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鐘》首映式上,張譯說,最怕演哭戲,可偏偏觀眾是被他的哭戲抓住的,這不是「凡爾賽」,是一個演員與電影之間共頻後的結果。
《士兵突擊》有一幕非常感人的情景,張譯飾演的史今班長面臨著退役,在退役之前他有一個心願,那就是看看天安門。
當連長開車帶他實現心願時,史今班長放聲慟哭。
這個橋段當時感動了無數人,尤其是有過軍旅生活經歷的人,都明白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依依不捨而飽含深情,張譯在這一段的表演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全劇名場面,也是張譯用演技「見證奇蹟」時刻。
其實當時張譯本人也面臨著退役的問題,可以說把個人情感與角色刻畫交融,一下戳了觀眾的心尖尖。
1997年到2006年張譯一直在部隊話劇團工作。正如張譯自己調侃的那樣「誰讓我長了張路人臉呢」。沒有什麼辨識度和英俊的相貌,讓張譯始終徘徊在龍套的工作之中,而這一幹就是十年。
因張譯在話劇版《士兵突擊》中有過出演,聽說要拍劇版,張譯做夢都想參加。
當時張譯想演的是許三多,並且給導演寫過一封情深意切的自薦信,但最後他只得到了許三多班長一角。雖然戲份不是很多,張譯演得很出彩。
而懟臉拍的哭戲則是張譯拯救自己演藝生涯的關鍵。
時間到了2020年,誰也沒有想到當年爆哭的配角,在不同作品裡一直哭,一路成了影視圈頂梁柱。
《八佰》,《金剛川》的熱映更是讓張譯個人累計票房破100億人民幣,使其在男演員票房排行榜中成為僅次於吳京、黃渤、鄧超、沈騰。
票房成績傲人,張譯的想法卻和當年一樣簡單,單純的喜歡演戲,單純的不希望觀眾失望。
「我喜歡演戲,因為這不僅能給我帶來快樂,還能給觀眾帶來愉悅的享受,所以對於是否得到觀眾認可這件事,我倒覺得不重要,我只是不希望觀眾感到失望。」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他身上有一種堅忍不拔,力纜狂瀾的勁。而這種勁正是張藝謀導演目前所需要的。
正在上映的《一秒鐘》,可以說是張藝謀謀劃已久的心願之作。早在2018年張藝謀就已經和編劇鄒靜之開始為這部作品做準備。
目前該片豆瓣評分7.9,在今年的國產院線電影中口碑其實還算是不錯的。
作為一部文藝劇情片,《一秒鐘》似乎從一開始就承擔了太多的情懷。
張藝謀袒露,「總有一部電影會讓你銘記一輩子,銘記的也許不僅是電影本身,而是那種仰望星空的企盼和憧憬。」顯然這是一部跟電影有關的電影。
影片一開始張譯飾演的張九聲出現在沙漠裡。因為她收到來信說是女兒出現在《新聞簡報》的電影膠片裡,為了看到女兒的影像,他從農場跑了。
但是顯然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張九聲千辛萬苦追蹤到送膠片的人,但是不巧的是遇到了偷膠片的「劉閨女」。
劉閨女(劉浩存飾演)和弟弟相依為命,因為弟弟弄壞了小阿飛的膠片燈,她決定為弟弟重新做一下。為此她不惜選擇了去偷電影膠片。命運讓兩個人糾纏在了一起。
張九聲追劉閨女到了二場,知曉了她女兒可能會出現在《英雄兒女》放映前的宣傳片,也就是第22號《新聞簡報》膠片裡。但是膠片卻在送來的半路上出了狀況,無法正常放映。
而資深的放映員範電影(範偉飾演)此時展現出高超的技藝,指揮大家自製蒸餾水來修復電影膠片。
在範電影的指揮下,膠片成功復原,而張九聲也露出了本來面目,他威脅範電影稱自己是逃犯,目的就是為了看《新聞簡報》裡面的女兒一眼。
範電影在要挾下被迫開始放映,但是影片中只有張九聲女兒一秒鐘的影像。
當看到女兒影像後,張九聲潸然淚下,並要求範電影不間斷的重放。
張九聲千辛萬苦就是為了看到女兒。而女兒的鏡頭也僅僅是在影片中爭著扛麵粉的一閃而過。他一遍又一遍目不轉睛的觀看。
範電影看到張九聲如此專注,於是找到了保衛科幹事通報了張九聲的逃犯身份,最終眾人合力將張九聲制服押解回了勞改所。
範電影見張九聲可憐,將其女兒出現的膠片剪切下來塞進了張九聲兜裡,但保衛科幹事卻將其扔到了沙漠裡。
影片最後,張九聲出獄和劉閨女重逢,但是那段女兒的膠片卻再也找不到了。
影片具有典型的西部片色彩,大漠,沙塵,以及滄桑感十足的人物,具有濃烈的現實主義寫實色彩。尤其是其中對於電影膠片,以及露天電影的放映有著非常細膩的描寫。這也是張藝謀導演情懷的重要承載。
影片講述了七十年代的故事。這一特定時間線其實有張藝謀個人成長的影子,裡面藏著張藝謀很深的「執念」。
很明顯,70歲的張藝謀想留下自己年少的情懷。
該片上映後首日票房達到了4700萬,但在一些網友看來與之共情的基礎被故事的細節合理性所打斷。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文藝片受眾體量本身就不大,並且網傳該片進行過兩年的反覆剪切導致元氣大傷。或許正因為這兩種因素的存在導致觀眾在觀影時有些無法入戲。
首先影片中並沒有交代張九聲和女兒的現存關係,為什麼要通過看電影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展現父愛?片中在架構方面沒有給出很好的答案。如果像網傳的那樣交代了女兒已去世的消息,張九聲看電影的合理性和急迫性就將更加充分。
拍攝之前張藝謀曾經表示,「平靜年代看電影的興奮和滿足,通過膠片的不斷轉動,傳遞一份情感,讓我特別迷戀。」
可見影片中充滿了張藝謀對於膠片電影的迷戀。這一點跟張藝謀的個人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張藝謀初中畢業後一直在陝西縣農村插隊勞動,這一呆就是三年。這也是他日後電影總是對準農村的主要原因。
而農村裡的露天放電影也成為他電影事業萌芽的主要搖籃。這才有了他在「能動的日子裡」一定要拍一部反映膠片電影的初衷。
影片中到處都是對膠片電影的細節展示,封電影膠片的盒子膠帶,蒸餾水清洗,農村放映室,放映員的水杯,無數的情景滿滿的是回憶殺。布滿了時代遠去留下的斑駁。
可有些遺憾的是,張藝謀的這份「朝花夕拾」個人情感飽滿,但在故事支撐上,對膠片電影的愛處於被動地位。
膠片只是一種媒介,人們只是通過它來完成自己的目的。只想保住位置卑躬屈膝的放映員,為看女兒而保護膠片的父親,偷膠片為弟弟做燈罩的姐姐……
觀眾有些迷惑,膠片寄託熱愛的載體,還是各懷心事達到目的的工具。
作為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用私人訂製回溯著那一代電影人的對「過去」反思,不可否認這其中的深沉。
可如今坐在影院的觀眾,關於電影最初的記憶也只能查找到兒時的露天電影,與幾毛錢一根的冰棒。
整部影片的高光是張譯看到女兒的那段哭戲。沒錯,張譯又哭了。
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張譯的哭戲搶救了一秒鐘,讓人跟他揪心何止一秒鐘,在走出影院後,還因為不止一秒鐘的眼淚而留下感官印記。
一開始張藝謀選擇的並不是張譯,而是徐崢和王寶強組合。但是因為檔期原因而無法參演,最終選用了張譯來演張九聲。這似乎成為了一切的關鍵。
為更好的出演張九聲,張譯不僅剃了光頭,更是體重硬生生地降了20斤,每天就吃一根黃瓜,愣是凹出顴骨。
這種外形上的「逼近」,不僅符合角色形象,更是能按動觀眾情感開關。尤其是他單薄的身形,和膠片《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向我開炮」相撞,畫中畫的夾角中,起碼有一秒鐘是相信了,隨著情境而落淚。
而在哭戲部分,當範電影第一遍放映後張譯眼神的空洞,再到第二次放映時轉身的熱淚盈眶,情緒層次把握的都非常到位。
究竟張譯這次又貢獻了什麼樣的神哭,文字蒼白,都在大銀幕上。只能說,最怕哭戲的張譯,哭得讓人怕,無敵。
過去張藝謀電影裡高光屬於面目不同漂亮的「謀女郎」,這一次張藝謀該給張譯發張S卡,演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