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民謠是流傳不是流行」,近日開播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中,「野孩子」樂隊的一曲《黃河謠》又將「民謠」這一音樂流派重新帶回到了大眾面前。8月14日至15日,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首度呈現《回到民謠》雙場音樂會,匯聚中國民謠「神仙陣容」,帶觀眾們回到劇場,回到民謠,重拾那些屬於音樂與生活最純粹的聲音。這也是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探索跨界演出內容和多元音樂領域的新嘗試。
疫情讓傳統演出市場停擺近半年。在此期間,各地的演藝空間和音樂人們紛紛嘗試了直播、雲演出等不同的演出形式,而對於民謠這種長期以來依託現場演出傳達情感的音樂風格,音樂人或多或少遭遇了一些「不習慣」和「尷尬」。音樂人張瑋瑋直言自己並不喜歡直播:「因為無法和觀眾直接交流,屏幕上的信息都是碎片的,而現場有大家的呼吸和彼此的眼神,那才是真正的分享。」此外,直播的音質對於重視音樂質感的民謠音樂人來說,也遠遠不夠。
出於對「回歸現場演出」的強烈共鳴,文化廣場最初在與音樂人小河進行此次演出的接洽時便一拍即合,而音樂會標題中的「回到」二字更是道出了「回到現場、回到劇場、回到民謠演出本來面貌」這一初衷。文化廣場也希望通過這次音樂會,讓民謠回歸現場,完整體現音樂的美與質感,也希冀觀眾能在現場再度收穫最初聆聽民謠現場的感動。
在國內疫情逐漸平緩,演出行業逐步回暖的當下,小河也道出此次音樂會主題的另一層含義:「我覺得疫情給大家、給全世界的人,都帶來了很多反思,甚至很深刻的教訓。可能我們以前忘記了生活,或者是忘記了我們腳下生活的這片土地真正的樣子,忘記了我們周圍的朋友,忘記了我們從事的職業真正的意義。讓我們停下來,回到一個我們曾經忽略或者不注意,拋在身後或者身邊的一個東西,能讓我們重新獲得一種出發的力量,重新充滿對走向未來的信心。」
此次《回到民謠》音樂會聚集了當代民謠音樂界的「神仙陣容」。萬曉利、周雲蓬、小河、張瑋瑋、莫西子詩這些名字喚起了樂迷對於民謠音樂的初心。《這一切沒有想像的那麼糟》《不會說話的愛情》《森林裡的一棵樹》《米店》《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裡》等經典曲目,帶觀眾重回那個背起吉他淺吟彈唱的年代。《回到民謠》的第二場音樂會則以「尋謠計劃」為主題,讓消逝在大眾視野許久的上海童謠在劇場唱響。
「尋謠計劃」由小河和他的團隊於2018年8月發起,是一個對全國範圍內的老童謠進行挖掘和新編的音樂計劃,旨在把老童謠用最自然美好的方式,傳遞給在這個城市生活的年輕人和孩子們。小河說:「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頭腦中的許多東西都沒有被保存下來,如果再沒有人記錄可能就再也聽不到了,這是我們特別想去找到這些老人的一個原因。」而「尋謠計劃」便是在這些記憶的唱腔裡,尋找和傳承故鄉的意味。
自發起以來,「尋謠計劃」已走過了北京、長沙與杭州三座城市,小河以及演耳團隊在每一站都會成立一支與這個城市有關的樂隊。上海是「尋謠計劃」到訪的第四座城市。在《回到民謠:尋謠計劃上海站專場音樂會》上,一些失傳已久的上海本土童謠《救枯苗》《浦東搖籃曲》《四句頭山歌》一一展現。當晚,這些童謠的寶貴記錄者——倪明生、奚保國、蘇杏娟三位八旬老人也被邀請至演出現場,與「尋謠計劃」上海站樂隊同臺演唱,呈現更地道的滬語味道和上海情懷。
在國際疫情難以預測的今天,引進國外音樂劇難以為繼,行至運營第九年的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在深挖國內演出、維繫市場活躍度的同時,也面對追求更高藝術品質、更廣藝術涉獵的發展要求。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說,在即將到來的下一個十年中,如何建立更多元、更鮮活的演出模式和節目體系,如何將方寸舞臺上塑造的故事與價值傳達到更廣泛的受眾之間,是文化廣場要認真答好的兩道重要課題。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顏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