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叄優一號平均畝產911.7公斤!」
11月3日,第三代雜交水稻測產組組長謝華安院士在新聞發布會上高聲宣布,標誌著我國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3000斤。
這是袁隆平團隊在履破超級稻單產700、800、1000、1149公斤等世界紀錄後再次創造的新紀錄,也意味著袁老「一畝地可以養活五個人」的目標已經實現。
愈挫彌堅,超級稻很「抗造」
11月2日,湖南衡南陰雨綿綿,這給測產出了難題。秋雨打溼了待收的稻穗,溼的稻穗粘附在收割機內壁,產量因此打了折扣,真實的產量也因為吸收了更多的水分難以計算。專家們採用了最原始但最有效的方式——「炒米」,將新收的超級稻樣品炒幹,再根據嚴格的公式計算產量。
這不是超級稻第一次經歷大自然的考驗了。這次接受「考核」的衡南晚稻在一般性光溫生態稻作區作「雙晚」種植,播始歷期僅75天。不僅如此,在齊穗後的1個月間日平均氣溫20.65℃,較去年同期低2.95℃;日照43.85小時,比去年同期少143.9小時。
經專家現場考察評議,該組合於6月16日播種, 7月15日移栽,表現株型優良、莖稈粗壯、分櫱力強、穗大粒多、結實率較高、籽粒充實飽滿,後期轉色好、不早衰。隨機抽取3丘田塊,對「叄優一號」進行機收測產,3丘田塊平均畝產911.7公斤。加上該基地早稻的畝產619.06公斤,實現了周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
面對這次測產「大考」,袁隆平院士並沒有很緊張,他表示,對於此次測產,他有九成五的把握,「在嚴峻的事實面前,要放輕鬆一點,不要太緊張了!」儘管已經有了十足的信心,但得知測產結果時,始終遠程關注著測產現場的袁老還是喜悅地笑出聲來。不久前袁老90歲生日之際,他許願兩季稻要早日實現畝產3000斤,如今願已成真。
「第三代雜交水稻是革命性的,儘管這批晚稻受到嚴重的天氣影響,但長勢喜人,我們充滿信心。研究雜交水稻的過程幾乎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書本到實驗室、從實驗室到試驗田,需要研究人員十年如一日地潛心鑽研,今天的結果讓我們深受鼓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第三代雜交水稻研究項目主持人李新奇在測產現場說道。
矢志不渝,從「90後」一直幹到「100後」
在11月3日的發布會上,袁隆平院士表示:「我們近期目標就是把第三代雜交稻的優良品種向全省、全國推廣開來。遠期目標就是實現禾下乘涼夢,不斷地高產、高產更高產。我們雙季稻畝產已經達到了1500公斤,之後的目標是一季稻要達到1200公斤,兩季稻要達到2000公斤。」「90後」的袁老對雜交水稻培育工作依舊充滿熱情與信心。
在衡南試驗田的田埂上,有這樣一條標語,「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這正是袁隆平院士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也是許許多多雜交水稻研究人員的終極目標。
這場衡南晚稻的「考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無論時代如何,豐衣足食總是人民最樸實的心願。而現在,在衡南試驗田的陣陣稻香中,心願一步步實現的喜悅飄向四面八方。
從「三一工程」到如今的兩分地養活一個人,袁老的「禾下乘涼夢」更近了一步,「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趁現在身體還可以、腦瓜子還沒糊塗,我還可以繼續工作,繼續做對人民、對社會、對國家有意義的事,我要鼓起勇氣繼續幹下去,從『90後』一直搞到『100後』!」
精益求精,中國糧食裝滿中國碗
據了解,2020年進一步擴大了地撒帶雜交水稻「叄優一號」的高產攻關示範,在湖南衡陽、湘潭及桃源等地進行了雙季晚稻高產攻關試驗。經考察,示範點每畝穎花量多在5000萬以上,其中衡南畝穎花量最高達5800萬。特別是在今年南方稻區遭遇長達1個月以上的不良氣候情況下,「叄優一號」表現出耐寒性強、產量高等特點。
在疫情暴發之年,水稻等主糧生產在遭遇多年未有的不良氣候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效更是難得。2020年袁老基於這些成效提出「3000斤工程」設想,即2021年起在南方8省開展雙季稻周年畝產3000斤目標攻關示範,這對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支撐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第三代雜交水稻出現之前,以細胞質雄性不育為遺傳工具的三系法(第一代)、以光溫敏雄性不育為遺傳工具的兩系法(第二代)雜交水稻均取得了巨大成功,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三系法」受恢保關係制約,配組不自由,選育強優勢組合的機率小;「兩系法」打破了恢保關係限制,但仍存在雜交稻制種和繁殖風險問題。
第三代雜交水稻是利用普通隱性核雄性不育係為母本,以常規品種、品係為父本配製而成的新型雜交水稻。第三代雜交水稻不育系不僅兼有三系法不育系育性穩定和兩系法不育系配組自由的優點,同時又克服了三系不育系配組受局限和兩系不育系繁殖、制種存在風險的缺點,是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理想途徑。
目前,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了成熟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體系,選育了一批第三代雜交水稻不育系,並通過秈、粳亞種間優勢利用,培育出「叄優一號」等苗頭強優組合。
「叄優一號」 2019年在湖南衡南、湘潭、桃源等不同雙季晚稻生態區進行高產攻關試驗示範,其中衡南縣經專家組測產,平均畝產達到1046.3公斤,實現了常規生態一季晚稻單產的重大突破。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