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十而已》,不少人被林有有氣到了。林有有被網友戲稱為史上最沒能力的狗皮膏藥式小三:沒工作沒事業,就會死纏爛打,與原配顧佳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沒法比,就連住的公寓,還是許幻山給交了一年房租的。
同樣是小三,十年前風靡全國的《回家的誘惑》裡,艾莉就有能力多了。國外留學背景,有自己的美容院,在國外獨自一人撫養兒子,即使沒有洪世賢,也是個拿得出手的獨立女性。
人們感慨世道又變了。從前出軌還需要「小三能幹」這個理由,現在出軌就出軌,甚至出軌對象可以什麼優點都沒有。就連渣男也分出了鄙視鏈,人們更討厭許幻山這樣的糊塗蛋,"洪世賢起碼渣得明明白白,而許幻山,呵,渣而不自知,就會吃軟飯。」
回顧中國熒幕小三形象蛻變史,就會發現,「中國式小三」經歷了從善到惡、從多元到呆板、從萬紫千紅到千篇一律的形象轉變。而國產劇對於婚姻關係的探討,也變成了一部部女性搶男人的百科全書。
90年代,正面形象的第三者
在中國電視的黃金創作期90年代,婚外情曾經帶有些許浪漫主義色彩,對第三者的形象設定也是多樣化的。
在1998年的電視劇《來來往往》裡,許晴扮演的林珠是一個風情萬種的小三。她有文化品位,懂享受生活,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間都充滿女性魅力。她美的張揚而熱烈,愛的瘋狂且執著,在得知男主離婚無望後毅然地選擇了離開。
李小冉扮演的另一個情人時雨蓬,也是一個正面形象的第三者。她追求新鮮,奇裝異服,是當時的「新新人類」。
相比之下,呂麗萍扮演的原配黯然失色——她對伴侶頤指氣使,動不動就諷刺挖苦,說話陰陽怪氣,讓觀眾看了都難以忍受。
原配不討喜,第三者風情萬種,同樣設定的還有1993年的《北京人在紐約》。成熟,優雅,講義氣的阿春太有魅力了,即便作為第三者,也沒有人不喜歡她。
對小三恨不起來的,還有1999年的《牽手》中,俞飛鴻飾演的單純、善良、勇敢的大學生王純;2001年《讓愛做主》中,徐靜蕾飾演的奔放、開朗的婁嘉儀;2003年《玉觀音》中,孫儷扮演的出軌毒販的女主角安心。
這些電視劇裡,沒有一個純粹的壞人,涉及婚外情更多展示的是人的情感糾葛和婚戀困境。
《來來往往》根據池莉1997年的同名小說改編。池莉曾說:「《來來往往》不是以愛情為宗旨的言情小說。我想寫的只是人怎樣地尋找和認識自己。」
有學者論述,《來來往往》中的角色代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在相對保守的社會裡,她們都充滿了敢愛的勇氣,敢於超脫現實的桎梏。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都能看到對男女關係的理性思考,而不是簡單的兩性對立。
而《讓愛做主》以極其冷靜的視角剖析了三角戀:「即使沒有婁嘉儀的出現,你以為我們的關係就能維持下去了嗎?」沒有撕逼和罵戰,情節不刺激也不曲折,王志文和江珊扮演的夫妻像是《過把癮》的續集:這對曾經愛得死去活來的情侶最終離婚了。
出軌或許只是個序曲,讓人們更加看清了自己的婚姻問題。當時間消磨了激情和愛情的甜蜜之後,人們該如何度過平平淡淡的生活?這部劇更多的是探討如何看待婚姻關係這一社會命題。
婚外情曾為陷入婚姻一地雞毛的中年人帶去自由的空氣。90年代的中年人,多半結合於自由戀愛不普及的60年代,父母包辦和媒人介紹下的婚姻,往往不盡如人意。
而今天,通過自由戀愛結合的80後們已經步入中年,年輕時閃婚、裸婚的他們卻開啟了最大程度的「婚姻保衛戰」。
《牽手》曾引起人們對婚外情的巨大關注,俞飛鴻扮演的第三者,被人們認為是中國電視劇史上最惹人憐愛的第三者。
但今天我們打開豆瓣,再看這部劇的評價,會發現2018年的評價與當年的評價截然不同。兩年前有人評價到:「三觀歪的可以。」
2010,小三們的分水嶺
2007年,由趙薇、周一圍、秦海璐 、庹宗華主演的電視劇《謝謝你曾經愛過我》在電視臺播出,這部劇講述了一個四角戀的故事:
27歲的雨薇(趙薇飾)是一個出色的商業雜誌主編,在工作中,她認識了從矽谷回來的IT行業大佬霍然(庹宗華飾),兩人彼此欣賞並互生好感。同時,專注、熱情的雨薇吸引了剛畢業的攝影師猴子(周一圍飾)。霍然有一個美麗的太太之涵(秦海璐飾),但之涵患有嚴重的抑鬱症。雨薇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感情,並刻意與霍然保持距離,但最終還是懷上了他的孩子,在她懷孕的過程中,猴子一直默默照顧著她。
▲雨薇與猴子
《謝謝你》是「李安御用編劇」王蕙玲的最後一部電視劇作品。在此之前,王蕙玲最具代表性的電視劇作品有1991年的《京城四少》、1999年的《人間四月天》,電影有1994年的《飲食男女》、2000年的《臥虎藏龍》、2007年的《色,戒》。
劇中小三的扮演者雨薇,是真正的「女強人」人設,其對工作的認真程度讓兩個男性沉迷。與之前的「好小三」形象一脈相承——要顏值有顏值、要人格魅力有人格魅力。
按理說,有王蕙玲作保,演員演技也十分優秀,本應取得好成績。但無論是在當時還是以後,該劇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趙薇與當時的「巖男郎」周一圍,本想靠此劇作為轉型之作,都遭遇了失敗。
為什麼這部探討多角複雜情感關係的電視劇,沒有受到歡迎?3年後,《回家的誘惑》給出了解答。
2010年,《回家的誘惑》登錄湖南衛視,一個豪門少婦慘遭出軌,策劃復仇收穫真愛的故事收視率最高達5.19%,僅次於《還珠格格》,是2000-2017年中國大陸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
這一結果似乎暗示了《謝謝你》的失敗緣由:第三者作為正面主角不再受主流追捧,暴打渣男主婦報仇才是大家想看的內容。
2010年前後,是公眾對待出軌問題態度的分水嶺。對小三的態度由寬轉嚴,無論在電視劇還是現實生活中,都是如此。
老劇被拿出來批判「價值觀」的情況,在如今的網際網路上比比皆是。在海巖代表作《玉觀音》的豆瓣主頁下面,有人在三年前只打及格分,並寫道:「出軌還能被說清純,沒見過。」
瓊瑤劇是這一浪潮下的最大代表。在戀愛必須專一的標準觀念下,何書桓成了全網最渣的渣男,紫菱成了全網最渣的渣女。就連瓊瑤本人也受到波及,其「小三史」被人們嘲笑和痛批。
2009年電視劇《蝸居》熱播,女主角海藻恐怕是最後一個中性形象的小三。在她身上,有面臨現實壓力無奈的抉擇,有對待感情少女的天真,也有對已婚男由性轉愛的可悲。
《回家的誘惑》取得了巨大成功後,鬥小三就成了之後國產婚戀劇的主旋律。壞小三層出不窮,有《婚姻保衛戰》中,演靠著柔弱企圖上位的「職業小三」張瑾(孟廣美飾);有《守婚如玉》中,讓觀眾看了想撕了她的囂張小三華莎(蔣欣飾),小三假懷孕又真懷孕的《媽媽向前衝》......
想盡一切辦法纏住男主的壞小三、無限包容挽留丈夫的妻子,最後男主回歸家庭.....這成了最常見的戲碼。人們越來越不關心婚姻問題的複雜性,只關心正義是否得以伸張。
小三變壞了,還是觀眾變嚴格了
2017年,改編自亦舒小說的《我的前半生》開播,觀眾直接表示:「不管是什麼樣的情節發展、什麼樣的兩情相悅、什麼樣的理由和原因,跟自己閨蜜的男朋友在一起,就是不能原諒。棄劇。」
但在10多年前,亦舒的小說《我的前半生》被看作是婚變女人的勵志書。或許,將1982年的小說改編到今天的現實環境下,本身就是魯莽的。為了符合主流喜好,劇版強加了情感戲,讓改編變得不倫不類:原著強調的女性獨立,在劇裡變成了女主依賴男主幫助才能生存的瑪麗蘇故事。
而在現實生活中,打擊婚外情的洪流裹挾著每一個公眾人物。人們一邊為像「豔照門」這樣的早期性醜聞翻案,一邊對婚姻狀態下出軌事件進行集體聲討。
2014年,文章和姚笛的婚外情被曝光,「周一見」 成為當時的最熱談資。馬伊琍收到了無數網友的同情,人們對「渣男」「小三」的痛斥還不足以表達憤怒,之後姚笛在娛樂圈幾乎銷聲匿跡,文章的幾部作品也受到影響,收視率欠佳。2019年,文章和馬伊琍正式離婚,姚笛的微博更是五年來前所未有的熱鬧——人們再次對這個已婚的第三者進行了蕩婦羞辱。
此後,馬蓉、李小璐、吳秀波、陳赫的出軌事件更是一場場網際網路大戲,人們在吃瓜的同時不忘對出軌者進行道德審判:「插足別人家庭的人都去死吧。」
1989年中國婚外戀的比例是6.4%, 2018年,出軌率已經達到了40%。在出軌率越來越高的今天,對出軌的容忍度反而越來越低。而對於男女出軌的判斷,能夠明顯感到背後的雙重標準——出軌的女方總要受到更多的譴責和輿論壓力。
回到《三十而已》,到了2020年,小三不僅更壞更綠茶了,而且變得要啥沒啥。林有有的人設就是典型代表。
這樣的形象讓人們出離憤怒。人們恨的是林有有嗎?不是,人們恨的是遭到的背叛,是婚姻成果被他人竊取。
林有有們的出現,或許是劇方與觀眾的一次合謀:回顧螢屏小三史,就會發現,整個社會對出軌容忍度越低,電視上的小三就越壞。
或許《三十而已》沒什麼真正的女性價值,但不得不說劇方很懂市場:觀眾需要壞小三和一個靶子,電視劇才有熱度和流量。
而林有有這樣的形象或許早就不該存在了,但她的存在和熱度還是從側面證明了,我們仍在用婚姻成功來標榜女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