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記·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的來歷,要從一位日本僧人說起

2021-02-17 文化交流雜誌

CULTURAL DIALOGUE文 化 交 流

發行150多個國家地區,中英文雙語編排

親從五臺來,

欲向日本去,

普門名號遍十方,

何必繪像圖歸計。

忽然舟不行,

菩薩應無住。

聽其止而休,

此貨已成滯。

一山名勝待師開,

天下群瞻兩足地。

——釋·潮音通旭《贊不肯去觀音像》

此詩的作者是康熙朝高僧、普濟禪寺住持。

唐時,日僧慧鍔渴望到中國求法,於是坐遣唐使之船抵達中國。同時代的日本高僧圓仁撰《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了慧鍔的大唐之行: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日本為仁明代承和八年)秋,慧鍔首次來華,朝五臺山,到天台山過冬。為求五臺山供養費,於翌年乘唐梢公李鄰德船回國。會昌四年(日本承和十一年)攜帶日本國皇后橘嘉智子的禮物及慧鍔籌集的供養費第二次入唐,布施五臺山,並至浙江靈池寺迎義空僧去日本。於大中元年(847年,日本承和十四年)六月廿二日搭乘張支信船從明州望海鎮(寧波鎮海)出發回國。同船返日的有日僧惠運、仁和等。唐鹹通三年(862年)九月三日,慧鍔隨平城天皇皇子真如法親王乘張支信、任仲元、全習文等37人駕駛的船隻,由肥前國值嘉島出發第三次來華,同舟來華的有宗睿、賢真、忠全、安展、禪念、惠他、善寂、原懿、猷繼等學問僧和請益僧。翌年四月,復搭張支信船由明州回國。關於這一次往返,日本《頭陀親王入唐略記》也有記載,說他首先朝拜五臺山,即發願心要為五臺山提供僧供。慧鍔回日本後,他應該想到了皇后橘嘉智子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傳說,橘皇后曾向日本高僧空海大師問密宗之法,空海十分讚賞。

普陀山南海觀世音菩薩。

空海說,中國有禪宗,是菩提達摩從西方傳來,現在中國如星火燎原一般普及。但空海自己對禪宗也不懂。慧鍔來求見,橘皇后就把她親自製作的繡文袈裟、寶幡和鏡奩,請慧鍔帶往中國,又另給慧鍔金子,作為聘禮,請禪宗高僧到日本傳法。後來,慧鍔到了中國浙江,在靈池寺請得義空長老到日本。後又到蘇州開元寺,請僧人契元幫他製作一塊石碑,碑文之題為《日本國首傳禪宗記》,對此事作了記錄,內容是慧鍔奉橘皇后之詔禮請義空至日本傳禪宗之法的經過。羅城門為日本古代都城平城京的正門,位於朱雀大路南端,是古代外交使節出入之門,也是為阻止瘟疫之神進入城內而舉行祭奠儀式以及舉行法會的場所。不料,可能是由於地震帶來的災難使羅城門倒塌,其門柱正好壓碎了慧鍔所立的石碑。後來,那破碎的石碑被移放於羅城門附近的東寺講堂東南角——正是中國禪宗高僧義空講法的地方。元代從普陀山往日本的高僧一寧,其日本弟子虎關師鍊著有《元亨釋書》,是日本第一部系統性的僧傳,在日本很有名。在慧鍔圓寂百年之後,虎關師鍊從史料中看到有《日本國首傳禪宗記》之碑,在東寺找到了殘碑。那碑記破成4塊,大的直徑二尺餘,小的不足一尺。碑之額,左右有形狀雄壯的蟠龍——雖然頭角殘缺,但龍身鱗甲燦然。虎關師鍊把4塊殘碑拓了片,帶回細細研究,但還是讀不懂碑文。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840~846年),推行一系列「滅佛」政策,以會昌五年(845年)四月頒布的敕令為高峰,據記載,慧鍔在中國經受了「會昌法難」,被迫還俗。還有一件事也值得一記——慧鍔除了抄寫過白居易的《白氏文集》,還得到了白氏親筆抄寫、親筆題字的文集,據此,一般認為慧鍔有可能與白居易見過面。接下來就要說到慧鍔對於普陀山的意義了——他把從五臺山請得的觀音像供奉在普陀山,也可以說是開創了觀音道場。

普陀山的梵音洞。

據日本盛德禪師僧卐元師蠻於東山天皇元祿十五年(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所著《本朝高僧傳》卷六十七「遠遊八·唐國補陀落寺沙門慧萼傳」記述,慧鍔和尚,不知他俗世姓什麼,但他生性堅強,遠涉重洋而不知疲倦。承和元年,他奉日本國橘太后之命,帶了金子到中國。在中國的登萊上岸,經雁門關到達五臺山。後到浙江拜謁高僧齊安國師,轉達橘太后的旨意,希望有中國高僧去日本傳法。齊安國師囑咐義空和尚隨同慧鍔去日本傳禪宗之法。到齊衡初年,慧鍔又到中國,再上五臺山,於「嶺頭」這個地方得到觀世音菩薩聖像。在唐代大中十二年(858年)奉觀音像坐船回日本。船過寧波府所屬昌國縣(舟山曾為昌國縣)海邊,就附著於礁巖上不能前進。船員們以為船上載物過重,就把物品都搬到岸上,然而船還是不能航行。等到把觀音聖像也搬到岸上之後,船就在海水中浮動了。此地為普陀山,高麗、日本、新羅等國旅行者都泊船此處,等候風向、潮水適宜時再擇道航行。慧鍔想到觀音菩薩要在此處顯靈,以降惠福於大眾。他就把聖像留下來,建房屋供奉,自己也不忍離聖像而去,住下來侍奉香火。就這樣,這裡就成了寶所,名「補陀落迦山寺」,為南海上禪宗名寺。從此航海者,都來此處供奉香火,祈禱航路平安,而觀音菩薩又從各人心願,保佑平安。遠近百姓和僧侶來朝拜者,不知有幾千幾百人,呼號菩薩的聲音應和著海潮的聲音,靈應萬變,實在為不可思議之事。至今南海人民相傳,普陀山觀音道場,慧鍔為開山始祖。這篇傳記寫明慧鍔是在五臺山「於嶺頭得觀音聖像」,奉像至普陀山的年份為大中十二年(「以大中十二年奉像駕船將歸本國」)。並且寫明「補陀落迦山寺」是慧鍔「遂廬奉侍」,即慧鍔以「廬」供奉寶像。至此,我們可以說日本高僧慧鍔並不是靈異人物,而是人,但他數度漂洋過海,為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辦了大事,如日本的《本朝高僧傳》所寫:「稟性堅固,涉遠不倦」。但是中日兩國的有關研究者,都無法考證慧鍔的出身和終了……在關于慧鍔的中外史料中,有一個很值得人思考的地方,那就是中方的史料中,稱呼慧鍔為日本僧人,日本高僧;而日方的史料中,卻稱呼慧鍔為「補陀落寺慧鍔」——即中國普陀山僧人慧鍔。這一方面,是日方覺得慧鍔在中國的普陀山上創建了不肯去觀音院,另一方面呢?在日本,也許慧鍔不在固定的寺庵住,是位總是處於雲遊狀態的高僧。此外,慧鍔雖是日本人,但他覺得佛教(禪宗)的中心地在中國。慧鍔在五臺山得到觀音寶像,欲供奉於日本,我們也可想像這是一尊多麼珍貴的佛像,也體現了五臺山方面因「僧供」而對于慧鍔的答謝之情。原本已在普陀山安供好的不肯去觀音像,卻引起了寧波開元寺僧道載的羨慕。他說夢見觀音菩薩對他說,「欲歸此寺」,並以這個夢,動用了官家的權力,由「郡將」把觀音寶像從普陀山移供於開元寺。寶像儘管移供,但善男信女心中的觀音,還是在普陀山,遠方的人們不會到開元寺朝拜觀音,卻不畏波浪顛蕩之苦,渡海朝山……

普陀山樓閣上觀音道場牌匾。

日本僧慧鍔,從五臺山得觀音像,將還國,舟抵礁石不能動,望潮音洞默叩,遂得達岸,乃以像舍於洞側,張氏為之築院奉之,屢睹神異。郡聞之,迎其像入城,為民祈福。未幾,有僧至普陀,復求嘉木,扃戶刻像,彌月像成,而僧不知所在。後像偶亡一指,忽波間浮花至,視之,乃所亡像指也。傳說有一位陌生僧人至普陀山,尋求到上好的木料,就在住處閉起門來雕刻觀音像。歷時一個月,像刻成,僧人卻無影無蹤了。這尊木質的觀音像,就代替慧鍔所請的觀音像。後來,像缺了一手指,但人們看到沙灘頭的波濤,推送來花一般的東西,一看,卻是觀音木像缺失的手指。日本方面的有關學者認為,慧鍔晚年的終極處不在日本而在中國。禪師卐元師蠻在慧鍔傳中有「其身亦終於海岸孤寂處」之句。「海岸孤寂處」是普陀山的代稱,他以為慧鍔是在普陀山圓寂的。一位能與日本國皇后對話,並接受其使命來中國的高僧,人生的最後訊息,其在日本國內竟沒有人知道,這十分令人費解。難道,慧鍔在普陀山建成了「不肯去觀音院」後,就在山中隱姓埋名,不再讓人知曉,直至圓寂?(由視覺中國供圖)  

Japanese Monk and Guanyin Worship in Putuo

Egaku or Hui』e in modern Chinese was a well-connected 9th century Japanese scholar-monk who made frequent trips to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for pilgrimage and bringing back Buddhist teachings to Japan. Egaku had a huge impact on the religious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and Japan. In Japan, he is famous for bringing the first Rinzai Zen monk Gikū and the works of the Chinese poet Bai Juyi (772-846) to Japan. In China, he is renowned for his role in establishing a developed pilgrimage site in Mount Putuo, one of the four major Buddhist pilgrimage sites in China today.

Egaku first visited China in 841 AD. He spent the winter of that year in Mt Wutai, a religious site in northern China. In 842, he went back to Japan to raise funds for Mt Wutai. In 844, he came back to Wutai bringing funds to the religious holy land. He might have run into a crackdown on Buddhism on the part of Emperor Wuzong. The emperor launched an anti-Buddhism persecution in 845. Modern scholars think that Egaku might have been forced to return to secular life in the government crackdown.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Japanese monk received a collection of poems and essays in the handwriting of Bai Juyi, it i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Egaku might have met Bai during his visit to China. 

法雨寺海天佛國牌坊。

According to a book of biographies on Japanese monks written in the 18th century by a Japanese monk, Egaku in 858 sailed with a statue of Guanyin, which he had acquired in Mt Wutai in northern China, on his home voyage back to Japan. The departure port was Mingzhou, which is present-day Ningbo, a port city in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Back then, Putuo, an islet, was part of a county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Mingzhou, a prefecture. The ship was unable to move forward when it was by Putuo. The crew thought the payload was too heavy and unloaded all the cargo to the shore. But the ship didn’t budge an inch. It was until after the statue of Guanyin was carried to the shore of Putuo that the ship floated again. Back then, Putuo was a departure place where ships destined to Korea Peninsula and Japan waited for right winds and right tides before ships were able to sail off. Believing that Guanyin was unwilling to go, Egaku decided to leave the statue on the islet and built a sanctuary for the Goddess of Mercy. A temple was built and Guanyin was enshrined and worshipped there. Local people and those who sailed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and Japan came to the temple to say prayers and seek blessing from Guanyin. 

It is probably right to say that Egaku was the founding father of the Bodhimanda of Guanyin in Mt Putuo. 

However, historians of religions in both China and Japan agree and disagree with each other about Egaku on many things. Both Chi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s agree that they have the slightest idea when Egaku was born or when and where he passed away.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monk is known as Japanese named Hui』e but Chinese scholars know nothing about his secular surname. Some Japanese scholars say the monk stayed in Putuo but they somehow refuse to say whether he was Japanese. Some say that he was a traveling monk, never in one temple for a long while. Some Japanese scholars believe that Egaku passed away in Mt Putuo.

It is regretful to say that little is known about such a well-connected monk who came to China for a royal mission and that he passed away without leaving any information on his death to historians of future generations.  

覺 得 還 不 錯?

掃 我  看 全 年 精 彩 文 章  

長 按 二 維 碼

關 注 公 眾 號

投稿 合作 轉載

請 聯 系

郵箱:whjl@vip.163.com

文字|張   堅

翻譯|郭成鋼

編輯|屠 悅  丁琴飛

相關焦點

  • 不肯去觀音院位於紫竹林內,普陀山建寺最早的地方,攝影者取景地
    不肯去觀音院位於紫竹林內,這裡是普陀山建寺最早的地方,加上「不肯去觀音」的傳說,使它成了「普陀三大寺」之外最有名氣的寺院。每天來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又因為寺院建在海邊,也是攝影愛好者的理想取景地。從紫竹林禪院往海邊走,不一會兒就能到不肯去觀音院。
  • 南海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有一座普濟寺,裡面就供奉著一尊「不肯去觀音」。關於這尊「不肯去觀音」,有一個這樣的傳說。話說唐代末年,日本臨濟宗高僧慧鍔對觀音菩薩十分仰慕,他不遠萬裡來到東土大唐,想朝拜觀音菩薩,並且學習佛法。
  • 浙江舟山「不肯去觀音院」的神奇故事
    浙江舟山「不肯去觀音院」的神奇故事浙江這座寺廟名字拗口 讓人費解 有故事有傳說浙江省舟山群島上有一座普陀山,普陀山上至少供奉著三尊著名的觀音菩薩,一尊在雙峰山下,高18米;一尊在普濟禪寺,高8.8米;另一座
  • 不肯去觀音,你心中的普陀山是什麼樣的?我心中的是這樣
    所以普陀山作為南海觀音的道場,去的人也很多,每個人去到普陀山都有自己的感受,今天來說說我去完普陀山的感受。我第一次去普陀山是大學剛畢業那會兒當導遊,帶團去普陀山,雖然是帶團,但是我也是第一次去,所以也特別新鮮,當地接導遊上車講解時我也聽得非常認真。
  • 不肯去觀音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故事?它是傳說還是史實?
    這個塑像下面有塊石碑,上面刻著明朝周應賓《普陀山志》裡的故事: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慧鍔得觀音相與五臺山,將歸日本。舟觸新羅礁,蓮花擋洋,舟蔽不前。鍔禱曰:「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建立精藍。」有頃,舟向潮音洞泊焉。有居民張氏目睹斯異,遂舍所居,築室供之。號為「不肯去觀音院」。這段記載,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情節,基本上是把慧鍔和不肯去觀音院的故事講清楚了。
  • 蓮風搖曳四海崇 記者探尋「海天佛國」普陀山
    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欽賜寶陀觀音寺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普陀山以寺為山名正式開始。真正讓普陀山名揚天下,贏得「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盛譽的,是觀音大士。而不肯去觀音院、紫竹林等也成了觀音道場在普陀山的標誌。
  • 馬郎婦觀音、蛤蜊觀音與「不肯去觀音院」的由來是什麼?
    三日期限到了,只有一位年輕人,大家都叫他「馬郎」能背誦。於是,馬郎滿心歡喜,張燈結彩的把姑娘迎娶入門。正在欣喜之際,不料剛娶進門的嬌妻,突然死了,身體很快就腐爛了,傷心的馬郎只好捨不得的把愛妻埋葬了。過了數日,一位身著紫色袈裟的老和尚,來到馬郎的家,告訴傷心的馬郎說:「你不要悲傷了,那位賣魚的姑娘,其實是觀世音菩薩,特別化現來此度化你們的。若不相信,何不撬開墳墓看看。」說完,人就凌空而去。
  • 佛教:觀世音菩薩和普陀山
    這樣一位菩薩,中國人當然要歡迎他東來定居。浙江省舟山群島內的普陀山,就是他顯靈說法的道場。據說唐代大中(847-860年)年間有一印度僧人來此自燔十指,「親睹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遂傳此地為觀音顯聖之地。《華嚴經》中有觀世音住在普陀洛迦山的說法,於是略稱此山為普陀,華言「小白華」,釋言「海岸孤絕處」。
  • 【媒體關注】今日浙報整版關注「海天佛國」普陀山
    普陀山最早叫梅岑山,相傳因漢代梅福在此採藥煉丹得名,宋時留梅福「履跡飄痕」,至今還有梅福庵、梅灣和煉丹洞等遺存。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欽賜寶陀觀音寺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普陀山以寺為山名正式開始。真正讓普陀山名揚天下,贏得「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盛譽的,是觀音大士。而不肯去觀音院、紫竹林等也成了觀音道場在普陀山的標誌。
  • 普陀山燒香有什麼禁忌?
    到寺院一般信佛的人總是要拜一拜菩薩的,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據說特別的靈驗,很多人為這裡燒香拜佛,小編給大家說一些普陀山燒香一定要注意的禮儀。「海天佛國」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對面有2個主要的碼頭:沈家門半升洞碼頭、朱家尖蜈蚣峙碼頭。隨著杭州灣大橋、舟山連島大橋的開通,不少香客都選擇乘坐巴士去普陀山,而大巴就停在沈家門或者朱家尖碼頭,再換乘小快艇到達普陀山的。島上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及慧濟禪寺,普陀標誌為南海觀音大銅像,另外有個紫竹林景區(不肯去觀音院)百步沙、千步沙等,都是不容錯過的景點哦!
  • 去普陀山旅遊,該怎麼安排行程?
    我和媳婦兒已經連續五年去普陀山了,我們是從大連出發,接下來說說我們的行程,我們一般是去四天,大家可以參考一下。我們一般都是坐早上大連到寧波的航班,到寧波應該是上午11點左右。出機場坐機場到朱家尖的大巴車,大約2個小時到達。
  • 普陀山:觀音顯聖撥雲見日
    或許正是從古至今眾口相傳的各種靈異傳說,給普陀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而那神秘的小白花,對於普陀山來說更是具有特殊的意義。「普陀洛迦」本身隱含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是海島山的意思;第二層有光明山的意思,這個光明指的不是光明萬丈,而是指這裡的環境特別清靜、優美;第三層是白花山的意思,以前普陀山曾經開滿小白花,非常符合經典上對普陀洛迦」的解釋,於是人們認為這裡就應該是普陀洛迦山。
  • 那片離我們最近的東海:普陀山、枸杞島、花蓮、馬祖……
    第一次到舟山前,我讀過豐子愷先生的散文,那是他去過普陀山後的回憶,講述了不肯去觀音院的來歷。不肯去觀音院是普陀山上的第一座寺院,論起源與一位日本高僧有關。公曆900年左右,日本一位叫慧鍔的高僧乘帆船來華,在五臺山請了觀世音菩薩像,想要載回日本供養。
  • 不肯去觀音院的人
    日久彌堅的哀學她:向一株蘭草討要一個空谷 持珠在手中掐捻十四無畏光在雲層裡發生微弱的彎折給一潭活水吧南普陀不肯去觀音院隔著萬劫。魚雁吃掉虛竹的墨痕。
  • MACD炒股指標:不肯去觀音,抓住牛股不鬆手!終於拿了一個主升浪
    MACD葛南維八大買賣法則(免費課程部分):下跌,乖離,水下金叉(第一個買點),回撤不破(第二個買點),拉升乖離(賣出之後會以更高的價格去追),水上死叉(誘空),再次金叉(梅開二度,第三個買點),主拉升行情。
  • 普陀洛迦山:一座美譽蜚聲中外的"海天佛國」的海洋島嶼型國家博覽...
    此山卻是佛祖釋迦牟尼曾經居住近五十年,修行、講法和集結弟子的地方。靈鷲山與中國佛教地名還有一段淵源。普濟寺靈鷲峰。"靈山″與普濟寺靈鷺山麓。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鷺峰南麓。普濟寺又名前寺,坐落於靈鷲山麓。它的前身是「不肯去觀音院」。 .到了唐代,普陀山正式成為觀音聖地,號稱佛選名山。當時日本高僧惠萼高僧,從山西五臺山起運觀音像,從寧波下海,準備把她請到日本。
  • 普陀山必看的三大寺之法雨寺,去了一定要看
    法雨寺又名後寺,坐落在普陀山白華頂左,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明萬曆八年(1580年),麻城僧大智(名真融)從西蜀華鎣山來普陀禮佛,見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題名「海潮庵」。
  • 海天佛國,尋找心中淨土:小鹿導遊帶你雲遊南海聖境普陀山
    最近範冰冰在普陀山虔誠拜佛的新聞再次成為網絡熱門事件,網友們褒貶不一。和巋然不動的普陀山一樣,當事人也不做回應。為什麼明星們都喜歡去普陀山拜佛呢?真的有那麼靈驗嗎?真的可以讓你達成所願嗎?帶上你的疑問去一趟普陀山吧,也許當你踏上普陀山的那一刻,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