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來的立場是,不要對藝術作品過多解讀,也不用事事過於玻璃心,被不理智的集體情緒牽絆,要有自己的獨立判斷。
(不知道我這樣說能不能被理解。在我看來,很多被網友划進「抵制」名單的品牌,矛盾根本沒有上升到民族情感的高度。有些是個人與個人的矛盾,有些是部門與部門的矛盾,有些是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有些真的是雞毛蒜皮的小誤會。不應該通通被劈頭蓋臉戴上高帽子。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新聞還沒讀完,情緒就已經被煽動得昂揚了。這個不好,有失大國風範。)
但是Dolce&Gabbna昨天的這起事件,實在是不需要什麼中立立場, 本質上就是徹頭徹尾的惡劣。
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Dolce&Gabbna本來應該在11月21日晚上來上海舉辦大秀,他們管這場秀叫作「The great show」,也相當熱情地用上了「DGLovesChina」的tag,如火如荼地製造著「愛中國」的氛圍。
上海外灘廣告
導火索是,Dolce&Gabbna為這次的great show製作了一支宣傳視頻。這支視頻的主題是「起筷吃飯」,意在融入中國與義大利文化,內容是他們教中國人如何用筷子來吃義大利傳統食物。創意本身就不太高級,而表達方式更是令人不悅。
(本來這裡插入了視頻,但是在我寫作過程中,所有的視頻來源都被刪除了,他們的官方INS上仍然有,還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眼。)
視頻發出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線品牌的global創意?反覆確認了是不是惡搞視頻。因為除了粗製濫造和不知所云,還包含了很低級的顯而易見的「歧視」態度。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觀感,我身邊很多--包括平日非常open-minded,有長期國外學習工作經歷的朋友們--都產生了相同的感受。
微博上有人問我,究竟「歧視」的部分在哪裡。那我就展開講講我自己的感覺。
1. 整支視頻的氛圍、配樂都無比詭異,燈光昏暗模糊,背景裡胡亂掛一些對聯貼畫,隨隨便便拼貼一些中國刻板印象的符號。甚至能嗅出半殖民地時期的腐朽味道。
2. 女模特擺出做作諂媚之態(不針對模特本身,與她無關,純粹是視頻導向),舉止輕佻浮誇。這位小姐畫了細長眼線,在視頻裡多次刻意「眯眼」假笑--這個符號被當作歐美文化裡心照不宣的對亞洲女性的一種sterotype.
眯眼笑這個動作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當一個符號(在某個區域內)被約定俗成地廣泛運用於歧視當中,那麼在特定語境下,它就被賦予了歧視的意味(如果在你的認知範圍內,豎中指是不雅的舉動,你還會認為豎中指只是一個普通的動作嗎?)。
為什麼GIGI今年私下裡的一個「眯眼笑」動作會引起全網軒然大波?(這件事還是從國外先掀起的抗議)
這個動作取決於主動者是誰,在什麼樣的語境下,表達意圖是什麼。結合整支視頻的內容和氛圍,我會覺得是一種冒犯。
不客氣地說,我覺得這支視頻塑造的並非是一個當代的中國女性形象,更像是上個世紀的唐人街陪酒女郎。
我的好朋友Sugar當時就在朋友圈說: 「2018年了,還想著東方女性都是Suzie Wong呢」--一個被歐美文化塑造的東方妓女形象,漂亮而愚昧,無知、落後且虛榮,她的一切閃光點都源於白人高高在上的同情心。
3,畫外音的腔調彆扭,而臺詞更是明目張胆的地域歧視和性別歧視。
由男性引導的口吻,代入白人男性的主體身份,來欣賞亞裔女孩羞澀地品嘗食物--在藝術作品裡,食物與「性」的隱喻始終存在著。
記得我們這次秀的主題「great」嘛?視頻裡也提到了「great」,用於形容「偉大」的瑪格麗特披薩。
原句是這樣的:「如何用這種小棍子形狀的餐具,來吃我們偉大的瑪格麗特披薩……像鉗子一樣夾住一塊。」意在用「筷子」這個東方符號的粗鄙對比「偉大的披薩」(偉大的義大利)。--這種形容聞所未聞,莫名其妙的優越感。
至於意式香炸甜卷,被解讀為「終於有一個尺寸不那麼讓人手足無措的事物了,對你們來說還是太大了嗎?」/「小心別流出來」/「跟吃中國麵條不一樣」,作為一個女性觀眾,我不知道你怎麼想,我覺得低級趣味和隱喻。
4. 故意讀錯品牌發音,從頭至尾用所謂的「中式發音」來念Dolce&Gabbna,結尾的bravissimo的讀音也是錯誤的。
--故意模仿口音本身就有一點不太對勁,還要怪聲怪氣地故意讀錯。意義是什麼?展現我們的無知?
5,而且如果你們有注意到,他們視頻裡使用的「上海」二字其實是日文--這一點我覺得大約是設計師沒放在心上的緣故,犯了一個不應該犯的錯誤。(想不出來有什麼其他原因了)
如果只是一處小小的隱喻,倒可以用「玩笑」搪塞過去,可整支視頻短短幾分鐘,一次性將全部的刻板印象符號用齊,簡直不能說是「無心之過」了,更像是有心的用力的策劃。
為了證明我自己不是多想,不是「缺乏幽默感的中國人」,我特意去YouTube上搜索了Dolce&Gabbna為其他城市拍攝的視頻,完全沒有類似的惡意基調啊。
譬如「DG Loves Mexico」的視頻,就是在歡快的拉丁美洲音樂當中,美麗的模特與當地人一起載歌載舞。你能感覺到墨西哥很核心的美好的一面。
「DG Loves Mexico」視頻截圖
DG Loves Japan的視頻,是很當代摩登的,避開了和服這些傳統元素,是活潑的二次元少女、遊戲與原宿街頭風,濾鏡和音樂都非常日劇。
「DG Loves Japan」視頻截圖
而這支為了迎接中國「great show」的視頻,打著聲勢浩蕩的「DGLovesChina」的口號,卻從頭至尾沒有一絲對中國文化的友善和愛意,極盡所能地展示著高高在上的傲慢與偏見。
讓義大利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讓義大利美食與中國美食碰撞,我想可以有一萬種可愛的方法,絕不會是最後視頻裡呈現的這種。
如果你去翻他國觀眾對這支視頻的觀感,大部分的回覆也是cringey,embarrassing(尷尬)。沒有一個人獲得「哦,是有趣的」印象。說明人類情感基本共通,在被冒犯這件事上,沒有太大差異感受。
如果說年初Dolce&Gabbna為中國拍攝的片子已經有類似模糊的跡象(很難說是濾鏡、審美還是用意,總之有一種八十年代滄桑的苦感,拍得中國老百姓各個苦大仇深),這支視頻比較確鑿地展示了品牌的立場了吧?
品牌覺得只要把「love」掛在嘴上,中國元素隨便用一用,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展開創作,哪怕是夾帶一些自己的惡意私貨。(傻傻的)中國人最後總會買單。
我不覺得在這件事上,是我們玻璃心了。我甚至覺得是遲鈍了,是抗議得太少了,才讓他們肆無忌憚。
究竟是我們想多了,還是品牌越界了,從今天品牌創始人的回覆,就可以明顯看出來根源出在哪兒了↓
上面這則是網友在ins story裡面表達對視頻的抗議,品牌創始人(就是DG裡面的G)失心瘋地謾罵道:「這支視頻從中國社交網絡上刪除了,因為我的團隊和傲慢的中國人一樣蠢。從現在開始,我在所有的國際採訪裡都會說,中國就是一堆,沒有你們我們也能過得很好。」
「中國是個無知骯髒的土匪。」
「你以為我會怕你傳到網上嗎?」
接下來他又表達了「這支視頻沒有任何問題,如果你們覺得不舒服,說明你們感覺低人一等」。
(閒扯兩句:Stefanogabbana一直喜歡放嘴炮,以前還跑到人家推薦Selena Gomez的照片下面說醜,Chiara Ferragni結婚的時候穿的Dior婚紗,他硬去留言說cheap--整個講話風格就是義大利宋祖德)
事已至此,整個品牌對中國懷抱的態度非常一目了然。這支視頻所展現的也與設計師本人所想如出一轍。後面官方帳號也出來跟著罵(我懷疑就是他本人大小號切換)↓
我覺得在這支視頻裡感受到的全部冒犯與不快,都被設計師逼急了之後的謾罵證實了。藝術(和時尚)可能沒有國界,但藝術裡一定有個人喜好和情感。這些是會融入在作品裡的。
在創作出這支宣傳視頻的時候,品牌的態度和潛臺詞就已經不言而喻了吧--設計師的這些瘋言瘋語,才不是什麼一時衝動,而是早就紮根在心裡的執念和stereotype.
每個人的政治立場、個人觀點都可以被尊重,你甚至可以維持自己的偏見,可以不喜歡中國,那就請不要打著「love china」的口號來瓜分市場了吧。
上一次做這種蠢事的時尚品牌還是Philipp Plein,這位設計師做了一系列T恤,上面寫著大大的F-U-C-K YOU CHINA,並且畫著代表中國的清朝小丑。
後來公司發言人面對輿論壓力,還給出過特別一個好笑的解釋,說F_U_C_K = the fascinating & urban collection: kiss you China」,翻譯成中文就是「令人著迷的城市著裝系列:親吻你,中國!」 。
Philipp Plein甚至在中文版道歉信還耍了小滑頭,故意用了一個很容易引起聯想的籤名形象(與英文版截然不同)。
眾所周知,這種怪異的小辮子清朝人形象也是常見的西方對於中國的racism標誌,是充滿了傅滿楚式狡詐、落後、兇殘、陰謀詭計的「黃種人」標籤。
問題又回到剛剛我們所說,清朝人形象和眯眯眼一樣,本身都沒有負面指向,同樣取決於使用的人與語境當中。
包括2016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主持人洛克安排了三位打扮成會計師的亞裔兒童上臺。影射亞洲人「擅長計算、勤奮工作」,還玩笑說「不喜歡這個段子可以發推文抗議,反正手機也是這些孩子製造的」。--乍一聽沒什麼不好的,實際上卻是另一種層面上對黃種人的刻板印象。
而這種場景出現在奧斯卡這樣一個大聲量追求平等、公正,一直強調改善種族間歧視的平臺,就是大錯特錯。所以以李安導演為首的亞洲團隊共同書寫了抗議書,表示主持人的言論屬於「好萊塢一直以來的種族主義論調」,「奧斯卡對於亞洲人存在歧視且對此毫不作為,無疑損害了奧斯卡的聲譽」。
很多事,取決於誰做、在什麼場合、有什麼用意。之所以我覺得我沒有過度解讀這支「起筷吃飯」的視頻,因為它所處的舞臺和用心值得被放大和質疑。
你會覺得是李安導演太玻璃心了嘛?會覺得是不是他們想多了?
不。這是一個最佳提出抗議的時機,以正確的不激進的方式發出聲音,太好了。
我之前學過一個概念叫Orientalism,翻譯過來就是「東方主義」,表達的是:20世紀以來,很多西方研究者懷著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帝國主義態度,對東方文化帶有舊式的理解,藐視東方文化,並任意虛構「東方文化」的一種偏見性思維方式和認識體系。
那種一提到中國就會用到功夫、唐人街、紅燈籠、清朝辮子、細長吊腳眼、神秘宗教等等元素,或多或少都帶著「東方主義」的偏見。
這些自以為是的成見源於拒絕了解。就好像Dolce&Gabbna認為自己的視頻毫無問題,也是源於內心深處就懷有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
我還想到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在國際之間,英國人調侃法國人,美國人調侃加拿大人,(全歐洲調侃義大利人)就好像稱不上為「歧視」,只能當作玩笑。是因為中國人沒有自信嗎?
不,我覺得因為「東方主義」並未消失,那些洋洋得意的殖民地思維依然在作祟,居高臨下地掌握著審美話語權。在權利沒有完全對等的時候,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一種「歧視」。並且正大光明地抗議。
當年DIOR鼎盛時期的鬼才設計師Galliano,因為在酒後說出「我愛希特勒」,遭受了整個猶太界(以及大部分時尚界)的抵制。包括娜塔莉波特曼在內的猶太裔明星都公開表示不會再與他有任何合作。
Galliano對東方主題把握得極好,幾乎可以封神。人是複雜的
DIOR的反應是,第二天就開除了這位天才。(Dolce&Gabbna可擺脫不了關係,Gabbna不僅是設計師,還是創始人,是品牌的一半)
歐美國家其實對「歧視」問題非常敏感。在面對黑人群體、猶太群體,在各種相關領域和藝術表達上都小心翼翼。亞洲,尤其是中國,近年來才開始越來越聯繫緊密(誰清高到不去覬覦中國龐大的市場呢?),他們尚未提高意識。
從Dolce&Gabbna的遭遇開始,我想所有試圖在中國分一杯羹的品牌,都應該好好反思,多探索、了解中國的感情,不止是掛上一個「love」的tag這麼簡單。
2018年的今天,不誇張地說,全世界的一線品牌,最大的消費市場幾乎都集中在中國。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誰不「love China」. 用不著虛情假意地把愛掛在嘴邊,愛太遠了,不如先學會尊重並學習、了解它。
想賺中國的錢,就得像對待錢的認真態度一樣對待中國吧?
(後話:但是如何面對冒犯、如何對待歧視,如何處理問題,又是一個新的課題,絕不應該矯枉過正、用來壓迫站隊、對無辜的參與者指指點點、一刀切地抵制,這是自己內部需要克服的問題。)
Read more:
City girl的都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