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書豪、李易峰、周杰倫等人加盟的劇情式真人秀《這!就是灌籃》開播,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了籃球的魅力,但意外的是,隨著一個多小時內出現多場反轉劇情,部分觀眾質疑節目有「劇本」之嫌。
在採訪中,節目方已經表示,之所以反轉太多是因為節目將太多的內容剪輯到一期當中,其實節目並沒有「劇本」一說。
另一部即將收官的劇情式真人秀《明日之子》第二季播出至今,劇情設置也已經引起粉絲關注,隨著賽制不斷推進,明日之子的成長軌跡清晰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選手的個人風格也較為突出。
從去年《中國有嘻哈》開始,到今年的《偶像練習生》《這!就是街舞》《創造101》等,劇情式真人秀被大力普及、關注和討論,儼然成了網綜標配。
《中國有嘻哈》是國內第一檔採取美劇劇情式真人秀的網絡綜藝節目。
對比電視綜藝中《七十二層樓》《奔跑吧》等節目,這種方式更像是對國內真人秀方式的一種變革,它增加了劇情感和戲劇性,也增加了不確定性,這樣的改變的確為觀眾帶來了新鮮感。
《中國有嘻哈》導演車澈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劇情式真人秀就像一部電視劇中很多人物之間的恩怨情仇故事,節目以比賽為載體突出選手和製作人一路走來發生的各種故事,在剪輯和後期上以電視劇的方式呈現,這就是劇情式真人秀。
劇情式真人秀在《中國有嘻哈》中達到極致,然而在隨後幾檔相繼採用劇情式手法打造的真人秀節目裡的運用,似乎並沒有助推節目達到預期熱度。
在幾大視頻平臺主打垂直文化,以大明星帶動網綜影響力的同時,我們發現,接連幾檔S+級劇情式真人秀並沒有引發大眾廣泛的討論,影響力沒有輻射到社會各階,它們是否陷入垂直圈層的狂歡和「自嗨」了呢?
難逃「自嗨」怪圈
受困於小眾文化、垂直圈層的屬性,這是很多網綜不能「突圍」、陷入「自嗨」怪圈的一個大前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劇情式真人秀」被排上用場。但在運用過程中,也要考慮「度」的問題。
首先,太過於看重劇情式剪輯,反而忽略了節目傳播內容的主次。陳偉在接受採訪時就總結,劇集式真人秀有時在傳播主體上出現了偏差。
「觀眾自己想要看到的,還是一個比賽,劇情其實是為了讓他看得更有意思,如果劇情加得過大,就妨礙了他原本最想收看的比賽這部分的東西,我們做大眾傳播的傳播主體就會有偏差。」
也就是說,相比嘻哈,街舞和機器人其實在國內的群眾基礎還是有的,觀眾是熟悉這類事物的,如果一味推崇劇情設置,反而容易忽視觀眾最願意看到內容。
其次,「新偶像」的缺失。對於一檔採取劇情式真人秀手法打造的綜藝節目來說,偶像力量的缺失是「致命」的。這裡的缺失並不是說沒有,而是說新偶像沒有形成一定量級、沒有突出標籤、沒有成功「出圈」的作品。
再次,小眾文化與大眾之間的連結失敗,即宣傳點沒有跟大眾口味對接上,這也是導致沒能出圈的一個重要原因。
以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相比,差不多的賽制選拔,男團人氣高、粉絲粘性高,但《創造101》選拔出來的女團,其實更具有國民度,這兩檔節目的最重要差別,大概就是對「宣傳點」的把控了。
《創造101》在賽程中,把給導師的目光轉向了選手身上,重視選手之間的互動、人物性格的塑造,衝突感極強。
話題人物上,「楊超越」幾乎成為了《創造101》的一個標籤式人物,「哭」「運氣好」成為主要的話題點;而「王菊」是一場網際網路式的狂歡,「美黑」「女性精神」成為主要宣傳點。價值觀、精神理念更容易刺中大眾神經。
而對比《偶像練習生》在新偶像的打造上,顯然更像是圈內人「自嗨」,決賽當晚蔡徐坤以高標準的舞臺表現力高位出道,話題#蔡徐坤 C位出道#成為今年第一個微博爆款話題。
粉絲雞血打投,熱度很高,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第二天的「C位出道是什麼?」的疑問,可見雖然成功打造了偶像,但節目理念、偶像文化普及失敗、讓《偶像練習生》的國民影響力並不高。
太過關注節目賽制、觀眾的可看性,一味靠近粉絲,容易陷入「閉門造車」的境地,反而會忽略普通受眾成為潛在消費群體的可能。
如果沒有承載其文化內核的作品廣為傳播,沒有通過宣傳點來完成連結小眾文化和大眾之間的鴻溝,那麼這類主打垂直的小眾文化也只能在小眾圈層中狂歡熱鬧,不能完成走向大眾的「出圈」需求。
劇情式真人秀成加分利器,但萬不可高枕無憂
《中國有嘻哈》播出時,有觀眾說節目剪輯是這個節目的加分利器。
伴隨著人們對嘻哈文化、地下文化、單押雙押、diss、吳亦凡、PGone、GAI、孫八一熱火朝天的討論,嘻哈文化已經從極其小眾的領域走進大眾視野。
隨著這場網絡視頻平臺一手打造的「文化狂歡」成為網友談資,節目背後「劇情式真人秀」的打造手法也浮出水面,網絡綜藝有了新思路。
一時間,視頻平臺和廣告投資商們,將目光放到了網綜上,希望能夠用從《中國有嘻哈》中總結出來的爆款公式再掀起波瀾,打造爆款。
於是紛紛扎堆進入街舞、機甲、偶像、音樂、籃球文化,將賭注壓在了「劇情式」真人秀上,期望以「大明星+小眾文化+劇情式真人秀」佔領市場。
在具體製作過程中,要求更加繁瑣,製片人們考慮得更多,因為每一道工序對應的是觀眾的每一個需求。
首先這類超級網綜依賴「大明星」完成小眾文化的出圈需求。這裡的「大明星」除了流量屬性明顯的藝人之外,還會請國民度非常高的嘉賓、藝人參與。
歸國四子中,吳亦凡與嘻哈文化結合;張藝興以全民製作人代表身份加入《偶像練習生》;黃子韜同時參與以街舞文化、偶像文化為本的兩檔劇情式真人秀超級網綜;鹿晗在《熱血街舞團》中完成他的S+網綜首秀。
除此之外,綜藝節目請了周杰倫、李榮浩、林書豪、章子怡等高國民度嘉賓加入節目。
其次,為了確保可看性、衝突感,節目對選手的需求度也非常高,導演組有時候會親自「下場」挖掘選人。因此很多節目在籌備前期對參賽選手已經「有譜」了。
一些節目尤其對大神級選手的需求非常高,因為可以滿足普通觀眾「好奇心」是主要的傳播點之一,比如《熱血街舞團》和《這!就是街舞》就存在過兩檔節目爭奪選手資源的現象。
一方面,這些選手的個性、背景等等都意味著話題度,通過鏡頭記錄選手真實的狀態,在綜藝編劇的作用下,通過剪輯完成對選手的打造,形成一定的標籤、和衝突感。
比如《明日之子》中主打的廠牌概念;另一方面這些選手本來就是從小眾文化圈層中的人物,所以節目對圈層受眾已經鎖定了。
採取劇集式真人秀的超級網綜還會注重打造豐滿的人設,人設打造並不僅限於選手,還有導師。人設的完備使得整檔節目的故事邏輯線索清晰,再加上輸送「新偶像」,這讓觀眾能一直保持「追劇」式看節目的熱情。
然而,依靠這個「爆款公式」就一定能夠做出爆款嗎?顯然,答案並不是確定的。
在《熱血街舞團》《機器人爭霸》播出結束後,陳偉曾反思過,劇情式真人秀用得「太過」,節目熱度遠沒有達到《中國有嘻哈》的火熱。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有嘻哈》之後的幾檔採取劇情式真人秀的綜藝節目,並沒有達到國民爆款的程度,幾檔節目的熱度曲線膠著在一起,對比《中國有嘻哈》的藍色曲線,熱度不高。
《創造101》節目後半程才真正實現逆風翻盤,一檔選秀節目不再僅限於全民創始人,而是全民參與。
《明日之子》第二季的熱度相比第一季,還差點火候。尤其兩檔機甲節目,更是被同檔期其他網絡內容分去熱度,水花不大。
垂直題材劇情式真人秀還缺什麼?
依靠劇情式真人秀手法,主打垂直圈層的綜藝出圈到底差點什麼呢?
首先要認清劇情式真人秀是一種節目的表現手法,絕不是「出圈」的必要條件。能出圈的是節目傳遞的價值,是向大眾圈層普及的小眾文化。
承載文化傳播的不僅僅是選手,還有導師。專業又接地氣的導師點評能最快讓觀眾去理解文化。
比如對吳亦凡的剪輯呈現,他在《中國有嘻哈》的點評上,能讓觀眾理解一個選手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快速地接收嘻哈知識。他本人的形象也顛覆大眾對他以往的認知。
《演員的誕生》中章子怡的點評也看點十足,表演者哪裡不足哪裡優秀,她都會有專業的評論,啟發觀眾一起去思考。她所說的「信念感」一詞,直到現在也網友論及演員演技好壞的點評詞之一。
如果一檔綜藝,明星導師對選手的點評僅限於泛泛而談的觀點上,那對節目來說,傳播度也會大大折扣。
其次,傳遞精神,讓觀眾對節目所傳遞的價值觀引起討論。
選手是一檔節目的組成部分,太過要求劇情化的設置,要求賽制變化,太過於打造矛盾衝突,反而會忽略選手個人的精神價值,把鏡頭還給選手,凸顯選手的個性和作品蘊含的理念。不要讓選手淪為節目的陪襯。
圖片來源《T》
最後,踩對點的傳播。一些優秀的綜藝節目不僅僅是靠作品獲得大眾的廣泛認可,持續的話題討論才能一直保持熱度,節目背後所代表的價值觀念是讓節目持續出圈的根本。
這種價值觀一定是要契合當下年輕受眾群體的,是一種文化精神、一種生活態度,傳遞給年輕人的是一種能量。
所以,在挖掘傳播點的時候,要和價值觀對標,持續的製造話題,把話題方向對準當下年輕人的社會議題,讓小眾和大眾接軌,不要囿於節目本身。
總之,劇情式真人秀要在重視明星導師流量的同時,不能忽視明星導師的專業性,滿足觀眾對小眾文化的獵奇心理,還要使其從中有所收穫。讓偶像伴隨小眾文化出圈,而非小眾文化因為偶像才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