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丈夫時,艾麗西亞33歲。艾麗西亞是名畫家,而她的丈夫則是小有名氣的時尚攝影師。兩人堪稱完美夫妻,志趣相投,也非常的恩愛。
有一天,妻子突然往丈夫臉上連開五槍,丈夫面目全非,妻子被捕。詭異的地方在於妻子從此不再說一個字。也正因為她的持久沉默使一起看似普通的家庭悲劇成了一樁謎案,一樁奇案,不僅引起了媒體的爭相報導,也吸引了無數人前來解密。
最終,艾麗西亞被精神診所收容,成為臭名昭著的「沉默的病人」,唯一留給外界的,只有一副詭異的自畫像。
「我」——心理治療師西奧,被她的故事所吸引,希望能通過心理治療,幫助她走出沉默的死局。我確信,只有她能述說真相,也只有我能幫助她,使她開口。而在調查的過程中,西奧意外發現自己看似美滿的婚姻表象之下,其實早就千瘡百孔。
閱讀懸疑小說是一種享受,最過癮的地方莫過於結尾揭曉謎底時帶來的震撼和出人意料的感覺,這往往要比起平鋪直敘的故事更吸引人,也更打動人。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也會不由自主地以偵探的視角去探求案件的真相。雖然燒腦,但非常有代入感。《沉默的病人》就是這樣一本引人入勝的懸疑小說,看似一開始就兇手明確,實際上暗藏玄機。
作者亞歷克斯·麥克利茲是懸疑界橫空出世的超新星,《沉默的病人》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小說,2019年一經出版就瞬間引爆沉寂已久的歐美懸疑推理界,霸佔《紐約時報》暢銷榜整整392天。 目前,《沉默的病人》在世界範圍內印量已突破300萬冊,熱銷45國。
01 未得到表達的感情是永遠不會消亡的
艾麗西亞一共「被殺」了兩次。
一次緣於她的父親:艾麗西亞的母親在她童年時就意外去世,痛失愛妻後,她父親一直說為什麼死的是他的妻子,而不是艾麗西亞。試想一下,你的父親,你依賴他而生存的人,居然希望你死掉。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是何等的恐怖與痛苦。這也可以說是她的第一次心死。
第二次緣於她的丈夫:艾麗西亞深愛並信賴的丈夫,在面對死亡的威脅時,選擇保全自己,放棄了她。
書中這般描述艾麗西亞的喃喃自語:
我現在看清楚了,我永遠得不到安全,從來沒有得到過愛,我的一切希望成了泡影,所有的希望夢想都破滅了,什麼也沒有留下,什麼都沒有——我父親說的對——我不該活在這世界上,我什麼也不是——一無是處。加布裡耶爾就是這樣對待我的。
這也是艾麗西亞最終扣動扳機的原因,她認為自己早已被她的丈夫殺死了,在她殺死他之前。
書中說:未得到表達的感情是永遠不會消亡的,他們雖然被活埋,今後必將以更加醜陋的方式出現。
一次又一次的心死,促使了艾麗西亞選擇了開槍,她承認自己有罪,但沉默已久的她終於決定揭露另一個罪人,因為他也有罪,應該得到應有的懲罰。
02 沒有人能一再傷害我們,除非我們自己允許
艾麗西亞和西奧有著驚人相似的經歷:從小遭遇父親的冷暴力,非常不自信,渴望脫離原生家庭,更渴望被愛;當遇到他們的愛人時,兩人更是不約而同地傾注了自己的所有感情,把另一半當作了自己的救贖,進一步失去了自我;當發現愛人背叛了自己後,他們傷心,他們憤怒,感覺自己需要對其進行反抗。
有些人確實不配當父母。如最近一個報導:韓國一名出生僅271天的女童鄭仁遭養父母虐待而死,該事件引起了各國的譁然輿論,韓國民眾更是發起了「鄭仁事件的聲討運動」,強烈要求政府嚴懲涉事的養父母。
從他們倆的經歷上,我們不能否認原生家庭及婚姻生活對他們造成的巨大心理創傷,但這不能成為他們施暴的理由。我們沒有施暴的權利,更沒有結束任何人生命的權利。
無論是對父母、愛人還是任何人,我們都不應當抱有過高的要求或期待。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過於依賴任何人都容易讓自己迷失。有時候清醒後,選擇及時止損也許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因為沒有人能一再傷害我們,除非我們自己允許。
結語
在《沉默的病人》中,作者亞歷克斯將克裡斯蒂式的推理與過硬的心理學知識相融合,使其讀來不驚悚,但卻驚心動魄。
在閱讀的過程,也讓我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與父母、愛人的關係。這是我讀過最難忘的一本的懸疑小說,期待與你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