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難免有許多挫折,在好的時候,我們會充滿喜悅,但在低谷的時候,我們難免會失去鬥志,一蹶不振。
逆境何時來臨?我們不能提前預測,但我們可以選擇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如果你自暴自棄,沒有人能救你。
作為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認為,當你遇到逆境時,你必須停止做這兩件事,否則你只會越陷越深。
一、停止抱怨,改變你的氣場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稻盛和夫之所以這麼的成功,家境肯定是不錯的 ,必定是受過高等教育,但事實上,稻盛和夫的家庭非常的貧窮,他的成績也差,小升初兩次落榜沒有考上,大學畢業後,他不得不進入了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工作……
他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前20年他在跌宕起伏中度過。後來,稻盛和夫又得了重病,然後突然意識到:「心不喚,則物不致」。原來,所有的不順都是他自己吸引過來的。然後他改變自己的氣場,不斷努力奮鬥,最終成為了擁有2家世界500強公司的老闆,還曾受日本首相邀請拯救快破產的日航。
因為,當我們充滿抱怨的時候,總會看到不順眼的東西,越來越多的負面能量會流向我們,各種壞事也會接二連三地發生。
因此,無論遇到多少挫折,都要及時調整狀態,停止抱怨,以積極的態度解決問題,讓自己的氣場轉為正能量。
二、不要逃避,面對困難,感謝逆境
我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鴕鳥心理」,它指的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就像鴕鳥遇到麻煩時把頭埋在土裡一樣。
但仔細想想,一切都發生了,誰也逃不掉,因為問題不解決,永遠是問題,只會越積越多。
稻盛和夫告訴我們:「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是暫時的。只要我們有信心,不抱怨,不拖延,這些小困難是很容易解決的。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有句臺詞:「All is well」。只要我們對自己的未來負責,那麼一切都會更好!
就像在1979年的日本事件中,面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制裁這種糟糕透頂的事情,稻盛和夫是什麼心態呢?
日本雖然曾經是一個親美國家,但是稻盛和夫在1979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公司內部發表了一篇文章警醒企業:如果有一天,歐美那些先進國家不再給我們轉讓技術了,我們日本企業該何去何從?
這一問題在當時起到了振聾發聵的效果,當時很多企業都享受著歐美國家的先進技術,從來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問題,所以,稻盛和夫的這一發問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
發問過後,稻盛和夫就為大家指明了方向:《賭在技術開發上》,這一觀點很明確,我們企業一定要做到「自主研發」!
這和我們中國現在的經濟立場不謀而合:有自己的技術,自主自強,才不怕別人的技術封鎖!
而後不久,美國果然加緊了對日本企業的經濟制裁,稻盛和夫靠著搶佔了科技制高點,帶著團隊躲過了這一劫,一舉躋身世界五百強!
世界五百強企業,在世界上總共只有500家,而稻盛和夫一個人的名下就有2家。不僅如此,馬雲一直以來運用的「阿米巴經營管理模式」,就是當年不遠千裡飛到日本去,和稻盛和夫先生取經帶回來的。
稻盛和夫信奉中國的佛教,所以他始終會讓自己保持平和、仁愛的心態。
60多歲時,即便查出身患癌症,這位老人也只是輕描淡寫了一句「哦,是癌症啊。」接著就做出了把財產捐贈給社會的決定。
而後,不知是不是這位老人一生的善舉感動了上天,通過手術,稻盛和夫治好了癌症,恢復了健康,至今他仍用自己的精神,回饋著企業家和社會。
馬云為了請教稻盛和夫的經驗,前後往日本飛了不下4次,只為和稻盛和夫說說話。回看稻盛和夫的生平,堪稱傳奇而輝煌的一生,無數人都想學習他寶貴的人生經驗。
在馬雲眼裡,不能放過任何和稻盛和夫交談的機會!
為了幫助創業者和普通人,稻盛和夫寫了很多書,其中最為經典的當屬《幹法》、《活法》《心法》三部曲,三本書分別從工作,人生和精神三個維度,講述了稻盛和夫畢生的經驗和智慧,沒有雞湯,全是乾貨。
無論你是創業者,還是普通人,這三本書都能讓你開竅,讓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少走一些彎路,避免做無用功。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在什麼時候發生變數,最好的方式,是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創造價值,能看到優勢的人,才能具備成功者的思維,而《幹法》《活法》《心法》這一套書就能彌補你的思維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