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眾亞文化

2021-02-26 月球上的美少女

說起小眾文化,大家可能聽說過小眾音樂、小眾電影、小眾書籍等,是流行於一小部分人,或者一個圈子裡的文化。

小眾會被帶上「個性」「非主流」「逼格高」「孤僻」「高冷」等標籤。但都不是小眾文化所刻意追求的。

小眾文化並不是孤立的,只是比大眾更願意接觸新鮮事物,先大眾一步接受大眾不怎麼了解的東西。

但是你知道這些文化具體有哪些嗎?

目前中國現存 72 種「亞文化」,有些可能你都沒有聽說過,主要可以劃分出十大類,不同的亞文化群體,依據精神生活對象的不同進行分類,現羅列如下。

即通過個體外觀的改變,來表達出我與眾不同的個性、喜好。或者用於代入某種語境、氛圍。這類亞文化的愛好者,通常你可以直觀的從外觀上分辨出來,包括以下幾種:

1.1 漢服

最近 10 多年興起的漢服運動,以恢復漢族民族服飾為主題,是中國特有的亞文化。圈內還有有不同派別的細分,包括:復原黨,改良黨,製作研習黨,仙女黨,三姐妹黨等等。如果你對民族文化、古風氛圍感興趣,可以考慮入坑。

1.2 lolita洋裝

簡稱 lo 裝,很多人一看會誤以為它源自歐美,其實這是 70-80 年代日本原創的特色亞文化,綜合了歐洲古典哥特、洛可可、維多利亞元素與日式審美產生的新品類服飾,優雅光環 +1。內部也有甜系,cla 系,哥特系,基佬系,中華風等風格細分。

1.3 jk制服

或稱水手服,日本的女子高中生校服世界聞名,並因此產生了對應的愛好者群體與衍生文化,如今在大城市也已經成為常見的萌系少女裝扮。根據日本不同地區的校服特色,jk 制服還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西式制服、關東襟、關西襟、名古屋襟、札幌襟等類型。

同時其實慢慢的DK也被熟知,也就是日本男子校服,很多網絡媒體的紅人也在拍攝。

1.4 cosplay

通過對特定角色形象的還原,來代入特定角色、世界觀或氛圍。部分不了解的群眾,會認為 cosplay 屬於奇裝異服譁眾取寵,實際上 cos 的精髓並不在於衣服,而在於對角色或氛圍的還原,所以即便你手頭只有蔬菜或水果,也可以 cos。

1.5 美妝圈


美妝在歐美日韓屬於主流顯學,基本上不化妝=不禮貌,這在中國還沒有成為主流文化共識,但隨著生活條件越漸漸優越,每天跟著美妝博主買買買的 90 後 00 後們,開始逐漸走向社會,距離脫亞入主的時刻不會太久了。

現代社會誕生了大量精神消費品,其中一部分滿足了一些特定愛好的人們,愛好者們再不斷的討論、二次加工、開發衍生品,從而以特定精神消費品為核心,凝聚成了亞文化群體,這也是亞文化受眾規模最大的群體。

2.1 動漫宅


以動畫、漫畫作品為核心聚集起來的人群,也包含一些附屬衍生物愛好者,除了動漫作品(以日漫為主)的愛好者之外,也包括周邊、手辦、聲豚、作畫豚、vtb/虛擬 up 主、萌屬性控(loli控、妹控)等愛好者。

同時,動漫宅依舊指的是是亞文化範疇的動漫宅,所以不包含只看過海賊、火影、柯南等作品的觀眾,後者幾乎已經是主流文化範疇了。

2.2 遊戲宅


以微軟、索尼、任天堂三大主機和 steam 受眾為代表的單機、聯機遊戲群體,同樣是「二次元」主力群體,人均遊戲時間 1000 小時起步,在 2020 年上半年,如果你聽到身邊有誰在談論《動物森友會》,那他就是遊戲宅沒跑了。

除此之外,此類還包含音遊玩家、P 社玩家、i wanna 玩家、galgame 玩家、Roguelike 玩家、mugen 玩家等小眾遊戲圈,各圈受眾皆有所不同。

同樣,這裡面的遊戲玩家不包括只玩王者榮耀、吃雞、手遊等遊戲的玩家,後者同樣不屬於亞文化範疇。

2.3 網文圈


以起點、龍空等網站為活動中心的網文作者和讀者,已經構成了現在中國最大的亞文化群體,社科院調查稱網文讀者超過 4.5 億,並且隨著大量網文作品的影視化改編,以及 90 後逐步走進社會,這個群體也正在逐漸主流化,可以預判的是網文圈和美妝圈,是最可能脫亞入主的亞文化群體。

2.4 同人圈


同人圈範圍非常廣,任何圈子裡的熱門作品,都有可能會在同人圈產生對應的衍生作品,所以同人圈內部可以按作品劃分,比如盜墓筆記、劍網 3、霹靂布袋戲、魔道祖師等。也可以按內容類型來分,比如耽美,gl,bg,哨兵,ABO 等。

以及同人文只是同人圈的一種作品類型,實際上同人作品還包括同人音樂、同人A VG 遊戲、混剪、繪畫、廣播劇等等形式。

此外,此類也包括東方、型月、艦娘等作品的同人愛好者,從分類角度看算同人圈,但是從受眾分布上看跟動漫宅重疊度更高一些。

此外,還包括翻拍還原黨,即以實拍、GTA、MC、樂高等方式對各類文化作品進行劇情還原的愛好者。


2.5 美漫圈


圍繞美國漫威、DC、勇士、黑馬、IDW 等漫畫公司作品產生的亞文化群體,在以前圈子非常小,但是正義聯盟、復仇者聯盟等電影作品在主流市場大熱之後,美漫圈迅速膨脹,開始產生一些有組織的聚會和線上的 kol。

2.6 v 家


2007 年山葉公司推出的人聲樂器軟體 vocaloid 2 時,為軟體中的人聲設計了形象「初音未來」,隨後一炮而紅,大量創作者開始使用初音的聲線展開歌曲創作,隨後又誕生了鏡音雙子、巡音流歌以及中國版的洛天依等虛擬歌姬聲線,統一稱作 v 家,v 家的作者和聽眾們構成了一個龐大的亞文化群體,每年 家誕生的歌曲數以千計。最早出圈的作品應該是《甩蔥歌》。

2.7 鬼畜

最早源於日本的音 MAD 作品,但在中國玩出了新花樣,隨著雷軍的一聲 Are you ok 走進了主流視野,至今也是流量非常大的一類創意內容。目前語境的鬼畜包含:鬼畜類 MAD、收集人物聲音素材製作人力 vocaloid、剪切人物語音合成 rap、騷話、沙雕劇情等視頻。

2.8 例區


圍繞 N 站例區題材進行創作的大量視頻愛好者,包含哲學,銀夢,創價,藍藍路,原教旨音 MAD 等等各類主題。例區是「其他類、就是那個、你懂的」之類的意思,在 N 站是一個專有的標籤。

其中哲學在國內已經被禁了,銀夢有日漸增長的趨勢,銀夢最早源於日本的某 GV 系列,但現在已經逐步脫離作品發展出了一整套話語體系,因為該系列男主的真實身份成謎,所以銀夢圈以強行把不相干的人跟 GV 掛鈎,論證其為男主為樂,稱作「風評被害」。

你見過的 打 字 帶 空 格,《新 寶 島》 等內容,都來自銀夢圈。建議適度玩梗,不宜深究。

2.9 桌遊圈


即桌面遊戲。桌遊包括 TCG、CCG、TRPG、戰棋、紙牌等多種類型。

圈內的一些知名作品包括:萬智牌、遊戲王、龍與地下城(D&D)、克蘇魯的呼喚(COC)、戰錘等。比較出圈的作品有三國殺、狼人殺、爐石傳說等。

線下 TRPG 桌遊玩家一起玩桌遊的行為稱作「跑團」。(按照廣義桌遊劃分的話,日麻玩家也可以算此類,手動狗頭)

2.10 小眾文化作品愛好者

這個範圍就比較廣的,作品比較零散,包括 cult 片、特攝片、實驗音樂、搖滾音樂、金屬音樂、電子音樂、民謠音樂、音樂劇、歌劇、舞臺劇、寶冢、演歌、和歌、落語、漫才、俳句、黑童話、輕小說、本格推理、黃暴禁書愛好者,其中很多項在國外都是主流文化,但在國內屬於小眾文化。

2.11 單獨文化作品愛好者

某些單一的特定作品的狂熱愛好者,也可以產生出一整套亞文化圈子來,包括且不限於:馬圈(小馬寶莉狂熱愛好者),羊圈(喜洋洋與灰太狼狂熱愛好者),星戰迷(星球大戰系列愛好者),三體迷(三體系列愛好者),哈迷(哈利波特愛好者),馬男波傑克粉,瑞莫粉,南方粉,氰化物粉,歡樂樹粉。

對特定概念、想像物的幻想和愛好,也聚集起了大量的亞文化愛好者,這些概念和幻想通常由多部小說、遊戲、動畫、電影、視頻、典籍、想像圖、物品、行為、儀式等構成,這部分亞文化愛好者通常不是對特定某部精神消費作品產生興趣,而是愛好某一類特定感受的作品。

3.1 蒸汽朋克


如果世界上沒有石油,內燃機不會被發明,人類只能使用蒸汽機作為動力,那麼將會發展出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蒸汽朋克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了工業美,以及古典與科技交融時代的巨大反差。蒸汽動力、齒輪、大艦巨炮、維多利亞式建築與服裝、魔法、神秘學、神奇生物,都成為這個世界的常見元素,構成了一個遠離高技術時代的烏託邦。

3.2 賽博朋克


在高技術的未來,人類到底是會集體越來越幸福,還是走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侵佔生活,自由空間越來越小的未來?

目前的趨勢只怕更符合後者吧,那麼誕生一個寡頭壟斷,階級分化,財富集中,貧窮四溢的高技術、低生活的世界,也是不可避免的,賽博朋克的愛好者們,就是在討論、幻想、塑造這樣一個黑暗的未來世界的群體。

3.3 西方奇幻


圍繞魔戒,龍與地下城等文學、遊戲作品建立起了一個細節豐富的西方架空奇幻世界,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擁有大量擁躉,基於精靈、矮人、哥布林、龍的世界,出現在海量的奇幻小說、影視、遊戲、動漫作品中。

3.4 古風


圍繞古風歌曲,仙俠遊戲,古風橙光遊戲,古風小說,宮鬥小說,古風同人,古風廣播劇等作品產生的古風愛好者群體,也是中國獨有的亞文化類型。圈內以女性為主,與同人圈有相當大的重疊,同時也為主流文化中的古裝電視劇、仙俠電視劇貢獻了相當多的原著作品。

3.5 後啟示錄


後啟示錄專注於討論世界末日之後的世界。比如廢土概念:假設世界被核大戰毀滅之後會怎樣?

因此誕生了一大批幻想題材作品,人們探討著這樣的世界長什麼模樣,末日應該如何生存,如何形成社會組織,動植物如何變異。關於廢土的作品也一直是歐美亞文化中的一個主要分支,隨著相關遊戲、小說、動漫作品的擴散,近些年來在國內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除了廢土之外,生化危機,AI失控等題材也屬於末日討論。

3.6 克蘇魯神話

發源於 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構造的克蘇魯神話。

他的小說構築了一個由邪神掌控的不可知的,不可名狀的科幻、恐怖世界,希望人們能深切的體會到面對未知的恐懼,體會到在這個複雜的宇宙中,人類的存在和理解力是多麼的渺小無能,僅僅是對未知存在的觀察就能讓人類理性崩潰。

堪稱對拿著雷射槍 biubiubiu 就算科幻的 20 世紀主流科幻文化的碾壓式嘲諷。克蘇魯神話以其詭異、瑰奇吸引了大量愛好者,克蘇魯元素也出現在大量現代文藝作品中。

3.7 SCP 基金會


一項跨國網絡共同創作計劃,基於假想的超自然現象研究組織「SCP 基金會」,由愛好者們來創作編寫各種各樣的詭異事件與收容物,特色是公文檔案式的創作格式、嚴謹的公共分級設定與詭異的配圖。基金會以廣大網友豐富的想像力為亮點,吸引了大量粉絲。

3.8 飛面神教


源自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一位物理學博士的設計,該設計旨在針對某些宗教宣揚的無法證偽的智能創造學說進行反諷,既然你認為世界是一個叫「上帝」的智能生物創造的且沒有任何直接證據,那麼我也可以認為世界是一個飛天義大利麵條怪物在一次酗酒之後不小心創造的,你所說的那些神跡,其實都是麵條怪所為。

隨後全世界的無神論者就飛天麵條怪展開了狂歡,設計了模仿宗教的教義、戒律、經典、儀式,使其充分符合一個正常宗教的一切特點。甚至在一些國家成功成為了合法宗教。

對於一些生活中不常見的,或者接近極限的獨特體驗的追求者。

4.1 小眾運動


包括且不限於:跳傘,深潛,登山,翼裝,賽車,攀巖,蹦極,衝浪,高跳,溯溪,爬樓,極限 BMX,MMA,傳武格鬥,兵器格鬥,定向穿越,溶洞探險,樓頂跑酷,野外求生,實彈射擊等各類運動。每一項運動都有對應的愛好者和小圈子,成本越高圈子規模越小,這也是後浪中把小眾項目拿出來當年輕人代表的重要槽點。

4.2 ASMR

全稱為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自 2010 年一個 facebook 討論組發現採用 3d 人頭錄音後的一些特定聲音,如耳語,吹氣,敲打,刮擦,揉皺等一系列聲音可以給大腦帶來各種不同的刺激,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迅速發展成為全世界視頻與直播分類中的一個大類,聽眾來此尋找大腦的顫慄感和舒適感。

也有很多人因為神經差異感受不到這種大腦的刺激,以為澀情內容的低語就算 ASMR,這個並不正確,其實指甲刮黑板就是一個負面的 ASMR 實例。

4.3 異裝

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也就是男人扮女人。——魯迅《論照相之類》。

咳咳,值得強調的是,異裝不一定是 LGBT,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兩個圈子之間存在交集,但一般情況下我們喜聞樂見的女裝,建立在女裝對象的羞恥心和反差感之上,這與 LGBT 的跨性、藥娘等異裝行為是不同的。

異裝不但包括男扮女的女裝,還包括女扮男的男裝,也有傳說中的大佬可以男扮女扮男或者女扮男扮女。

4.4 神秘學

神秘學屬於概稱,包含:秘密結社、交感巫術、魔法書、女巫、鍊金術、催眠術、國際陰謀論、符號學、宗教學、儀式學、外星人等很多細分領域。

神秘學圈最出圈的作品應該是上世紀在全世界流行的各種「世界未解之謎」,2000 年後在國內也產生了一些小眾論壇和社群組織,但是在中國的唯物主義鐵拳下,圈子一直很小。

4.5 玄學

中文玄學圈包含中、外兩大類玄學派別,所謂玄學通俗的講就是通過一定的玄學操作來推算過去、現在、未來的行為。就外國玄學而言有星座、塔羅、夢境佔卜等,中國玄學有子平術(生辰八字即來自子平術)、六壬術(掐指一算即來自六壬術)、奇門遁甲、觀星、太乙、紫薇鬥數等。所以玄學圈也屬於一個概稱。

4.6 BDSM

即支配、被支配、虐待、被虐待,人稱「字母圈」。主流文化圈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人喜歡被虐待,但人類就是這麼神奇。

4.7 清明夢

也叫清醒夢,通俗的講就是「記夢、知夢、控夢」。

圈子內追求通過一定的訓練,讓你能夠全方位掌握自己的夢境,過上夢裡啥都有的幸福生活,將漫長的夜晚轉化為你的第二人生,獲得全新的人生體驗。

諾蘭的《盜夢空間》裡就大量化用了此圈內的一些概念,他本人在採訪時也稱自己 16 歲時就開始嘗試了清醒夢,算是這個圈子第一次被主流文化獲知。

4.8 土味

快手、西瓜等視頻平臺第一次提供了能夠展示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舞臺,進一步撕裂了文化壁壘,讓文化不再受學習能力、創作能力、讀寫能力、軟體能力等條件的限制,展示出了一個一二線城市居民意想不到的真實生活圖景,大量的人們樂在其中,開始開發土味素材的衍生創作品,形成了一個愛好者圈子。

4.9 語 C

即語言 cosplay。

圈內人利用網絡社群,集合起來扮演某些作品裡的某些角色,使用這些角色的身份來交流、推進劇情,可以通俗的理解為「戲精」。

但正所謂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我們的日常線上生活,未必不是一個大型語 C 現場。

想成為什麼人,語 c 裡全都有

某些人群天生屬性,或者後天的生活經歷導致了他們擁有與主流人群不同的意識、性格、三觀,從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亞文化群體。

5.1 LGBT


即男同、女同、雙性、跨性等,因為自我性別認知、性取向等屬性的不同,產生的 LGBT 人群,組成了擁有自身zhengzhi 理念,認知理論和話語體系的群體,最近十多年在中國發展迅速,產生的話題也很多。

5.2 文青

因為生活經驗與後天認知的原因,愛好一些充盈著孤獨、優美、隨性等元素的作品,漸漸的也將這種氣質代入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組成了最早的「文藝青年」。

在主流文化眼裡屬於無病呻吟和過於矯情,因而飽受批判,但精神享受不應該有高低貴賤或對錯之分,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享受什麼樣的精神生活都是合理的。

5.3 老哥

以三和大神、流浪吧、戒賭吧等群體為中心,人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失去了工作、家庭、財產,成為隨時「提桶跑路」的老哥,並因此產生了一個交流圈,人們相互討論著哪裡有日結的零工打,反思戒除賭癮,如何跑路更方便快捷,今晚在哪裡過夜,如何完美躺屍度過餘生等話題。

19 年流浪吧中關於「鶴崗買房」的帖子,也在主流視野中刷了一大波存在感。

6.1 模型圈


對塑料模型的拼裝、打磨、改造、噴塗,圈內主要是男性,模型以軍事裝備模型與高達模型為主。

6.2 小眾裝飾圈


包括手作圈:即對配飾、小物、手工藝品的製作、改裝,圈內主要是女性。

手帳圈:經過充分精心裝飾、排版的記事本。

以及火漆愛好者,紋章愛好者、橡皮章愛好者,裝裱愛好者,外文書法愛好者,羊毛氈愛好者,滴膠愛好者,史萊姆愛好者等。

6.3 HIFI 圈

即「發燒友」一詞的來源,分為燒耳機和燒箱子(音響)兩派,即試圖通過耳機、耳放、音響、功放、腦放組合達到最佳音質效果的研究人士。

6.4 硬體圈

以顯卡吧、圖拉丁吧、科技媒體網站等社區為活動中心的硬體愛好者群體,對電腦零件的品牌、型號、性能、參數、搭配如數家珍,「性價比」一詞的來源,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請及時找他們配電腦和修電腦。

6.5 娃圈

養娃,即對以 bjd(球形關節人偶)為代表的各類娃娃,進行觀賞、化妝、裝扮、改造。

是一項堪比當發燒友的富貴愛好,動輒就需要成千上萬,乃至數十萬的投入,就算你對此不感興趣,也請及時教育你現在或者未來的熊孩子:在別人家做客時,離所有看起來像精緻玩偶的東西遠一點。

6.6 交通迷

細分包括鐵道迷,航空迷,公交迷,輪船迷。

包括對鐵路、火車、高鐵、地鐵、有軌電車、客機、機場、航線、巴士、輪船的模型、規劃、建造、乘坐、拍攝感興趣的人群,最出圈的鐵道迷應該算《生活大爆炸》裡的謝耳朵了。

6.7 冷兵器與盔甲

鑑賞、收藏、考據、製作冷兵器也是不少人的心頭好,包括且不限於刀劍、弓箭、弩機等,談起漢劍唐刀與冶煉技術就喜不自勝,不過多少有點涉嫌管制刀具,所以整體來說還是比較低調,以小群交流為主。

同時有攻就有防,冷兵器圈成型的同時也有大量的盔甲研究與製作愛好者構成了甲圈。

6.8 高樓迷

有喜歡小物的,自然就有喜歡巨物的,高樓迷就是此中代表,圈內人對於全世界的高樓和知名建築事務所如數家珍,沉迷於討論各地的高層建築規劃,城市建設規劃,摩天建築技術和摩天攝影。

6.9 小眾飲食圈

包括紅酒圈,威士忌圈,精釀啤酒圈,自釀白酒圈,小眾咖啡,老饕圈,代餐圈,軍糧圈(聽說傘兵的最好吃)等小眾飲食愛好者,品味的不是飲食,而是人(寂)生(寞)。

6.10 小眾動植物圈

包括多種罕見異寵,爬寵圈,多肉,蘭花,食蟲植物等小眾動植物養殖與小型生態圈搭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異寵就算種群再大,在我國也算珍稀野生動物,不管人工繁育多少代、繁育規模有多大,違法的,注意避免。

6.11 改裝圈

對機動車輛進行改造、改裝,一類是改裝汽車摩託車,增加車輛性能,一類是改造外觀,增加車輛的美觀性,一類是改裝房車,增加車輛舒適度。因為國內不允許改裝車上路,所以圈內以技術交流、成果欣賞為主。

6.12 小眾收藏圈

包括且不限於文玩,星杯,球鞋,文具,獸骨,化石,隕石,琥珀,透明骨骼,蒸汽昆蟲,兵人,復古小物,贈品收藏等小眾收藏品圈,相對於主流的古玩收藏,小眾藏品也許在主流文化眼裡不是什麼值錢的寶貝,但對於小眾藏品愛好者來說,都是無價之寶。

6.13 小眾自然愛好者

包括觀鳥愛好者:

喜歡到處跑著去欣賞和拍攝鳥類。

博物愛好者:

喜歡鑑定各種不常見的野生動植物。

颱風愛好者:簡稱風迷,喜歡鑑定和討論各種颱風和其他氣象形態。

火山愛好者:喜歡鑑定和欣賞火山的形態。

地質愛好者:

喜歡欣賞和鑑定各種地形、地質活動、巖石等 。

6.14 其他小眾事物愛好者

有一些不太好歸類的零散圈子,比如放送文化圈:愛好欣賞和討論各類節目包裝、片頭片尾、放送方式、放送設備。

刷保愛好者:

愛好全國各類文保單位並進行打卡。

消波塊愛好者:

跑著去全球各處海灘拍攝和欣賞消波塊。

膠片機愛好者:

迷戀膠片機、雙反相機等復古拍攝設備。

液壓機愛好者:

喜歡用液壓機壓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

對於某些特定人物的喜愛、崇拜、消費、討論,進而產生有組織活動、衍生作品,以及黑話。

7.1 偶像圈

以偶像明星為中心進行活動的群體,偶像圈包括幾類。

第一是普通明星的粉絲與黑粉圈,可能產生一些針對普通歌手衍生出來的黑話和梗,比如淋語。

第二類是狹義上的飯圈,也就是流量明星的粉絲,構成了飯圈文化,乃至形成了圍繞偶像-粉頭-鐵粉-路人粉的等級制度,形成了有組織有預謀的行動群體,圍繞偶像進行消費、反黑、刷榜、洗地、推廣、控評。最近出圈的事件就是肖戰粉絲和同人圈的對抗事件。

第三類是偶像宅,也就是推日式 idol 的宅,比如推 AKB、乃木坂、SNH 等團的粉絲,在人群構成上跟其他兩類也大不相同,更像是大型真人養成遊戲玩家。

7.2 電競圈

圍繞電競選手、賽事、主播、解說等要素產生的電競愛好者群體,同樣是當今網際網路上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他們堪稱網絡最大的騷話生產基地,引來無數旁觀者在邊緣 ob。

7.3 直播圈

圍繞主播、網紅、粉絲、黑粉等要素產生的直播圈,誕生了包括「抽象話」在內的很多網絡事件、文化現象和梗,真的[牛][啤]。

7.4 up 主圈

首先要明確的是 b 站用戶≠up 主粉絲≠二次元≠動漫宅,也許你自詡 b 站資深用戶但是去看百大 up 主頒獎還是有一大半人都不認識,人們因為特定的 up 主聚在一起開始玩梗,不需要身上有其他標籤。

up 主們之間也在產生著不同的文化反應,假以時日或許真就能成為中國版 youtuber 呢。

對於某些特定事件、特定事情、特定行為、特定語言話術的研究、喜愛、消費、討論、對抗。

8.1 歷史宅

歷史是一個主流文化話題,但是硬核歷史愛好者是一個亞文化群體,中國擁有全世界最詳盡的歷史資料,也誕生了最大規模的熱衷於歷史八卦、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社會制度、社會生活的討論群體,他們每天晚上都會在 Q 群裡集合起來編、做、搶答歷史題你敢信。

8.2 軍事迷


其中包括軍宅,即以一些軍事論壇、社群為活動中心的軍事愛好者,最愛討論各國軍事裝備、性能、參數、編制、規模,以及討論軍史、軍事攝影、討論戰術、戰棋推演、臥草偷拍等。

也包括多炮塔神教:堅信炮管越多越正義的多炮塔神教教徒,沉浸在多鉚蒸剛的朋克式幻想中,誕生了一個雜糅了軍事裝備、戰史、蒸汽朋克、大炮巨艦愛好者的亞文化群體。

以及 RPG 神教:即堅信沒有什麼是一發 RPG 搞定不了的,如果有,就再來幾發。也包括水彈槍/wargame 玩家,他們追求還原軍事裝備、戰術,以水彈的方式進行軍事遊戲。以及排隊槍斃迷,二戰迷等。

8.4 戰忽局

因為中國所遇到的過於惡劣的國際輿論,結合一位標杆性的大忽悠人物,誕生了網絡上最大規模的無組織反諷、惡搞、釣魚、誤導輿論群體,堪稱一大網絡奇觀,戰忽局即對這種行為的概稱,圈內人以玩弄輕信虛假宣傳人群的智商為樂。

8.5 表情包

表情包是一種特定表達行為,自從熊貓人形象橫空出世,製作和使用表情包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上的主流交流形式,幫助絕大多數人完成了自我表達,每當熱門事件產生,表情包都能夠最快跟進,表情包與其說是亞文化,不如說是 meme 批量化生產基地,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表情包圈的一員,當然,最核心的群體還是鬥圖黨。

8.6 語圈

包括語言學圈,音韻學圈,方言圈,跟學外語不同,語圈更關注語言的歸類、發展和變遷,從世界範圍內對比黏著語和屈折語,研究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應該如何發音,考量各地方言的源流與差異,都是語圈的愛好。相對於語言的使用,更關心語言本身。

9.1 街頭類

街舞,塗鴉,紋身,輪滑,滑板,跑酷,街球。

也是老後浪們的最愛,同時也是想像力匱乏的主流文化提及年輕人、亞文化時的第一反應,但在中文亞文化領域,這個圈子並不是最獨特或最龐大的那個,比國外的聲勢小很多,並不能成為中文亞文化的代表印象。

9.2 小眾演出類

說唱,脫口秀,單口喜劇,小眾樂器等。這個品類裡大部分是國外亞文化的本地化版本,所以基本上都是從網際網路普及,有渠道接觸海外草根文化之後才開始起步的,還處在發展初期。

9.3 小眾玩具類

魔方,花切,轉筆,指尖陀螺圈,巴克球,penbeat,機器人,無人機,穿越機,航模,火箭裝置,核裝置。對玩具的追求伴隨很多人的一生,區別無非是小時候玩積木,長大了玩核聚變(手動狗頭)。

玩玩具是主流文化,但對玩具技術的極限追求者們聚在一起,就開始構成亞文化圈子了。有關玩具的追求非常多,如果你想在自己家裡搭建一個可控核聚變裝置,加入 fusor 的圈子就可以入坑了。

William Jack 製作的 fusor(靜電約束核聚變裝置)

9.4 技術宅

CG,MMD,網絡安全,攻防,電子線路,電子設備,電子貨幣。這個品類的技術特指軟體技術和電子技術,包含大量的細分類型,每一款軟體或電子設備都能形成對應的小圈子,做出令人驚訝的作品,總之,技術宅拯救世界。

9.5 畫手圈

以 P 站等網站為核心(是日本的 P 站 pixiv,不是加拿大的 P 站)的網絡畫手大觸菊苣們,構成了一個以創意繪畫、同人繪畫技術為核心的畫手圈,和動漫圈高度重合但不完全重合,為第二大類和第三大類的各種亞文化貢獻了大量作品,大觸們之間也經常進行一些純技術向的創意切磋。

9.6 網配網翻廣播劇

網絡配音、網絡翻唱、網絡廣播劇等愛好者們,組建了大大小小的網絡聲社,舉辦與聲音相關的活動,練習與聲音相關的技術,最早出圈的作品就是 cucn201 翻配的《搞笑漫畫日和》,創造了「坑爹啊」等一大波流行語。

9.7 無線電圈

無線電愛好者,又稱「火腿」,來源於英文 HAM,源自 1908 年最早的哈佛業餘無線電社團的三個創始人的首字母縮寫。

圈內愛好無線電技術,無線電設備,無線電收發規則,當然,必須取得相關的許可證。無線電圈的熱心人士往往為一線搶險救災帶來很大的幫助。

10.1 卡圈

以我愛卡、飛客茶館等論壇為中心的,對信用卡、龍騰卡、酒店會員積分、航空積分規則玩到極致的群體,接觸了卡圈才知道,原來真的有人能夠從發卡行身上薅到羊毛,倒賺銀行的錢,把銀行的某類信用卡業務玩成虧損,甚至倒逼銀行修改規則,停發卡片。當然,大部分人研究玩卡規則只是用來在日常生活或出差旅遊時獲得折扣或者節省一筆費用。

10.2 窮遊圈

研究如何花最少的錢,看最多的風景,狩獵最便宜的機票,搭配最能省錢的裝備,謀劃最適合的徒步路線,充分拋棄花錢買便捷的消費主義陷阱,不畏省錢增困難的艱辛,過程中充滿了對停車拍照式旅遊的不屑與反抗,人們互稱驢友,一場窮遊堪稱一場修行。

最出圈的事件應該是川藏線上賣春搭車的都市傳說,給窮遊圈造成了巨大的聲譽損失。

10.3 羊毛黨

當今社會,消費規則日漸複雜,各種優惠、打折、促銷活動越來越多,信息爆炸的同時,羊毛黨應運而生。

他們熱衷於到處搜集優惠,在一個個打折活動信息中穿梭,形成了有組織有指揮的薅羊毛群體,乃至因此買到不少用不上的東西,痛呼不買立減百分之百[滑稽]。

但圈內有時會薅到商家手滑設置的錯誤價格,造成直接把羊薅死的慘劇,從而引發爭議。同時也有很多假冒薅羊毛名義吸引路人進行詐騙的,請提高警惕。

10.4 生存狂

生存狂致力於研究如何在發生突發危機時順利的生存下來,他們堅決不打無準備的仗,災難未至,糧草先行。在這次突發疫情中,他們是心態最穩的人。

以上 72 種亞文化圈子整理完畢,肯定不能說完整,畢竟像小眾作品/小眾樂器/小眾玩具這樣的主題展開說的話又能增加十幾項,但如果後續有新增的,應該也不會超出這十大類別。

#你有什麼了解的小眾文化群體嘛?

快來留言分享一下吧~

 圖片排版|寧莫晴

文字轉載 | 網易新聞/峰哥娛樂站

©️此公眾號侵刪 可私信聯繫

相關焦點

  • 哲學、抽象、銀夢:小眾亞文化的困境與破局之路
    它的創作者澤野螳螂也和亞文化本身一起大紅了一把,登上了B站拜年祭。甚至哲♂學的主演們也利用這個機會大賺一筆,來到中國參加各種漫展活動。然而,大部分喜愛哲♂學的觀眾並不了解哲♂學的真正起源,與藏在這五人一下,他們所脫穎而出的亞文化:re。在圈子中,有一種專門的名號來稱呼他們:「弱子」。
  • 理性對待網絡亞文化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網絡亞文化發展與...
    他認為青年人是網絡亞文化的參與者和創造者,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要積極營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網絡生態,培育健康、文明、創新的亞文化,推動網絡亞文化的社會變遷。 她認為,對網絡亞文化的幹預應當以宣傳為主,通過家長、學校、技術、法律的力量共同改善。
  • 我們和亞文化取名器的主創們聊了聊,為什麼普通人也愛上了它
    我們找到了高科技亞文化取名機的主創們 善用工具的院辦,通過搜索「高科技亞文化取名機」,在微博上看到一個迷之帳號@fzlmagazine 正在瘋狂輸出相關消息,仔細一看這不就是主創本創? 在和主創團隊的溝通中,我針對不同的亞逼風格提出了疑問: 「據我觀察,亞逼內部的穿搭風格也有蠻多種類,亞逼的起源也確實可以從國外的小眾文化中溯源。 但是,你覺得他們如今的穿搭風格或者視覺藝術,究竟是一脈相承於亞逼個體參與的亞文化分支,還是再次基礎上有什麼融合創新呢?」
  • 【動漫】哲學、抽象、銀夢:小眾亞文化的困境與破局之路丨雜談
    它的創作者澤野螳螂也和亞文化本身一起大紅了一把,登上了B站拜年祭。甚至哲♂學的主演們也利用這個機會大賺一筆,來到中國參加各種漫展活動。然而,大部分喜愛哲♂學的觀眾並不了解哲♂學的真正起源,與藏在這五人一下,他們所脫穎而出的亞文化:re。在圈子中,有一種專門的名號來稱呼他們:「弱子」。
  • 從小眾文化到破億的大生意,漢服經濟正「破圈」增長
    漢服的「破圈」,在引領文化審美的同時,打開了新消費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或將仍保持較高熱度和增長空間。近日,知名漢服品牌「十三餘」宣布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著名天使投資人王剛的覺資本領投。漢服品牌商家獲得資本的加碼,讓人們意識到原本的「小眾亞文化」正逐漸演變成擁有千萬消費者的「大生意」。
  • 亞一全新代言人劉璇王弢夫婦攜新品亮相亞一文化旗艦店
    1月15日,亞一文化旗艦店於上海豫園百貨華麗啟幕。全新升級的亞一品牌攜手劉璇、王弢夫婦暢敘被愛點亮的精彩生活,描繪愛意相隨的美好人生。 劉璇、王弢以愛匯聚平淡歲月的星辰,共同譜寫幸福模樣,正如同亞一品牌傾力傳遞的「五愛「文化理念。
  • 微博全面封殺耽美,戰慄的亞文化失掉了從未有過的未來
    從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對同性戀題材電影半遮半掩的排斥,到耽美掃文號@紫色熄滅封號尚被大家討論是否為孤例,再到如今微博對耽美內容集中清理,將其與色情暴力畫上等號,這一輪對耽美文化的強勢監管,算是正式浮出水面。在此次微博拿出「有力舉措」後,想必包括貼吧、網盤、視頻網站在內的主流社區、流媒體平臺都會跟進。
  • 從民謠和嘻哈,看「小眾文化」與「大眾文化」
    許多民謠粉絲表示在一個選秀舞臺上,唱紅民謠歌曲,很容易把小眾文化演變成爛大街的調調,從而喪失了民謠本應具備的獨立性和思想性。而宋冬野也曾說因為左立的一曲《董小姐》,讓很多喜歡他很多年的歌迷搶不到票了,反而現場更多的是只聽過這一首歌的人。而這一切在2015年張磊的一曲《南山南》徹底讓民謠不再小眾,變成了大眾文化。作為一條民謠狗,我不想評論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 「說唱,亞文化群體性和文化沙文主義」
    所以說,很多的亞文化群體,其實很沙文主義的。它不是貶義,甚至並不激進,只是有點兒極端。這是一定程度的文化沙文主義,當你和他有了交互,他認為是一種侵犯。 當然,藝術家們需要有一些文化沙文主義,他們需要對自己的作品保持自信和尊重,但是,我們不是藝術家,過分就欠妥了。
  • 傳媒觀察 | 小眾文化何以在網際網路時代顯性化
    在傳播學領域小眾時常會和分眾概念互換,新媒體則被認為是小眾繁榮的最大動因;在經濟學領域小眾則被當作利基的替代概念,小眾文化在黏合個體、促進消費方面的功能是學者關注的重心。至於小眾文化的產生原因,多數研究都認為其源於人們對大眾文化均質化、批量化特點的厭倦,小眾文化由於能夠帶來新鮮價值取向可以用來改良大眾生活。
  • 給「亞逼」一個定義,一個人有一千個看法
    在他看來,古典意義下,亞逼還未脫離小眾音樂圈的範圍,鄙視一切商業音樂、熱衷於非常細化的音樂分類、使用「這一點都不地下」這句話等一系列充滿優越感的行為都是你成為亞逼路上的加分項。 而《如何避免成為一個亞逼?》這篇文章對於亞逼的定義為:對潮流文化或亞文化一無所知,但熱衷於向別人傳達「我很酷」的這麼一幫人。 亞文化即次文化,說唱是亞文化,搖滾是亞文化,紋身是亞文化,上學時你媽不讓你幹的事都屬於亞文化。 再偏激點說,亞逼就是那些跟風的本土街頭潮人,什麼流行追什麼。
  • 給「亞逼」一個定義,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看法
    在他看來,古典意義下,亞逼還未脫離小眾音樂圈的範圍,鄙視一切商業音樂、熱衷於非常細化的音樂分類、使用「這一點都不地下」這句話等一系列充滿優越感的行為都是你成為亞逼路上的加分項。而經過傳播解構重新建構後,亞逼已經脫離了其原與電子音樂綁定的意義,轉而成為一個適用範圍更廣的標籤——指那些追求「亞文化」「小眾」標籤來取得優越感的人。Mathias Suslik 稱,字面意思上來看,亞逼全稱應為「亞文化逼崽子」。而《如何避免成為一個亞逼?》
  • 2020亞文化破圈
    可以看到,在這場「名利雙收「的亞文化潮流背後,是製作方們絞盡腦汁對準年輕人口味的發力,而作為垂直的小眾文化領域,《中國有嘻哈》在當時無疑是對青年文化最大膽、垂直且最直觀的發力方向。《2019騰訊00後研究報告》中表示:00後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特點。未來10年,他們將成為各領域消費的核心人群。
  • B站被部分品牌方拉黑、LexBurner被封禁、無職轉生下架……我們該如何看待小眾文化?
    二次元、鬼畜、彈幕、宅文化——B站的建立與小眾文化B站即Bilibili,起初是徐逸於2009年6月26日以中國首個彈幕視頻網站2021年1月27日,光明日報刊登文章《引導二次元文化支流匯入主流文化江河》,文章稱「長期在二次元文化中『放飛自我』的青少年,一旦置身現實社會,很可能會由於價值觀的異化導致人際關係僵化,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進而產生孤獨感,影響身心健康,給社會增加不穩定因素。」「我們要幫助二次元文化找到與主流文化的連接點,引導二次元文化的支流匯入主流文化的江河。」
  • 標新立異的小眾文化:這樣的LO娘,我能接受嗎?
    近年來小眾文化越來越被大家所關注,這些本來只是活躍於少數人的文化變得越來越趨向於「大眾」,尤其是COSPLAY、洛麗塔服裝愛好者這樣的群體再越來越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裡。可能由於網絡發達的緣故,讓這些只能在特殊場合才能見到的現象變得不那麼「特殊」起來。
  • 傳媒觀察 | 中國網絡劇的亞文化生存與演進
    編者按:近年來,網絡劇市場發展迅猛,成為行業中的重要力量,並演變成為網絡亞文化的重要集散地。時為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訪問學者王慧敏在《傳媒觀察》2018年第3期刊文,分析了中國網絡劇的亞文化生存與演進。文章認為,早期的網絡劇熱衷於惡搞,從而與主流文化保持距離。但很快,網絡劇商業化、主流化,最終納入電視劇大範疇之內。
  • 野獸先輩是如何成為亞文化帝皇的?
    在亞文化圈,關於味覺,有兩個極端。  如果說王境澤代表了真香,那麼野獸先輩就代表了惡臭。野獸先輩完美詮釋什麼是亞文化的頂級流量。  你沒聽過也不要緊,但是你在上網時肯定看過這樣一個表情包:  一個結實黝黑似笑非笑的青年看著你。
  • 二次元文化與青少年生活的距離:從小眾走向大眾
    多家主流媒體對此予以肯定:如《中國青年報》曾刊發《二次元的世界,你可以懂》專題,總編輯表示要「發掘青少年中間流行的二次元文化所倡導的友善價值觀、唯美主義審美觀、崇尚奮鬥的精神」,它「是踐行核心價值觀的一種新話語資源」;①《光明日報》報導稱二次元文化正「從小眾走向大眾」;②《中國智慧財產權報》稱「二次元文化趨於主流化」。
  • 這些蘇州小眾博物館,你知道幾個?
    在蘇州千萬不要錯過這些小眾博物館很多人來蘇州旅行總會去蘇州博物館人人都知蘇州博物館出名但是這些小眾的博物館卻也以不一樣的魅力蘇州巧生爐博物館:元和萬裡路268號2013年5月18日,中國第一家以「銅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銅爐製作技藝和銅爐文化」為主題的專業性博物館——巧生爐博物館,在元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內隆重開館。
  • 網絡紀錄片:小眾題材用文化「破圈」
    資料圖片今年以來,《風味人間》《文學的日常》《探世界》《此畫怎講》等網絡文化紀錄片的熱播得到業界與觀眾的一致好評,掀起了人們對小眾文化的關注。前不久,B站推出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斬獲金鷹獎「最佳電視紀錄片獎」,在各大電視節紀錄片單元的獎項和提名中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像《但是還有書籍》這類文化紀錄片的「破圈」傳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體紀錄片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