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由普陀山公用事業管理中心提供
提起普陀山,許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香火繚繞的寺院和餘音嫋嫋的誦經聲,但除了燦爛的文化景觀外,普陀山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植物基因寶庫,許多瀕危的名貴古樹在這裡繁衍生息,壯大種群,產生了不少舉世罕見的古樹群落。最近,普陀山古樹保護再添強效機制,12月8日,普陀山公用事業管理中心與普陀區人民檢察院、市人民檢察院普陀山檢察室聯合豎起一塊羅漢松古樹群保護牌。
原始森林般的視覺震撼 昨天,記者跟隨普陀山公用事業管理中心的林業工程師劉春濤探訪了這片古樹群落,它位於普陀山楊枝庵左側山坡。
走進古樹保護區,目之所及儘是需要多人合抱的參天巨樹,平日裡一棵都難得一見的巨樹在這裡仿佛扎堆一般連著挨著,只能用壯觀和震撼來形容。
儘管正值下午2點陽光強烈,但進入保護區域,就仿佛進入了原始森林,明顯感受到光線弱了一點,古樹巨大的樹冠和茂密的樹葉將天空和陽光盡數遮住。與一般的普陀山林蔭道相比,古樹保護區域除了給人清幽的感覺,更能讓人從樹幹的紋路中感受到自然和歲月的魅力。
劉春濤告訴記者,這塊羅漢松保護區域佔地約1公頃,包含17株百年以上古羅漢松,其中一級古樹5棵,二級3棵,三級9棵,平均樹齡超270年,最大的有560年。 科研活動的絕佳樣本
除了高齡古樹多以外,這片古樹群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老中青」三代同堂。不少巨樹的根系附近長了很多小羅漢松苗,長度從小腿高到一人高不等,手指粗細的纖細枝條上掛著許多葉片,讓人難以想像要經過多少歲月和風霜才能長成胸圍3米多的參天巨樹。還有一些大腿粗的小樹圍繞著參天巨樹層層生長,整個系統仿佛一個層級分明的大家庭。
「這片羅漢松古樹群平均樹齡之大,種群密度之高,百年以上古樹數量之多,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是十分罕見的。」普陀山生態站站長劉海告訴記者,「因此它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古樹的生長記錄著氣候和地質條件的變遷,對古地理、古氣候、古水文的研究來說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樣本。」
用「科技+法律」保護古樹 據了解,以這片古樹為樣本的科研活動早已開展。2016年5月,普陀山公用事業管理中心與華東師範大學籤署共建協議,建立的野外觀測研究平臺——普陀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於2017年11月入選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網絡(CFERN成員站),並正式命名為:舟山群島普陀山森林生態站(簡稱普陀山生態站)。
此前,華東師範大學的科研人員已經在古樹保護區域內設置了多個氣象觀測儀、生長記錄儀等先進儀器,通過定期觀察記錄和積累古樹生長數據,為古樹保護提供科技支持。而這片林區也源源不斷地產生著科研成果,截至目前,華東師範大學先後有40餘名碩博研究生到普陀山進行研究,普陀山生態站已發表學術期刊論文36篇,獲國家發明專利3個,獲市級、國家級支持科技項目5項。
除了科技支撐外,普陀區人民檢察院通過法律手段給古樹保護又加上一道雙保險。檢察院會在日常管理中監督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古樹的責任,而對於人為破壞古樹的行為,將提起公益訴訟。
普陀區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胡勝告訴記者:「我們會對古樹保護工作進行定期巡查,一旦發現問題馬上通知管理部門整改,也歡迎各位遊客和植物愛好者發現危害古樹的問題及時通過檢察服務熱線12309向我們反映。」
據了解,普陀山現有古樹1320株,除了羅漢松樹群外,還保存著紅山茶和臺灣蚊母樹等珍稀古樹群。其中,最有名當屬1930年發現的普陀鵝耳櫪,曾是全球野生狀態下僅存的一株,被稱為「地球獨子」。目前,普陀山已成為我國海島生物多樣性基因庫。
來源:普陀新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