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
█ 餘秀華
1
多少時間,他坐在深夜,並不指望星空垂下梵音
如今,我朝18世紀的荷蘭望過去,那些烏雲依然
大群的烏鴉飛過麥地
只剩下一朵向日葵了,不面對太陽,不面對天空和土地
它面對的是我,一個東方古國的鄉村女人
一個把綻開和結果渾為一團的人
但是我有異常靈敏的耳朵,在八月,聽見一棵向日葵
把千百顆葵花籽變黑的過程。它在蘇州式的庭院裡
懷揣桂花香的月光
仿佛一場流水,經過黑寶石頂出的凸面
一朵向日葵,在弄清楚自己的族譜以後,就心無旁騖地
用方言說話了
2
一棵葵花籽掉出來,就出現一個小窩,不落筆墨
一個人住進去,如同住進另一個人的耳蝸
有反向的風聲,反向的陽光,和一種色彩留下的福音
我愛著那個偷竊了我黃金的人,那些時光也一併被他密封在
一個黑色的盒子裡了
兩千年後打開,依然讓人頭暈目眩,讓人對臃腫的太陽
垂下高貴的頭顱
他問候我,我也回饋他:八月,正果,被顛簸過的愛和思想
在哪裡都一樣啊,在這個星球上,土地不願意說謊
不願意一棵漸漸衰敗的向日葵為一個企圖
左右為難
3
當最後一棵籽黑透,它的方向就回到了自身,不再跟著太陽
這是一個智慧的國家。那麼多民族,各自的脾氣融合在一起
有了向著同一方向的力
這樣的早晨,經過一塊向日葵地,我們自覺地低下頭
在思想的弧度裡包括原野之美,之大,之靜。之悽婉和遼闊
沒有一個人能夠得意忘形
一個人在磨墨,祖國的山水是一副潑墨
一棵向日葵也是
仿佛那些陽光,金黃,火焰,疼痛都是能夠忽略的
哦,八月。
一個人被葬,一群人被生出來
一個個日子依舊有金黃之色
——————————————————
鍾波說詩:
之所以選餘秀華此詩作為開卷第一回,並非想借名家以壯聲勢。相反如果名家之作太次(今詩壇虛名者不少),恰恰有妨於《詩道》。鍾波認為,今天下不缺好詩,很多詩在網絡和微信中因泥沙俱下,被淹沒了。時不時的,你就會有驚異的發現。
餘秀華可謂是當今詩界的風雲人物,但她前期的詩,我個人認為是比較嫩的,雖好句時有,但在整體上看,一直處於故事性敘述和小我心情,且部分罵架和所謂身體詩,用傳統眼睛來看,很是不適。
前不久看到她一首短詩,說是讀者們圍著讓她臨場發揮的,在那一首詩裡,我看到了她已經進入詩的狀態了。不禁為之暗賀,並私下和詩友講,餘之靈性,將會很快有展示。
沒隔多久,便看到了這首《葵》。讀時已是子時,讀了三遍,拍夜而叫曰:餘秀華是幸運的,今詩壇是幸運的。並為劉年和《詩刊》的發現眼力暗服。
這首詩作者情感情緒噴湧而出,洋洋灑灑,行雲流水。在野性中又不缺神性,一氣貫通,並無頓思,像一個武當拳高手,在山頂晨曦之中,一套拳打下來,面不紅,氣不喘,反剪雙手,看雲飛。至於整首詩表達了什麼,我不在此言。詩,在作者來說只是完成一半,另一半在讀者那裡,當兩半合為一,詩的美才完整,這也是讀詩,讓人著迷的原因之一。
常聽好多人在問,什麼是好詩?在此我說個歪招,不說立意,不說思想性,就說個人感覺。當你讀著,忍不住一笑的,一皺眉的,頭皮發麻的,渾身一酥的,心底發顫的,低頭沉思的……都是好詩。這一首,讓我就低頭沉思。
詩道鍾波簡介:
☆ 鍾波,網名詩道鍾波,農民,號嘯傲散人,人稱詩痴。作品發表於《山東文學》《天津詩人》等百餘家紙刊網刊。有詩歌評論公眾號《詩道》。有詩集《茂盛的孤獨》。多次獲全國性(民間)獎。聯合國非官方籤約詩人。寫詩評論,探索研究詩學理論。路過人間,借居雲南鎮雄。
詩觀:詩是靜止的虛空。玩詩玩的是詩句衝擊時的心跳。品詩品的是詩中人性的味道。
《詩道》:
主編:詩道鍾波
編輯: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