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執行國防光纜搶修任務中,一輛大貨車剎車失靈、呼嘯衝來。生死關頭,某信息通信旅一營三連下士朱小華,把生的希望「推」給戰友,壯烈犧牲,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4歲。
小華走後,親人和戰友們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大家含著淚水追問,在那一剎那,他捨命一推的巨大力量究竟來自哪裡?
翻閱他寫下的一篇篇筆記,點開他發在朋友圈的一條條微信,端詳他留下的一張張照片,大家在追思回憶中發現,強軍思想的入腦入心是壯舉之根,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是力量之源。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朱小華讀了很多遍。在2018年7月的一篇讀書筆記中,他寫道:「很多人覺得青春就應該理所當然的流逝,最好的年華就應該做『我最想做的事』……作為祖國的青年,我們的人生之路還很長。在前進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緩流也有險灘、有麗日也有風雨、有喜悅也有哀傷。我們應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楷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敢於吃苦,勇於克服困難。無數人生成功的事實表明,青年時代只有堅持好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懈怠,才能創造無愧於時代的人生。」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那個雨夜搶通現場,朱小華用向死而生的抉擇,彰顯了理想信念的偉大力量。回望他的生命之路、精神之路,一名新時代革命軍人的心靈足跡也在我們眼前鋪展開來……
親人眼中,他是一個眼神溫暖、臉龐剛毅的陽光男孩。
戰友眼中,他是一位值得信賴、榮辱與共的熱血兄弟。
領導眼中,他是一名勇於擔當、業務精湛的優秀士兵。
朱小華的心得體會。
朱小華,於我而言,本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直到受領上級交付的任務:整理朱小華烈士生前所有的個人資料,包括他的微信朋友圈。
在這之前,我從沒想過會點擊一個永遠不會再有消息彈出的微信聯繫人,更沒有如此深入地探尋過一名烈士的內心世界。
點開他的微信朋友圈,置於頂端的最後一條是他家人代發的:「朱小華不幸因公逝世,悲痛萬分,如有想見他最後一面的,追悼會定於韶關殯儀館。」
那一刻,我的心禁不住猛地一震。多麼年輕的烈士,他才24歲。
在安靜的辦公室裡,我翻閱著他在微信朋友圈裡吐露的心情,品讀他經歷的苦辣甜酸,感受他的喜怒哀樂。這162條微信仿佛一道蜿蜒的心靈足跡,訴說著一段燦爛而永恆的青春。
誰人年少不迷惘
都說朋友圈是觀察一個人內心世界的窗口。
瀏覽朱小華的朋友圈,我發現,他並非天生就是「英雄」。很多「90後」經歷過的青春歲月,他都同樣經歷過。
他最早的一條朋友圈,是在2015年6月11日發出。那時,小華入伍還不到一年,他這樣寫道:「慌慌張張,匆匆忙忙,為何生活總是這樣?」儘管這是一句歌詞,卻能從中感受到他初到軍營的困惑。
青春的迷惘,是那樣的熟悉和相似。朱小華那時才20歲,正是滿懷激情要幹出一番名堂的「小年輕」。然而剛剛穿上軍裝,枝枝杈杈被「修剪」,幹啥都彆扭,要說他心情爽,那是假的。同時,軍營生活也不像他在電視劇裡看到的那樣,一種落差感油然而生。
這種心境裡,但凡受到一點挫折,都容易把傷痛「放大」。
朱小華在2016年5月27日的朋友圈裡這樣寫道:「你跌跌撞撞,落得這一身傷,就當是為青春畫下的殘妝。」看到這裡,年輕人那種「只要45度仰望天空,眼淚就不會流下來」的青春倔強,浮現在我們腦海裡……
有時候,他也會假裝一下深沉:「這條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孤單。」
帶過他的老班長說,朱小華就是一個既陽光向上,又有點「年輕人通病」的大男孩。
是啊,誰人年少不迷惘呢?
青春,總是會成長
就像初春枝頭嫩綠的新芽,夜雨過後破土而出的新筍……成長,其實在不經意間。
2017年6月30日中午,朱小華在朋友圈裡炫耀了他的「新坐騎」——1輛自行車,他幽默地寫道:「剛提的車,百公裡耗油真的只需一頓飯。」
那個時候,連隊正在執行重大通信保障任務,全連官兵都得上線路巡查、維護,然而連隊車少人多,無法兼顧。考慮到自己負責的線路距離長、各點位又分散,朱小華和自行車成了「好搭檔」。
要是以前,朱小華才不會曬這麼「low」的車。外出逛街,看見豪車,他會拿手機偷偷拍一張,還會在朋友圈裡轉發一篇跑車作封面的文章,裝點一下門面。
然而當兵的日子長了,戰友們發現,小華心裡在意的東西,在悄然改變——
在2016年8月25日的朋友圈配圖裡,朱小華張開雙臂,秀出了八塊腹肌,引發評論區一片「尖叫」。
好端端的,怎麼就秀起肌肉了?原來,在此之前的體能考核中,小華的成績並不理想,他還在朋友圈裡懊悔:「溫水煮青蛙,都是假象,是自己大意了。」
而在以前,朱小華壓根不關心這些。他在朋友圈裡炫耀的是「王者榮耀」戰績,怕的是從「黃金」掉到「青銅」。
樹高千尺賴根深,水流萬裡在源湧。朱小華這些變化,其實有跡可循。
2017年1月,朱小華第一次休假。回到家,他突然發現爸媽的白頭髮多了,人好像也變矮了一些……一下子,朱小華感覺自己肩上沉甸甸的。他在朋友圈裡寫道:「我覺得現在有點迷茫,有什麼辦法!希望能找到初心。」
在發給姐姐的一條微信中,他說:「都知道是保家衛國,既然選擇了這條路,有時候就別無他路。」58天後,朱小華英勇犧牲,這一句話,成了他留給家人的最後心聲。
休完假回到單位,朱小華強迫自己靜下心來,拿起書本學點東西。一個個寧靜的夜晚,他讀完了《平凡的世界》《歷史的天空》……上級下發的理論讀本,他也認認真真通讀了幾遍。在書海裡,朱小華似乎重新發現了自己。他在朋友圈裡這樣寫道:「終於把那些上網打遊戲的時間債給還回來了,終於把那些睡懶覺的時間給熬回來了。」
一名年輕戰士的精神內核,從那時起,悄然發生改變。
你的青春,可曾不負豪言
朱小華曾在日記裡,寫下這麼一段話:「離開家鄉爹和娘,背上行囊走遠方,莫負爹娘養育恩,要幹就幹出個樣。」
其實,多少人都曾在心潮澎湃的時候,喜歡說「我要怎麼樣怎麼樣……」但是,又有多少人只是說說而已。
」。
那段時間,連隊駐地暴雨成災,線路接連發生阻斷,朱小華和戰友們一直在冒雨搶修。他的朋友圏裡也總是「從天亮到天黑,從天黑到天亮……」「24小時,只剩3小時睡了……」的感慨。
說自己「通宵達旦」的微信,也許不少年輕人都發過,但是,他們又因何沒睡呢?
2018年除夕前,小華和戰友們搶修完線路,乘車返回連隊。平日裡川流不息的高速路上,格外空曠。」。
堅守自己的崗位,不負自己的年華。當營部通信員,他接轉了600多份文電,沒有一份出過錯漏;當連隊司機960多天,他安安全全行駛了4萬多公裡,沒有發生一起交通事故;當班長1年,他23次參加緊急搶修,16次在深夜……
悲壯時刻,正是發生在一個暴雨之夜。
2019年6月2日晚,嘀嘀的報警聲在機房驟然響起,因駐地連日強降雨,連隊負責維護的國防通信骨幹線路發生阻斷,小華和戰友們再一次出發……
就在他們緊張施工之時,一輛滿載砂石的重型牽引車高速行駛時剎車失靈,隨之側翻,呼嘯著向他們衝來。
正在井內作業的朱小華只要立刻蹲下,就能躲過一劫,但千鈞一髮之際,他猛地伸出右手,奮力將蹲在井邊照明的戰友冼錦峰推開。冼錦峰得救了,而朱小華卻被牽引車無情掃中……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4歲。
有的人,青春凝固成了一座路標
兒子犧牲後,小華的父親只向部隊提出了一個請求:到兒子犧牲的路上,巡一次線。
勇士車輕輕停穩在線路旁,滿頭白髮的老父親緩緩推門、下車。老人沒有往前走,只是站在那裡,靜靜看著周圍的一切。
在不遠處,有一個白色的物體矗立著。雖然看不清,但他能猜到,那是什麼地方。
走到那兒去,眼看也不過是300多米。但這段距離,似乎比300公裡甚至3000公裡更遠。
他怔怔地看著那裡,沒有說話。過了幾分鐘,他終於邁開了腳步。
他走得很慢、很慢、很慢……
這段路,是兒子視之為生命的國防線路,是灑有兒子鮮血的路,他不捨得那麼快就走完。
他一步一步蹣跚著向前。快走到那兒的時候,他看清了,矗立著的,是一根亮白亮白的標石,標石上用鮮紅的字刻著——「小華英雄井」。
忽然,老父親加快了腳步,急促走向前。當離標石不到兩米的時候,他一下子撲過去,緊緊地抱著那根標石,就像抱著自己的孩子:「爸爸來了,爸爸來看你了……」
一旁的戰友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淚。
老父親的手慢慢鬆開標石,緩緩地抓起地上的一把碎石碴兒。
他把石碴放在自己的左手掌心,用右手小心翼翼地抹去上面的灰。他動作很輕,似乎生怕弄疼了它們。
老人把掌心的石碴輕輕撫摸了幾遍,又將它們緊緊握在拳中,慢慢地貼緊在自己的胸口。
他閉上眼睛感受著,仿佛每一顆石碴不僅滲透著兒子的熱血,還藏著兒子的心跳……
良久,老父親才鬆開手,將石碴一顆一顆壘在標石下。他低頭擦乾眼淚,從胸前的口袋裡,掏出了一張照片。
他深情地看著照片裡兒子燦爛的笑容,慢慢地撕下背膠,將照片貼在標石上,怕貼不牢,他又用大拇指在照片的四個角用力摁了摁。
「爸爸為你感到驕傲,你救了人,你是好樣的……爸爸一會兒就回去了。相片留在了這裡,你要是知道,就跟著爸爸回家吧,我們回家……」
我將小華的故事講給我的父親聽,堅強的他也忍不住流下熱淚。晚上,他為小華寫了一首詞,將手稿拍照發給了我:「短歌終,明月缺,空有佳城,終有碧血,碧血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英魂無斷絕……」
時光荏苒,或許歲月可以抹去很多東西。但有的人,青春已經凝固成了一座路標。那些溫暖的笑臉,永遠都會在我們心中,永存不滅!
寫完這篇文章,已經是凌晨。在空蕩蕩的房間裡,我拿起手機,習慣地點進了微信朋友圈,瀏覽著各種各樣的動態、心情。不經意間,看到有朋友分享了一首歌:《這一生關於你的風景》。
此刻,這首歌很適合用來表達我的心情:
「這一路經歷太多傷,把最初笑容都淡忘。時光讓我們變得脆弱且堅強,讓我再來輕輕對你唱……」
強軍思想哺育英雄戰士
生死關頭,自救是人的本能。面對迎面橫掃而來的大貨車,只需要順勢下蹲,2秒鐘就能自救、脫險。可為什麼入伍僅4年多的朱小華,在生死瞬間把生的希望「推」給戰友,自己卻血染崗位?
英雄,總是與時代同行。回望朱小華軍旅之路,當他2014年9月踏入軍營大門的時候,全軍正持續掀起學習習近平強軍思想的熱潮,特別是近兩年,連隊深入開展習近平強軍思想學習實踐活動。身處其中,他從軍報國的思想萌芽,在火熱軍營找到了豐饒的理論沃土。
翻看朱小華留下的一些文字,我們可以發現,在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後,他在心得體會中有感而發:「無數成功的事實表明,青年時代只有堅持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懈怠,才能創造無愧於時代的人生。」在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黨史後,他在同年兵中第一個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並寫下心聲:「只要黨和人民需要,我就會奉獻我的一切。」加入黨組織後,他在一次討論發言中說:「要做習主席的好戰士,就要積極加強自身思想品德養成,立為國奉獻之志,立為人民服務之志……」
心之所屬,實為信仰。在那個雨夜的搶通現場,為了救戰友,朱小華獻出了寶貴生命,用捨命一推兌現了入黨誓言,不僅彰顯了理想信念的偉大力量,而且模範踐行了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他的犧牲,綻放著大勇大愛的戰友之情,散發著大善大美的人性之光,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敬重。
一種精神是曇花一現,還是源遠流長,取決於這種精神本身的價值內涵和時代需要。軍人的犧牲奉獻精神,正是因為回答了生與死、苦與樂、義與利這些「必答題」,才讓他們的選擇具有了穿越時空的生命力。也正因如此,人們永遠記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的雷鋒,用生命為航母事業鋪路的張超等英模。
倒下的是身軀,樹起的是豐碑。雖然朱小華停下了逐夢軍旅的腳步,但千千萬萬的中國軍人還在奔跑。在這個新的長徵中,我們不希望再有戰友倒下,但我們需要這種精神矗立。
一支軍隊的強大,精神力量永遠是刀尖。放眼現實和未來,無論是向世界一流軍隊進軍的衝鋒,還是打贏明天信息化戰爭的考驗,軍人從未遠離苦與累的打磨,也將繼續面對生與死的抉擇。關鍵時刻能否義無反顧、直面生死、勇往直前,絕不是平時喊幾句口號、表幾次決心就能形成自覺。真正出自內心、變成本能,就要像朱小華同志一樣,堅持不懈用習近平強軍思想鑄牢靈魂,用紅色基因培塑崇高理想信念,用嚴格訓練砥礪血性膽氣,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立德修身。唯有如此,生死關頭,我們才能不假思索地挺身而出,兌現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