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人體的異味當中,口臭可以說是人體散發出來的最難聞的味道之一。並且奇葩的是如入鮑魚之肆,不知其臭。自己並不感到有多難聞,而對於身邊的人簡直就是不可容忍的,和你說話基本要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相信很多人都被這種味道襲擊過,公交車,火車,各種人群密集的場所,都是這種「生化武器」的高發地帶。尤其是同事或者朋友出現這種問題最令人尷尬,保持距離顯得不太禮貌,離得太近還受不了,還不好意思直接說「你有口臭」,最重要的是他(她)還不一定自覺。
想要解決這個尷尬的問題,就要先了解一下口臭形成的原因。中醫認為「胃不和,則口臭。」「脾和則口淡。」意思就是胃不好就會口臭,脾的運化功能良好,口中就沒有異味。而這種脾胃不和多數是因為熱所引起的,也就是胃熱,蒸騰於上導致的口腔異味。口臭的患者還常常伴有大便乾燥,小便赤黃,口舌生瘡等症狀。當然也有的口臭是因為牙齦等問題引起的,不過現代人衛生條好還是可以的,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原因找到了,我們就看看「甘露飲」為什麼能治療口臭。這副中藥湯劑記載於《太平惠民合劑局方》,《普濟方》,《傷寒心要》等,別名甘露飲子。我們來看一下都有哪些藥材,以「局方」為例。
甘露飲
處方:枇杷葉(去毛),幹熟地黃(去土),天門冬(去心,焙),枳殼(去瓤,麩炒),山茵陳(去梗),生幹地黃,麥門冬(去心,焙),石斛(去蘆),炙甘草,黃芩,各等份。
功能主治:治丈夫、婦人、小兒胃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即飢煩,不欲飲食,及赤目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之。又療脾胃受溼,瘀熱在裡,或醉飽房勞,溼熱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黃,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時身熱,並皆治之。
用法: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臨臥。小兒一服分兩服,仍量歲數,加減與之。
看到這裡了解一點中藥知識的就應該知道這個方子是清熱、通利水道之劑,功在清熱利溼,潤肺利咽,滋陰清 熱,行氣利溼。君藥熟地,臣藥枇杷葉、天冬、枳殼、山茵陳、生地、麥 冬、黃芩,佐藥甘草、石斛。
熟地以滋養腎水;生地能升腎水以上交於心;麥冬以清肺寧心;天冬 能滋肺金以下生腎水;石斛甘微鹹,得水石清虛之氣,故能補心安神,清 金保肺,去胃中之溼熱而布羶中之清化;茵陳去胃中沉鬱之溼熱;黃芩降 肺逆;枳殼破鬱積,且能斂陰;枇杷葉酸能補肺斂陰,寧心收散,苦能洩逆氣,瀉火清金;甘草補中而亦能去熱。
熱盛則水涸,二地以滋之;熱盛 則金流,二冬以保之;清用黃芩、枇杷葉;去溼用茵陳、枳殼,而皆有悠 揚清淑之致。不必大為攻下,此所以為甘露。熱莫盛於胃,而諸熱皆統於 心,心化不足,則熱妄行,石斛補心以除妄熱。所謂熱淫於內,治以鹹 寒,佐以苦甘,以酸收斂,以苦發散。
上面局方所記載的藥材比例為一比一,臨床上可以根據情況加減,下面寫一個現代常用的劑量以供參考。
甘露飲:枇杷葉6克,熟地12克,天門冬9克,麩炒枳殼6克,茵陳9克,生地15克,麥門冬12克,石斛9克,炙甘草6克,黃芩9克。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一般建議先吃三服藥看看效果,好的話再吃三五服,不過藥效雖然不錯,還是得注意健康飲食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