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有的人已經認命,但有的人仍在奮力拼搏。
願你我都是仰望星空之人,在極溼冷陰暗之地,仍能抬頭追尋星空。
I'd give it back, all of it , if I could have my family back .
如果可能,我願意放棄我所有的一切,來換取我家庭的完整。
電影《風雨哈佛路》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影片由Peter Levi執導,索拉·伯奇、邁克·裡雷等主演。 影片於2003年4月7日在美國上映。
十五歲的女主角麗茲出生於貧民窟,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症,本應是得到父母關心和照顧的年紀,卻迫不得已承擔起了家庭的責任。
母親因為犯有毒癮而被帶走治療,麗茲的學業也因家庭的緣故被耽誤,但麗茲從沒放棄過自己的學業,在家裡仍然抓住機會學習。
麗茲的母親為了儘快戒除毒癮而選擇了離開,獨自留在父親家中的麗茲,卻因為父親的無所事事而不能得到很好的照料,被迫送進了福利院,但福利院的孩子們時常捉弄麗茲,麗茲在福利院中度過了極為煎熬的一年。
一年後,麗茲搬到了爺爺家中陪伴母親一起生活,學業得以恢復。
卻又因為想讓無家可歸的克裡斯一同住進爺爺家而令爺爺滿腹牢騷,最終麗茲選擇與克裡斯一同離開,過上了流浪的生活。
在流浪時,麗茲仍然沒有放棄學業,還會尋找機會探望病情加重的母親。一天,麗茲照例來到小酒館探望母親,卻得知了母親已經去世的噩耗。
I could push myself and make my life good.
我可以推自己一把,讓我的生活變好。
在埋葬母親時,麗茲側躺在母親的棺材上久久不願離去,仿佛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與此同時,克裡斯也因為無法再忍受當下的生活而選擇了離去。母親離世,朋友離去,麗茲下定決心要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麗茲主動向校長爭取了學習的機會,不放過一分一秒地學習,甚至想用兩年的時間完成四年的學業。
老師則為麗茲提供了一個可以獲得紐約時報獎學金的機會。原來麗茲一直渴望能夠去哈佛大學讀書,一番認真地準備過後,交給報社的稿件完美,筆試成功,麗茲進入了最後一輪面試。
面試上,麗茲講述了自己的家庭經歷,這打動了紐約時報的面試官,面試官結合麗茲的平時成績和個人經歷,決定將這份獎學金頒發給麗茲。
最終,憑藉著這份獎學金和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麗茲如願進入了哈佛大學學習,她不再顛沛流離,過往也成為了她不斷前行的激勵。
Don't close your eyes, rise again after you fall, you need to get out.
請不要閉眼,機會就在下一秒出現。殘酷的現實面前你應勇往直前。
這是一部很簡單的電影,情節上沒有故意設置什麼情感衝突,也沒有什麼戲劇化的大氣大落。一個好聽的聲線將她的故事娓娓道來,不帶任何情緒起伏,更談不上煽情,她只是在講她的故事,似乎是你,我,每個從艱辛磨難的童年中走過來的我們的故事。但是卻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被奉為經典勵志電影。
——焦作師專心理處評
《風雨哈佛路》敘述的是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鬥的生命歷程,傳遞給人的除了心靈的震撼,還有深深的感動。
——新浪網評
如影評所說,《風雨哈佛路》是一部簡單的電影,她將一個女孩的成長故事娓娓道來,卻如此打動人心。
貧民窟出生的麗茲,渴望父母關愛的麗茲,失去朋友的麗茲,在她的成長道路上,有過許許多多簡單的願望,卻從未如願以償。
但即便是最困難的時候,麗茲也沒有抱怨過生活,沒有放棄過學業,沒有喪失過希望。
風雨後總會見到彩虹,願你我都能夠仰望著星空,不斷前行。
'Everything's changed, my life will never be the same.'
「所有的事情都改變了,我的生命不會再如以前了。」
圖文來源 | 陳蘇琴 (影評與臺詞來自百度)
排版編輯 | 郝靜怡
責任審核 | 董宇婷 馬若媛
責任校對 | 龍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