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抗戰、諜戰、公安禁毒、武警救援等題材是主旋律電影的主料,
比如《建國大業》、《集結號》、《風聲》、《湄公河行動》等等。
而前日上映的《中國推銷員》則另闢蹊徑,
把「商戰」這一全新的題材引入愛國電影,
將驚心動魄的跨國商戰,
與動蕩不安的非洲政局博弈相結合,
以小見大地展示咱們中國企業和員工傑出的通訊技術和能力、不與邪孽妥協的態度,
以及熱愛和平、勇於奉獻的精神。
這是本土電影在主題領域的一種新鮮而大膽的嘗試,
值得一份真誠的鼓勵。
這些年來,我們國家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企業,
華為、中興、比亞迪、聯想、海爾、格力……
——但是,這些優秀企業在弱肉強食的西方商業叢林中,
到底是怎麼樣一步一步,砥礪成長起來的?
這些企業的員工在海外開疆拓土的過程中,
到底經歷了哪些艱苦鬥爭,哪些風刀霜劍?
到底流了多少血、多少汗、多少淚?
媒體很少報導,
我們很少知道。
這一方面是由於這些企業、這些企業家、這些企業文化、這些企業員工的低調和謙遜,
而另一方面,我們的媒體現在的確更傾向於生產道德淪喪、素質低下、人性醜惡之類的新聞,
剪裁一些令人震驚和恐慌的內容,
製造一些噱頭性的標題,
附贈以不得不閱讀和轉發的條款,
來吸睛、吸金、吸眼球。
在這類負能量新聞的長期影響下,
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對我們自己國家的評價開始變得很差,
對自己民族的評價開始變得很低,
對自己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榮譽感開始變得很弱——
相信你的生活中,也不乏一些這樣的人,
他們一開口講話就是「中國人的素質真是差……」
然後開始舉那些新聞媒體報導的反例:
諸如車廂裡吃韭菜包子,
餐廳裡大聲講話,
登機前攜帶臘魚臘肉,……等等,
——例子怎麼片面怎麼來,怎麼偏激怎麼來,怎麼聳人聽聞怎麼來。
完全忘記一點——
新聞之所以成為新聞,
就是因為它特殊、特別、稀少,
就是因為他們只是某一些個體的、特殊的行為,
而這些少而特殊的個體性案例,
根本不足以概括成為14億中華兒女的普遍特徵。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是要流血犧牲的。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更不是風花雪月,
是要英勇奮鬥的。
每一寸海外疆土的開拓,
都是成千上萬名員工的血汗和淚水;
每一份國際訂單的敲定,
都是真刀真槍的風險與艱辛:
華為領導人任正非描述自己的工作:
「在阿富汗戰亂時,我去看望我們的員工。利比亞開戰前兩天,我在利比亞,我飛到伊拉克時,利比亞就開戰了。
我飛到伊拉克不到兩天,伊拉克首富告我:「我今天必須將你送走,明天伊拉克就封路開戰了。我不能用專機送你,不安全,我派保鏢送你。」
結果前後一個大車隊,十多名保鏢,連續奔馳一千多公裡,把我送上了最後一架飛機。」
所以在員工大會上,任正非說,
「我鼓勵你們奮鬥,我自己會踐行。」
「我若貪生怕死,何來讓你們去英勇奮鬥。」
——是的,
勤勞、勇敢、不怕犧牲,
善良、正直、樂於奉獻,
這才是咱們中華兒女綿延了幾千年的內在品質和素質啊!
才是咱們泱泱大中華的民族精神和國家特質啊!
不然呢?
《中國推銷員》以華為公司蘇丹總經理及其員工為原型,
講述了一個名叫嚴健的推銷員,在非洲競標過程中,
遭遇當地內戰、對手誣陷、間諜追殺等一系列惡性危險事件,
最終憑藉一流的專業水平和爆表的高尚人品,
拯救了戰火中的非洲人民,洗刷了中國企業的清白,拿下了3G通訊競標商戰的勝利,最終贏得了尊嚴與夢想的故事。
是的,因為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所以導演講故事的技巧有點讓人著急,人物形象也有點片面化,
但整個影片中咱們中國企業和員工的勇氣與智慧,精神和氣節,
讓人心裡覺得十分痛快。
尤其當南北軍方看到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立刻停止交火,
用中文友善問候「你好」時,
影院裡大伙兒內心的民族自尊感瞬間爆棚。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
《中國推銷員》影片的視覺享受相當不錯,
全實景拍攝的非洲大陸美景,遼闊而壯觀,
坦克、軍火場面殘酷勇猛,
打鬥場面,拳拳到肉,
泰森的耳朵被猛揍一拳後,
疼得齜牙咧嘴的神情十分清晰真切,
影片所配置的背景音樂,更是典型的國家級配樂,高端大氣上檔次。
閒話少說,快去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