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網絡上流傳這樣一句話,擊中了很多中年人的心:
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使勁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
看到朋友圈瘋轉時,我仿佛在那一張張轉發的頭像裡,看到了同樣苦中作樂的心情。中年,是一個很尷尬的年紀,上有老下有小,身邊都是需要依靠你,而不是你能依靠的人,無論男女,都是一個家庭的中流砥柱,不能抽離。
中年人不屬於自己,他屬於所有需要他的人。
然而,壓在他們身上的,不只是來自每個家庭沉甸甸的責任,還有來自自身的危機。中年危機,是每個中年人無法擺脫的一個困境,諸如「35歲分割線」一樣的魔咒,時刻懸在每個中年人的頭頂。
對抗、度過、破局,是每個中年人待解的難題,如何才能和中年危機交戰成功?我從同樣經歷過的她們身上,找到了答案。
對職場人來說,35歲,是一道分水嶺。
它甚至被稱為「35歲魔咒」,什麼意思?一是很多工種,把招人的門檻限定到35歲;二是「圍牆」裡的人,如果到了35歲還沒晉升,就意味著前途渺茫。
僧多粥少,真的能得到理想崗位,還能實現晉升的「35歲」,畢竟是同齡人中的少數,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落到了後面。
事實上,35歲不過是一個符號,或者是一個警示。它擊中的是在這個年齡徘徊的人群,大多數如你我一樣的人。
我們或許過著相似的人生:
做著一份按部就班的工作,相對穩定,但看不到上升空間,下班後,還要買菜煮飯,守著孩子寫作業,有老人的還要照料老人。一個人的時間,打碎了分給工作和家人,剩給自己的寥寥無幾,想學習吧,想健身吧,沒時間,一個人看著日漸鬆弛的皮膚和粗大的腰身發呆,而明天,一切又要重來。
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以及似曾相識的無力?或者可以安慰的是,陷入這種困境的,你不是一個人。
心理學家榮格,曾經如是描寫,人到了35-40歲之間,將會陷入一種極度難熬的狀態,這可以定義為中年危機。
即便如天之驕子一般的明星,也擺脫不了這種命運。
前不久,在FIRST青年電影展上,海清就和姚晨、梁靜、馬伊琍等,針對「中年女演員無戲可拍」的現象,共同發表「女演員宣言」:
歲月賦予我們經驗、皺紋、閱歷、寬容善良,善於溝通…… 我們足夠專業,我們首先完成導演定向,然後才是角色。我們一定會比胡歌便宜,也一樣好用,希望大家給我更多機會。
事實上,如同海清一樣的發聲,並不是第一次。
早在《演員的誕生》時,楊蓉、斕曦、王媛可同臺競技,就曾淚灑臺前,透露「無戲可拍」的情形,王媛可曾經一度11個月沒有戲拍,而因為《甄嬛傳》大紅的眉姐姐,生完孩子復出也是再無片約,「千年女二」楊蓉則是不敢老去,三十好幾了,還只能一直扮演少女。
演員同樣是一份職業,而中年女演員,面臨著沒有對應角色的困境。
換做是男演員,無論20、30、40、50…… 都有對應的社會角色可拍,且都還是和20歲的女演員談戀愛?!而女演員一旦不能演少女了,往往就剩下媽媽可演了,這導致很多演技高超的女演員,甚至影后,紛紛閒置了。
這種只是娛樂圈現象嗎?我認為不是。
換位思考,雖然我們在職場中,不需要「少女」人設,但當我們的年齡過了一定界限,比如剛才所說的35歲,而還沒有成為公司的中堅力量時,我們同樣也失去了很多被選擇、被培養的機會,因為身後還有源源不斷的新人。
而這和女演員無戲可拍一樣,就存在著一種可能的後果:被淘汰。
焦慮嗎?當然,特別是「有車有房供,有娃有老養」的中年人,一旦你被淘汰了,整個家庭就陷入了危機,但焦慮有用嗎?我認為如果只是陷入毫無意義的焦慮裡,倒不如看清現實。
正如最近翻紅的袁泉,最近在採訪裡,就說過自己沒有所謂的危機:
對於把演員作為終身職業的人,既然選擇了做演員,就會想好,年輕時遇到什麼角色、三十幾歲的遇到什麼角色,以及再往後會遇到什麼樣的角色…… 人生每個階段會有不同。
而每一個陷入中年危機的人,也應該清楚它可能出現在每個人的人生,而我們能做的,不是被它束縛,而是打破它。
誠如袁泉一樣,近來的娛樂圈,出現了另一種現象。
曾經的流量為王,一切以小鮮肉、小鮮花為重的風向開始慢慢改變,從《小歡喜》到《在遠方》,從《中國機長》到今天官宣的《囧媽》,我們越來越多看到,一些漂亮的演技好的大青衣出現在我們面前,而她們的共性,往往都是40+的女演員。
她們是如何打破中年魔咒的?
在《中國機長》裡,袁泉扮演的乘務長,在一群90後空姐中,美貌毫不遜色,並且有一種小鮮花們不具備的專業感,很多觀影的人都表示,袁泉扮演的乘務長和張涵予扮演的機長,在演技加持下,有一種強烈的信服感,讓你相信他們就是角色本身。
在《我的前半生》和最近熱播的《在遠方》裡,是一個屢屢交出亮眼成績單的馬伊琍,已經43歲的她,演得了土氣保姆,演得了十三點主婦,也演得了職場精英,年齡和母親都沒有束縛她的演技,她還結束了曾「且行且珍惜」的婚姻。
前不久刷屏的《小歡喜》,海清、陶虹、詠梅個個都是40+,而個個的表演都很出色,陶虹把那種有強烈控制欲的單親媽媽演繹得活靈活現,而在《演員的誕生》的片段裡,短短十分鐘,她就能演繹出少女的羞澀、少婦的美豔,和最後的癲狂,縱使和她對戲的彭昱暢比她小20來歲,你感受不到任何違和感。
這樣的例子,近來還有很多,這些中年女演員是如何異軍突起的?你可以發現一個共性:用實力說話。
每一個重新翻紅的女演員,都可以看到,她們擁有出眾的演技,而這正是她們不可替代的魅力,歲月或許會帶走年輕,帶走美貌,但演技沉澱了下來。
正如海清所說,「我們足夠專業」,專業,才是一份職業最重要的內涵,願意付出源源不斷的努力和汗水,永遠不放棄對實力的打磨,用實力說話,是這些破局的中年女演員們,教給我們度過中年危機的最好辦法。
這當然不會是一個很好受的過程。
前幾年,在《北上廣不相信眼淚》時,生完孩子迅速復出拍戲的馬伊琍,還因為胸部下垂嚴重引起爭議,她有感而發,用一篇寫給每一位職場媽媽的長微博,坦承作為背奶媽媽拍戲的不容易,而這同樣,是廣大女性所面臨的現狀,一邊是事業,一邊是家庭,兩邊都要扛。
而正如馬伊琍一樣,我們要相信,我們有扛得起的能力。
最近非常火的美劇,是一部《致命女人》,其中大放異彩的劉玉玲,是在黃柳霜之後,第二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下星星的華裔女星。
她作為主演之一,不僅在裡面貢獻了精彩的演技,還是導演之一,已經年過50的她,走過這一路,並不容易,在成名以前,她所演繹的,都是妓女、服務員這樣的小角色,為了養活自己,同時要打三份工。
從《霹靂嬌娃》中不再只是白人女郎,到《新福爾摩斯》不再是男版華生,從小配角到女主角,再到導演、製作人,劉玉玲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在自己的星光大道上閃閃發光,而她的秘訣,就是:接受現實,掌握變化。
這樣的秘訣,讓她不懼危機,也不懼老去。
很多人在中年危機時,會在無奈中,迅速有一種「老去」的情緒,而還有很多人,在年輕時,就選擇了穩定,告別了活力,而事實上,所謂中年,所謂年齡,從來都無法限制一個人的年輕。
正如77歲才開始畫畫的摩西奶奶一樣,她到了老年,才打開了自己的繪畫天分,她還鼓勵過渡邊淳一,針對他繼續從醫還是轉行寫作的困惑回信: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
所以,不用擔心中年危機,哪怕你已經xx歲了,你真正需要擔心的,是你喜歡什麼,而你是否為它儲備好了實力,這才是對抗一切危機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