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凡這一名字來自法語,是極美的意思,美作為準繩,是古凡人一直堅守的理念,踏遍東西,穿越古今,發掘傳播美的語言,也證明了他們的不凡。」
古凡機構創始團隊成員合影
古凡在成立的四年間,先後創辦了《音樂傳奇》劇場,首演《紅樓夢音樂傳奇》;聯合復旦、同濟、東華、上戲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舉辦中國首個《音樂共和》藝術節;製作大師系列、自然系列、城市系列共三大系列十六部傳奇版權劇目,蔓延到30多個省會城市;並受文化部之邀,承擔著名文化品牌「歡樂春節」非洲行項目,更在2018年3月走進歐洲,在比利時舉行盛大音樂會,於中國駐比利時國家文化中心開展文化交流,讓中國文化在外傳播。
一步一個腳印,一群熱愛藝術、有執著夢想的人在時間的沙漏中留住了純粹,續寫著流動的篇章。用他們的話說,古凡的定位不是要大眾化,不是需要符合天下人的口味;也不是在小眾圈子裡流轉,他們一直做的是跨界實驗,需要找到志趣相同的朋友,推廣不同的藝術形式。他們一直在做天馬行空的創舉。
他們的第一個項目是《紅樓夢音樂傳奇》,基於1987版電視劇的主題音樂,得到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的授權進行再創作,以曹雪芹為舞臺主人公哼唱崑曲,自述式引入十七首詩詞曲目,通過樂曲、臺詞、服裝、布景、燈光等手段立體塑造《紅樓夢》人物形象,達到音樂與文學的珠聯璧合。
古凡機構在北京曹雪芹故居實景演出
這是中國舞臺劇形式中第一次把「曹雪芹」搬到舞臺中央,使其成為劇中人與夢中寶黛群釵對話,演繹中國第一古典戲劇的悲歡離合。為此,古凡團隊邀請了國內的紅學專家、北京曹雪芹學會合作,演出中所有的細節都經過仔細斟酌,一經上演,引起轟動,不僅在北京曹雪芹故居實景演出,還在2015年應邀參加米蘭世博會演出、在維也納美泉宮皇家劇院舉辦《音樂傳奇》專場音樂會。
在2015年,他們還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支持,成為了唯一獲得支持的上海民營交響樂團。這對古凡來說不僅是起步,也是裡程碑,融合了時間和心血,並為古凡打開了更為廣闊的藝術道路。
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熱愛音樂的人,肯定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古凡的製作人錢立稱,他們一直堅持做的,就是讓音樂與萬物產生關聯,這就是「音樂共和」的理念,用音樂的語言作為主線,融合各個藝術學科。
古凡機構創始人 錢立
著名建築師陳展輝曾給她啟迪,建築作為一門有趣的藝術,並不是單一的,和其他藝術都會產生連接,是流動的,如同音符一樣。在古凡的劇目中,場景、設計、舞美,都要用到建築的知識,而建築反之,又會與人物、音樂、劇本產生交流,一部戲劇融合了所有的這些元素,完成了一場藝術流動的盛宴,這就是「音樂共和」的表達。音樂語言作為核心,又可以與哲學、禪道、時尚跨界,漫無邊際,自由自在,沒有框架,隨心所欲,「像玩兒一樣」。
這樣獨特的存在,絕對不是築起一面面高牆,把自己困在圍牆內。古凡走進高校,舉辦論壇、沙龍,就是打開各學校之間的圍牆,讓不同的聲音得到聆聽,擁有一個交流的空間。
這樣實驗性的想法,也在一次次的嘗試中,證明了它的價值。在2015年至2016年,古凡已演出5個國家15個城市、20個空間40餘場;得到30餘家戰略合作夥伴、40餘家協辦支持機構、50多位跨界合作建築師藝術家支持、200多位藝術家參與,超過60萬人看過《音樂傳奇》。
古凡機構在臺北進行音樂演出
他們引以自豪的,是「音樂共和」——這個聽上去玄妙又縹緲的的概念——得到了全球的承認,他們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儘管構建的道路是困難的。
回想起2016年首屆音樂共和藝術節,融合論壇、展覽、表演、裝置、服裝、時尚、生活、工坊,讓體驗式的藝術文化聚會成為「當代人的生活聚場」。
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著名導演田沁鑫、新藝術音樂家龔琳娜、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焦晃等,都加盟助陣,與觀眾進行互動、對話與思考。藝術節的先驅性是顛覆、閃光的,而在前期,錢立則花費了不少功夫和時間,讓大眾去得知,並了解他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會延續音樂共和這個品牌,當時做完就有了新的衝動,因為原先設想的目標達到了,且沒想到這麼好,帶動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藝術最美麗的狀態不是不計其數的準備與彩排,而是它面世時帶給人的情感共振。無論是市場、政府,都接納了這種藝術方式,這說明它是存在某種意義的。古凡人更認為,各門類的藝術學科是共生共存的,它帶動的是一種碰撞與競爭,他們始終在摸索,尋求更好的發展,有了這種使命感,就會愈加專注,在熟知中解構、在解構中創新。
古凡渴望更多人參與其中,在音樂廳、劇院的渠道之外,與購物中心、電影院合作,讓藝術在當下發生。宣傳是有限的,但藝術的傳播空間,永遠是無限的。這在今年的《中國故事-來自遠古的呼喚》新春音樂會上得到了充分的提現。一種古老、神秘的音樂藝術形式——呼麥——在黃浦江畔與大眾見面了。
來自蒙古的呼麥大師奧特根夫(Otgonhuu)以及活躍的新生世界音樂樂隊圖騰組合,採用原生態唱法,將蒙古傳統樂器與btbox混搭,獨特創新地改編蒙古民歌,把草原的廣闊帶到了城市,把民族音樂邀請到現代,更能讓人產生共鳴。這也是「中國故事」系列的主旨,和當地的「非遺」項目合作,發掘歷史人文底蘊,回歸傳統,再次創作,不僅將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還能擴大藝術眼界。不管走到哪裡,美,是古凡永恆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