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韓國音樂,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K-POP。
韓國這個大型娛樂工廠,每年都會向外部輸送數不清的生產線明星,那些淡妝濃抹能歌善舞的愛豆和讓人眼花繚亂的男團女團更新極快,供大於求,導致很多人還沒等混個臉熟就慘澹過氣了。
雖然本土市場承受力有限,但不妨礙牆裡開花香到國外,儘管爭議不斷,反感不少,不可否認的是K-POP在全世界依然擁有數不勝數的粉絲,直到今天還站在流行音樂的前沿,其影響力依然不容小覷。
那些K-POP明星們也因此名利雙收,成為青少年的英雄,偶像。在愛豆、男團女團們強勢攻擊面前,韓國音樂界其他領域的藝人們只能望洋興嘆,自嘆生不逢時。
不過,既然專家們稱大眾為「烏合之眾」,作為「烏合之眾」主導的大眾文化也免不了善變性。
正所謂風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從去年開始,一種與K-POP完全不同、在外國人聽來甚至有點土的音樂形式突然鹹魚翻身,人氣暴漲,至少在韓國本土大有席捲韓國娛樂界的氣勢。
這就是最近在韓國大熱的一種傳統音樂體裁——Trot,因為聽起來與日本的傳統民謠——演歌有點像,而且的確是受其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可稱之為「韓國演歌」。
閒話少說,先聽兩段:
其一:華人出身的著名Trot歌手周炫美的出道作:비 내리는 영등교
其二:老一代韓國Trot歌手李美子的代表作:동백꽃 아가씨(配視頻)
聽完這兩段,估計不少中國人會覺得似曾相識:這不就是中國朝鮮族們經常哼的傳統民謠嘛。不對,這難道不是日本傳統民謠嗎:節奏簡單,尾音長而轉,曲調軟而抒情,有濃鬱的中老年風。。。。不懂韓語日語的人甚至會傻傻分不清。
是的,這就是起源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100年間經歷了流行-沉浸-流行-沒落-改良-復甦,起起伏伏,兜兜轉轉,如今又再次大火起來的韓國演歌:Trot。
Trot誕生於20世紀上半葉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時期,1935年,有韓國音樂界傳奇之稱的歌手李蘭影(1916-1965)以一曲《木浦的眼淚》,開創了韓國流行音樂史的新紀元。
直到今天,這首歌不僅在港口城市木浦,在整個韓國仍被廣為傳唱。
《木浦的眼淚》是一首典型的Trot風格歌曲,二拍子節奏,7個音階中缺少"4(fa)"和"7(si)"兩個音階,屬於短調五聲音階。
這首歌曲表達了對戀人的思念,同時也以舊喻方式流露失去祖國的感傷,在當時被視為"民族歌曲"。《木浦的眼淚》雖然系用了一種嶄新的音樂形式,但歌詞反映了當時民眾心中的哀怨,十分接地氣,因而大獲成功。
木浦的眼淚,聽起來太有日本演歌的感覺了
這也算是Trot這種音樂形式正式登場於朝鮮半島。從此以後,Trot繼續在韓國流行開來。
1950年,韓戰爆發,人們流離失所,直到停戰為止,Trot伴隨著韓國大眾度過了這一段動蕩的歲月。歌詞中真實地表現出戰爭給民眾身心帶來的巨大傷痛,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
1945年解放以後,Trot的唱法開始發生變化,創作出許多不受音階限制,採用快節拍和豐富節奏的歌曲,受到民眾的一致好評。最初,Trot的歌詞主要間接地表達對戀人、對家鄉、對亡國的感傷,然而從這一時期開始,情感的表達則更為直接、更為鮮明。
1964年,李美子演唱的《山茶花小姐》在韓國收穫了超高的人氣,讓 Trot再次煥發青春。這首歌曲在音樂形式上保留了Trot的傳統模式,但在文學色彩上更加強調韓國的鄉土氣息。
然而1965年,軍人政府設立後,這首歌因被捲入"倭色歌謠事件",成為禁播曲目,直到1987年才解禁。但在這一過程中,裴湖、南珍、羅勳兒等一些傑出的歌手不斷推出優秀作品,讓Trot在韓國的熱度持續未減。
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同時受其他流行音樂的影響,Trot在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70年代初,韓國搖滾和民謠音樂興起,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但隨著一些人氣歌手捲入大麻風波,政府為普及健康積極的歌曲,掀起了"歌曲淨化運動"。這給流行音樂界帶來了一場嚴峻的考驗,尤其是搖滾音樂,因為缺乏穩重感,幾乎毫無立足之地。
這一時期,搖滾和Trot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歌唱形式——"搖滾Trot"應運而生。1976年,趙容弼演唱的《回到釜山港》引起了巨大轟動,搖滾歌手採用親民的Trot唱法,由此找到了生存之道。
年輕時代的歌王趙容弼《回到釜山港》
1986年亞運會和1988年奧運會這兩項國際賽事結束後,開放和娛樂氛圍迅速在韓國國內擴散開來。與此同時,Trot作為成年人娛樂文化的核心元素,進一步受到歡迎和矚目。這一時期推出的Trot又被稱為"成人歌曲"。主要受眾是中老年人。
但是,Trot並沒有停止自我超越的步伐。進入2000年代,傳統Trot又面臨著升級換代。2004年新一代Trot歌手張允禎(장윤정)的《어머나》,因為歡快輕鬆的節奏和十分接地氣的歌詞,燃爆了韓國音樂市場,一時間人氣爆棚。從此,原本象徵著悲傷和眼淚的Trot開始逐漸成為微笑和愉悅的代名詞。
張允禎的《어머나》,當年大街小巷都在放,聽到耳朵起繭子的口水歌。
儘管如此,流行音樂界總是善變的,挑剔的大眾也很容易出現審美疲勞。經歷了2000年代的短暫輝煌後,Trot再次陷入沉寂。
與光鮮華麗、鮮肉眾多的K-POP界不同,Trot歌手們普遍年齡偏大,尤以中年油膩大叔為主,歌詞簡單通俗,曲調單一土氣。不但如此,一些專家們也因為Trot的日本色彩過於濃厚而大加批判,甚至還有人稱這種歌曲淺薄低俗。
因此曾經有一段時間,Trot在韓國主流媒體市場的比重寒酸到不足1%,主要流通渠道不是網店,而是高速公路旁的服務區,只能依賴於小規模活動的收益結構……這些情況反映了Trot所處的困境,而大眾對其評價也很刻薄。
不過讓人驚訝的是,這種經歷了起起伏伏的音樂形式具有十分頑強的生命力,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後,竟然又能夠再次捲土重來,重獲新生。而且還把受眾群擴大到年輕人那裡。真可謂是「打不倒的小強」。
當然,這也應驗了那句話:風水輪流轉——流行嘛,本來就是轉動的,說不定何時就回來了。
如今正是Trot的全盛時代,人生得意須盡歡,揚眉吐氣的Trot歌手們大可在這股熱潮中盡情享受巔峰之樂。就算Trot日後還可能遇到挫折,陷入低谷,那又怎樣呢,大風大浪都過來了,大不了重頭再來。
因為如今的Trot已經成韓國流行音樂的一種主要形式,是韓國音樂發展史上根深蒂固的一道年輪。
無論什麼藝術形式,只有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才能更具包容性和豐富性,也會走得更遠更穩。 春去春又來的trot,還能火到什麼地步,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