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乃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而《易》之源頭,可以追溯到龍書,《易》是以卦象為主,在諸多的卦象當中,也是沿用了龍,比如「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戰龍於野,其血玄黃」。
龍在中國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從古至今,龍的文化和傳說就沒有斷絕,上古黃帝大戰蚩尤,就請了應龍,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中,也提到過「殺黑龍以濟冀州」,遼太祖也有射殺黑龍的史料記載。
幾千年來,龍文化跟中華民族生活息息相關,那麼龍到底存不存呢?這個問題就如同「哥德巴赫猜想」一樣,很難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專家認為黃帝一統中原之後,為了融合各大部落,就取了各大部落的圖騰融合起來形成了今天的龍,當然也有人相信龍是真實存在的。
1934年的營口墜龍事件,一直都是談論龍的存在的焦點,這也是「龍」首次出現實物證據擺上檯面,根據當時的《盛京時報》報導,在營口墜龍之前,還有「龍降釀災」的新聞報導。
7月28日,一條「龍」在營口的天空降而升,弄翻三隻小船,卷壞廠房造成9人死亡,還掀翻了停在車站的火車。經過這麼一鬧,龍又消失了,誰也不知道龍去了那裡,但那天之後,營口連續下了半個多月的大雨。
生活遼河入海口的居民都聲稱聽到了像牛一樣的鳴叫聲,8月8日那天好不容易停了雨,幾個居民卻聞到一股惡臭,他們在蘆葦當中發現了一具已經腐爛的動物屍體,《盛京時報》對這具屍體的描述為:龍體氣參天,頭部左右各生三支甲……全體共二十八段,每段約尺餘,全體共三丈餘,原龍處,有被爪挖之寬二丈長五丈之土坑一。、
《盛京時報》的描述已經十分詳細了,直接還用了龍稱呼,不過可惜這具屍體因為戰爭緣故丟失了,至於是不是龍,央視的《走近科學》也是有過報導,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一頭鬚鯨,因為擱淺岸邊,屍體又大面積腐爛,才會被報導成龍。
不過《走近科學》的解釋讓人難以信服,營口時還有不少的老人親眼見過龍,一個叫肖素琴的老人在9歲那年就親眼見過,她表示那頭「龍」有鱗、有爪,其餘見過龍的人,跟肖素琴老人的描述都大致一樣。
另外一位目擊者,名為孫正仁的老人,為了讓大家相信,特地拿出了珍藏70年的幾塊龍骨,不過根據權威機構檢驗,這些並不是龍骨,而是1萬多年的野馬骨頭,但令人奇怪的是,這些骨頭並沒有形成化石。
由於沒有十足的證物,《盛京時報》的舊報紙也是模糊不清,專家否認的龍的存在,一致認為是一頭鬚鯨。龍在中國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在精神上,我們更加趨向於它的存在,至於存不存在,也是一個懸而未解的難題。
或許等未來的科技水平變得更加發達時,可以揭開這個千年之謎,在此之前,我們也應當保留質疑的精神,或許龍真的存在呢?只是它的形狀跟我們正常的認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