈斌煊
責任編輯|小佳佳
- END -
如果覺得好,請您為小慈點一個zan!小慈等著您的精彩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