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一本嘻哈入門書
baiya / 文
1.在入坑「中國有嘻哈」(它現在叫「中國新說唱」)這檔網綜之前,如果不算R&B,我聽的嘻哈音樂應該就只有熱狗這一路,頂天了到埃米納姆(而且還是他最有名的那幾首)。聽熱狗是初中那陣,還是磁帶,但完全沒有嘻哈的概念,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歌詞層面,也就是表達和內容的層面,總之,還是以聽搖滾的方式在聽嘻哈。
2.之所以入坑「中國有嘻哈」,最初的動因還是熱狗出任明星製作人,想看看他當評委會爆怎樣的粗口(我想多了)。入坑之後,逐漸感到嘻哈不是我想的那樣(這本書我們原先擬的書名就是「嘻哈不是你想的那樣①」),特別是,我才知道重慶的嘻哈文化很厲害。
3.於是,對嘻哈文化的好奇心被勾了起來(日常表徵就是回到家學舌)。但我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去聽更多的歌,而是去找相關的書來看,這大概也是讀書人的迂笨。搜羅了一圈,沒找到幾本(就簡體中文圖書而言),讀得比較仔細的是《嘻哈美國》,泛讀的是《20世紀最後的草根藝術:嘻哈文化發展史》(作者袁越[土摩託]老師也是《別再問我什麼是嘻哈①》的推薦人)、《HIP-HOP無窮動》、《接近邊緣:尋找全球Hip Hop一代》和《嘻哈這門生意》,之後還買來摩登天空的MOOK《中國有嘻哈?》翻了翻。
4.這些書稍微更新了下我的認知,至少攢出來一些名目,也順便去多聽了幾耳朵。這個階段我動念過做一本入門嘻哈文化的書,但苦於自己根本沒有這方面選題知識的準備,只是好奇,無從下手。
5.過後沒多久,忘了是什麼機緣在微博上看到譯者耳田一條找出版機構合作的微博,同時PO出來的還有《別再問我什麼是嘻哈①》的節譯,剛好就是書中對比嘻哈與搖滾那部分,我讀後的感受是:把我心中的困惑說得清清楚楚。(由此,我開始刻意不用聽搖滾的方式去聽嘻哈,果然很不一樣。)我當即想到趕緊聯繫上譯者,於是找到他的豆瓣,給他發去豆郵。(我依然很清楚地記得那條微博下有人推薦了上河卓遠,這是楊師傅主持的圖書品牌,他與很多音樂文化類圖書的出版都有關係,包括前面提到的《嘻哈美國》和《嘻哈這門生意》,由此也可見其影響力。順便說一句,我是楊師傅的粉絲。)
6.這差不多就是做這本嘻哈入門書的原因了。如果還要補充點什麼,我想應該是如下的話:前面說的都是個人層面,就拜德雅圖書工作室的層面而言,這本書也獨具意義。我們工作室的基礎是理論書,尤其是歐陸理論著作,這應該是我們留給絕大多數讀者的印象。但其實,我們也一直在大的人文社科這個框架下嘗試更多樣化的選題,包括我們還在出版社時便推出的《善變的色彩:顏色小史》,還有獨立出來之後推出的《念書,還是工作?這是一個問題》(一部圖像小說)。如果我們將《別再問我什麼是嘻哈①》納入文化研究的範疇,也是說得過去的。這是最初我們團隊內部討論這個選題時的定位。但討論的過程還是蠻複雜的,主要是大家對嘻哈文化這個領域都不了解,幾乎完全陌生。當時的結論是不妨一試。
7.需要特別感謝譯者耳田,他給了我們非常多專業的意見,既幫助我們比較清晰地定位了這個選題,也大大地拓展了我們的選題視野。我想,經由《別再問我什麼是嘻哈①》這本書,我們是時候該系統地出版一批研究流行文化的書了。敬請期待。
8.順便一提,《別再問我什麼是嘻哈①》這本書的出版過程非常曲折(以後有機會再細說),也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料,算是給我們團隊漲了不少經驗,希望這些經驗有助於後續選題的順利運作。
9.除了把這本書推薦給嘻哈文化的愛好者、研究者和從業者,我還想把它特別推薦給像我一樣對嘻哈文化一無所知的朋友,也特別推薦給對嘻哈文化完全不感興趣的朋友,相信它一定可以帶來新的啟發。這也是為什麼我讀到這則五星短評後特別有感觸(是否如寫評的朋友所說暫且不論):「書本身的內容翻譯和歌單等做的都不錯,值得其他譯者學習。但就音樂來說,嘻哈本身的確不是音樂,是遊戲,按照自己的遊戲規則,沉浸進去還挺吸引人的,不過還是要注意階層問題,導致這種音樂沒有東亞流行的基礎,不過會變異成一種網絡模擬養成遊戲,或者愛國說唱。看完更加確信不喜歡嘻哈。」
p.s. 在這本書出版之前,我和鄒師傅還專門跑去堅果見識了下嘻哈現場,多少有點被排隊入場的氣勢嚇到。但按照當晚在場的豆友的意見,那個現場乏善可陳,基本上就是夜店模式。這或許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本書的宗旨:嘻哈不是音樂,是遊戲。現場的年輕人也很嗨嘛。
- 新書上架 -
重慶 原樣文化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