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謠和嘻哈,看「小眾文化」與「大眾文化」

2020-09-13 餘沉

《中國新說唱》早已結束,可席捲了整個夏天的嘻哈熱卻仍未褪去。最近爆發的針對《新說唱》中的人氣選手那吾克熱的節奏,更是狠狠地吸了一波眼球。可我對嘻哈文化知之甚少,不敢對此高談闊論。我只是看到很多視頻中的彈幕:「滾回聽你的民謠去,別玷汙了嘻哈這個圈子!」感到很奇怪,什麼時候嘻哈和民謠如此水火不容了?


其實這個現象並不是最近才有的,從去年的《中國有嘻哈》就已經出現了類似的言論。主要是因為一些人說唱圈的老粉絲覺得,某些人只是看了幾期綜藝節目就開始給其他人科普說唱,在評論裡指點江山。並且這樣的人隨著節目的熱度提高而越來越多。一些說唱的老粉絲開始坐不住了,覺得這樣下去嘻哈也會像現在的流行樂壇淪為資本的玩物。又因為嘻哈熱的上一波是民謠,便誕生出這一句:「滾回聽你的民謠去,別玷汙了嘻哈這個圈子!」這件事情我也和一個喜歡說唱的朋友交流過,他說:


「這幫人根本不是音樂粉,而是綜藝粉。」


確實,這正和去年夏天的那句:「最近聽嘻哈的,就是去年聽民謠的。」不謀而合。


「綜藝粉」其實很早之前就已出現,甚至可以說,有了綜藝節目就有了綜藝粉。而如今,和廣大「音樂粉」真正起衝突的大都是音樂選秀綜藝的粉絲。當然還存在著一些被某些「音樂粉」一棒子打死的其他綜藝粉。


但奇怪的是,最初「音樂粉」和「綜藝粉」其實很和睦,並不如現在一般炮火連天。這就要從我國的音樂選秀節目的發展開始說起。


綜藝粉自古有之卻沒落得如此下場


1984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青歌賽》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一檔電視音樂選秀節目。這檔誕生最早、歷時最長、並且是本土原創的節目開創了我國音樂選秀先河。隨後,少數的幾家電視臺模仿著推出音樂選秀節目如:1985年上海電視臺舉辦的《卡西歐杯家庭演唱大獎賽》,1998年東南電視臺推出的《銀河之星大擂臺》等等。


那時的音樂選秀節目,與現在的選秀綜藝有著很大的不同。以《青歌賽》為主的選秀節目的主要意圖是為了培養和挖掘中國聲樂人才為目標,以服務大眾為目的,拒絕商業行為。同時,專業性和權威性較強。現在,大多數《青歌賽》走出來的歌手參加歌唱類的綜藝節目時,總會被網友們戲稱為「國家隊出徵」,以此我們也能看出人們對於《青歌賽》的專業性和權威性的認可。



但是,這種專業化的節目仍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而首要問題就是關注度不高。《青歌賽》與其說是一個節目,更不如說是一個通過電視宣傳的比賽。因其專業性過高導致節目受眾往往是業內人士,距離廣大老百姓較遠。所以當時的「綜藝粉」和「音樂粉」其實是一伙人。同時,因其評委的陣容和較為完善的賽制安排,保證了節目的權威性。所以,節目引起的討論較少,往往更集中於專業領域上的討論,與現在粉絲之間的口水仗大相逕庭。


時間步入了千禧年,網絡時代來臨。以「韓白之爭」為始的青年力量開始慢慢進入了大眾視野。其實,這一切在千禧年之初的選秀節目的風向改變就已經能看出苗頭。


2000年左右,中國的經濟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時代。同時,隨著資產的上升,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吃飽喝足,開始愈發得想表現自己。人們已不滿足於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別人的表演,他們更加渴望在媒體上表現自己、展現自己,而且這種表達自己的欲望在逐年地向前發展。這時《青歌賽》等專業選秀節目已不適合這個時代,選秀節目也開始慢慢從專業性向娛樂性偏轉。


03年的《快樂男生》在中國創造了一種新型的選秀模式:不設門檻、不限年齡、不分唱法、顛覆傳統、緊貼觀眾的節目一經出現就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04年的《超級女聲》更是將這一股浪潮推向了頂峰。05屆《超女》人們手拿小靈通求著親戚朋友為自己喜歡的選手投票的盛況很難再現,走出的春哥和曾哥更是統領了一段網絡語音。可以說,《快男》和《超女》成就了如今的湖南臺。那段時間,人們紛紛陷入了癲狂的狀態。雖然有一些「音樂粉」對於這種現象感到憂心忡忡。但限於網絡還未成熟,傳播有限,並且「綜藝粉」處於這場鬥爭的絕對優勢,才沒掀起什麼浪花。



但這一浪潮很快就變成了泥沼。各大衛視開始爭相抄襲模仿,如:《星光大道》、《我型我show》、《絕對唱響》、《加油!好男兒》、《花兒朵朵》、《中國紅歌會》、《快樂男聲》等。惡性的競爭,同質化的內容,簡訊投票的黑幕等等原因,讓音樂選秀節目的發展陷入了頹勢。


直至2012年誕生的《中國好聲音》才重新盤活了整個音樂選秀節目的市場。但是經過了幾年的沉澱和網絡的普及,人們的音樂素養相較於十年前有了一定的提高。有一部分群體開始注重專業性而不是娛樂性。這時,「音樂粉」和「綜藝粉」之間的矛盾開始顯現,尤其是當這隻手伸進了小眾音樂圈中。從2013年左立的一曲《董小姐》開始,民謠開始走入了大眾視野。當時,網上開始有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許多民謠粉絲表示在一個選秀舞臺上,唱紅民謠歌曲,很容易把小眾文化演變成爛大街的調調,從而喪失了民謠本應具備的獨立性和思想性。而宋冬野也曾說因為左立的一曲《董小姐》,讓很多喜歡他很多年的歌迷搶不到票了,反而現場更多的是只聽過這一首歌的人。而這一切在2015年張磊的一曲《南山南》徹底讓民謠不再小眾,變成了大眾文化。


作為一條民謠狗,我不想評論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確實,民謠火了。民謠歌手們的巡演開始多起來了,出場費變高了,生活也不再如之前那般困苦了。但確實,民謠也變雜了。無論誰背著一把吉他都可以說是民謠歌手,出的歌曲雖多但是質量飛速下降,其中的思想性和獨立性也被矯揉造作和無病呻吟而取代。



因此民謠開始被嫌棄,開始喜歡民謠的人也被稱為「民謠狗」。同樣也因此,聽了許多年的民謠歌迷才開始反抗,想要重新回到民謠還處於小眾文化的那個階段。但他們自己心裡也明白,那已經是不可能的。


現在,這隻資本的手只不過是再次伸向了嘻哈。而這一次「音樂粉」和「綜藝粉」之爭,只不過是上一波「民謠狗」反抗的翻版罷了。

「音樂圈鄙視鏈」漸漸已成過去

取而代之的是「音樂軟體鄙視鏈」

去年臧鴻飛在《吐槽大會》上的一句:


「搞音樂的有個鄙視鏈,玩古典的看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看不起玩搖滾的,玩搖滾的看不起玩流行的,但是所有人都看不起玩嘻哈的。」


成為了一段時間的談資。最近的一個名叫《嘻哈、民謠、流行、搖滾眼裡的對方》的老視頻又火了起來。其中用強烈的對比和搞笑的手法表現出音樂圈互相之間的偏見,令人捧腹。


但音樂圈其間的誤解其實正在慢慢變小,不再像當初那樣「仇家見面分外眼紅」一樣了。丁太升曾在微博問到:你們會不會因為喜歡的音樂風格不同而討厭對方。下面的評論多是:


「不會因為風格不同而討厭,

但會因播放軟體不同而疏遠。」


或者是:


「如果你是用酷狗的話,

那我們不可能是朋友。」


等等。當然,這裡提及酷狗是一個段子,因為酷狗曾多次侵權音樂人而且拒不道歉,而不是真的會歧視酷狗的用戶。


但是我們也能從中感覺到,聽眾的分類標準正在慢慢從音樂風格改為音樂軟體,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就像曾經流行過的一句:「一入雲村深似海,從此QQ是路人」就表明了小眾較多的網易雲音樂和大眾為主的QQ音樂之間陣營的劃分。網易雲火起來是因為它的評論故事會,而現在網易雲被討厭還是因為它的評論故事會。QQ音樂則是因為他的版權很多,並且比較大眾化。如今比較常見的音樂軟體仍是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稍微少一點的是蝦米和酷狗。



如今每一個社交軟體都在培養自己的用戶群體,同樣音樂播放軟體也在培養自己的用戶群體。網易雲音樂在地鐵站裡用評論「刷屏」,和農夫山泉推出「樂瓶」,又和亞朵一起開了一間主題酒店,還和人民日報出版社深度合作,推出一本名為《聽什麼歌都像在唱自己》的樂評筆記書。同樣,QQ音樂在北京三裡屯太古裡打造的 「QQ音樂·站」, 蝦米音樂用霧霾做了一百張黑膠唱片,酷狗也用一句「啥都不說,就是歌多」霸屏。


各大公司在簡單而又激烈地版權之爭的同時,又在開始為自家的軟體營造著一種情懷,從而提高自己的用戶粘性。他們的最終目的,是讓用戶不再是因為歌而選擇平臺,而是因為平臺而選擇聽什麼歌。


用戶也會被這種情懷所影響。布迪厄說:「人們對事物的不同看法、追求、評判標準,使其對美學的判斷分化,並最終形成了社會意義上的區隔。」你喜歡的產品就一直會讓你看到你喜歡的東西。打個比方,你喜歡網易雲,喜歡這種獨特的風格和文藝風,網易雲就會一直往文藝方向發展。從而讓你更加喜愛網易雲,營造出一種音樂播放器就應該文藝的印象。而QQ音樂也一樣,你以實用為主,喜歡QQ音樂版權豐富。QQ音樂就會努力去爭取到更多的版權,強化你對於音樂播放器應該以實用為主的印象。從而,喜歡網易雲音樂的人和喜歡QQ音樂的人中間出現了分歧。


當有了一定的用戶群體後,這種分歧勢必會引發群體之間的矛盾。就像上面所說的,酷狗因為版權問題而被一些人看不起。QQ音樂因為早期留言中全是「XXX我愛你!」「XXX我愛你一輩子!」等表白被文藝青年嫌棄,而網易雲恰恰是因為無病呻吟的文青太多而被嫌棄。當平臺代表的一種氣氛被一群人反感的時候,那些平臺的用戶勢必或多或少地被這群人所討厭。所以才會有:「如果你是用酷狗的話,那我們不可能是朋友。」這種話出現。


這一切都是「小眾文化」被大眾化時出現的問題

無論是民謠和嘻哈之間的恩恩怨怨,還是「音樂粉」和「綜藝粉」之間的愛恨情仇,再或是音樂軟體之間的爾虞我詐,其實都是「小眾文化」被大眾化時出現的問題。


大多數喜歡「小眾文化」的人看待「大眾文化」時總是心存「優越感」。就像地下搖滾總說流行搖滾是「偽搖滾」,《新說唱》結束後一些人也開始說裡面的選手是「資本的羊和豬」或Faker,聽民謠的人也會批現在的一些歌手根本不算民謠等等。這些問題或口角的源頭都是因為原本是「小眾文化」的東西,一夜之間被大眾化了,而不是一步一步大眾化的。


這一現象可以從粉絲對於明星的態度上看出來。很多人喜歡一個小明星的時候,總希望著自己喜歡的明星有一天能紅,能火。但當自己喜歡的明星突然爆火的時候,很多老粉絲就會說:「你變了。你不再是從前的你了。」


「小眾文化」也是這樣,喜歡小眾文化的人內心渴望被大眾認同,但當「小眾文化」被大眾一瞬間接受時,心中就會有著一份失落。可能是因為一些追求個性的人發現自己喜歡的文化被大眾化後,「小眾文化」失去了那種特殊感,從而感到氣憤。又或是因為被大眾化後有一些「偽粉」或者「腦殘粉」進入了圈子,從而攪亂了整個圈子的風氣,破壞了自己的感情。


而在當今世界,早已不是一個大眾消費時代,而是一個圈層社會。人們的審美不再是統一的,而是追求多元化。我們的社會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小圈子所構建起來的,例如:屌絲、現充、小白、中產、文青等等。而在這一個個小圈子中所包含的其實就是一個個「小眾文化」。就像現在的娛樂圈很難再像80年代、90年代那樣出現全民偶像,粉絲們的審美開始出現分歧,導致現在的偶像也是個性十足。


《十三邀》、《圓桌派》、《奇葩說》等網綜雖不像《跑男》和《極限挑戰》那樣火爆,但也有著自己固定的粉絲群。遊戲圈也不再是3A大作統治的時代,越來越多優秀的獨立遊戲登上了舞臺。手機的應用商店裡層出不窮的奇葩應用也開始慢慢在朋友圈流行起來。



我們在社會中不再只有著一個身份。我們成為了許許多多圈子中的一員,只是這個圈子不再是一個組織,不再是一個協會,而是一群因為某一共同特質所聚集起來的人。


「一神崇拜」的時代已經過去

「萬物有靈」的圈層文化正在崛起


但平心而論,我不希望每一個小眾文化都要走進大眾的視野。就算要走進,也需要一步步慢慢被大眾所接受,而不是像嘻哈一樣通過綜藝節目而一夜之間「被大眾化」。


就像是那些被旅遊業衝擊的少數民族文化一樣,早已失去了那種神秘感。我們現在再去那些紀錄片裡的地點,往往都是外地人穿著民族服飾賣著一些小工藝品。而我們真正想去體會的民風民情,就在被大眾湧入的途中衝擊的絲毫不剩。


而且,從我的私心來講,有些文化還是讓他待在自己的圈子裡會玩得更好,最好永遠不要被大眾所關注。

相關焦點

  • 小眾藝術進了大劇場,走!去文化廣場看脫口秀,聽民謠
    「我們笑果工廠要首次進入文化廣場這樣的大劇場演出了,平常我們自己也只會買三樓的票去看音樂劇」,笑果文化副總裁劉凱麗昨天站在位於新天地廣場五樓一角的自家小劇場裡這樣感慨。 「今年文化廣場年末演出季首次沒有一部國外音樂劇。」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則表示了擁抱國內藝術家的熱情。
  • 小眾文化互動大眾 《樂隊的夏天》以「樂隊」的名義點燃觀眾對搖滾...
    原標題:小眾文化互動大眾,《樂隊的夏天》以「樂隊」的名義,點燃觀眾對搖滾的熱情半島記者 王悅這個盛夏,「樂隊」成為關鍵詞。《樂隊的夏天》C位出道,喚醒了許多人對於搖滾的熱情,不僅給觀眾科普了音樂名詞,還讓大家認識了眾多樂隊,在話題之外也引發了很多思考。一檔優質的音綜不僅僅在於呈現的音樂風格,質感內涵缺一不可。
  • 嘻哈唱罷、電音登場,小眾文化開發不斷,後繼者卻再難出圈?
    優質的作品產出是節目將電音這個垂直領域帶出圈層的關鍵,除此之外,節目還背負了將年輕態的電音文化從「小眾」轉變為「大眾」的「野心」。從《即刻電音》首期播出後的反饋來看,其離成為爆款綜藝也許還有一段蓄力之路。「小眾」圈層的思維發散,「新鮮感」是觀眾必需品「我就知道遲早有一天電子音樂也會有綜藝」,《即刻電音》首期彈幕中有人這樣說道。
  • 目前國內最小眾的音樂是哪一種,搖滾民謠還是嘻哈?做出你的選擇
    所謂小眾音樂從字面上來理解無非就是受眾面窄聽得人比較少,而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小眾音樂,就是聽眾相對比較少的音樂,可以理解小眾音樂就是暫時被埋沒了的大眾音樂。」那麼今天小編就來深度分析幾種在國內屬於小眾的樂種,不知道你更喜歡哪一個?
  • 小眾文化出圈難,「加分利器」劇情式真人秀能有多大功效?
    再次,小眾文化與大眾之間的連結失敗,即宣傳點沒有跟大眾口味對接上,這也是導致沒能出圈的一個重要原因。以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相比,差不多的賽制選拔,男團人氣高、粉絲粘性高,但《創造101》選拔出來的女團,其實更具有國民度,這兩檔節目的最重要差別,大概就是對「宣傳點」的把控了。
  • 嘻哈演出舉牌,搖滾電影揮螢光棒,飯圈文化怎麼就招惹了小眾領域
    我們看到,當飯圈文化只是和職業偶像結合的時候,其實是一個蠻自洽的體系:粉絲自得其樂,藝人名利雙收,資本從中得益。對影視音樂行業的傷害、對輿論環境的汙染另說,起碼閉環是完整的。但當飯圈文化撞入其他領域,特別是某些有自我價值觀的小眾文化中時,受眾與從業者之間的價值割裂就會爆發出來。
  • 《回到民謠》雙場音樂會唱響上汽·上海文化廣場
    「真正的民謠是流傳不是流行」,在近日開播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野孩子」樂隊的一曲《黃河謠》又將「民謠」這一音樂流派重新帶回到了大眾面前,也讓這句對民謠音樂的定義深入人心。事實上,這句話正是出自「野孩子」樂隊的好友——著名民謠音樂人小河之口。民謠音樂來自民間,敘述真實,喚起情感的共鳴。它「無詩不歌」,是平凡生活和內心情感的詩意化表達。
  • 戲精的舞臺、小眾的狂歡?那就把《中國有嘻哈》看「小」了
    作者|張家欣編輯|李春暉《中國有嘻哈》所取得的空前成功,令所有人始料未及。一個如此小眾的音樂類型,竟然成就了大眾綜藝的爆款。如今,嘻哈音樂及選手的人氣程度,已經徹底超過更早從音樂綜藝起家的民謠。甚至原本的流量擔當吳亦凡,都無法與PG ONE、GAI等選手競爭熱點。
  • 嘻哈文化真的不是洪水猛獸|專訪《中國有嘻哈》幕後團隊
    第七天凌晨,選擇只剩下兩個,追隨流行審美文化的《我們是偶像》,和意圖向大眾打開小眾文化的《中國有嘻哈》,他們傾向於後者,但需要老闆的首肯。愛奇藝CEO龔宇聽了不到5分鐘的匯報,就拍板了。 這當然是場冒險。在中國,嘻哈元素早已滲透進服裝、時尚、舞蹈等很多領域,但嘻哈歌手卻難以被廣為接受。
  • - 小眾亞文化
    說起小眾文化,大家可能聽說過小眾音樂、小眾電影、小眾書籍等,是流行於一小部分人,或者一個圈子裡的文化。小眾會被帶上「個性」「非主流」「逼格高」「孤僻」「高冷」等標籤。但都不是小眾文化所刻意追求的。小眾文化並不是孤立的,只是比大眾更願意接觸新鮮事物,先大眾一步接受大眾不怎麼了解的東西。但是你知道這些文化具體有哪些嗎?
  • 關於民謠和嘻哈說唱音樂風格
    民謠喜歡裝窮,嘻哈喜歡炫富。民謠歌手簡單生活,追求心靈,樸素低調,一把吉他彈唱人生繁華落魄。嘻哈歌手沉迷世俗,追逐宣洩,高調憤世,一個麥克風把所有的不滿炸的稀巴爛。民謠喜歡內心的真實感受,隱忍而隱晦,富有文藝氣息,冷靜而意境優美,不在乎太多物質。
  • 《嘻哈星節奏》,披著選秀外衣的說唱文化宣傳
    《中國有嘻哈》播出後,嘻哈音樂迅速從地下音樂走到大眾視野之內。 比如一位叫大嘴波的選手展現了她心中的芝加哥和芝加哥說唱文化,這種視覺上的直觀衝擊更能展現每個城市的不同特徵。
  • 《中國新說唱2》難成「爆款」背後:小眾文化從「非主流」變「準主流」
    這些街頭文化、垂直圈層,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被迅速挖掘,嘻哈、街舞、電音、街球、樂隊、滑板.各中翹楚被裡裡外外翻找數遍,小眾文化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被「拖進」大眾視野中審度放大。 他們成為內容製造者的新靈感,資本的新素材,一次次激起圈層效應的渴求或憤怒。
  • 央視專訪愛奇藝《中國有嘻哈》 娛樂文化價值獲肯定
    報導中對於愛奇藝打造的《中國有嘻哈》在文化推廣方面,以及成功將娛樂綜藝轉化為大眾文化現象等方面給予充分肯定。此外,近期愛奇藝《中國有嘻哈》與世界頂尖音樂派對Ultra Music Festival進行戰略合作,將落戶上海啟動ULTRACHINA音樂節,進一步證實了在愛奇藝的大力推動下,中國嘻哈文化的影響力正逐漸走向國際。
  • 為什麼嘻哈文化總被釘到恥辱柱上?
    客觀來講,從小眾文化中脫穎而出,再到全民嘻哈熱。
  • 愛奇藝《中國有嘻哈》榮登央視新聞節目 娛樂文化價值獲肯定
    近日,愛奇藝《中國有嘻哈》榮登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CGTN)黃金檔王牌新聞節目《China 24》,並於北美分臺同名節目播出。報導中對於愛奇藝打造的《中國有嘻哈》在文化推廣方面,以及成功將娛樂綜藝轉化為大眾文化現象等方面給予充分肯定。
  • 豆瓣9.1的國產綜藝之光,《街舞2》爆紅後,再次「出圈」的小眾文化
    街舞作為一種小眾文化,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存在觀看門檻,為讓觀眾更好地感受街舞文化,節目組在每位選手出場時都標註了其擅長的舞種、曾獲得的榮譽,也對每一種舞種的來源、特點做出解釋,並對選手在表演過程中所使用的技能和「炸」點進行說明。節目組的「細心」不僅讓觀眾看得更順暢,也很好的普及了街舞文化。不少觀眾表示,看完節目後順利分清「locking」、「popping」、「breaking」等不同舞種。
  • 傳媒觀察 | 小眾文化何以在網際網路時代顯性化
    在傳播學領域小眾時常會和分眾概念互換,新媒體則被認為是小眾繁榮的最大動因;在經濟學領域小眾則被當作利基的替代概念,小眾文化在黏合個體、促進消費方面的功能是學者關注的重心。至於小眾文化的產生原因,多數研究都認為其源於人們對大眾文化均質化、批量化特點的厭倦,小眾文化由於能夠帶來新鮮價值取向可以用來改良大眾生活。
  • 匯聚中國民謠「神仙陣容」,文化廣場跨界呈現《回到民謠》
    「真正的民謠是流傳不是流行」,近日開播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野孩子」樂隊的一曲《黃河謠》又將「民謠」這一音樂流派重新帶回到了大眾面前。8月14日至15日,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首度呈現《回到民謠》雙場音樂會,匯聚中國民謠「神仙陣容」,帶觀眾們回到劇場,回到民謠,重拾那些屬於音樂與生活最純粹的聲音。這也是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探索跨界演出內容和多元音樂領域的新嘗試。
  • 脫口秀「頂流」全民娛樂時代:小眾文化 大眾引爆
    來源於生活的表達提煉和精神沉澱才是脫口秀戳中大眾笑點的核心。李誕在第二季脫口秀大會裡評價思文的表演時說到:喜劇不是殘酷的,生活是殘酷的,喜劇只不過是幫你展示這種殘酷。比起其他娛樂方式,脫口秀的內容更有貼近性和大眾性,把平民娛樂的特性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