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江南指長三角,而最早的江南則指洞庭湖。在長詩《招魂》的末尾,屈原寫道:「魂歸江南,哀江南!」而當時長三角被稱為江東。洞湖水呈多流沼澤,河網平原地貌景觀,東、南、西三面環山,北為敞口馬蹄形盆地。洞庭傳說源遠流長。傳說在古代,舜帝南巡時,舜的二妃娥皇、女英隨後前往。來到洞庭湖,聞舜帝已在九嶷山去世,二妃傷心欲絕,投湖殉情。
湖中的小島上,有一座為二妃修墓的小島,名叫洞庭山,意為神仙的「洞庭」。這座島嶼生長著斑竹,據說是那時二妃哭得很傷心,眼淚沾在竹子上形成的。洞庭湖的文明比傳說中更久遠。
洞庭湖雖然與江漢平原的雲夢澤同屬「江漢洞庭」盆地,但它作為一種單獨的水系而存在和發展,不屬於古雲夢澤範疇。又東南一百二十裡,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莊子·天運》記載:「帝張鹹池之樂,洞庭之野。
當時湘、沅、澧諸水在洞庭山 ( 今君山 )附近與長江匯合,洞庭湖地區只是一個河網交錯的平原,而後來圍繞著君山的所謂「洞府之庭」才形成了一個大湖,始有洞庭之稱。湘江支流溈水河遺址,位於洞庭湖南岸不遠處,出土了大名鼎鼎的國寶四羊方尊。遠在此之前,中華文明就已在洞庭湖地區傳播開來。洞庭湖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調蓄湖泊,其巨大的蓄洪能力,曾使長江上無數的洪患化險為夷。無論調節面積還是調節蓄水量,仍是長江流域最大的調節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
洞庭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文化名城,湖區名勝眾多,以嶽陽樓為代表的歷史遺蹟是重要的旅遊文化資源。又是中國傳統農耕的發祥地,著名的魚米之鄉,養魚為生的人不計其數,有「八百裡洞庭」之稱,自然風景更加美麗。
洞庭湖,又名雲夢澤,是雪峰山脈陷落部分的盆地,經長期河流衝積作用改變,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碧波萬頃,浩瀚無邊,素以風韻秀麗著稱於世。洞庭湖因泥沙淤積及人工開墾,現已被劃分為多個大小湖泊,其中東面為最廣的洞庭,嶽陽即在東洞庭湖畔。
此時此刻,群山環抱,山清水秀,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魚帆點綴,蘆葉青青,魚躍水底,鷗鷺飛翔。春夏秋冬風景各異,一日一景。早晨,早起的漁夫們正在捕魚,他們開著小船慢慢地駛去。湖面如鏡,波濤蕩漾,美極了。波紋一圈又一圈,逐漸擴大,然後又悄然消失。
在洞庭湖中央還躺著一座小山丘,這裡叫君山。遠看,就像個小而精緻的青螺,鑲嵌在一個巨大的銀盤上。君山上青草大樹,襯得君山更秀麗。那樣的顏色,或濃或淡,或明或暗,就像有人為君山披上了一件難以捉摸的外衣。湖的岸邊綠樹成蔭,許多楊柳猶如侍女,娉婷而立。
他們用長長的柳枝輕撫著湖。望向遠方,一望無際的湖水和蔚藍的天空融為一體,無法區分哪是水,哪是天。太陽照耀著湖面,波光粼粼,就像天上仙女撒下的一把碎金子。湖上沒有一縷風,湖上的光線像未磨過的玉盤一樣清澈,天空中有輪明月,散發著淡淡的光芒,周圍的一切都是寧靜的。早晨,洞庭湖如同籠罩著一層白色的薄紗,湖水被濃煙淹沒,遠處,天地相連,如玉娟那樣薄薄的。湖面上吹來陣陣微風,湖水如鏡,蕩起陣陣浪花,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