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文化出圈難,「加分利器」劇情式真人秀能有多大功效?

2021-02-22 看電視

近日,林書豪、李易峰、周杰倫等人加盟的劇情式真人秀《這!就是灌籃》開播,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了籃球的魅力,但意外的是,隨著一個多小時內出現多場反轉劇情,部分觀眾質疑節目有「劇本」之嫌。

在採訪中,節目方已經表示,之所以反轉太多是因為節目將太多的內容剪輯到一期當中,其實節目並沒有「劇本」一說。

另一部即將收官的劇情式真人秀《明日之子》第二季播出至今,劇情設置也已經引起粉絲關注,隨著賽制不斷推進,明日之子的成長軌跡清晰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選手的個人風格也較為突出。

從去年《中國有嘻哈》開始,到今年的《偶像練習生》《這!就是街舞》《創造101》等,劇情式真人秀被大力普及、關注和討論,儼然成了網綜標配。

《中國有嘻哈》是國內第一檔採取美劇劇情式真人秀的網絡綜藝節目。

對比電視綜藝中《七十二層樓》《奔跑吧》等節目,這種方式更像是對國內真人秀方式的一種變革,它增加了劇情感和戲劇性,也增加了不確定性,這樣的改變的確為觀眾帶來了新鮮感。

《中國有嘻哈》導演車澈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劇情式真人秀就像一部電視劇中很多人物之間的恩怨情仇故事,節目以比賽為載體突出選手和製作人一路走來發生的各種故事,在剪輯和後期上以電視劇的方式呈現,這就是劇情式真人秀。

劇情式真人秀在《中國有嘻哈》中達到極致,然而在隨後幾檔相繼採用劇情式手法打造的真人秀節目裡的運用,似乎並沒有助推節目達到預期熱度。

在幾大視頻平臺主打垂直文化,以大明星帶動網綜影響力的同時,我們發現,接連幾檔S+級劇情式真人秀並沒有引發大眾廣泛的討論,影響力沒有輻射到社會各階,它們是否陷入垂直圈層的狂歡和「自嗨」了呢?

難逃「自嗨」怪圈

受困於小眾文化、垂直圈層的屬性,這是很多網綜不能「突圍」、陷入「自嗨」怪圈的一個大前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劇情式真人秀」被排上用場。但在運用過程中,也要考慮「度」的問題。

首先,太過於看重劇情式剪輯,反而忽略了節目傳播內容的主次。陳偉在接受採訪時就總結,劇集式真人秀有時在傳播主體上出現了偏差。

「觀眾自己想要看到的,還是一個比賽,劇情其實是為了讓他看得更有意思,如果劇情加得過大,就妨礙了他原本最想收看的比賽這部分的東西,我們做大眾傳播的傳播主體就會有偏差。」

也就是說,相比嘻哈,街舞和機器人其實在國內的群眾基礎還是有的,觀眾是熟悉這類事物的,如果一味推崇劇情設置,反而容易忽視觀眾最願意看到內容。

其次,「新偶像」的缺失。對於一檔採取劇情式真人秀手法打造的綜藝節目來說,偶像力量的缺失是「致命」的。這裡的缺失並不是說沒有,而是說新偶像沒有形成一定量級、沒有突出標籤、沒有成功「出圈」的作品。

再次,小眾文化與大眾之間的連結失敗,即宣傳點沒有跟大眾口味對接上,這也是導致沒能出圈的一個重要原因。

以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相比,差不多的賽制選拔,男團人氣高、粉絲粘性高,但《創造101》選拔出來的女團,其實更具有國民度,這兩檔節目的最重要差別,大概就是對「宣傳點」的把控了。

《創造101》在賽程中,把給導師的目光轉向了選手身上,重視選手之間的互動、人物性格的塑造,衝突感極強。

話題人物上,「楊超越」幾乎成為了《創造101》的一個標籤式人物,「哭」「運氣好」成為主要的話題點;而「王菊」是一場網際網路式的狂歡,「美黑」「女性精神」成為主要宣傳點。價值觀、精神理念更容易刺中大眾神經。

而對比《偶像練習生》在新偶像的打造上,顯然更像是圈內人「自嗨」,決賽當晚蔡徐坤以高標準的舞臺表現力高位出道,話題#蔡徐坤 C位出道#成為今年第一個微博爆款話題。

粉絲雞血打投,熱度很高,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第二天的「C位出道是什麼?」的疑問,可見雖然成功打造了偶像,但節目理念、偶像文化普及失敗、讓《偶像練習生》的國民影響力並不高。

太過關注節目賽制、觀眾的可看性,一味靠近粉絲,容易陷入「閉門造車」的境地,反而會忽略普通受眾成為潛在消費群體的可能。

如果沒有承載其文化內核的作品廣為傳播,沒有通過宣傳點來完成連結小眾文化和大眾之間的鴻溝,那麼這類主打垂直的小眾文化也只能在小眾圈層中狂歡熱鬧,不能完成走向大眾的「出圈」需求。

劇情式真人秀成加分利器,但萬不可高枕無憂

《中國有嘻哈》播出時,有觀眾說節目剪輯是這個節目的加分利器。

伴隨著人們對嘻哈文化、地下文化、單押雙押、diss、吳亦凡、PGone、GAI、孫八一熱火朝天的討論,嘻哈文化已經從極其小眾的領域走進大眾視野。

隨著這場網絡視頻平臺一手打造的「文化狂歡」成為網友談資,節目背後「劇情式真人秀」的打造手法也浮出水面,網絡綜藝有了新思路。

一時間,視頻平臺和廣告投資商們,將目光放到了網綜上,希望能夠用從《中國有嘻哈》中總結出來的爆款公式再掀起波瀾,打造爆款。

於是紛紛扎堆進入街舞、機甲、偶像、音樂、籃球文化,將賭注壓在了「劇情式」真人秀上,期望以「大明星+小眾文化+劇情式真人秀」佔領市場。

在具體製作過程中,要求更加繁瑣,製片人們考慮得更多,因為每一道工序對應的是觀眾的每一個需求。

首先這類超級網綜依賴「大明星」完成小眾文化的出圈需求。這裡的「大明星」除了流量屬性明顯的藝人之外,還會請國民度非常高的嘉賓、藝人參與。

歸國四子中,吳亦凡與嘻哈文化結合;張藝興以全民製作人代表身份加入《偶像練習生》;黃子韜同時參與以街舞文化、偶像文化為本的兩檔劇情式真人秀超級網綜;鹿晗在《熱血街舞團》中完成他的S+網綜首秀。


除此之外,綜藝節目請了周杰倫、李榮浩、林書豪、章子怡等高國民度嘉賓加入節目。

其次,為了確保可看性、衝突感,節目對選手的需求度也非常高,導演組有時候會親自「下場」挖掘選人。因此很多節目在籌備前期對參賽選手已經「有譜」了。

一些節目尤其對大神級選手的需求非常高,因為可以滿足普通觀眾「好奇心」是主要的傳播點之一,比如《熱血街舞團》和《這!就是街舞》就存在過兩檔節目爭奪選手資源的現象。

一方面,這些選手的個性、背景等等都意味著話題度,通過鏡頭記錄選手真實的狀態,在綜藝編劇的作用下,通過剪輯完成對選手的打造,形成一定的標籤、和衝突感。

比如《明日之子》中主打的廠牌概念;另一方面這些選手本來就是從小眾文化圈層中的人物,所以節目對圈層受眾已經鎖定了。


採取劇集式真人秀的超級網綜還會注重打造豐滿的人設,人設打造並不僅限於選手,還有導師。人設的完備使得整檔節目的故事邏輯線索清晰,再加上輸送「新偶像」,這讓觀眾能一直保持「追劇」式看節目的熱情。

然而,依靠這個「爆款公式」就一定能夠做出爆款嗎?顯然,答案並不是確定的。

在《熱血街舞團》《機器人爭霸》播出結束後,陳偉曾反思過,劇情式真人秀用得「太過」,節目熱度遠沒有達到《中國有嘻哈》的火熱。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有嘻哈》之後的幾檔採取劇情式真人秀的綜藝節目,並沒有達到國民爆款的程度,幾檔節目的熱度曲線膠著在一起,對比《中國有嘻哈》的藍色曲線,熱度不高。

《創造101》節目後半程才真正實現逆風翻盤,一檔選秀節目不再僅限於全民創始人,而是全民參與。

《明日之子》第二季的熱度相比第一季,還差點火候。尤其兩檔機甲節目,更是被同檔期其他網絡內容分去熱度,水花不大。

垂直題材劇情式真人秀還缺什麼?

依靠劇情式真人秀手法,主打垂直圈層的綜藝出圈到底差點什麼呢?

首先要認清劇情式真人秀是一種節目的表現手法,絕不是「出圈」的必要條件。能出圈的是節目傳遞的價值,是向大眾圈層普及的小眾文化。

承載文化傳播的不僅僅是選手,還有導師。專業又接地氣的導師點評能最快讓觀眾去理解文化。

比如對吳亦凡的剪輯呈現,他在《中國有嘻哈》的點評上,能讓觀眾理解一個選手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快速地接收嘻哈知識。他本人的形象也顛覆大眾對他以往的認知。

《演員的誕生》中章子怡的點評也看點十足,表演者哪裡不足哪裡優秀,她都會有專業的評論,啟發觀眾一起去思考。她所說的「信念感」一詞,直到現在也網友論及演員演技好壞的點評詞之一。

如果一檔綜藝,明星導師對選手的點評僅限於泛泛而談的觀點上,那對節目來說,傳播度也會大大折扣。

其次,傳遞精神,讓觀眾對節目所傳遞的價值觀引起討論。

選手是一檔節目的組成部分,太過要求劇情化的設置,要求賽制變化,太過於打造矛盾衝突,反而會忽略選手個人的精神價值,把鏡頭還給選手,凸顯選手的個性和作品蘊含的理念。不要讓選手淪為節目的陪襯。

圖片來源《T》

最後,踩對點的傳播。一些優秀的綜藝節目不僅僅是靠作品獲得大眾的廣泛認可,持續的話題討論才能一直保持熱度,目背後所代表的價值觀念是讓節目持續出圈的根本。

這種價值觀一定是要契合當下年輕受眾群體的,是一種文化精神、一種生活態度,傳遞給年輕人的是一種能量。

所以,在挖掘傳播點的時候,要和價值觀對標,持續的製造話題,把話題方向對準當下年輕人的社會議題,讓小眾和大眾接軌,不要囿於節目本身。

總之,劇情式真人秀要在重視明星導師流量的同時,不能忽視明星導師的專業性,滿足觀眾對小眾文化的獵奇心理,還要使其從中有所收穫。讓偶像伴隨小眾文化出圈,而非小眾文化因為偶像才出圈。

相關焦點

  • 《樂隊的夏天》出圈:小眾音樂要不要取悅難伺候的樂迷?
    《樂隊的夏天》本質上是一場無規則的真人秀。將投票權利交給現場觀眾,也是一次樂隊的「考驗」,看你能不能贏得流量的青睞。「知道」(nz_zhidao)想和你談談這檔樂隊類綜藝。把樂隊推上綜藝,小眾音樂「出圈」,更是廣大樂迷們的幸運。但既然存在投票、評分的賽制,就有淘汰,也就是說,《樂隊的夏天》(以下簡稱「樂夏」)本質上是一場無規則的真人秀。將投票權利交給現場觀眾,也是一次樂隊的「考驗」,看你能不能贏得流量的青睞。現在的觀眾越來越難伺候了。
  • 首檔「所有格」紀實真人秀,《很高興認識你》有多大可能出圈?
    阿雅在繼《奇遇人生》之後,與奇遇文化再次合作生活治癒類綜藝《很高興認識你》。這次她與周迅兩位組成固定MC,每一期邀請一位自己喜歡的明星嘉賓,三人一起去到一個地方,與當地有趣的素人交流,探尋多樣的生活方式。 這樣看起來,《很高興認識你》依然延續了奇遇文化擅長的「追求詩和遠方」的定位。
  • - 小眾亞文化
    說起小眾文化,大家可能聽說過小眾音樂、小眾電影、小眾書籍等,是流行於一小部分人,或者一個圈子裡的文化。小眾會被帶上「個性」「非主流」「逼格高」「孤僻」「高冷」等標籤。但都不是小眾文化所刻意追求的。小眾文化並不是孤立的,只是比大眾更願意接觸新鮮事物,先大眾一步接受大眾不怎麼了解的東西。但是你知道這些文化具體有哪些嗎?
  • 羅翔與法律相聲丨參與式文化的入圈與出圈
    近年來,「羅翔」「B站跨年晚會」「後浪」等關鍵詞頻頻出圈,反映著B站這一以大量UGC和PGC視頻為主要內容的二次元社區網站,已經逐漸擺脫了小眾亞文化的標籤,開始向主流文化進軍,其背後內容生產模式的變化和文化壁壘間的碰撞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嘻哈唱罷、電音登場,小眾文化開發不斷,後繼者卻再難出圈?
    優質的作品產出是節目將電音這個垂直領域帶出圈層的關鍵,除此之外,節目還背負了將年輕態的電音文化從「小眾」轉變為「大眾」的「野心」。從《即刻電音》首期播出後的反饋來看,其離成為爆款綜藝也許還有一段蓄力之路。「小眾」圈層的思維發散,「新鮮感」是觀眾必需品「我就知道遲早有一天電子音樂也會有綜藝」,《即刻電音》首期彈幕中有人這樣說道。
  • 從小眾文化到破億的大生意,漢服經濟正「破圈」增長
    淘寶數據顯示,僅去年上半年就有2000萬消費者通過天貓渠道購買漢服,未來潛在消費者還將呈爆發式增長。漢服的「破圈」,在引領文化審美的同時,打開了新消費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或將仍保持較高熱度和增長空間。近日,知名漢服品牌「十三餘」宣布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著名天使投資人王剛的覺資本領投。
  • 豆瓣9.1的國產綜藝之光,《街舞2》爆紅後,再次「出圈」的小眾文化
    高口碑、高收視外,《街舞2》也再次成功地帶著小眾文化「出圈」,讓更多的人去了解、關注甚至學習街舞文化。在關注垂直領域、聚集小眾文化方面,《街舞2》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它的成功或許會再次激起此類網綜的發展,帶領小眾文化繼續「出圈」。《街舞2》,燃炸了開播前,像其他綜2代一樣,《街舞2》既被期待又被嘲諷。
  • 《德雲鬥笑社》為何難出圈?
    不得不說,德雲小生非常適合這樣的綜藝形式,能說會唱愛表現的德雲小生有才氣也有真性情,習慣於逗樂觀眾,真人秀的鏡頭放大了每個人的性格特點,綜藝效果可圈可點。德雲社的綜藝選擇是以粉絲為導向的,從「綱絲」到「德雲女孩」,叫好的人從茶館到了網絡。
  • 網絡紀錄片:小眾題材用文化「破圈」
    資料圖片今年以來,《風味人間》《文學的日常》《探世界》《此畫怎講》等網絡文化紀錄片的熱播得到業界與觀眾的一致好評,掀起了人們對小眾文化的關注。前不久,B站推出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斬獲金鷹獎「最佳電視紀錄片獎」,在各大電視節紀錄片單元的獎項和提名中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像《但是還有書籍》這類文化紀錄片的「破圈」傳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體紀錄片的繁榮發展。
  • 網絡紀錄片:小眾題材用文化「破圈」
    資料圖片  今年以來,《風味人間》《文學的日常》《探世界》《此畫怎講》等網絡文化紀錄片的熱播得到業界與觀眾的一致好評,掀起了人們對小眾文化的關注。前不久,B站推出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斬獲金鷹獎「最佳電視紀錄片獎」,在各大電視節紀錄片單元的獎項和提名中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像《但是還有書籍》這類文化紀錄片的「破圈」傳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體紀錄片的繁榮發展。
  • 復盤熱門綜藝《七十二層奇樓》:劇情+原創遊戲解鎖文化真人秀新玩法
    傳媒內參導讀:文化探秘的思路定位、話題明星的加持、形色各異的素人的加入,這些元素綜合在一起,讓《七十二層奇樓》為觀眾呈現出了一檔極具差異化的戶外真人秀,同時也解鎖了原創文化真人秀的新玩法。比如《七十二層奇樓》、《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等一批新興的優秀傳統文化節目。作為眾多文化類節目中,由湖南衛視攜手盛唐時空製作的唯一的戶外大型文化探秘真人秀《七十二層奇樓》,以戶外真人秀的模式中和了文化類綜藝的「靜」,製作中保持其文化根基不受損,動靜相宜,是文化類綜藝中的「力量型」優勝者,燒腦劇情的設置更使節目面貌多變,有了更多「玩法」,以實力出新意。
  • 網絡紀錄片:小眾題材用文化「破圈」傳播
    今年以來,《風味人間》《文學的日常》《探世界》《此畫怎講》等網絡文化紀錄片的熱播得到業界與觀眾的一致好評,掀起了人們對小眾文化的關注。前不久,B站推出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斬獲金鷹獎「最佳電視紀錄片獎」,在各大電視節紀錄片單元的獎項和提名中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 《中國新說唱2》難成「爆款」背後:小眾文化從「非主流」變「準主流」
    作為圈層節目的出圈「元老」,今年已經是愛奇藝做說唱節目的第三個年頭。 當「小眾」不再佔據「神秘文化」的高地,它與主流市場的關係,是能夠找到持續推動彼此的力量,還是「出圈容易,持久很難」呢? 2018年,在《中國新說唱》第一季的發布會上,吳亦凡特意介紹了身上的裝飾,那是一款由設計師精心打造的中國風項鍊,在幾期節目中,它都掛在吳亦凡的脖子上。
  • 小眾音樂出圈的「痛」,在華晨宇身上放大了
    出圈必遭群嘲,小眾音樂的紅與黑 所謂的小眾音樂,指的是一些聽眾相對較少,但並非少有人喜歡的音樂。作為音樂文化多元化的一種,小眾音樂與大眾音樂並非對立的存在,它同樣具有良好的流行性,只是受制於外部環境,暫時被埋沒在「泥沙」下沒能被發掘。
  • 小眾的庫客音樂:「破圈」有點難 「不破圈」更難了
    (原標題:小眾的庫客音樂:「破圈」有點難 「不破圈」更難了)提起庫客音樂,大家恐怕都沒有什麼印象。畢竟相比網易雲音樂、QQ音樂、酷狗等知名音樂APP,它真得算小眾的再也不能小眾了,換言之,這一音樂APP只能在特定的圈子裡才能被人「熟知」。
  • 小眾文化互動大眾 《樂隊的夏天》以「樂隊」的名義點燃觀眾對搖滾...
    而「樂隊」文化想憑綜藝出圈,也並非易事。對於樂隊文化小白來說,大多數樂隊名字都是陌生的,而這檔節目把他們推到了大眾面前,像名不見經傳的樂隊「九連真人」憑藉一曲《莫欺少年窮》成為黑馬。其實以樂隊形式作為節目主題,《樂隊的夏天》並不是第一個。早在兩年前,江蘇衛視就已經推出一檔名為《中國樂隊》的節目,這也是國內音樂真人秀領域第一次把樂隊作為主角搬上節目。
  • 十大護膚品品牌的美白利器了解一下~
    一般來說2%左右的煙醯胺,能夠起到修復肌膚屏障的作用;4%及以上的濃度,才能漸漸發揮出美白的作用,而5%是目前為止研究發現的、能使煙醯胺美白效用蕞大化的濃度。大名鼎鼎的Olay淡斑小白瓶就選用了5%的煙醯胺,再搭配上能深入皮膚底層抑制黑色素的高滲透性專利美白成分Sepiwhite,這樣的組合結構可以在源頭便牢牢控制住黑色素生成的路徑,對於美白淡斑有1+1>2的加成作用。
  • 首檔所有格紀實真人秀,《很高興認識你》憑什麼火出圈?
    近期,抖音攜手周迅、阿雅及奇遇文化推出的真人秀《很高興認識你》「出手即開大」:首期觀看人次714.4萬,第二期觀看人次 915萬,不僅、、等話題屠榜抖音熱搜榜,更引發出圈效應,在微博、B站、豆瓣等平臺掀起討論熱潮。
  • 《戲劇新生活》:戲劇「出圈」?不過是一場「蓄謀已久」的綜藝策劃
    一時間關於戲劇「出圈論」此起彼伏,也把它當成小眾文化嫁接綜藝的又一成功之作。三期播完,豆瓣評分依然保持在9.3,《戲劇新生活》能有如今口碑絕非運氣使然,而是遵循小眾題材綜藝創作規律的必然結果。 縱觀那些小眾題材的「出圈」綜藝,《中國有嘻哈》《聲入人心》《樂隊的夏天》等無一例外都觸及到某個行業的現實狀況,或深或淺地將行業「潛規則」、從業人員的生存現狀以及社會地位在節目中呈現了出來。 在《戲劇新生活》第一期的開篇,黃磊一段兩分鐘的獨白就開宗明義,拋出了戲劇「賺錢還是不賺錢」的命題,也拉開了這場現實實驗的大幕。
  • 脫口秀「頂流」全民娛樂時代:小眾文化 大眾引爆
    流量娛樂時代,綜藝五花八門,真人秀層出不窮,脫口秀大有C位出道趨勢。都說移動網際網路快節奏,亂花漸欲迷人眼,脫口秀撩動都市男女心。快節奏高壓力讓人們迫切放下包裹,接過語言包袱,脫口秀成了現代人的解壓神器。1.娛樂是一個時代精神文化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