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圖試聽張薔《My name is Rose 我是張薔》全輯
(唱片評審團樂評人 蘼迷貓)
論在大陸流行樂壇乘風破浪的姐姐,如果張薔說是第二,可能沒有人敢爭第一。出道40年,張薔一直都活躍在舞臺前,頂著標誌性的爆炸頭,用她那自帶電音特效的嗓音徵服了一代又一代歌迷。即便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但比起很多一首養老保險唱幾十年的同輩歌手,張薔在音樂上的創新步伐從未停止過。
自從2013年底的回歸專輯《別再問我什麼是迪斯科》之後,張薔接連發行的2張專輯都致力於把80s色彩的迪斯科跳舞音樂與當代電子樂進行符合時代審美的融合,她用自己電子芭比一樣的魔幻嗓音將不同時代的聽眾聚集在五彩斑斕的唱片舞池。如果她想走一條保險的路線大可以延續這樣穩妥的disco風格,坐擁歌迷與評論屆的好評。但在這張名為《我是張薔》的個人首張英文全創作專輯,張薔卻讓很多人大跌眼鏡,風格360度大轉變。講真,筆者第一次聽這張專輯,如果不看歌手名,根本不會想到這是張薔的專輯,沒有薔姐刺破天際的高音,沒有動感洗腦的disco beat,取而代之的卻是整張如夢似幻、絲滑纏綿的Lounge Music,你會誤以為自己穿越到法國在看一場高級的時裝T臺秀。而更絕的是,張薔這次也隨之改變了自己唱腔與唱法,你從未見過這樣在vocal上如此內斂低調的薔姐,她把自己的人聲演繹的比例幾乎壓縮到最小,反而將配樂推到了最前方,以追求人聲與配樂最大程度的融合。《我是張薔》之於張薔本人,也許未必是最驚豔的,但放眼當下的國內樂壇,這麼一張主打氛圍電子樂的專輯依然是罕見甚至稀有的。記得華語歌手上一張這樣通篇Loung Music的專輯是什麼時候嗎?那要追溯到17年前《陳潔儀的異想世界》了。就像所有歌手的轉型一樣,張薔這次的曲風轉變肯定也會引起相當一部分老歌迷的不適應。你也許習慣在張薔身上貼上「80s」「disco」「舞曲女皇」這樣約定俗成的固有標籤,但就像專輯的開場曲中張薔反覆唱到的「I can't stop」,正是張薔骨子裡的不安穩、不順從的冒險精神,才支撐著她四十載一路走來,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成為樂壇獨一無二的姐姐。
▲戳圖試聽方大同《宅這》全輯
作為音樂人,方大同很難被定性,Soul、R&B、POP、Jazz等,任何音樂類型都是不設限的,也基本可以定義方大同身上最為鮮明的多元音樂特質;而作為華語樂壇能獨當一面的R&B代表,大同也總能將R&B融入時下不同的場景內,中西貫通之餘,也往往可以碰撞出遊弋自由的火花。這張EP《宅這》是他疫情宅家期間的創作,圍繞生活的日常展開,方大同又回歸到自己最擅長的R&B領域。這一次,他推出了三首聽感上舒緩自在,又兼具暖色調的音樂作品。《Favorite Stuff》還是方大同最為熟悉的R&B味道,詼諧逗趣的歌詞搭配上循環上頭的曲調,「My favorite favorite」非常洗腦;而加入了口白的《面面》把生活的柴米油鹽變成了一首妙趣橫生的曲目,這也是這張專輯的娛樂性最強的Chill風R&B,編曲張揚而大膽,樂器配飾的裝點恰到好處;之餘最後一首《頭髮有點長》,看似是首隨性至極的即興創作,但歌曲中的fushion元素和音樂玩法又相當高級。宅家狀態下創作的《宅這》,並沒有制約方大同的創作,反而佐證了他源源不斷的創作能力和歌曲表達,真·寶藏歌手,任何狀態下都能交出優質的作品。
▲戳圖試聽IZ*ONE《Oneiric Diary》全輯
如果感到失落,不妨去聽聽矮子王(IZ*ONE)吧,即便語言不相通,總能從歌曲當中感受到什麼叫做「元氣滿滿」。《COLOR*IZ》《HEART*IZ》《BLOOM*IZ》三部曲結束之後,絢爛色彩換了另一種形式存在,即《Oneiric Diary》的「幻想」和「日記」。一如此前的幾支MV,作為主打曲《환산동화(Secret Story df the Swan)》的MV同樣架起華麗的舞臺,完美契合歌曲當中的閃耀和光芒。儘管在社交媒體上,有關這首歌的「難聽與否」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甚至有人說是這首歌就是基於其他EP主打曲的換湯不換藥。但事實證明,這就是非常IZ*ONE的歌曲,而朗朗上口的副歌絕對值得多循環幾次。不止《환산동화(Secret Story df the Swan)》,其他幾首歌曲均注入了不同程度「夢想變成現實」的美好期望。《Welcome》用華爾茲的質感翻開日記的第一頁,《Pretty》是明朗的甜美,《회전목마(Merry-Go-Round)》加入復古的色調如沐春風,《Rococo》有著極強的引領性。至於《With*One》則是全員參與參與作詞,有著她們獻給粉絲的炙熱心情。對於這支成立于于2018年10月的限定性女團來說,《With*One》是她們的心聲吐露,且有著節點性的非凡意義,她們的魔法幻想和力量,也將照進其他人的現實當中。
▲戳圖試聽淺堤《不完整的村莊》全輯
在2017年發行了EP《湯與海》之後,沉澱了三年的淺堤樂隊,終於推出了他們的首張專輯《不完整的村莊》,這張專輯延續了淺堤以往的風格,非常的自由、溫暖,很有地域色彩。整張專輯以《樹影》作為開篇曲,用明亮歡快的節奏,帶聽眾走進了一個「不完整的村莊」,歌詞「雨把花打落 來來回回 樹影穿梭/不用對空氣喊話捕捉/我搬進一個不完整的村莊裡面」,正好點明專輯的創作概念。他們用十首歌,去表達出這些年在南北城市之間穿梭所帶來的感悟與觀察。與《湯與海》裡的《高雄》一樣,在這張專輯裡,也有一首以地名來命名的《永和》,蔡依玲用碎片化的歌詞,把那些未能說出口的,對生活的無奈與內心的糾結都寫進了歌裡,最後只成了一句「親愛的朋友 你知道嗎/臺北的早上 那樣透明」。到《火車》時,節奏變得激昂起來,而前面的無奈也變成了迷茫的「時間是猛烈的火車/跑得太快記不住站名」。《月光》特別邀請了deca joins的主唱鄭敬儒來合作,兩人的聲音超乎意料的搭,慵懶又有顆粒感,再加上沈簡單Easy Shen的編曲,這三人湊在一起,完全就是一顆慵懶炮彈啊。《陷眠》是整張專輯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歌,蔡依玲在唱起臺語歌曲時,有種不可言宣的魅力,她更加的放鬆自在,聲音也更加的軟綿細膩。 進到尾曲《傳道的人》時,節奏被放到最緩,他們的疑慮好似在這一刻都得到了答案。最後這張專輯也好似成了容納他們不完整的「村莊」。
▲戳圖試聽Sayuri《め》全輯
(唱片評審團樂評人 搖滾死兔子)
1961年1月,鮑勃·迪倫背著他的木吉他來到紐約探望他的精神導師伍迪·格思裡,五年後,他在美國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民歌手,之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50年後的2011年1月,缺氧少女沙由理 (さユり)以小百合的名義,背著一把木吉他進入了日本山葉音樂旗下的通俗歌曲競賽第五屆Music Revolution的總決賽,從4123組中以最小(15歲)年齡脫穎而出獲得了比賽最高獎。獲獎歌曲《るーららるーらーるららるーらー》於2016年6月作為第3張單曲發行。這首歌與沙由理2015年八月正式出道時發表第1張單曲專輯《ミカヅキ》(新月)和代表紗由裡出發點的現場神曲《夜明けの詩》作為三首意義非凡的作品全部收錄在了新專輯中。除了沙由美創作的作品以外還有一些來自幕後的詞曲作者,專輯還收錄了野田洋次郎(RADWIMPS)創作的《フラレガイガール》、與MY FIRST STORY合作的動畫《黃金神威》主題曲《レイメイ》的獨唱版。同時也收錄在了2020年的新彈唱專輯《め》(芽)中。2013年8月沙由理進京發展,自此開始,她放棄了在封閉室內只為音樂愛好者歌表演的方式,而是以抱著吉他出現在街頭為疲憊的學生和沙丁魚般的上班族努力彈唱的歌手形象為眾人所知。這位在MV中常以抱著吉他的裸足吟遊詩人形象出現的缺氧少女也在動蕩不安的21世界以自己的方式用歌聲為失落的靈魂帶去勇氣和希望。除了街頭表演和錄製專輯以外,沙由美的作品還出現在不同時期的動畫配樂中,《人渣的本願》《我的英雄學院》《Fate/EXTRA Last Encore》《golden camy》《昨日之歌》中都有她的作品出現。而她本人在演出間隙與歌迷的互動卻磕磕巴巴,與演唱時的狀態判若兩人,但正是如此重要的反差萌,使得2.5次元屬性的她在年輕歌迷中變得更受歡迎了。據沙由理回憶,她的作品超過八成以上的內容來自真實的經歷和心路歷程。憑藉自然顫抖又有力的聲線和動人的歌詞,幾乎所有單曲發布後都會在ORICON榜單奪冠。新專輯中原聲吉他的演奏方式就像專輯的名字《芽》一樣,清新又充滿希望。她在「缺氧」的世界敏銳地捕捉到了其間的「光」與「翳」,並通過努力的演唱將其編織成希望的樣式,傳達到每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