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感情是這世上最複雜的東西。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這世上多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也有不少有情人只是有緣無份,最後空留遺憾。
人們更願意看到或者擁有的愛情,始終是那些美好的愛情,總有人的愛情是遺憾的。
著名的學者張中行也有一段遺憾的感情,他與妻子說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妻子曾經承諾過比他晚離去,卻最終食言,他至死都不知道妻子早已離世。
父母物色的妻子
張中行畢業於北京大學,是中國著名的散文家,與季羨林等人齊名。作為一名散文家,張中行自小就是優秀的人,聽話懂事的他很少讓父母操心,唯一讓父母操心的大概就是他的婚事。張中行一生經歷過三次婚姻。
那個年代的父母習慣包辦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一種傳統,對於那個時代的父母來說,為自己的孩子物色一個合適的另一半是很重要的。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許多人的婚姻都算不上幸福,他們在與另一半結婚之前,甚至連對方是高矮胖瘦都不知道。
近代文學史上被包辦婚姻的文人學者有不少。張中行也終於在達到結婚的年齡之後迎來了他的包辦婚姻。這是他的第一次婚姻。
這個女孩是張中行的母親為他精心挑選的,典型的傳統女孩,沒有讀過書,還裹著小腳,溫婉賢惠,一看就是一個賢妻良母。這樣的女子在當時的審美看來無疑是成家的最好人選。
然而張中行並不喜歡她。作為北京大學的高材生,張中行是一個十分有主見的人,他知道自己想要的妻子不是這樣傳統的人,他更喜歡的是與他有共同話題能風花雪月的人。
結婚之後,張中行並不願意在家中面對新婚妻子。在他的人生當中,這大概是第一次沒有聽自己母親的話。他知道母親希望他與這個新婚妻子琴瑟和鳴,可他不願意守著這樣一位傳統的女人。
在張中行的心裡,他想要的是那種與傳統女子不一樣的獨特的女子。她當然是一位好的妻子,如果嫁一個傳統的男人,她也必定會與丈夫琴瑟和鳴,在柴米油鹽中度過一生,然而她最終卻成為了封建的包辦婚姻制度下的犧牲品。
轟轟烈烈的初戀
張中行是在21歲時考入了北京大學,在這段時間裡,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段戀愛——楊沫。
彼時楊沫還是一名中學生,但十五六的女孩在那個年代已經到了可以議親的年紀,楊沫也是。在包辦婚姻的制度下,楊沫也被家中安排了對象。家中安排的對象是傳統的男人,在父母看來,嫁給這個人楊沫會得到幸福,可楊沫並不願意。
與當時那些迫於無奈只能妥協的人不同,楊沫是一個性子剛烈的女子,她不願意嫁給父母安排的人,不惜與家中斷絕關係也要抗婚。這件事情在當時小小的學術圈中鬧得沸沸揚揚,張中行也聽說了。
也許是因為自己沒能鼓起勇氣拒絕家中安排的婚事,也許是因為楊沫這樣的性格在當時確實是難得,還沒有見面,張中行就已經對這個姑娘產生了好感。兩人終究是有緣分的,張中行有一位朋友與楊沫也是朋友,他請求張中行幫助楊沫,張中行自然答應了。
兩人不久就迎來了初次見面。楊沫的樣貌不是讓人驚豔的樣貌,只能算是中等之姿,但她眼神中流露出來的思想讓張中行意識到她與傳統女性不同,而這樣的女子,正是張中行夢寐以求的另一半。
可以說,張中行是對楊沫一見鍾情,這個眼中散發著獨特光芒的女孩,對張中行來說就是一束光。在張中行對楊沫產生好感的同時,楊沫也對張中行有一定的好感。
在當時,楊沫的行為可以說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但是張中行卻願意給她幫助,這就讓楊沫覺得張中行是一個好人。
除此之外,在見面之前,楊沫也聽說過張中行被包辦婚姻的事跡,這讓楊沫對張中行產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覺。郎有情,妾有意,一切仿佛都是水到渠成,兩人很快就確立了戀人關係。
張中行與楊沫之間的戀愛來得突然又猛烈,楊沫更是十分依賴張中行。不久,他們迎來了一個小小的生命——楊沫懷孕了。這個孩子是兩人愛情的結晶,是象徵他們相愛的標誌,他們對這個孩子的來臨都感到高興。
然而高興過後隨之而來的是迷茫——兩人沒有經濟能力去撫養這個孩子。這讓兩人的愛情陷入了危機。張中行開始疏遠楊沫,這讓敏感的楊沫感到心寒,她開始深思,這個男人真的值得自己託付終身嗎?
心灰意冷的楊沫一個人挺著大肚子去尋求奶奶的幫助,連臨行之時都沒有等來張中行的相送。等到楊沫生下孩子後,即使張中行想要修復兩人的關係,卻也是於事無補,他終究是傷了這個女子的心,兩人最終分手。
細水長流的長伴
楊沫離開之後,張中行遇到了李芝鑾——這個他最終相伴一生的女人。
張中行雖說沒有勇氣去撫養楊沫與他的孩子,但他與楊沫的感情確實是真實存在過的,楊沫離開後,他也倍感傷心。李芝鑾是張中行的同鄉,溫婉美麗,也十分愛張中行。她的出現,漸漸撫平了張中行的傷痕。
張中行與李芝鑾之間並不是轟轟烈烈的愛情,但他們卻是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堅守了一生的人。李芝鑾原本就十分崇拜張中行,在她的眼中,張中行是一個十分厲害的人,有著博大的心胸,還有文化,兩人從相識到相愛都是細水長流。
李芝鑾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張中行喜歡的那一類女子,她不獨特,像是那個時代大多數女子一樣溫婉,對他滿懷崇敬。但是愛情一旦來臨,一切的標準都變得不重要了,只要是那個人就好。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每一對有情人都想要有的。張中行與李芝鑾兩人也希望能與對方長相廝守。在濃情蜜意之時,李芝鑾答應張中行,自己一定會比張中行晚一步離開人世,因為張中行不想承受失去愛妻的痛苦。
然而世事無常,張中行95歲那年病重住院,在他住院不久,李芝鑾就因病離開了人世,她終究是食言了。為了不讓病重的張中行傷心,家中的子女們並沒有告訴張中行李芝鑾去世的消息,只告訴他李芝鑾也病重,正在醫院療養。
張中行總說,等自己病好之後,便要寫很多文章,賺很多錢,給妻子治病,可到他98歲之時,在善意的謊言中度過了三年的他,最終還是撒手人寰了。他始終不知道,原來自己的妻子早在三年前便與世長辭了。
在張中行最後的時光裡,他一直以為妻子與他一樣,只是生病了,兒女們以一個善意的謊言讓這個年邁的老人最後的三年過得幸福又安康。這三年的「謊言」雖是謊言,卻讓他臨終時也伴隨著幸福。
愛情果真是一件最為玄幻的事情,不是那個人,哪怕他再好也入不了自己的眼,可一旦遇上,就再無理智可言,也不管這人究竟是不是原本想要的類型,反正是這人就好。人們時常如此,在以為自己遇不到一生所愛之時,又不經意間就遇上伴隨一生的人。
張中行與楊沫是轟轟烈烈的愛情,但他與李芝鑾平平淡淡細水長流的愛情,這種融入生活之中的愛情,看起來更為真實。
沒有人規定一個人在一生之中只能遇到一次愛情,最終伴隨我們走完生命的到底是誰也不可知,但我們遇到的每一段愛情,在遇到的時候,我們都以為這就是一生。可世界上總有許多不如意,也總有許多遺憾,幸運的是,我們最終總會找到對的那個人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