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璇璣學院」
後臺回復【禮包】,接收你的理財小驚喜哦~
2月3日,知名音樂人趙英俊不敵癌症侵襲,在北京病逝,享年僅43歲。
生前,他為抗癌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創作並演唱的同名主題曲,成為絕響。
趙英俊走後第二天,即2月4日,迎來又一個「世界癌症日」。
由此,同在人生和事業的盛年,被「同一類殺手」奪去生命的名人,如著名主持人李詠、歌手姚貝娜、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等,再次引起很多人對他們緬懷。
而一個可怕的事實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預測2020年全球新增癌症者1929 萬人。其中,中國佔比 23.7%。全球每4名新增癌症患者中,就有1名發生在中國。
在如此嚴峻的背景下,除了及早篩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把傷害降到最低,甚至有可能戰勝癌症,另一件要緊事切記要做好,那就是——購買保險,未雨綢繆。
但問題來了,正如近日一位網友發帖,稱某保險公司代理人向他推薦一款重疾險,保障範圍涵蓋40種大病,其中包含癌症在內。同時,代理人還推薦一款專項防癌險種。
對此,網友傾向於買防癌險,因為他覺得癌症致死率更高。但其家人認為,已包含防癌保障在內的重疾險更好、更實惠。這麼一來,網友反而不知如何選擇。
如此糾結的問題,其實不只網友一人遇到。近年來,各類重大疾病的發生率呈增高趨勢,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為轉嫁風險,越來越多人將視線投向保險。不過,面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重疾險和防癌險產品,很多人無從下手。
那麼,我們且來看看兩者各有何千秋。
是指以心肌梗死、腦溢血、惡性腫瘤(癌症)等特定重疾為保險對象,當被保險人患有上述疾病時,由險企就其所花醫療費用給予適當補償的商業保險。
目前,各險企對於重疾病種均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頒布的《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2020年修訂版)》為基礎,包含28種重度疾病和3種輕度疾病。除此之外,各險企會自行增加一些病種,一般都達到30種以上。
不過,重疾險雖有一定的癌症風險轉嫁功能,卻說不上「完美」。
比如,普通重疾險大多只賠付一次,有些即使可賠付兩次甚至四次,卻要求每次是不同病種,對單項病種起不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又如,儘管重疾險一般包含部分癌症的保障,但其保障的是惡性腫瘤,而原位癌(皮膚原位癌、子宮頸原位癌等)之類的輕度癌,卻不在普通重疾保障範圍內。
從保障範圍來看,確實比重疾險要窄。但正因為是專項產品,除了惡性腫瘤,許多防癌險還提供原位癌保障,這就彌補了一些傳統重疾險將原位癌列入除外責任的不足。
而且,防癌險具有費率便宜的特點,如30歲的投保人購買一款交費期20年,惡性腫瘤保額10萬元,原位癌特別保險金2萬元的防癌險,每年保費1000元左右。這樣的費率,僅為同樣終身型重疾險的四分之一。
👉 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
可見,重疾險和防癌險各有優勢與不足。在不同投保人眼中,難免有不同取捨。
究竟該選哪一種?或者說,已經有了一種,是否還需買另一種?這實屬見仁見智之事。
最合理的辦法是,從自身實際出發,綜合考量。
首先,從經濟角度看,倘個人或家庭經濟狀況良好,能承擔重大疾病保險相對較高的費用,不妨仍選重疾險,以獲得更全面的保障。尤其35歲以上,擔當家庭經濟支柱者,若要對惡性腫瘤等重疾進行投保,終身型或者可保至70歲的重疾險是不錯之選。
而對於普通工薪階層,尤其收入有限、保費預算不高的年輕群體,優先投保防癌險是更好選擇。畢竟近年來,癌症在重疾險中的賠付率也很高,且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加上治療癌症所需藥物價格昂貴,許多不在醫保範圍內,對患者及其家庭是不小經濟負擔。此時,針對性的防癌險就能以最低的保費投入,獲得更高保障。
其次,對於已購買兩類險種之一的投保人來說,在經濟實力允許的基礎上,若將兩種產品相結合,取長補短亦非不可。換句話說,選擇保費低廉、保障高,並可多次賠付的防癌險作為重疾險的補充,可起到錦上添花作用。
例如,某白領為自己設定年預算15000元的重疾保費,若購買一款20年交費期的終身型綜合重疾險,可獲30萬至40萬元保額。若在相同預算條件下,分別購買50萬至80萬元基本保額的防癌險,以及20萬元基本保額的重疾險,既能有效提高總保額,也能兼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及其它重病保障,獲得最大補償。
需要提醒的是,不論購買哪個險種,都須注意年齡限制。
對於重疾險,投保人首要身體健康,年齡在70歲以內。具體而言,50周歲以上購買重疾險要進行體檢,合格後險企才會承保。45周歲以上買重疾險,有時險企會要求抽檢,若部分指標不達標,須加費才承保;若抽檢指標全部不符標準,則不予承保,故建議45歲之前購買重疾險。
至於防癌險,投保年齡上限一般限定在60周歲。總體而言,還是要趁年輕、健康時購買,否則和重疾險一樣,年紀一大,毛病就多,限制也多,可能會被險企拒保,或要在標準保費基礎上加費才承保。
課程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