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見過趙星作品的人,很難將其與本人聯繫在一起——他的作品風格透著「南方味」,清俊靈秀,時而厚重時而飄逸。但他本人是個十足的西北漢子,長得人高馬大,壯實魁梧。
實際上,不僅如此,在他的作品中,你也能時常領略到這份「矛盾」——他的作品,傳統而極具書寫性的筆法,浸透著現實氣息的題材;細膩傳神的情態刻畫,疏朗寫意的大筆揮灑;溫潤如水的南國韻致,粗獷豪邁的西部風情……雖然矛盾,但在趙星身上,又都得到了較完美的統一。他的作品,也因此打上了濃重的「趙星」印記——這是屬於他的獨特風格。
(趙星作品)
趙星生於北京、長於甘肅,在廈門定居了20多年。回溯藝術的啟蒙,趙星說,這源自他的母親。趙星的母親是畫家。受此影響,從小,他就覺得畫家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靠著一筆畫筆,就能畫出一個多彩的世界,「特別神奇」。母親的畫筆陪伴了他整個童年時期,也在他心中種下了繪畫的種子。
6歲開始,他就學習畫畫。中學時,他開始學習中國畫的入門技法。高考時,憑藉過人的才氣,趙星考取了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專業。
但趙星並未一開始就從事專業繪畫創作。畢業後,他被分配到甘肅日報社,擔任美術編輯。此後的12年,他畫了大量的插圖與連環畫。
「雖然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繁重工作,但我內心對於藝術創作仍十分嚮往,希望能更深入地從事專業繪畫創作。」趙星說。
30歲那年,趙星重新拾起國畫創作,開始了第一次艱難的轉型。
「其實從素描、工筆畫的畫法轉變到寫意畫,還是很不容易的,即便有造型、構圖的功底,用水墨語言表現作品又是另一回事。」趙星開始憑藉自己的悟性,在實踐中博採眾長,最終順利地完成這一轉變。
(趙星作品)
從1984年起,他的作品連續入選全國美展,在全國嶄露頭角。
1994年,趙星調入廈門書畫院,專心從事中國畫創作。在這期間,他的藝術風格也開始有所轉變——他選擇將西北的粗獷和南國的靈秀結合起來,造就了其水墨作品的靈動。「北方人看趙星的作品,常以為是南派,那種水墨淋漓的氤氳,是一般北方畫家難以表現的,而南方人看他的作品,卻又覺得多了些南方畫家少有的奔放豪情。」一位媒體人如此評價。
40歲那年,趙星生了一場大病。這使得他對人生、藝術,有了新的體悟。他很少抽菸,不再嗜酒,也不再參與無謂的社交活動。他整個人開始變得少欲寡言,深居簡出,唯獨畫畫。
在此期間,趙星的藝術水平不斷精進。
(趙星作品)
趙星的人物畫,極重寫意精神,因此強調精墨妙,筆情墨韻的意蘊表達。他筆下的人物,從頭到腳,無一不由一筆筆的變化微妙,濃淡不一、水分充溢、酣暢淋漓的墨色寫塑而來,大有筆意縱橫、墨味盎然,筆無定法,墨無成規的味道。而這些全出自我們所稱為「寫實」的嚴格準確的「解剖結構」,筆與墨的融合如魚得水,遊刃有餘,充分顯示了畫家的才情與造型功力的深厚。
紮實的功底,獨特的風格,很快為趙星在美術界內贏得了一席之地,各種獎項、名譽紛至沓來:連續五屆入選全國美展,獲「當代中國青年書畫展」優秀作品獎,入選中國美術出版界提名「中青年國畫家50人作品特展」,被中國美術出版界近30家專業出版社聯合推薦提名為「100位最具影響力的國畫家」……但趙星並非就此滿足。
2011年,他被馮遠先生選中,進入在中國國家畫院開設的高級研修班。在馮遠先生的指導下,趙星改變了從前的一些積習,在畫面上力求更加完整,增加了衝擊力與厚重感,進一步摒棄了瑣碎和凌亂,增強了畫面的骨力,人物形象刻畫更具體、更個性化,也更加生動。
「我主張筆墨當隨時代,卻也堅持中國畫必須在傳統的技法上來加以發揚光大,就像我們不能用唱歌劇的方法來唱京劇一樣,失去了筆墨,中國畫就等於轉變了基因,也就不中國了。」趙星說,自己追求準確的造型和生動的形象刻畫,力圖創作意象與具有中國畫書寫性的筆墨語言完美結合的畫作。
未來,作品的寫實與書寫性,以及氣韻生動仍將是趙星為之努力的方向——在黑白墨色中找尋一種極致的表達,已然是他此生不渝的追求。
(趙星作品)
目前,趙星的創作進入了艱難期和探索期。「關注現實生活,寫意與寫實兼具的做法。探索自己的藝術風格。」在趙星看來,以前取得的藝術成就,只能是一個階段,未來還有更多路要走。未來希望在技法上能更推進一步。如何在保持畫面厚重的前提下,再表達靈動的因素。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