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臺灣中央大學學習心得(官方版)

2021-02-15 非學術向吐槽喵

赴臺學習,自2017年9月2日至2018年1月19日,共計140天。若真要細細去談,即使未必說上十天半個月,三五天總是要的。若只擇取在臺生活的部分精彩片段去談,卻又覺每日生活都是那麼精彩、每段經歷都是那麼神奇、每次相遇都是那麼珍貴,難以割捨。

既然如此,那就找一個可以串聯起這些回憶的方向去談吧。我在赴臺學習期間,一因個人日常創作之興趣,二因加入中央大學鳴皋詩社之激勵,創作了一些舊體格律詩。這些詩作固然算不上成熟,從嚴格的文學標準來看也未必精彩,可它們承載了我入臺學習期間即時、真實、集中的感受,若真要總結出一份心得,似乎沒有以它們為脈絡更合適的。那麼這篇心得就從它們談起吧。

 

一、學業:物色流觀唐韻雨,風流談笑魏文秋。

 

    <新竹別李郭曹諸師>

半春臺嶼飄零客,夕影晨鐘憶自留。

物色流觀唐韻雨,風流談笑魏文秋。

孤蓬豈是天憐草,遊羽終慚不繫舟。

送罷江山飛露晚,別來滄海總多愁。

2018年1月18日

 

2018年1月17日,我有幸能與臺灣中央大學李宜學老師、郭永吉老師及大陸上海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曹旭先生同遊鹿港小鎮,行程結束後,與諸位老師在新竹分別。回中央大學途中,感念半個學期以來中央大學所有老師在學習、生活各方面的照顧,總結為此篇。

「物色流觀唐韻雨」,即言宜學師。該學期我選修過他的碩士生課程【唐詩史專題研究】,並旁聽過他的本科生課程【詩選及習作】,既豐富了專業學習方面的知識,也獲得了一些看問題的不同視角,可謂受益匪淺。宜學師不僅治學嚴謹、學養深厚,且於課堂上儀表、神採頗具魅力,很多同去的大陸女生稱其為「男神」,甚至偶爾會因他而爭風吃醋。在臺期間認識的武漢大學高材生庹銀澤同學,亦是一節不落地將原本沒有選的【詩選及習作】課程認真聽完,並在此影響下產生了對詩詞閱讀、吟誦、創作的強烈興趣,並撰文《風流儒雅,吾師宜學》以記之。其實,比課程更能打動大家的,是宜學師的人品,那種謙和、那份淳樸、那些善意,即便在人文氣息濃厚中文系教師群體中,也並不多見。在臺交換的中文系學生,少有不受過他照顧的,而我,則受過他特別多的照顧。我認為,「風流儒雅」的形容對宜學師是極不適合的,雖則「儒雅」,卻不「風流」,不然不可能現在還是……嗯,為尊者諱一下。就我個人看來,這樣形容似乎更恰切一些:謙謙君子,吾師宜學。

「風流談笑魏文秋」,即言阿吉師。該學期我選修過他的碩士課程【魏晉文學批評專題】。較諸宜學師的溫文爾雅,阿吉師則顯得非常活潑,大家在課堂上總被他的妙語不絕哄得笑聲不斷。阿吉師的課,常是與自己生活相關聯的,而透過這些於尋常瑣碎中覓得的偶然趣味,大家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卻大大加深了。儘管在課堂上談笑風生,可在生活中,他卻是一個異常樸實的人,甚至有同學找他說話他偶爾還會表現出一副害羞的樣子。亦沒有太多物質上的追求,是個把所有都奉獻給孩子、老婆、學生的好爸爸、好老師。「好老師」的形容或許還不夠,簡直可以稱之為「勞模」,開課不到半學期,他擔心講不完,便又給自己加上一節課,這樣下來就是一連四小時的課了。而且主要是他講,基本上用不著大家討論。有時候在上午上完課後,下午還去組織學生活動、主持學術會議,簡直超乎想像的精力。另外,有同學戲稱其為「史上最瘦的彌勒佛」,此狀極佳。

除了這兩位老師以外,還有諸多老師亦是值得我用一生去銘記並感謝的。

清芬老師是我第三門正選課程【清代詞學專題研究】課程的老師。課堂上的清芬師,嚴謹、認真、細緻,每次作業,我們的半點草率、粗疏、偷懶,皆逃不過她的法眼,故在她面前常不免有一定的壓力。可生活中的清芬師,則是一位異常和藹可親的姐姐,在臺灣第一位主動關心我並給予諸多生活建議的任課老師便是她,此後也一如既往地關心著我在臺灣的生活狀況。同時,在課堂上,她經常給我們帶精美到讓其他所有同學都眼饞的食品和紀念品,尤對我這樣第一次出境的內陸省份學生而言,每一樣都珍貴無比。更重要的是,在她的嚴格指導下,我終於明白了一個中文系研究生,該怎樣去發現、闡釋問題;一篇合乎規範的論文應該是什麼樣子,且如何去達到這一標準。這一點,可以說是本次赴臺學習在學業上的最大收穫,也是最無可替代的收穫。

此外,今年在中央大學作為大陸客座教授的上海師範大學曹旭先生,則傳授給了大家一套完整的「研究生求生法則」,並讓不止一位同學明白,嚴謹認真的學者,也未必不能是熱情奔放的詩人。有著深不可測學術功底的賀老師,雖則看似嚴肅到令人不易接近,而就有限的接觸,感覺其內心還是挺可愛的,她讓我明白了學術一途上必須的修煉、讓我看到了一個嚴謹學人應有的學術態度,就直接收穫而言,她教會了我準到都不敢隨便算的《周易》佔卜法、教會了我如何在臺灣查文獻。劉德明老師風趣幽默的【國學導讀】課程,讓我看到了大陸和臺灣在本科基礎教育方面的差距。楊祖漢老師輕鬆隨意的【《老子》】課程,也對我的生活態度產生了一定影響。更難得的是,我有幸在中央大學聽得林建發老師熱情洋溢的【20世紀中國歷史】課程,在不偏不倚的不同解讀視角下,對兩岸關係和自己所處的時代都有更深的正面理解。另外,借著臺聯大系統的免費校際車,有幸在新竹清華大學聽得幾節李欣錫老師的【杜詩】課程,學業上的收穫自不必說,更重要的是在海峽彼岸感受到了不輸於北京的水木清華氛圍,並見識到了目前所去過的最美圖書館。

總之,入臺140天的學業,雖未必成功,卻也精彩,雖偶有遺憾,卻也充實。

 

二、交友:天涯問學故思異,千裡踏歌今夢同。

 

<自嘉義歸桃園作>

新蛾分宇半青紅,秋野歸禽暮影匆。

信矣方行水宮內,恍然初過霧山中。

天涯問學故思異,千裡踏歌今夢同。

放眼萬家燈火處,浮生何必嘆徵蓬!

2017年10月22日

 

2017年10月21、22日,在中央大學校園親善大使的組織下,我有幸能與大陸交換生、臺灣本土導遊同學、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學生組團進行一次嘉義文化遊,那是該學期在臺灣規模最大的一次出遊活動。兩天之內,我們參觀了阿里山、家樂福夜市、交趾陶博物館、新港香藝館、故宮南院。回程中,一抹殘霞、數點秋鳥,十分韻味;行至臺中附近,又見萬家燈火、光影斑斑,百感交集。故在車上寫下了這一篇。

「天涯問學故思異」,即是說,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過去的經歷不同,赴臺的目的也不同;「千裡踏歌今夢同」,則是說,可現在大家齊聚一處,彼此的生命軌跡開始交叉,產生了共同的記憶。其實,在臺灣的140多天,一切交往都是如此。

臺灣的孩子,對我們特別熱情。縱使不出校門,我也在上課期間收到了同學們從臺中、嘉義、高雄、中原夜市等臺灣各地帶來的特色美食。於學校、生活、出遊等方面的問題,也總能得到臺灣孩子的熱心幫助,且解答到沒有後顧之憂。至今仍記得臺南小哥用機車載我逛超市、看電影,臺中小妹犧牲寶貴時間帶我逛東海大學、吃遍臺中,負責接待的幾位小老師不厭其煩地為大家的事跑來跑去……而嘉義的博士學姐,不僅在入臺期間給予我諸多幫助,即使在回來大陸之後,仍不時在網上關心著我的生活。臺灣的孩子,其實是非常希望了解大陸的,也很願意向入臺學習的大陸孩子提供幫助。歷史和先輩所撕扯開的時代裂縫,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交流活動來慢慢縫合。

大陸的孩子,因在異地他鄉,則特別團結。本學期赴中央大學交換的兩百餘名大陸學生,來自四十多個不同的學校,就籍貫上而言遍布全國各地,就年齡上而言從大二到研三。若是沒有這麼一個赴臺交換的學期,很難想像彼此之間還有怎樣的由頭能聚在一起。可就是在這海峽彼岸,大家建立起了異常深厚的友誼。但凡有任何一位同學遇到問題,便馬上有同學趕去提供幫助。凡購物、出遊、吃飯、校園活動,大家也總願意叫上三五好友。可以說,這次交流活動,不僅促進了兩岸大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也是全國各高校之間的一次小聯誼。

 

三、出遊:信矣江山非夢語,依然碧水入魂思。

 

<霧遊日月潭>

雲天乍綻青峰影,斷谷平飛白露姿。

信矣江山非夢語,依然碧水入魂思。

高潭煙起千嵐匯,空鑒潮生孤嶼移。

為笑多情時未與,洞庭賒月畫焉之?

2017年12月16日

 

2017年12月16日,借著一個忙中偷閒的周末,我獨自經臺中去遊訪日月潭。然而,當天的天氣並不美好,儘管在出發時看到了天光破雲、青峰獨秀的奇景,可在遊日月潭時,因天陰、大霧,不但沒有領略到其中的美,反而差點因霧汽過重而無法返航。對此,我自然難免會有一些失落。可轉念一想,至少,「日月潭」三個字,聽起來就很美好。霧中的日月潭,也未必一定輸于晴時,只是照片不太好看而已。故在返回臺中的專線車上寫下了這篇。

「信矣江山非夢語,依然碧水入魂思」,可以作為我在臺灣出遊的整體心路歷程。確實,在小學課本上,我們就曾聽過阿里山、日月潭等臺灣美景,可很難有機會去一次。能親自到臺灣來一睹其風採,仿佛就是一場夢,但眼前山色、腳下碧水,卻又告訴我們,這些是如此的真實,並牽動我們無限的思緒。

可能,對大多數赴臺交換的孩子而言,這一部分都是能寫得最豐富、精彩的。然而對我來說,差不多也只能寫到這裡了。赴臺140天,由於並不算輕鬆的學習任務,除了去臺北,除了去新竹清華大學,我離開中央大學所在的桃園市,恐怕也只有三次。一次,便是上文介紹過的隨大部隊去嘉義、阿里山;一次,便是剛才介紹過的獨自去臺中、日月潭;一次,也是上文介紹過的隨諸位老師去彰化、鹿港小鎮。而作為臺灣最標誌性景點的臺南、臺東、花蓮,也沒有機會去了。

因此,我也在想,不論大陸還是臺灣方面,日後是否可以多組織一些類似於嘉義文化遊之類的集體出行活動?畢竟,很多地方,如果一個人去,既容易花掉過多的時間、精力,也容易走很多彎路。而對於只有一個學期時間留在臺灣的孩子,學業固然不可謂不重要,但沒有去過的地方卻總是一個遺憾。說不定以集體的名義解決了出遊的問題,大家也可以不用經常算計著如何出遊,反而能將精力更集中地投入學習之中。(笑)

當然,我對臺灣的遺憾,已在離開前的倒數第五日彌補了。那天,我去了九份,體驗了傳說中《千與千尋》的山城魅力(儘管後來被證實是謠傳,但並不妨礙該地區以日韓遊客為主);從九份一路下山走到陰陽海,第一次也是該學期最後一次看到臺灣的海,而當天的海光、山色、潮水、夕陽均未讓我失望;登上了101大樓,將臺北夜色盡收眼底。對於一個研二的老學長來說,這些也便足以作為在臺灣出遊的回憶了。那天,我沒有寫詩。有些東西,並非是詩記錄不了,而是以自己當前的功底,不願意用不太成熟的詩去記錄那份震撼之美。

當然,有更多東西還是詩記錄得了的:

 

<淡水行>

日落北山洲,水流東海頭。

雲開飛煥錦,霞蕩引輕鷗。

夾岸燈初上,連衢歌未休。

徵帆誰處遠,萬裡一清秋。

2017年10月7日

 

<遊陽明山>

幽壑篩明影,空山吐綠紋。

迴風霧成雨,返照靄如曛。

起望虹猶掛,登臨夜已分。

瑰奇非險遠,訪勝且多聞。

2017年12月15日

 

從這些記憶碎片可以看出,也並非每次出行都是一帆風順的哦。

 

四、離別:江山微雨溫如舊,滄海重巡莫駐容。

 

<丁酉冬自臺將歸江漢作>

百日芳華同一夢,五更離緒滿三冬。

江山微雨溫如舊,滄海重巡莫駐容。

2018年1月19日

 

2018年1月18日,即將離開臺灣,很晚沒有睡著,總想寫些什麼,但輾轉到凌晨,也只寫下了這四句。

在臺灣的140天,真的就像一場夢。它並不在我求學生涯正常的軌跡線上,卻是一段不可或缺的插曲,因為這140天,我在學業、生活上的很多觀念,甚至自己的性情,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讓我能更好地面對和接受這個並不完美的自己。

「江山」、「飛雨」、「滄海」,這些意象在我創作於臺灣的舊詩中反覆出現,它們,也算是我對臺灣在物理上最直觀的印象吧。臺灣的山,各具特色;臺灣的海,獨具魅力。至於臺灣的雨,尤其對中央大學來說,過於頻繁,我曾經調侃過:「要珍惜在中大每一個天晴的日子,因為,每一個都可能是本學期最後的一個。」命運對我也算眷顧,最後的一周裡,除了離開的那一天,基本都是晴天。只是,來的那一天,下著微雨,離開的那一天,同樣下著微雨,總覺得很巧妙呢。不禁讓人想起蘇東坡的名篇:

 

觀潮

蘇軾

廬山煙雨浙東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東潮。

 

既然是夢,也終是要醒來。那麼,就用在這一段夢幻般過往中所積攢的力量,去迎接自己新的徵程吧。這,也是本次赴臺交換學習對我們本應有的意義。

 

相關焦點

  • 赴臺灣中央大學學習心得
    在到臺灣之前,我對臺灣的印象大概是KTV裡的繁體字,大陸美食街一定會有各大招牌打著「臺灣美食」的旗號,假期電視裡的偶像劇配上嗲嗲的臺灣腔,新聞時段裡藍綠的爭吵……我說不上對臺灣有什麼很具體的期待,但是第一次與桃園見面還是被它陳舊的面貌驚訝到了。一個朋友曾經說過「你要去到中國的舊社會了」,我當時還說「沒那麼誇張吧」。
  • 山東財經大學2016赴臺灣銘傳大學研修學生訪學心得
    淺淺海峽誼,悠悠臺灣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2016年秋季學期,山東財經大學選拔了37名同學赴臺灣研修訪學,現收錄同學們四個月的心得,有值得借鑑的臺灣歐美式教學方法、有狂虐「單身狗」的軟語溫存的爺爺奶奶、有值得沉思的臺灣青年人的某些意識、有對兩岸血濃於水情誼的感懷與期盼……會心之處,不覺莞爾,試饗。
  • 陳思蓉赴臺灣銘傳大學交流心得
    全臺高教評鑑第五名(北臺灣綜合大學第一),教育部「繁星計劃」核心院校,臺灣首所免除大學校務評鑑的大學,並連續七年入選「大學教育卓越計劃」(類似大陸211工程)及「大學中程發展計劃獎助」重點建設院校,獎助金額超過五億元 。2016年,該校與東吳、淡江、輔仁等創校超過50年的私立頂尖大學組成「優久大學聯盟」前身,學生可申請聯盟內交換,修讀雙學位或輔系。
  • 【學工】關於選拔學生赴臺灣世新大學交換學習的通知
    學院13、14級各班:        根據《廣州大學與世新大學學術交流協議書》有關要求,我校現開展2016年秋季赴臺灣世新大學交換生選拔工作
  •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赴臺灣大學交換學習感想
    回到母校,很多人問我,你去臺灣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也只是笑笑,不知道從何講起。這次赴臺灣大學交換的經歷於我,收穫太多也改變太多。慢慢回憶著這一百二十六天的行程,就像將一塊塊的記憶拼圖逐一撿拾拼湊。從入臺之前的滿滿期待,到後來變成了期待加上忐忑,沒想到最後卻是一波多折。雖然如此卻也更加凸顯了赴臺灣大學交換機會的珍貴。
  • 我校護理學院學子赴臺灣輔英科技大學交流學習
    護理學院在幾年前就開展了赴德國、日本的就業項目,取得了良好的反響。近年來,護理學院通過各種途徑,與英國、日本、加拿大、臺灣等地的多所大學的護理學組織建立了聯繫,開展了各種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項目。近幾年來,英國斯旺西大學、加拿大的薩斯卡通大學、日本的東京女子大學、臺灣輔英科技大學等數所國際知名大學與護理學院進行了學術交流合作。
  • 臺灣陽明大學交換心得
    ,內心充滿著緊張和興奮,抵達陽明大學以後,醫務管理研究所寧怡老師細緻的幫助我進行註冊手續,讓我一到學校就感受到了陽明大學濃濃的人文關懷,熱情、有禮是我對臺灣人民的第一印象。郎慧珠老師是我在臺灣陽明大學學習期間的導師,她是陽明大學的公共衛生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管理博士,擅長的領域是醫務管理研究法、醫療決策分析、醫療科技評估、醫療管理專題討論等,這也正是我想在陽明大學所學習和鑽研的方向。那天下午,我便去拜訪了郎慧珠老師。
  • 臺灣淡江大學交換心得 by 人文學院曾堯
    圖+文: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曾堯(2015秋季學期赴港交流)137 Days in Taiwan
  • 天津醫專護理系召開赴臺灣輔英科技大學學習成果交流會
    薛梅副主任對本次赴臺學習交流項目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她提到,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兩岸護理教學交流,我校與臺灣輔英科技大學於2016年建立交流合作項目,2017年4月由薛主任帶隊,帶領多名骨幹教師對輔英科技大學進行了全面的考察,並於2017年底通過報名、面試、學習成績篩查等方式選派20名大二年級優秀的學生,在本學期到臺灣輔英科技大學進行為期三個月的交流學習。
  • 安徽科技學院教師赴臺灣朝陽科技大學開展訪學
    安徽科技學院教師赴臺灣朝陽科技大學開展訪學 2013年11月28日 16:24:00來源:中安教育網   為推進海峽兩岸教育與文化交流,拓展教師學術視野,搭建科研合作平臺,學習臺灣高校先進教育理念
  • 湘潭大學「學習經驗巡迴分享隊」為2020級新同學分享學習心得
    湘潭大學「學習經驗巡迴分享隊」為2020級新同學分享學習心得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1日訊(通訊員 史崧正 劉廣智)為幫助2020級新生明晰專業學習規劃,近日,湘潭大學法學學部(法學院、智慧財產權學院、信用風險管理學院團委)以主題班會的形式,邀請保研成功的學長學姐分享學習心得和成功經驗
  • 2020中國臺灣最好大學排名,臺灣大學第一
    2020中國臺灣最好大學排名,臺灣大學第一 》》點擊查看校友會2020中國各地區最好大學排名發布 臺灣大學問鼎2020臺灣最好大學排名冠軍,晉升躋身世界一流大學(8★)行列 報告顯示,在最新艾瑞深校友會網2020中國大學排名中,臺灣大學榮膺2020中國八星級大學(8★),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 中央歌劇院河北工業大學專場演出震撼來襲!(內附節目單)
    1988年夏,中央歌劇院赴芬蘭薩沃林納歌劇節演出了《蝴蝶夫人》《卡門》、威爾第《安魂曲》及中國音樂作品。2008年初,中央歌劇院第一次以中國完整劇院建制,攜中國原創歌劇《霸王別姬》赴美國舊金山、洛杉磯、華盛頓、紐約、休斯頓、達拉斯六地巡演,歷時一個月。同年劇院又出訪埃及,在開羅歌劇院成功演出普契尼歌劇《圖蘭朵》。
  • 榜樣3學習心得觀後感1000字 2018榜樣3專題片觀後感學習心得
    榜樣3學習心得觀後感1000字 2018榜樣3專題片觀後感學習心得  近期,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特別節目《榜樣3》,在全黨全社會引發強烈反響,令人深受感觸。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榜樣3》學習心得觀後感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 山東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田立新率團赴臺灣高校參訪交流
    2019年12月22日至27日,山東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田立新應邀率團赴臺灣亞洲大學、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輔英科技大學、義守大學、弘光科技大學等高校進行參訪交流。與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互贈紀念品
  • 中央昆士蘭大學MBA項目介紹
    中央昆士蘭大學MBA怎麼樣?本網12月23日訊 中央昆士蘭大學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公立大學。學校在全澳擁有26個校園及研究中心,其中14個校區對留學生開放,在校生超過35000人,留學生來自全球70多個國家。該大學是澳洲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遠程教育提供者,其遠程教育課程在世界範圍內屬於領先水平。
  • [ 交換生特輯 臺灣義守系列 06 ] 連潔純
    > 2012級廣外學子赴臺灣義守大學交換心得金融1204班 連潔純義守大學交流心得時光飛逝,不知不覺已經離開臺灣已半個月多,坐在電腦前,一邊敲擊鍵盤,一邊回想:一開始猶豫不決是否要參加此項目,是家裡與老師的極力支持才使得有了這段美好的經歷,從焦躁地辦理著繁雜的入臺手續,到入臺後頭一段時間地摸索適應,再到學習生活慢慢步入正軌,到四處體驗風土人情
  • 陳涓:「百變歌后」赴三峽大學暢談「芳華」
    2018年4月19日下午,市文聯副秘書長、有「百變歌后」之稱的宜昌籍青年歌手陳娟(陳涓)回到母校三峽大學,與學弟學妹們激情互動
  • 臺灣原住民族文創協會向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捐贈物品
    臺灣原住民族文創交流協會向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捐贈活動在臺灣會館舉行千龍網北京5月25日訊 應北京市臺聯邀請,臺灣原住民族文創交流協會來京參訪,並於24日上午在臺灣會館舉辦捐贈儀式,向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捐贈臺灣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 廈門大學與臺灣的情緣
    臺北市西北方之觀音山系產石之地,餘曾數赴其處探尋,只得二塊。」這是廈大首屆學子、人類學家林惠祥1929年赴臺採集文物時的記錄。出生於泉州蚶江的林惠祥,其先祖在道光年間就赴臺從事航海經商,後人多居於臺灣鹿港街,至其父親仍在臺經營生意。此行林惠祥深入臺灣高山族聚集區,帶回文物標本一百餘件,寫成《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一書,成為我國首位系統研究臺灣高山族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