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訴說青春的美好與感慨

2020-12-24 桀驁電影點評

《七月與安生》憑藉自身過硬的素質在一眾無病呻吟的青春劇影片中脫穎而出,兩個女主人公的設置點明了人物之間強烈的情感共鳴與命運糾葛,青春的迷沿、多元在七月與安生兩人相互的豔羨、嚮往中展開,對於每一個走進電影院的觀眾血言,電影細膩具摯地表達了青春的獨特韻味,讓人從中聽到各自青春的迴響。本文便從藝術角度淺析影片《七月與安生》的藝術特色。

《七月與安生》影片海報

影片的劇情先進行簡單了解。「13歲」 , 奏響了青春序曲的第一個音符。七月與安生從踏入中學校門的一刻起,便宿命般地成為了朋友。她們一個恬靜如水,一個張揚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卻又互相吸引。她們以為會永遠陪伴在彼此的生命裡,然而青春的陣痛帶來的不是別的,而是對同一個男生的愛——18歲那年,她們遇見了蘇家明,至此,成長的大幕轟然打開。

鏡頭是畫面的語言,同時也是在視聽語言中有著重要的表現。鏡頭作為影片結構的基本單位承載了表述主題的作用,靈活自然的鏡頭運用,表達了青春的多重可能性,也契合電影別有深意的主旨。影片開頭,在暖色調下的小女孩伴隨著輕鬆的音樂在操場上歡快地奔跑,緩緩升起的鏡頭畫面,藉助升格鏡頭展現了七月與安生天真燦爛的笑容體現出青春年少歡快的基調以及生命的無限可能性。

在安生在醫院等待七月生產的情節段落裡,特寫鏡頭展現了安生腳上的血管緊繃,固定鏡頭拍攝出安生在產房外焦急地跛步,在通過多視角保持觀眾連貫關注的同時,極端鏡頭的組接強化了該段落的象徵意義,彼此糾纏的二人在生死面前卻只有莫名的疏離感生離死別前的真情流露凸顯了生命中的美好,也貼賦予了青春新的定義,殘酷與美好的交織共築了青春真實的面貌。

在敘事上面,對於道具的運用來表達人物情感的變化。《七月與安生》在結構上採用隱形敘事作為劇情進程的補充,通過潛文本的運用勾勒了生活的複雜以及眾人倩感層面的曖昧不清與命運的糾纏膠著。玉墜作為貫穿電影的一個重要道具,在電影中起到了潛文本的作用。 家明將守護自己的玉墜贈予安生,這是家明真摯感情的流露亦是兩人信情感變化的象徵。

玉墜第二次出現則是在安生與七月告別的時候,特寫鏡頭中見到玉墜的 七月神情複雜,傷感和驚訝交織,三人間的情感仍在博弈比較中,不存在取捨與衝突。玉墜第三次出現是家明取走了車禍現場的玉墜,而此後作為闖人者形象出現的七月,注意力都集中在象徵家明情感寄託的玉墜上,並沒有對重逢的安生帶有其他感情,這裡三人的關係由嫌隙漸生陡然轉至崩塌,依賴玉墜的申聯而不顯突兀,使得情感表達具有感染力。

在影片中音樂的使用也推動了劇情的發展。電影與音樂的關係並不是簡單的加法,對音樂的使用應慎之叉慎,過強的情感表達反而會呈現出煽情的效果,造成觀眾對電影的理解過多地涉及創作的主觀情緒。影片開頭的音樂,配合著兩個女孩相互追逐彼此影子的畫面,縹緲靈動的曲風契合了電影主題的表達,兩人道不清的纏、剪不斷的羈絆,諸釋了隱匿在青春中的複雜心事。

在電影的結尾部分,同樣的音樂在新的語境中起到了通異的效果,與空寂的心理蒙太奇相互彰顯,感染力也隨之得到升華。《七月與安生》中音樂的選取注重與電影本身的氣質吻合,電影不僅僅需要一首傳唱度高的主題曲面補充聽覺層面上的意蘊,進而搭建完整的藝術體系。

青春並不只是一種懷舊式的集體回憶,它既囊括了各樣無法改變的人生軌跡,,更帶有不同人對各自的過未的對各自的過去的沉湎,青春題材不應成為單一的電影屬性,而應成為更為宏大的命題,更應該發掘這一類型電影本身的無限可能。

相關焦點

  • 影片《七月與安生》,你們是怎麼看待的,來看一下吧
    本文章由【福字看娛樂】獨家發布,歡迎小夥伴們來閱讀~今天帶給大家的電影是《七月與安生》,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七月與安生》憑藉自身過硬的素質在一眾無病呻吟的同類題材影片中脫穎而出,兩個女主人公的設置點明了人物之間強烈的情感共鳴與命運糾葛;青春的迷茫、多元在七月與安生兩人相互的豔羨、嚮往中展開。
  • 《七月與安生》觀後感
    《七月與安生》《七月與安生》一個超大IP。安妮寶貝的原著小說,青春疼痛小說的代表作品之一。畢竟青春疼痛,用現在的話翻譯一下就是:矯情和無病呻吟。但,偏偏!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後成功了。口碑不錯,票房不錯。甚至雙主演還憑藉這部作品,捧回了金馬獎雙黃蛋的影后。
  • 電視劇《七月與安生》又添新角色,竟然是他
    「美作」和 「杉菜」有戲,梁靖康搭檔沈月新添角色劇情神秘電視劇《七月與安生》根據慶山(安妮寶貝)同名小說改編,頂級製作團隊加持,為該劇品質保駕護航:業內著名導演、編劇安建擔任監製、青年導演崔亮執導、金牌編劇白一驄改編
  • 《七月與安生》,七月不安生
    沈月,明明也是七月的類型,偏偏演安生。明顯缺少了七月性格裡的那種不羈。她的安生是「裝」出來的不安生。到了影版最重要的車站送別。真的是又臭又長又沒演技又沒情節.《七月與安生》作為劇的名字,簡直是侮辱影版,並且整個設定除了主演名字是七月和安生,其他加的那些囉裡吧嗦的家長裡短根本與《七月與安生》完全無關。原著和電影裡那種女生之間又愛護又嫉妒的細膩心思,劇中全都沒有!最後只能溫馨提醒大家了:珍愛生命,遠離爛劇.
  • 你有看懂電影《七月與安生》嗎
    《七月與安生》你有看懂《七月與安生》嗎?我覺得我沒有看懂,我的觀後感是,這是一部介紹友情,愛情的劇,總體感覺有點淡淡的傷感。小時候七月與安生小時候一塊玩的那麼好,遇到男生蘇家明,感情也變的複雜起來,七月恨安生,七月又愛安生,安生避免複雜的三角關係,遠走他鄉,長時間不回,安生為了七月放棄了愛情,安生不會和七月爭
  • 兩個少女的故事 -- 電影《七月與安生》觀後感
    電影《七月與安生》來自當下IP改編影視劇的熱潮,由陳可辛監製、曾國祥執導。內容比原著改動不少,敘事方式也更適合電影的結構。大量的倒敘、追敘和插敘給我帶來不由分說的小驚喜。以網絡小說的寫作內容作為主線,通過剪輯把關鍵情節切碎,通過蒙太奇的手法和劇情發展的需要來巧妙重組,把電影拍得更像是電影。
  • 那久違的《七月與安生》,依然滾燙
    如果,用荷韻悠揚、驕陽似火來形容七月。那麼,我會忍不住重溫《七月與安生》。曾經荷韻悠揚的七月,曾經驕陽似火的安生,曾經坦誠相見的七月與安生,在愛情面前這對勝似姐妹的閨蜜都變了模樣。七月,由愛生恨。七月,自從和安生分享她愛的人的名字,家明。愛情就已經分享啦。從酒吧家明看安生的眼神,從山上安生和家明的對話,從安生離開時脖子上掛著家明送的項鍊。七月,她恨了。一、七月恨安生。七月太了解安生,安生內心很脆弱,她用她火一樣的熱情來掩藏她內心的孤獨。
  • ——《七月與安生》觀後感
    安生,原生家庭破碎冰冷,學業很差,性格桀驁、敏銳、叛逆,被公認為是「不健康的頹廢」,而七月,原生家庭溫暖幸福,學業優異,性格平和、寧靜、寬厚,被公認為是「溫良恭儉讓的乖乖女」。但兩個生活和性情迥異的少女卻互相吸引,情深意長。然而,安生默默愛上了七月的男朋友家明,因為家明溫厚、淳樸,「能夠讓所有的喧囂都失去聲音」,家明雖然喜歡七月的溫柔賢惠,卻也被安生的特立獨行所吸引。
  • 青春片《七月與安生》,在面對友情和愛情抉擇時,你會怎麼選擇?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關於青春成長的影片。一位叫林七月(馬思純飾)是文靜、乖巧又安分的,擁有健全的家庭,屬於小家碧玉型,永遠的優等生。心裡有十分反叛的一面,只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不斷壓抑自己。作為補償,她訂定了每階段人生的「幸褔」計劃,只要這些期望都能按她的本子達到,生活也算可以。80%用腦袋待人和戀愛,所以雖然看起來柔弱,心裡其實沒太受傷。
  • 《七月與安生》關於友情與愛情的一些思考
    影片突破了青春題材國產片愛情無價、無病呻嚀的套路,真正將著眼點放在兩個女生成長過程中剪不斷理還亂,卻相濡以沫的純粹情感之上。影片中沒有很多惡俗的青春元素,也沒有狗血的劇情,一切的情節都是那麼的真實仿佛一切都是我們經歷過的一樣,這讓我們與影片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 【搶票047期】看《七月與安生》,感悟閨蜜間的微妙感情.
    七月(馬思純飾)與安生(周冬雨飾)從踏入中學校門的那一刻起,便宿命般地成為了朋友。她們一個恬靜如水,一個張揚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卻又互相吸引。她們以為會永遠陪伴在彼此的生命裡,然而青春的陣痛帶來的不是別的,而是對同一個男生的愛——18歲那年,她們遇見了蘇家明,至此,成長的大幕轟然打開……
  • 重溫《七月與安生》,周冬雨的影后起點
    電影《七月與安生》講的是一個雙生花的故事。曾經,七月與安生就像對方的彼岸。最後,七月與安生,重疊於一個人的影像,回歸到了每個人的本我——肉體與靈魂的命題。此生此在,彼岸無邊。原作是安生死了,七月撫養了她的孩子。電影裡,安生則很順利的安定了下來,撫養了七月的孩子。電影裡的七月卻被死去了。原作接近世情,電影升華了人性。這部電影是周冬雨的影后起點。挖掘出了周冬雨鬼馬不羈又清新的那一面。2020年,周冬雨又憑藉《少年的你》斬獲金像獎影后。
  • 《七月與安生》周冬雨:有一種友情,不在身邊,卻在心裡
    再看《七月與安生》,已然是這部電影上映後的第四個年頭。前後重溫了三四遍,才真正多少看懂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巴金曾說過:「友情在我過去的生活裡就像一盞明燈,照徹了我的靈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點點的光彩。」
  • 周冬雨主演的《七月與安生》,這部片最成功的地方是什麼?
    曾國祥導演的《七月與安生》改編自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講述兩個13歲的小女孩從開始懵懵懂懂的相識相知到長大後相愛相殺的青春成長故事,帶給觀眾許多關於青春的緬懷和回憶。影片《七月與安生》無論是視覺元素還是聽覺元素的運用,都極為克制並恰到好處。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還是在於影片的色彩處理方面。
  • 《七月與安生》,53集電視劇還是講不好一個故事!
    17年前,《七月與安生》,一部網絡文學與漫畫結合的文學作品,在當時網絡不發達的情況下,慢慢發酵,成為不少少女的掌中書,書中細膩的閨蜜情,男女之間的感情仿佛抓住了少男少女的心。經歷了14年的發酵與醞釀,這部作品被曾國祥導演搬上大熒幕,實力小花周冬雨與馬思純擔綱雙主演,雖然票房成績只有1.67億元,但是雙女主收穫金馬影后加上網絡上的熱評讓《七月與安生》屢上熱搜,成為一部大IP。今年由陳都靈與沈月擔任主演的電視劇《七月與安生》在愛奇藝平臺播出,一部簡簡單單的小說,與100分鐘的電影,如今變成了一部53集的電視連續劇。
  • 電影《七月與安生》,一對閨蜜兩種人生,原來友情也可以這樣
    《七月與安生》被拍成了電影和電視劇,而今天所說的電影《七月與安生》,是一部由曾國祥執導,陳可辛監製,周冬雨、馬思純領銜主演的青春愛情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作家慶山(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這是一部有關於友情的影片,講述了「七月」和「安生」兩個女孩從13歲開始相識相知、相愛相殺的成長故事。
  • 第36屆香港金像獎《七月與安生》獲12項提名
    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昨天下午公布候選名單,此前在臺灣金馬獎上大熱的電影《七月與安生》獲得12項提名領跑,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而贏得金馬獎「雙黃蛋」的周冬雨、馬思純也預料之中地同時入圍最佳女主角。
  • 《七月與安生》:雙女主的青春向陽物語丨崔亮專訪
    女性情感治癒話題劇《七月與安生》,雖然改編自慶山(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但這一次,導演崔亮在秉承將現實主義落地的創作原則下,融入和貼近了更多當下年輕人青春的視點。通過描摹劇中90後一代青春向陽的故事,不再滿足於單純地疼痛表達,更多地是把重心放在向觀眾們傳遞生活中的種種溫暖與美好上。
  • 《七月與安生》與原著的4個區別,結局發生逆轉?被贊真實且專業
    《七月與安生》與原著的4個區別,結局發生逆轉?被贊真實且專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七月與安生》的電視劇版,大家應該看到《七月與安生》的電影版,如果電視劇版本的《七月與安生》大家還沒來得及看,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講一下這裡面的故事情節吧,希望可以幫大家解讀一下沒看電視劇的困惑。
  • 《七月與安生》觀後感,兩個女孩的友情與人生,家與遠方
    七月與安生,13歲相遇,從此歷經愛恨情仇,直至27歲生死分離。正如電影的英文名字Soulmate那樣,七月與安生,兩個花一般的女子,她們是愛人,是姐妹,是仇人,是知己,是彼此的靈魂伴侶。她們是紅玫瑰與白玫瑰,是白天與黑夜,是陽光與陰影,是天堂與地獄,是黑白兩生的雙生花。七月曾說,她與安生之間,是一次被選擇的結果,只是她心甘情願。 當不安分的安生遇見了安分的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