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25年發展啟示錄:數字普惠為抓手 差異化求突圍

2020-12-26 和訊銀行

  解碼中小銀行特色基因

  編者按/一邊是資產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金融力量,另一邊是經營壓力日益凸顯,城商行成立25年來,其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成長和發展令人矚目。隨著轉型升級深入推進,包括城商行在內的中小銀行正結合自身資源稟賦,不斷探路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自1995年第一家城市商業銀行——深圳城市合作銀行成立至今,城商行已經歷了25年的發展歷程。經過多年發展,紮根服務於地方經濟的城商行經營各有特色,已經發展成為踐行普惠金融、服務民營、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重要力量。

  但近年來中小銀行經營壓力日益凸顯,如同業和理財被嚴格監管、傳統存貸業務面臨「擠出效應」、包商銀行事件打破剛兌等,包括城商行在內的中小銀行被推到改革的風口。

  未來深化改革中的中小銀行應如何破局?城商行「小而美」的特色化發展之路又該如何持續?《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回歸本源、差異化發展是業內普遍共識,在此基礎上,依託金融科技助力效率提升、風控完善也至關重要。

  監管密集「喊話」 中小銀行改革提速

  去年以來,從金融委到央行、銀保監會,高度重視包括城商行在內的中小銀行發展。今年4月2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表示,決定提高普惠金融考核權重和降低中小銀行撥備覆蓋率,促進中小銀行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5月4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主持召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時表示,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中小銀行深化改革和補充資本的工作方案,要抓緊落實;在充實資本的同時,解決好中小銀行在業務定位、公司治理、信貸成本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推動治理結構與業務發展良性循環。

  一系列政策「喊話」背後反映的是目前部分中小銀行仍面臨一些突出的問題。關於城商行的生存環境,華泰固收張繼強團隊報告認為,近年來城商行的利潤率走低,不良率抬頭,利潤下滑使得留存收益內生轉化的資本金減少,不良核銷也需要銀行資本金的支撐。隨著信用風險的不斷爆發,不良率攀升,不良貸款餘額持續增長,不良核銷壓力增大,不良貸款的高企也會增大城商行的利潤壓力。

  銀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全國城商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0.70%,較銀行業平均水平低0.17%;不良貸款率為2.32%,較銀行業平均水平高0.46%;撥備覆蓋率為153.96%,較銀行業平均水平低32.12%;資本充足率為12.70%,較銀行業平均水平低1.94%。

  除信用風險外,社科院金融法與金融監管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王剛認為:「部分中小銀行在公司治理、人才資源以及轉型同質化等方面依然存在痛點。」

  此外,去年包商銀行等事件也給其他中小銀行敲響了警鐘。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表示:「從業務結構和資產負債配置層面來看,前些年中小銀行通過短期負債配置長期資產的經營模式加大期限錯配,同時通過加久期、加槓桿的形式將自營資金或理財資金委託給非銀機構投資,使得同業業務和委外業務快速發展,但這些業務也帶來一定的流動性風險。」

  今年以來,隨著包商銀行等中小銀行風險處置相繼落地,未來中小銀行改革重組工作將如何進行備受關注。4月22日,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銀保監會去年針對股東股權與關聯交易問題開展了專項整治,查處了3000多個違規問題,清理了1400多個自然人或者法人代持的股東。未來關於中小銀行的改革重組工作力度會加大,特別是進行市場化重組方面的力度和措施會比較多。

  差異化發展尋路 依託科技落地普惠

  近十年來,從「高速擴張」到「發展承壓」,城商行等中小銀行似乎進入了「瓶頸」。要解決這一問題,華泰證券在研報中給出對策:城商行與大行的區別在於區域性較強,與地方經濟密不可分,城商行要在監管引導下紮根當地,回歸本源,將服務做精做細,為地方和小微企業提供差異化、特色化的服務定位才是在「夾縫」中的生存之道。

  中小銀行差異化從何而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品牌定位、產品創新、服務模式等差異化均是包括城商行在內的中小銀行探索的內容。

  「銀行體系廣覆蓋、多層次已實現,差異化是未來一段時間銀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和目標,但商業銀行差異化發展知易行難。」王剛認為,「要以普惠金融為抓手,結合自身稟賦,更好地滿足中小微企業、『三農』和城鄉居民的多樣化金融需求。」

  2019年底發布的《城商行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末,城商行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6.26萬億元,較2017年末增長12.7%,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持續領先同業,佔其全部貸款的比重達到42.1%。近年來城商行之所以在普惠金融領域取得較好的成效,報告認為,城商行藉助大數據技術提升小微金融服務質效,在批量獲客、產品創新、風險控制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突破。

  而今年在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中,城商行等中小銀行因自身特點受影響和衝擊較大,但這也進一步倒逼中小銀行利用金融科技加碼「無接觸」業務發展,為今後轉型發展打下一定基礎。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數字普惠金融是中小銀行發展的重要出路。普惠金融遇到最大的難題是商業可持續性,金融科技的應用有效緩解甚至解決了這一問題,它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可能性、可控性等等。」

  關於未來城商行等中小銀行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持續賦能普惠業務,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表示:「一是變革傳統組織結構,構建靈活的跨職能團隊,打造輕型敏捷組織,提升組織運轉效率,激發員工創新活力。二是強化科技支撐體系,建立敏捷開發模式,搭建微服務架構,加速產品更新迭代,提升市場響應速度,增強資源整合能力,提高開發運維效率。三是完善數據組織架構,統籌規劃數據治理;搭建數據管理平臺,完善數據閉環管理;重視數字資產價值,探索數字資產經營管理。四是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打造和培養數位化、複合型人才隊伍,釋放人力資源價值。五是主動調整開放策略,合作共建場景生態。」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

相關焦點

  • 中銀協城商行工作委員會2020年金融科技工作線上交流會圓滿召開
    為推動中小銀行加快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創新發展,賦能金融服務提質增效,12月8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城商行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城商委」)2020年金融科技工作線上交流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銀協城商委主辦,金融科技組組長單位北京銀行(601169,股吧)承辦,中國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張亮出席會議並講話,北京銀行首席信息官龔偉華發表致辭,全國城商行、民營銀行60餘家機構的行領導、金融科技工作負責人和業務骨幹通過線上系統參加會議。
  • 數位化浪潮中城商行如何乘風破浪?
    城商行作為支持地方經濟建設、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主力軍,為順應數位化發展趨勢,更有效應對複雜的經營發展環境,進一步提高服務實體經濟和發展普惠金融的能力,也紛紛加速布局數位化轉型。近年來,部分城商行在推進數位化轉型、應用金融科技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但要在數位化轉型之路上取得長遠發展,仍需破除一些阻礙。
  • 城商行轉型樣本銀行!焦作中旅銀行要這樣打造「百年老店」
    一組數字,透出焦作中旅銀行5年來發展的輝煌:——員工總人數增加約400人——資產總額增長約600億元——「i旅遊卡」累計發卡約90萬張——累計納稅總額約22.7億元5年的變化,見證了焦作中旅銀行從默默無聞的城商行到有一定知名度的旅遊特色銀行的轉變
  • 山東11家城商行2019年半年數據
    記者 丁一凡實習生 吳右軍青島銀行45億營收「領跑」9家城商行規模增速明顯從營業收入規模看,除了濰坊銀行沒有披露相關數據外,今年上半年山東省10家城商行共實現營業收入203.47億元,戶均營收20.34億元。其中青島銀行實現營收45.33億元,位列第一名。緊隨其後的是齊魯銀行,營收為34.44億元。排在第三名的是威海市商業銀行,營收為24.14億元。
  • 近七成上市城商行2018年不良率上升 鄭州銀行最高 北京銀行5年翻一番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黃蕾截至4月25日,隨著北京銀行2018年年報的披露,21家上市城商行的中的20家銀行,均已以年報或者業績快報形式披露2018年業績。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18年13家上市城商行不良率上升,佔比近七成。
  • 即信Fintech智研中心:揚長避短 城商行數位化零售轉型的「超車秘訣...
    據上市銀行零售業務營業收入佔比情況相關數據顯示,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上述零售業務佔比的指標為各類銀行中最高,在營業收入和稅前利潤中的佔比分別達到44.67%和43.18%;城商行最低,分別為23.72%和 23.74%。
  • 開業3年,這座Mall靠兒童業態差異化突圍
    這其中,一直致力「以有競爭力的差異化定位為突破口」的奧園商管,為運營期購物中心的「反脆弱」提供了一個參考範例。   以開業將滿3周年的江門奧園廣場(開業時間:2017-12-23、已籤約102個品牌)為例,我們通過解構其運營邏輯,讀懂一個實體商業項目在不確定市場環境中的生存之道。
  • 金融科技、數字普惠金融與國家金融競爭力
    關鍵詞:金融科技;數字普惠金融;國家金融競爭力2019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並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在金融科技時代背景下,中國宏觀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普惠金融向數字普惠金融轉型。
  • 從城商行龍頭數據可見一斑
    為什麼機構紛紛扎堆為銀行股點讚?  單看城商行龍頭北京銀行剛發布的2019年年度分紅方案:每10股派現3.05元,現金分紅佔淨利潤的比例高達30.08%,其股息率更是高達 6.3%,排名上市銀行第二。
  • 貝多廣:展望「十四五」,普惠金融如何走入高質量的發展之路
    導語9月15日,由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中國人民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共同主辦的「『十四五』期間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與政策」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CAFI院長貝多廣應邀出席會議並發言,分析了疫情推動中國的數字普惠金融進一步發展的三個標誌,並對「十四五」期間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三個趨勢的進行了展望。
  • 重慶銀行今起招股 首家H股內地城商行即將回歸A股市場
    該行第一大股東為重慶渝富,持股比例14.96%;第二大股東為香港大新銀行,持股比例14.66%;上市公司力帆股份、上汽集團和重慶路橋分別以9.43%、7.69%和5.49%的持股比例位列第3、第4和第6大股東。2013年11月,重慶銀行在港交所上市,成為首家在港股上市的內地城商行;2018年計劃回A股市場,申請登陸上交所。
  • 改革提質效 轉型促發展 擘畫臨商銀行高質量創新發展新局面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馮善鵬 臨沂報導臨商銀行新一屆黨委成立以來,以黨建為統領,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以支持實體經濟為己任,以改革轉型為抓手,全行發展指標跨越增長,質量效益顯著改善,監管指標全面向好,品牌形象持續提升,
  • 劉曉春:關於數字普惠金融的七個反思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劉曉春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和這次新冠疫情的影響,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當然要用技術,用什麼技術並不是問題的所在,怎樣用數位技術才是真正的問題。
  • 央行發布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19年)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普惠金融。人民銀行聯合有關部門大力推動普惠金融發展,金融機構主動作為,社會各方面積極配合,中國普惠金融發展不斷取得明顯成效。為監測評估2019年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人民銀行按照普惠金融指標體系1及相關填報制度,組織開展了2019年普惠金融指標填報與分析。
  • 中銀研究:中國商業銀行普惠金融商業模式比較研究
    一、中國普惠金融發展趨勢向好但仍面臨挑戰(一)普惠金融發展趨勢總體向好自2015年12月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來,我國普惠金融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採取差異化戰略,基於海量行動支付客戶基礎與交易記錄信息,開展依託於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差異化服務,其服務客戶範圍突破地域限制,但其授信總額較小無法滿足更多客戶需求,典型代表為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等具有網際網路基因的銀行。
  • 友信金服踐行普惠金融,為小微企業提供助力
    友信金服響應國家號召,積極踐行數字普惠金融,為小微企業提供高質高效的金融科技服務,激發企業活力,助推經濟社會發展。  提升科技實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對一個金融科技企業來說,擁有了更強大的科技實力,才能夠推出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觸達率,滿足更多用戶的金融服務需求,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 網絡小貸迎最強監管 城商行零售貸款有望更上一層樓
    對城商行的零售貸款業務而言,「短」的是線上渠道的布局較為滯後,無法像帶有網際網路基因的網絡小貸一般,通過線上運營將貸款業務觸及各地;「長」的是城商行成立伊始就確定了服務地方、服務小微的定位,具有人緣地緣優勢及政策支持。
  • 智能家居巨頭林立,唯有差異化道路可突圍
    2019年,全球著名的信息技術、通信行業和消費科技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調研報告,預計到2023年,消費者在智能家居硬體、服務、安裝上的費用支出將達到1570億美元(超1萬億元人民幣)。
  • 心繫地方發展 展現擔當作為
    心繫地方發展 展現擔當作為——興業銀行銀川分行舉辦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業務交流會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寧重要講話精神,樹立大局觀念,強化責任擔當,以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 湖州銀行IPO申請已獲受理 「浙江最小城商行」上市加速度
    發展疾馳 資本後進  中小銀行積極尋求上市以補充資本已不罕見。湖州銀行表示,鑑於各項業務持續較快發展以及日趨嚴格的監管要求,僅靠內源補充難以維持健康的資本充足水平,未來幾年將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  招股書顯示,湖州銀行本次IPO擬發行不超過3.38億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