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2點半,劉濤發了一條傷感的微博。
「無力」、「逃避」、「停泊」、「努力」等字眼,透露著既迷茫又堅強的心情,讓人覺得事情不簡單。
好事者開始幸災樂禍,猜測她老公破產了,倆人可能要離婚。
一夜間,「劉濤婚變」、「王投資失敗深陷債務危機」等話題上了熱搜。
次日,劉濤不得不發微博澄清,自己因為父親去世,深夜有些感傷,讓大家擔心了。自己和家人很好,請大家給予一些空間。
人生無常,生命脆弱,意外和明天,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
父親的去世,對劉濤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正值壯年的我們
低估了父母身體衰老的速度
人到中年,最痛苦的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
無論我們多大,只要有父母在,我們就還是孩子;一旦父母不在,就再也沒有做孩子的機會了。
劉濤曾在節目中透露家庭情況,父母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離婚,然後各自組建家庭,有了自己的生活。
正是因為這樣,劉濤也沒有辦法把父母接到自己身邊一起住。
父親是不善表達的人,每次都是劉濤主動打電話給他。
說的都是重複的話,「在看電視呢,都挺好的,拍戲怎麼樣」,幾個回合下來就掛電話了。
唯一一次父親主動聯繫她,是因為剛剛檢查完是惡性腫瘤,想讓女兒幫忙尋醫。
劉濤很意外,她總覺得父母一直都很健康,沒想到這麼突然。
其實,天下父母都一樣,從來都對兒女都是報喜不報憂,直到事情瞞不過去了,才會向孩子坦白自己的真實情況。
因為父母害怕孩子擔心,所以遇到身體不適,第一反應就是選擇隱瞞。
不難想像,如果我們不在父母身邊,更是無法及時體察他們的身體狀況變化。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獨居老人的視頻,裡面的場景讓人淚目:
一個瘦骨嶙峋的老人,赤裸著身體,躺在陽臺的地板上,不斷敲打著手中的臉盆。
聽到異樣響聲的鄰居,趕忙報了警。原來老人已經這樣躺了4天。在此期間,他滴水未沾,廚房裡的飯菜也都發黴了。
女兒趕來後說,老人一個人住,自己已經20天沒有來看他了。
這位老人的遭遇,並不是個例。他不過是獨居老人群體現狀中的一個縮影。
在這一樁樁事情的背後,是對為人子女的警醒:父母體弱,請多關照......
即使我們在同一屋簷下
也難體會父母無以名狀的孤獨
即使兒女跟父母住在一起,也難免只顧得上工作和孩子,卻忽視了老人的情緒。
覃大爺和潘大娘年近八旬,一生育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
三個女兒遠嫁他鄉,兩位老人只能跟著兒子,但是為了照看各個小家庭的孫子孫女,在兒子們的安排下,老夫妻倆不得不分開:大爺跟小兒子住,大娘跟大兒子同住。
雖然老人跟兒子住在一起,沒有了生命意外之憂。
但是,在平靜的生活之下,卻沒有人關注到父母20多年來的分居狀態。
老兩口子本應攜手安享晚年,卻被迫與老伴分開,甚至在他們去世時,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
現實生活中的家庭常態是,把太多的愛和關注傾注給了孩子,卻顧不上老人。
俗語說,水往低處流,水流下而不流上。
親情之愛,也是往下的,愛孩子超過愛父母,仿佛是我們的一種本能。
林語堂曾說道:「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可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是愛他的父母的。」
老人和小孩一樣需要我們的關愛,甚至從某方面來看,老人比孩子更需要被愛。
孩子的快樂往往跟物質環境無關,窮人家孩子和有錢人家孩子一樣,都可以快活地光著腳玩耍。
這在孩子看來並不是苦事,反而是一個有趣的遊戲。
而在另一方面,如果讓老年人光著腳走路,卻是無法忍受的。
相比閱歷尚淺、如白紙般的孩子,老人受過人生的威脅,吃盡人生之苦,他們有恐懼、有擔憂,也理應更比孩子需要依賴。
所以,我們更應像愛孩子一樣,愛我們年邁的父母。在吃穿用度以外,儘量多體察他們的情緒。
對於當代許多老人而言
外面是陌生的數字叢林
在家處境尷尬的老人,在外亦是如此。
試想一下這樣一個情景:
大霧天裡,你走在路上,四周是深山老林,天地間白茫茫一片。此時,你該往哪兒走,你找不到方向;會發生什麼事情,你也全然無知。
以上,才不是什麼人間仙境,而是老人對這個時代的感受。
朋友趙哥,小時候經常被父親狠揍,父子多年來都沒幾句好話。
前些天一起吃飯時,朋友提起:
一生強勢霸道的父親,曾經總是看我不順眼。
一向嚴格要求,動不動就劈頭蓋臉一通教訓,那時候,他就是我的權威,不接受反駁那種。
可是現在,他經常求我陪他出門辦事。
去醫院、去銀行,全都不會操作。
不會用手機預約,不會用掛號機,分不清診療卡和社保卡,更弄不懂一樓拿藥,二樓就診,三樓抽血這些反覆的流程,今年還要加上提供健康碼,他哪裡搞得過來。
去取錢,站在櫃員機前,看著那塊白花花的屏幕,眼裡全是迷茫和膽怯,既怕弄壞機器,不敢下手,又擔心按錯密碼,錢被吞了。
這個時代跑得太快,老人跟不上了。
張泉靈說:「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這句話用來形容現在的老人,格外真實。
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這樣的「便利」在老人的眼中卻是困難重重。
面對完全不熟悉的事物,老人何以至此?
回想一下,我們上次教老人使用手機,是不是這樣?
「我都和你說了好多次了。」
「我不會用這玩意,算了,不學了。」
但是,我們小的時候,什麼都不懂,是父母不厭其煩,一遍遍地教我們走路、說話、吃飯......
如果時代不等人,他們走得慢,那我們別走太快,等等他們。
此生你和父母的緣分只剩55天
請好好珍惜餘生的陪伴時光
你是否有計算過,這輩子到底還能和父母相處多久?
看過一個日本的親情短片。
第一幕,男人走出會議室接了父母的電話,時間開始跳動,10秒後電話掛斷後,計時暫停。
第二幕,男人再次接起電話,這次持續了15秒,計時只多了一點點。
第三幕,男人的父母從老家來到身邊,匆忙交代幾句,1分30多秒。
三個月過去後,男人與父母之間只有2分鐘的交談時間。
這個男人,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縮影。
在外打拼,一心想著等賺到錢了,給予父母更好的生活。
卻沒想到,父母已經老了,他們老去的速度,要比我們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來得快。
記得有一本書《父母離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其封面上印著一個公式:
20年×6天×11小時=1320小時。
什麼意思呢?
根據國家衛健委2018年的數據,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是77歲。
假如以80歲作為上限,你沒有跟父母同住,且他們現在60歲,你每年回一趟家,大概是6天,每天相處時間11小時。那麼,你和父母相處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折算下來,也就孩子一個暑假的時間。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卻忘了世事無常!
我們終將孤獨地老去
善待父母也是善待自己的未來
我們放聲大哭來到世上,被父母珍愛一生。
他們一路蹣跚走到晚年,我們再陪伴他們度過餘生。
人間最妥帖的尊嚴,無外乎體現在生命的起點和終點。
陪伴父母,不僅是為了讓他們安心,更是為了安自己的心。
在父母身上找回自己一生的成長路徑,體察我們未來老年生活更深層次的意義。
我們也終將孤獨地老去,到那時候,我們也希望被看見,被善待。
所以,珍惜當下,別讓盡孝留有遺憾。
忙碌之餘,常回家看看,珍惜相聚的時光。
想到爸媽的時候,先放下手頭的事情,撥出一個電話。
想吃爸媽做的飯菜,不要等,踏上回家的路。
一起踏上回家的路途。父母在,家就在,別讓父母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