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田鎮華南村利用閒置土地種植中藥材帶領村民致富。(曾藝 攝)
湘潭在線12月21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翁靈娜)比較其他偏遠地區,韶山市銀田鎮不能算經濟貧困鄉(鎮),但是鎮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生活困難群眾不在少數。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297戶980人,邊緣戶12戶37人,脫貧監測戶10戶20人。
站在脫貧攻堅基層一線,銀田鎮結合實際,以脫貧實效為依據,在增收增效、問題清零、激發內生驅動力上算好了「脫貧帳」,截至目前,各項脫貧工作均取得了明顯成效,得到了建檔立卡戶的稱讚。
收入「做增量」
龍正良是銀田鎮華南村東茅組村民,由於患有冠心病、支氣管炎等慢性病,屬於無勞動力建檔立卡貧困對象。為改善家裡的現狀,兩年前,龍正良夫婦倆利用自家土地資源優勢,請來挖機對山地開荒,申請營業執照,種植了15畝柚子,每年純收入增收1.5萬多元。
為讓龍正良產業發展這把火燃得更旺,村裡給予了大力幫助。駐村工作隊得知龍正良有意擴大種植規模,又幫助引進了沃柑、明日見等水果,申請了產業獎補資金,並藉助產業扶貧項目「藥王谷」為其提供種子、化肥和技術指導,新種植玉竹3畝。目前藥材長勢喜人,預計明年又能增收4000元/畝。現在,龍正良家房前屋後全部種上了果樹、藥材等。
近年來,銀田鎮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努力創新產業扶貧模式,目前已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6個,不僅形成了銀田村扶貧產業基地、華南村藥王谷農旅融合基地、銀園村油茶林基地、南村村峻龍食品項目等「一村一品」脫貧格局,還幫助帶動了85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有效促進貧困戶增收增效,讓日子更有奔頭。
問題「全清零」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保證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讓他們吃飽穿暖,是脫貧工作的目標所在。
郭德仁是南村村楊家組村民,老共產黨員。多年來,他一直與兩個精神殘疾的兒子住在破舊的老房子裡,房子年久失修,地基沉降,牆體開裂,陰暗潮溼。但郭德仁對老房子感情深厚,當房子被列入危房改造範圍時,即使知道房子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他也不願意搬走。
鎮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了解後,多次上門走訪,與他談心交心,做思想工作,打消他心中的顧慮,幾個月後終於說服他搬離了老房子。
不僅要搬出老房子,還要住上好房子。銀田鎮鎮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再次積極為郭德仁申請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幫扶,幫助爭取資金、選擇新址建房。終於,郭德仁一家三口住進了磚混結構的新房子。「這個冬天再也不怕冷、不怕潮了。」郭德仁高興地說。
通過問題排查、回頭看等一系列措施,銀田鎮鎮村幹部走村入戶,噓寒問暖,將生活困難群眾反映的問題列成清單,分解任務,逐一銷號,做到了問題「全清零」。針對危房改造問題,能納入補助政策的,鎮上儘量爭取;不符合政策要求但確存在漏風漏雨問題的,鎮上通過「四個一點」的辦法,籌集資金25萬元,幫他們解決了心病。
這個冬天,儘管寒風凜冽,但銀田鎮的村民們將過上一個溫暖的紅火年。
幫扶「重長遠」
「老胡,趕快殺只雞,家裡來了親戚!」在南村村,村民們有個非常默契的約定,每每家中來了客人,總會去照顧建檔立卡貧困戶胡軍良家的生意。村民們都說:「老胡家的雞,吃起來放心!」可話中的情誼,胡軍良心裡清楚。
胡軍良家有5口人,母親譚愛連年老殘疾,長期服藥,他一雙兒女在外打工。自國家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後,胡軍良家日子逐漸好了起來,溫飽問題得以解決,但他並沒有安於現狀,止步於此。幾年前,胡軍良夫婦開始學習養殖技術,在家發展養雞產業。迄今為止已經養了200多隻雞,養殖場也小有規模。現在,老胡的臉上每天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扶貧工作不是簡單的「輸血」,「造血」才是最終目標。在國家政策和鎮村幹部的幫扶下,村民越來越有富起來的意願和決心,與之有關的技能技術培訓就顯得格外重要。
為推進脫貧攻堅,銀田鎮書記親自抓,鎮村幹部實行「一對一」「點對點」幫扶,落實產業幫扶、教育幫扶、醫療幫扶、就業幫扶、兜底保障等,盡最大努力,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尤其在就業和技能培訓方面,今年,鎮上已為3名建檔立卡應屆高校畢業生、32名返鄉貧困勞動力開展了就業服務,為1人申報了臨時公益性崗位安置。開展了保育員、育嬰師、種養殖技能培訓班,為60餘名貧困勞動力提供了培訓機會。
就業和再就業培訓,有效激發了困難群眾的內生動力,自主脫貧、自主創業的人越來越多。
【來源:湘潭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