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寺又名後寺,坐落在普陀山白華頂左,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明萬曆八年(1580年),麻城僧大智(名真融)從西蜀華鎣山來普陀禮佛,見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題名「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郡守吳安國將其改額海潮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寺毀於火。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增建殿宇。萬曆三十四年(1906年)朝廷敕賜「護國鎮海禪寺」匾額並《龍藏》一部。後幾經兵火,寺院遭毀,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別庵和尚前來住持,再度擴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朝廷賜帑與前寺(普濟寺)同時興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賜「天花法雨」匾額,遂改名「法雨禪寺」。更多關注fanlinwenhua666,雍正九年(1731年)又進行大規模擴修,從此殿堂樓閣,規模宏偉,雕梁畫棟,輝煌瑰麗,遂成東南名剎。
現存殿宇294間,計8800平方米。全寺分列六層臺基上,入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前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後依次為觀音殿、玉牌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
法雨寺山門前有一段香道,稱「玉堂街」。之所以叫「街」,是由於過去香道兩旁寺院眾多,且山上巖珍石奇,珠璣琳琅,沿途羅陳,宛若街市。這條玉堂街如一條金絲線,將洪筏房、法華洞、仟人井、朝陽洞、悅嶺庵、大乘庵、香林庵、雨華庵、楊枝庵、法雨寺等風景點珍珠似地串了起來。沿街而行,還可望千涉金濤的銀濤,西賞煙墩,前望象王諸峰的翠靄,一路映山帶海,綿延起伏,翠靄銀濤。應接不暇。古人頌此路:「竹內鳴泉傳飛語,松間群路露金強。山到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此路原為沙路,行走不便。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法雨寺僧人如珂募石徹成石板路如珂字玉堂,後人紀念他築路功績,以其字「玉堂」名路。「珠茅秋石見康莊,以字題名變亦不忘。從此腳跟歸正路,濤聲山色轉風光」,詩句中所記的便是這件事。現在這條街已改為公路。
法雨寺佔地三萬三千多平方米,共有殿宇樓閣廳堂計294間,建築面積九千三百平方米。在建築群的布局上,系用依山取勢、分群處升的格局,從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寺容噗的宏大高遠,氣象超凡。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北宋王安石曾寫詩讚之「樹色秋擎書,鐘聲浪答回」。
法雨寺寺門不在中軸線上,而在東南角上,建築為重簷方亭,也不同於一般寺院山門,匾額表藍底金字,上題「天花華雨」四字。寺門亭西是影壁,原是磚雕三龍壁,上書梵文「唵嘛呢叭」,意即神力不可思議,十年動亂中被毀。1987年,在這裡建立了九龍壁一座,寬12米,高9米,厚1米,全部用青石浮雕砌成,群龍飛舞,栩栩如生。
天王殿。重簷歇山,簷間額題「天王殿」,為兩座五座石經幢塔。天王殿前古樟厲林,中間甬道兩側豎有旗杆兩根,這也有別於山上其他寺院,據說,其一根已變換過七八次,而另一根雖常被香客當作神物,剝皮作藥,但仍名巍然高聳,故有「後寺活旗杆」之美稱。
玉佛殿。東西有鐘樓和鼓樓,重簷歇山式建築。月臺上有古柏一株,蒼老勁健,西側植羅漢松一株,圍粗3米多,頗為罕見。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緒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禮佛,途經緬甸時請得的玉釋迦牟尼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潔,雕琢極工。十年動亂中被毀,現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移來的。
九龍殿。又稱「圓通殿」,為法雨寺主殿。殿前有古樹十餘株,其中有兩棵銀杏高入雲天,樹圍粗約三抱。東側的龍鳳柏蟠屈如虯螭,形奇狀怪。殿臺前三面石欄板上分刻二十四行孝圖,取自元郭居敬編輯的古今二十四孝子故事。孝梯本是儒教內容,在這裡儒為佛用。大殿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賜「法雨禪寺」額時,批准法雨寺住持性統的奏請,仿明故宮九龍殿蓋成,為目前國內寺院建築上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殿。殿高22米,重簷歇山,黃琉璃頂,鬥拱承託。殿內八根金柱的柱礎是精緻的雕龍磚。藻井是按古樸典雅的九龍戲珠圖案雕刻的,一條龍盤頂,八條龍環八根垂柱昂首飛舞而下,正中懸吊一盞琉璃燈,宛若一顆明珠,組成九龍戲珠的立體圖案。正中供奉毗廬觀音像。
方丈院為全寺最高處,二層簷樓房一排共27間,分隔為五個院。中間七間過去為印光法師方丈室,後改為紀念室。印光法師(1853-1941),俗名趙紹嚴,清鹹豐三年(1853年)生於陝西。21歲在終南山蓮花洞出家,後赴北京紅螺山資福寺。光緒十九年(1893年),印光隨普陀山法寸禪寺赴北京請藏經的僧人化聞來普陀山,遂在法雨寺研究佛經,長達四十餘年。來山向他問道的人絡繹不絕,有數萬人在他的影響下皈依佛教。1930年,印光在蘇州靈巖山寺淨土道場,弘揚淨土法門。1941年圓寂,僧眾推他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後人在普陀山法雨寺將其方丈室闢為紀念堂,以紀念這位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