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中小銀行特色基因
編者按/一邊是資產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金融力量,另一邊是經營壓力日益凸顯,城商行成立25年來,其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成長和發展令人矚目。隨著轉型升級深入推進,包括城商行在內的中小銀行正結合自身資源稟賦,不斷探路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自1995年第一家城市商業銀行——深圳城市合作銀行成立至今,城商行已經歷了25年的發展歷程。經過多年發展,紮根服務於地方經濟的城商行經營各有特色,已經發展成為踐行普惠金融、服務民營、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重要力量。
但近年來中小銀行經營壓力日益凸顯,如同業和理財被嚴格監管、傳統存貸業務面臨「擠出效應」、包商銀行事件打破剛兌等,包括城商行在內的中小銀行被推到改革的風口。
未來深化改革中的中小銀行應如何破局?城商行「小而美」的特色化發展之路又該如何持續?《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回歸本源、差異化發展是業內普遍共識,在此基礎上,依託金融科技助力效率提升、風控完善也至關重要。
監管密集「喊話」 中小銀行改革提速
去年以來,從金融委到央行、銀保監會,高度重視包括城商行在內的中小銀行發展。今年4月2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表示,決定提高普惠金融考核權重和降低中小銀行撥備覆蓋率,促進中小銀行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5月4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主持召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時表示,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中小銀行深化改革和補充資本的工作方案,要抓緊落實;在充實資本的同時,解決好中小銀行在業務定位、公司治理、信貸成本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推動治理結構與業務發展良性循環。
一系列政策「喊話」背後反映的是目前部分中小銀行仍面臨一些突出的問題。關於城商行的生存環境,華泰固收張繼強團隊報告認為,近年來城商行的利潤率走低,不良率抬頭,利潤下滑使得留存收益內生轉化的資本金減少,不良核銷也需要銀行資本金的支撐。隨著信用風險的不斷爆發,不良率攀升,不良貸款餘額持續增長,不良核銷壓力增大,不良貸款的高企也會增大城商行的利潤壓力。
銀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全國城商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0.70%,較銀行業平均水平低0.17%;不良貸款率為2.32%,較銀行業平均水平高0.46%;撥備覆蓋率為153.96%,較銀行業平均水平低32.12%;資本充足率為12.70%,較銀行業平均水平低1.94%。
除信用風險外,社科院金融法與金融監管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王剛認為:「部分中小銀行在公司治理、人才資源以及轉型同質化等方面依然存在痛點。」
此外,去年包商銀行等事件也給其他中小銀行敲響了警鐘。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表示:「從業務結構和資產負債配置層面來看,前些年中小銀行通過短期負債配置長期資產的經營模式加大期限錯配,同時通過加久期、加槓桿的形式將自營資金或理財資金委託給非銀機構投資,使得同業業務和委外業務快速發展,但這些業務也帶來一定的流動性風險。」
今年以來,隨著包商銀行等中小銀行風險處置相繼落地,未來中小銀行改革重組工作將如何進行備受關注。4月22日,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銀保監會去年針對股東股權與關聯交易問題開展了專項整治,查處了3000多個違規問題,清理了1400多個自然人或者法人代持的股東。未來關於中小銀行的改革重組工作力度會加大,特別是進行市場化重組方面的力度和措施會比較多。
差異化發展尋路 依託科技落地普惠
近十年來,從「高速擴張」到「發展承壓」,城商行等中小銀行似乎進入了「瓶頸」。要解決這一問題,華泰證券在研報中給出對策:城商行與大行的區別在於區域性較強,與地方經濟密不可分,城商行要在監管引導下紮根當地,回歸本源,將服務做精做細,為地方和小微企業提供差異化、特色化的服務定位才是在「夾縫」中的生存之道。
中小銀行差異化從何而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品牌定位、產品創新、服務模式等差異化均是包括城商行在內的中小銀行探索的內容。
「銀行體系廣覆蓋、多層次已實現,差異化是未來一段時間銀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和目標,但商業銀行差異化發展知易行難。」王剛認為,「要以普惠金融為抓手,結合自身稟賦,更好地滿足中小微企業、『三農』和城鄉居民的多樣化金融需求。」
2019年底發布的《城商行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末,城商行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6.26萬億元,較2017年末增長12.7%,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持續領先同業,佔其全部貸款的比重達到42.1%。近年來城商行之所以在普惠金融領域取得較好的成效,報告認為,城商行藉助大數據技術提升小微金融服務質效,在批量獲客、產品創新、風險控制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突破。
而今年在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中,城商行等中小銀行因自身特點受影響和衝擊較大,但這也進一步倒逼中小銀行利用金融科技加碼「無接觸」業務發展,為今後轉型發展打下一定基礎。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數字普惠金融是中小銀行發展的重要出路。普惠金融遇到最大的難題是商業可持續性,金融科技的應用有效緩解甚至解決了這一問題,它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可能性、可控性等等。」
關於未來城商行等中小銀行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持續賦能普惠業務,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表示:「一是變革傳統組織結構,構建靈活的跨職能團隊,打造輕型敏捷組織,提升組織運轉效率,激發員工創新活力。二是強化科技支撐體系,建立敏捷開發模式,搭建微服務架構,加速產品更新迭代,提升市場響應速度,增強資源整合能力,提高開發運維效率。三是完善數據組織架構,統籌規劃數據治理;搭建數據管理平臺,完善數據閉環管理;重視數字資產價值,探索數字資產經營管理。四是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打造和培養數位化、複合型人才隊伍,釋放人力資源價值。五是主動調整開放策略,合作共建場景生態。」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