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唱罷、電音登場,小眾文化開發不斷,後繼者卻再難出圈?

2021-01-18 鋒芒智庫

文丨文仔

「你了解什麼是電音嗎?」

12月1日,騰訊視頻推出的電子音樂製作人競演秀《即刻電音》完成了首播。這檔以電子音樂為核心文化的綜藝,將在國內電子音樂製作人中進行選拔,並為其提供2019年Tomorrowland主舞臺表演機會,這樣的頂級舞臺對喜愛電音的創作者們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吸引。

從第一期節目可以看出,平臺與資源的優勢使《即刻電音》匯聚了不少優秀的電音製作人。優質的作品產出是節目將電音這個垂直領域帶出圈層的關鍵,除此之外,節目還背負了將年輕態的電音文化從「小眾」轉變為「大眾」的「野心」。從《即刻電音》首期播出後的反饋來看,其離成為爆款綜藝也許還有一段蓄力之路。

「小眾」圈層的思維發散,「新鮮感」是觀眾必需品

「我就知道遲早有一天電子音樂也會有綜藝」,《即刻電音》首期彈幕中有人這樣說道。這句話恰恰反應了如今綜藝市場在普通觀眾眼中的走勢——不斷的小眾化、垂直化以及專業化。

早在電音文化成為綜藝目標主題前,國內綜藝市場就已經成功將民謠、嘻哈說唱、機甲等小眾文化從綜藝融合中「破土而出」,尤其是《中國有嘻哈》所引發的說唱熱潮給予了綜藝製作方們對於小眾文化的信心。

在綜藝市場的「偽紅海」局勢下,誰能將節目注入新鮮感,就能夠佔據觀眾心中的一席之地。從《即刻電音》第一期的呈現效果來看,電子音樂全新的詮釋形式已經開始吸引觀眾的眼睛和耳朵。

《即刻電音》並不是是國內第一個宣傳電音文化的節目。2016年江蘇衛視便推出了一檔原創電音節目《蓋世英雄》,主打經典歌曲的「電音改編」。巧合的是,《蓋世英雄》與《即刻電音》同為燦星文化製作推出的電音節目。

僅僅兩年的差距,也可以看出《蓋世英雄》與《即刻電音》之間的「年齡代溝」。《即刻電音》在整體上都呈現出一種年輕態,正如其「拒絕千篇一律」的理念一樣,電音文化在2018年為年輕人打開一個了「新世界」,也為真正沉浸在電音圈的製作人們提供了「新平臺」。

節目將電音圈已經存在一定知名度的製作人Panta.Q、Anti-General&謝帝、達尼&Koflow等等的舞臺進行交叉呈現,利用成熟創作人作品中所蘊含的創作風格來完成第一期舞臺的「多元化」呈現,並且準確的傳遞出電音的「魅力」。在電音圈「代表人物」們所展現的極具感染性舞臺下,第一次接觸電子音樂的觀眾也慢慢被這種獨特音樂類型所吸引。

電音創作者的包容性促使了電子音樂的多元化。第一期內容中除了能夠代表國內電子音樂的「大神」級人物,還出現了不少「別樣」的色彩。

身著工裝上場並自己調侃自己為「理髮店項目」的樸冉,巧妙的將switch labo組裝鋼琴加入編曲中,帶來了一首remix版本的《植物大戰殭屍》,獨特且俏皮。另外還有穿著簡單樸素並稱自己為「臥室製作人」的陶樂然,一首原創作品《蓋世愛》讓人忍不住跟著一起「晃」,得到了觀眾與主理人的一致好評。

比起由明星來進行經典曲目電音改編的《蓋世英雄》,《即刻電音》不僅調動了真正喜愛電音創作的年輕人參與進來,還將現今國內真實的電子音樂市場袒露給觀眾,並且讓觀眾看到了電子音樂的無限可能性。

除了內容主體外,《即刻電音》在電音文化傳播中還做了很多鋪墊。在節目開播前,騰訊視頻便上線了電子音樂紀錄片《創噪音樂》來介紹當今中國電子音樂的發展和趨勢,並且表明了中國DJ因為缺乏系統化的市場構建、缺少平臺的事實。而《即刻電音》正填補了國內電子音樂的發展缺口,為電子音樂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另外,可以看出在舞美上《即刻電音》也隨時保持著「小眾」所能帶給觀眾的新鮮感,如同廢棄廠房般的製作人「待機室」給人以「另類」的感覺,主舞臺帶有蒸汽波風格的大衛頭像雕塑以及在幽暗環境下色彩鮮明的螢光管,都為《即刻電音》增添了迷幻的舞臺效果。不少觀眾也從這些小細節和信息鋪墊中,感受到了節目組在電子音樂與綜藝的融合中認真做的「功課」。

「標籤化」尋求合作夥伴,主理人引導電音「路線」

與其他競演類綜藝一樣,《即刻電音》在明星主理人陣容的選擇上一直是網友討論的熱點。在經歷一系列的「網傳名單」後,官方最終拍板了張藝興、大張偉、尚雯婕三位明星主理人,並且還宣布世界百大DJ Alan Walker將作為特邀主理人參與到節目中來。

也許有人會質疑主理人在電子音樂方面的專業性是否難以撐起點評製作人的角色。然而在國內音樂人中挑選出擁有電子音樂鑑賞力及綜藝吸睛能力的明星音樂人,《即刻電音》的主理人陣容並不失偏頗。

《即刻電音》中主理人並非以「俯視」的角度去評價定奪作品好壞,而更像是以互相交流分享的態度來挑選能夠合作的製作人夥伴。從第一期的表現中便可以看出各位主理人不同的喜好和態度,張藝興的「原創領軍」、大張偉的「野路子」、尚雯婕的「怪咖」,節目引導主理人將自己對於電子音樂的「偏向」標籤化,成功將範圍極廣的電子音樂基礎地分為三條「路線」。

偏向「原創領軍」的張藝興自己本身也是個「原創狂魔」。他的第三張solo專輯《NAMANANA夢不落雨林》中,11首歌皆為自己原創作曲與編曲,完全符合其在節目中所表達的「原創就是生命力」理念。他與世界百大DJ Alan Walker合作《sheep》remix版本後,受邀成為首位登上全球十大音樂節之一Lollapalooza音樂節的華人歌手,也第一次向大眾表現了其在電子音樂領域的創造與探索。

對於節目中電音「大神」們的表演,張藝興也拿出了專業的態度來與製作人們進行編曲交流,並將舞臺呈現中的「FX(效果)」、「Snare(軍鼓)」等進行拆解分析。為給《即刻電音》進行編曲,據悉凌晨4點的直播中張藝興依舊抱著電腦在心無旁騖的工作,為《即刻電音》投入了百分百的熱情。

尚雯婕則早就以其特殊的音樂風格為人熟知,曾經提拔過華晨宇、蔡徐坤等人的她獨到的看人眼光完全符合「怪咖」這一標籤。在首期節目中,尚雯婕便不斷強調自己對於製作人「獨特性」的看重。尚雯婕用「極客精神」來形容樸冉的表演,對於她來說,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並不斷加以創造是「怪咖」的表現。

另外一位主理人大張偉則延續了其在大眾心中的印象選擇了「野路子」這一標籤,但出乎意料的是,大張偉拋棄了在綜藝裡「耍滑頭」的形象,轉變為專業的「音樂人」。從他對選手的嚴格要求可以看出在電子音樂這一領域,大張偉有著自己的堅定態度。對於電子音樂裡的「野路子」,他認為一定要能夠找到音樂上的自己。

「原來大張偉這麼認真專業的嗎?」面對大張偉反轉的綜藝形象,網友們不禁這樣感嘆道。

三位自帶標籤的主理人引導了《即刻電音》的風格化,起到了豐富與整合節目色彩的作用。

平衡「現場感」,電音「出圈」在蓄力

「凌晨大家還是不要看《即刻電音》了,我已經在床上嗨了一個多小時無法入睡。」

《即刻電音》開播當晚,筆者的朋友圈便出現了不少這樣的感嘆。大多數並不了解電子音樂文化的人也因《即刻電音》所帶來的直觀、新鮮的體驗,嘗到了電子音樂所給予的「酣暢淋漓」。這正是綜藝能夠帶來的「大眾效應」,成功將小眾元素進行大眾化傳播,《即刻電音》獲得了初步的「好感」反饋。

然而曾經親身參與過現場錄製的網友表示,現場氛圍其實在綜藝中沒有達到最大化的傳遞,電子音樂傳染性極強的現場感在屏幕觀感下總會有些「打折扣」。如何在節目中加強觀眾的現場感也許是《即刻電音》幕後團隊在之後的節目中可以嘗試突破的地方。

僅僅從《即刻電音》的製作出發點與第一期的呈現來看,可以體會到其對於「電音出圈」所做的努力。「拒絕千篇一律」,《即刻電音》在綜藝市場中以其獨特的元素和年輕化的態度成為了音樂綜藝的新「品牌」。對於電子音樂的創作,《即刻電音》後期還會有什麼樣的呈現和融合,主理人又會在與製作人的合作中發揮出怎樣的實力水平,不止有電子音樂愛好者在期待。

相關焦點

  • 《即刻電音》背後的「電音熱」 下一個嘻哈要來了嗎?
    撰寫|王玉珏編輯|友    子在《中國有嘻哈》帶領起小眾的嘻哈文化「出圈」了之後,下一個爆發的亞文化會是電音嗎
  • 豆瓣9.1的國產綜藝之光,《街舞2》爆紅後,再次「出圈」的小眾文化
    高口碑、高收視外,《街舞2》也再次成功地帶著小眾文化「出圈」,讓更多的人去了解、關注甚至學習街舞文化。在關注垂直領域、聚集小眾文化方面,《街舞2》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它的成功或許會再次激起此類網綜的發展,帶領小眾文化繼續「出圈」。《街舞2》,燃炸了開播前,像其他綜2代一樣,《街舞2》既被期待又被嘲諷。
  • 小眾文化出圈難,「加分利器」劇情式真人秀能有多大功效?
    這裡的缺失並不是說沒有,而是說新偶像沒有形成一定量級、沒有突出標籤、沒有成功「出圈」的作品。再次,小眾文化與大眾之間的連結失敗,即宣傳點沒有跟大眾口味對接上,這也是導致沒能出圈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沒有承載其文化內核的作品廣為傳播,沒有通過宣傳點來完成連結小眾文化和大眾之間的鴻溝,那麼這類主打垂直的小眾文化也只能在小眾圈層中狂歡熱鬧,不能完成走向大眾的「出圈」需求。劇情式真人秀成加分利器,但萬不可高枕無憂《中國有嘻哈》播出時,有觀眾說節目剪輯是這個節目的加分利器。
  • 被貼上「土嗨」標籤的電音,能不能火出圈?
    上周末,一檔電音綜藝節目《即刻電音》上線,將「電音」、電音製作人從幕後帶到臺前,似乎加速了「元年」的到來。從《中國有嘻哈》到《這!就是街舞》,綜藝節目一直被視為潮流文化打破圈層的重要渠道。儘管節目得到了不少從業者的關注,但是從第一期《即刻電音》7183萬的播放量來看(截至12月4日9:00),這個節目與圈子似乎還未能達到「爆紅」的程度。
  • 草莓、迷笛…小眾音樂節憑什麼出圈?
    01打破成見 青年亞文化浪潮湧起小眾音樂節的萌芽,是在青年亞文化的土壤中發展起來的。與主流文化不同,亞文化代表著非主流、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於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
  • 從民謠和嘻哈,看「小眾文化」與「大眾文化」
    又因為嘻哈熱的上一波是民謠,便誕生出這一句:「滾回聽你的民謠去,別玷汙了嘻哈這個圈子!」這件事情我也和一個喜歡說唱的朋友交流過,他說:「這幫人根本不是音樂粉,而是綜藝粉。」這一切都是「小眾文化」被大眾化時出現的問題無論是民謠和嘻哈之間的恩恩怨怨,還是「音樂粉」和「綜藝粉」之間的愛恨情仇,再或是音樂軟體之間的爾虞我詐,其實都是「小眾文化」被大眾化時出現的問題。
  • 電音沒有嘻哈的命
    2017年《中國有嘻哈》一炮而紅之後,那時嘻哈選手的身家普遍翻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有媒體報導,人氣最高的PG One商演價格達到50萬/場。而目前國內最炙手可熱的電音藝人在音樂節上的商演費用卻僅為25萬/場,且能進入這一梯隊的不超過兩人,第二梯隊的大約15萬/場。多數人很難靠電音養家餬口。
  • 顛覆想像、電音「反喪」,《即刻電音》如何用綜藝撬動文化破圈
    「對於這群懷有音樂熱情、極具創造力的製作人們來說,電音就是最大的樂趣和生活必備;對於我們而言,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節目把這種快樂、這種精神傳遞給大家。」作者 | 周琦在由霓虹、塗鴉、煙囪和貨櫃構成的後工業風的上海碳素片場內,《即刻電音》正在進行緊張的錄製。
  • 《中國新說唱2》難成「爆款」背後:小眾文化從「非主流」變「準主流」
    這些街頭文化、垂直圈層,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被迅速挖掘,嘻哈、街舞、電音、街球、樂隊、滑板.各中翹楚被裡裡外外翻找數遍,小眾文化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被「拖進」大眾視野中審度放大。 他們成為內容製造者的新靈感,資本的新素材,一次次激起圈層效應的渴求或憤怒。
  • 戲精的舞臺、小眾的狂歡?那就把《中國有嘻哈》看「小」了
    從2003年到2017年,國內出現過的嘻哈廠牌共計78個,中國最大規模的新音樂獨立唱片公司摩登天空也專門成立了嘻哈廠牌MDSK,此外美韓的音樂榜單中,嘻哈音樂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Bigbang這樣以嘻哈為特色的偶像組合,在中國也有很大市場。況且,嘻哈文化不止音樂,打開突破口,還有更多可開發的領域。於是,陳偉順利通過了他的策劃案,事實也證明他是對的。
  • 7年前,周杰倫是這樣玩嘻哈和電音的
    ,還把電影細節融合在歌詞裡:TT化身電影裡的藤原拓海,在每天送豆腐的路上默默練習車技,幾百公裡的飛速飆車,練就「飲料不灑出一滴」的本領,連「豆腐送你」都是傲嬌的姿態。主打歌「Mine Mine」是一首抒情電音,在傑迷圈反響強烈。周杰倫親自填詞,化身痴情boy表達對心愛女孩的苦苦思念。用auto tune把聲音拉出綿延不斷的feel,就像在表達他無法克制的綿密愛意,整個人聽到起蘇,真的感受到「滿滿的都是愛」啊。
  • 小眾音樂出圈的「痛」,在華晨宇身上放大了
    第2802期文化產業評論 不久前,《歌手·當打之年》落下帷幕,華晨宇摘得歌王的稱號,快男出身的他在音樂道路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績,演唱會門票常常供不應求,新專輯《新世界 NEW WORLD》的預售銷售額也在上線後的首周突破兩千萬元。
  • 騰訊出手,王思聰入局,電音會成為下一個「中國有嘻哈」嗎?
    一、『嘻哈』被嚴控電音的『超車』機會?電子音樂,在國內被廣泛流傳為『電音』,與嘻哈一樣,都屬於小眾音樂。但這裡所說的小眾,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小眾,而是對於相對與其他音樂,尤其是流行音樂來說,受眾人群比較局限。iiMedia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喜歡流行音樂的人最多,佔65.9%。
  • 每兩個中國人就有一個在聽電音 誰說小眾音樂沒人愛
    電子音樂在國內的影響力正急劇增加,接受電子音樂以及喜愛電音歌曲的粉絲數量也在不斷擴大,並醞釀出了一批電音製作人。受此影響,電子音樂急需一個主流的舞臺來告訴人們電子音樂的能量,同時向其他人普及電子音樂的魅力。而《即刻電音》在這樣的時候適時出現,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陣電音潮,也讓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在在電子音樂這類小眾領域的音樂播放量相比之前有了顯著的提升。
  • 電音autotune是否會害了嘻哈?
    不可否認中國新說唱對嘻哈的推廣起到很大的作用,吳亦凡也不可否認的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從第一季一直電到現在,今天我們不去討論吳亦凡的嘻哈水平,單單來討論這個電音對嘻哈到底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還是會把嘻哈帶入毀滅。
  • 小眾的庫客音樂:「破圈」有點難 「不破圈」更難了
    (原標題:小眾的庫客音樂:「破圈」有點難 「不破圈」更難了)提起庫客音樂,大家恐怕都沒有什麼印象。畢竟相比網易雲音樂、QQ音樂、酷狗等知名音樂APP,它真得算小眾的再也不能小眾了,換言之,這一音樂APP只能在特定的圈子裡才能被人「熟知」。
  • 《即刻電音》:更專更洋更包容
    這一點似乎適用於全世界,有一個顯著的趨勢,不同國別、地域音樂的交叉融合,促使音樂節目成為立足本土、面向國際傳播的重要流行文化載體。  2018年,中國的音樂綜藝開始出現全面轉向,「垂類節目」——即細分題材的節目——嶄露頭角,發展到這個階段,需要細分題材才能夠應對創新的需求,同時受眾的審美選擇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中國有嘻哈》在2017年成功試水,加速推進了圈層音樂文化轉化為綜藝節目。
  • 把電音大眾化,想做這事的不止《即刻電音》一家
    這次節目組又瞄準了小眾市場,在「嘻哈」之後,把「電音」選做了這檔節目的核心音樂元素。集合了張藝興、大張偉、尚雯婕三位明星主理人的《即刻電音》在上周迎來了一大波流量 —— 節目的參賽選手裡出現了網紅主播、抖音神曲《佛系少女》的原唱馮提莫,她跟電音製作人 KK 張呈現了一場差強人意的表演,最終還是收穫了張藝興的認可。
  • - 小眾亞文化
    說起小眾文化,大家可能聽說過小眾音樂、小眾電影、小眾書籍等,是流行於一小部分人,或者一個圈子裡的文化。小眾會被帶上「個性」「非主流」「逼格高」「孤僻」「高冷」等標籤。但都不是小眾文化所刻意追求的。小眾文化並不是孤立的,只是比大眾更願意接觸新鮮事物,先大眾一步接受大眾不怎麼了解的東西。但是你知道這些文化具體有哪些嗎?
  • 電音的世界你可能不懂
    電音愛好者們更是以PLUR(平愛敬協)為準則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就像有人就覺得,去蹦迪的都不是什麼好鳥。人多雜亂的地方,去那裡的肯定不是什麼好貨色。雖然酒吧文化不等同於電音文化,但還是有很多人誤認為電音文化就是酒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