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紙斜行閒做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浙江大詩人陸遊的詩句,為江南春茶季寫下千年的蘊藉與風流。在白茶之鄉安吉,有一種神奇的茶樹,在近千年之前的宋朝,就已經出現在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中。
千年歲月,安吉白茶在茶論典籍裡出現後,復又湮滅在時光裡。它穿越時光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頗有些傳奇。
許多人對安吉白茶最大的誤會,來自於「白茶」二字,於是想當然認為這是白茶的一種。實際上,安吉白茶與白茶一點關係也沒有,是實實在在的炒青綠茶。安吉白茶被認為是最富詩意的綠茶,便是源於其名字。
為了更進一步領略安吉白茶的美,我們一路跋涉來到了有「中國竹鄉」之稱的安吉,地處天目山北麓,這裡群山起伏,樹竹交蔭,雲霧繚繞,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植被覆蓋率為60%,而茶竹之緣,值得品味。
「川源五百裡,修竹半期間」,安吉全年氣候溫和,無霜期短,冬季低溫時間長,絕對低溫一般在10度以下,空氣相對溼度81%,直射的藍紫光較少。土壤中含有較多的鉀,鎂等微量元素。
這些特定的條件,為安吉白茶返白過程和物質代謝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於安吉白茶中胺基酸等氮化合物及營養物質的形成和積累,為茶葉香鬱味鮮的品質奠定基礎。
茶農熱鬧了茶山,茶商熱鬧了茶市,如今的安吉白茶已是名聲大噪。今天,安吉縣各處都能見到「白茶茶場」,處處都是「白茶加工」的標識,由此,大規模的機器加工代替了手工炒制,隆隆機器替代了彎腰翻炒的身影。
為維護安吉白茶近千年的獨特品質,傳承安吉白茶古老的炒制技藝,一場手工炒茶的「復闢之戰」在機器轟鳴中悄無聲息地拉開了帷幕。
炒茶難,炒白茶更難,炒得一手好白茶是難上加難。
有人說,現在喝茶的人多,懂茶的人少。但總有一些人,不理會俗世的紛繁雜亂,一生淡定地站在古舊的灶臺前,用雙手翻炒著一段歷史的傳說,一方故土的風情,一種傳統的文化。
白茶的炒制主要有7個環節,分別是採摘、攤放、殺青理條、初烘、攤涼、復烘、收灰乾燥。
「白茶炒制不只是在炒的環節要注意,其實從採摘開始就要特別當心。」炒制的老人說,炒制用的鮮葉只能用春茶前期、中期鮮葉,所以在採摘時就諸多要求。「比如說,採時要早採、嫩採;芽要芽葉成朵,大小均勻,保持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一芽一葉好看,一芽二葉好喝;放時要輕採輕放,用竹簍、竹筐貯運,存放時要按類分放,確保質量,因為不同的鮮葉,它們的芽葉大小、葉張厚薄、顏色深淺、莖梗粗細、水分含量都不一樣。」
由於白茶手工炒制加工精細,所以茶味鮮爽、香高持久、葉白脈綠、好喝耐看。作為一項民間傳統技術工藝,手工炒茶不僅僅是真正意義上「安吉白茶」的一張「金名片」,更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吉人說,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指出,白茶「與常茶不同」,如璞中之「玉」,「它茶無與倫也」。真的是這樣的話,這白茶的鮮妍,你真該捧起茶杯,好好品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