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是一個清雅甜爽又通俗的詞彙,最早見於《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天地合謀降下來的甘露,自然是神靈之精,其凝如脂,甘如飴,於天於人,都是瑞象,好事情的象徵。
此吉祥之名用於醫藥,便是《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甘露飲。
飲用後,猶如曉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清涼芬芳。可治男子女人小兒胃中邪熱引起的多種病症,尤其是口臭。
胃中邪熱,便是通常所說的胃火,多由邪熱犯胃,或因愛喝酒、愛食辛辣、過食肥膩美味,助火生熱。再或因肝膽之火引起。中醫分為熱鬱胃中、火邪上炎和火熱下迫等。
熱鬱胃中,燻蒸肝膽、膽液不按常路行走,一拐就拐到了肌膚,致生黃疸病,身面全黃。或是肢體微微發腫。以及胸悶等。
火邪上炎,可達口部,致口臭,齒齦腫爛,牙根露出,口舌生瘡潰瘍,咽喉腫痛,瘡疹。
肝火犯胃上炎,由於肝開竅於目,故可引起眼帘常垂閉,或是眼睛紅,腫痛等。
火熱下迫,可達腸道,致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發燒等。
飲此甘露後,以上症狀都可以緩解
甘露飲組成:
枇杷葉(刷去毛)、幹熟地黃(去土)、天門冬(去心.焙)、枳殼(去瓤.麩炒)、山茵陳(去梗)、生幹地黃、麥門冬(去心.焙)、石斛(去蘆)、甘草(炙)、黃芩,各等分。
胃氣主降,枇杷葉入胃經,不僅清胃熱,還和胃利尿降胃氣,將上炎的胃火降下來。
又腎為胃之關,腎關不利則胃氣不轉,由此,滋肝補腎的生地、熟地便帶著任務出場。生地性寒味甘,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由生地製成的熟地,藥性變微溫,味甘,補血生津、滋腎養肝,偏於養血補腎。
二者合體,不僅能滋陰生津,補血潤燥。還具有了一清熱一補益的扶正祛邪之效。什麼瘡疹、赤目腫痛,二便問題都易得到解決。為人體的甘露之景象打基礎。
天冬則像個急先鋒,滋陰清熱,養陰潤燥,解咽幹口渴,還咽部口部以舒適。
麥冬雖以養陰潤肺為主,卻能入胃以養胃液,益胃生津、開胃進食,治喉痺咽痛、津傷口渴,腸燥便秘等症。
麥冬跟著天冬,生津增液、滋陰潤燥,養胃潤腸,八面玲瓏,顧護周全。
枳殼是理氣寬中,行滯消積方面的專家。自帶健脾開胃,調五臟,下氣,止反胃,消食等功能。能令胃氣通泰爽利。
山茵陳,屬淡滲利水的高手,可去脾胃溼熱。由於黃疸的病機是溼,故而溼熱一除,黃疸之病也可解決,同時還能令腸胃舒舒適適。
黃芩則是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高手,一樣的能去黃疸。火一瀉下來,溼氣被烘乾,熱氣得清除,胸悶嘔惡,溼熱脹滿、黃疸,目赤腫痛、甚至瘡疹等便無藏身之地。
石斛,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乾嘔。也是清熱養胃的高手。
甘草這個和事佬,不僅調和諸藥,還補脾益氣,清熱解毒,助清胃火。
多藥共用,共治病症。
另,如果僅僅是治口臭,牙宣,赤眼,口腔潰瘍,一切瘡疹已散未散者。則可將麥冬替換成犀角,由於稀少,犀角一般是用水牛角代替,其性味苦寒,活躍於心肝經,不僅更增清熱、涼血、解毒之效,更因其長於頭部,比類取象,更適於胃火上炎之症候。
一個問題:此方如何服用?
將上藥搗爛為細末。每次用水煎二錢,去滓,便成甘露之飲,神靈之精。溫服。
一個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愛好者情況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