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社區颳起一陣「志願風」,番禺區沙頭街的長者們不用再擔心「跌倒」了。記者了解到,番禺區沙頭街平安促進會連結各方資源,發起了「農村老街坊——沙頭街長者防跌改造項目」,街坊齊助力解決社區長者痛點,目前項目累計直接受益對象1100多人次。
實際上,不只是沙頭街街坊當起了社區的創變者。1月8日上午,記者從由中共廣州市委政法委員會、廣州市民政局和廣州市社會組織管理局主辦的廣州市鎮街平安建設促進會(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能力提升計劃暨「廣州街坊」服務總結會上了解到,廣州通過打造「廣州街坊」群防共治本土化品牌,充分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平安志願和社區服務,給社區帶來了不一樣的變化。
溫暖花絮:這群街坊連結社會資源,帶來長者新生活
在番禺區沙頭街,總面積18.1平方公裡的這片市橋城區外圍的緩衝地帶,居家養老人員16人、低保長者15人、90歲以上高齡長者90人。
社區的痛點是什麼?沙頭街平安促進會負責人告訴記者,「沙頭街曾針對轄區內60歲以上長者開展了調研工作。在受訪的246名長者中,有超過半數的人居住在城中村的自建住宅或低層商業住宅。在問及是否有跌倒情況時,有14.5%的長者表示過去一年至少跌倒了一次,其中7.1%的長者短期內曾跌倒過。」
如何進一步提升轄區基礎養老服務水平,改善長者們的生活生命質量,讓他們能夠有尊嚴有品質地享受老年生活成為了不少社區街坊心裡的痛點。「其實街坊們就能帶來改變。」該負責人表示,沙頭街平安促進會共有會員94名,會員主要來自街各職能部門、村(社區)、工業園區、企業等熱心轄區平安建設事業的單位和個人代表。
在經過一定的走訪調查工作後,這群熱心街坊一同推出了「農村老街坊——沙頭街長者防跌改造項目」,項目從組建居家安全志願者隊伍開始,通過社工開展專業培訓和居家安全宣傳活動,由黨員志願者和「廣州街坊」上門為長者及護老者提供家居安全、危機防範、預防跌倒傷害等的評估與指導,提高長者生活質量及居家防護安全意識,同時在評估後,對有需要進行居家環境安全改善的長者,提供防護、輔助、提醒等設施的改造。
通過與街綜治(平安)辦、團工委、司法所、街慈善會、街敬老院、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村居等單位的合作,該項目得到活動場地、資金、人員、物資等資源支持;通過在社區內設立項目服務點,方便社區居民諮詢和了解服務內容;通過開展入戶探訪和居家環境安全評估服務,收集居民對項目服務的反饋和志願者分享交流的信息,項目得到了服務對象和社會各界的肯定和認可。在合作資源方面,通過不斷加大對該項目的宣傳力度,目前該會已為項目爭取到街慈善會、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慈善會等多家單位願意在場地、物資、人力等方面提供支持,並籤訂了《項目合作協議書》。
截至目前,沙頭街還成立了居家安全志願服務隊,開展業務培訓4次,服務約210人次;舉辦居家安全宣傳活動6場,服務820多人次;舉辦居家安全知識講座2場,服務約140人次;為50名長者進行了居家安全環境測評,為27名困難長者提供安全防滑和隱患等居家設施改造。項目累計直接受益對象1100多人次,間接受益對象3000多人次。
溫暖背後:專業助力,廣州街坊成城市品牌項目
街坊帶來的改變不容小覷。實際上,記者了解到,廣州市11個區、136個街道和34個鎮已於2019年上半年完成各區、鎮街平安促進會(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的組建成立工作。2019年3月,由中共廣州市委政法委員會、市民政局和市社會組織管理局聯合主辦,廣州社聯承辦的廣州市鎮街平安建設促進會(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能力提升計劃正式啟動,為處於初創期的各區、鎮街平安促進會提供系統性的督導支持、培訓指導、評優激勵等支持性服務,積極調動發揮各區、鎮街平安建設促進會(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在開展社會治理、群防共治項目及培育社區自組織方面的樞紐作用,為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實現出新出彩作出新的貢獻。
廣州社聯秘書長焦楊指出:廣州社聯結合實際需求,共為全市11個區的鎮街平安建設促進會(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負責人提供8場涵蓋「機構運營」「財務管理」「品牌培育」等多元主題的團體督導,開展44場次一對一的專題督導,組織4次實地參訪交流活動,評選17家提升計劃年度優秀鎮街平安促進會(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和15個提升計劃年度優秀「廣州街坊」社區治理案例,為各區、各鎮街平安促進會(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支撐體系。
市委政法委副巡視員鄭幼敏表示,「廣州街坊」充分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基層自治和群防共治志願服務,讓大城廣州大有活力,形成全民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市委政法委與市民政局、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共同舉辦的「提升計劃」進一步探索為全市各區、各鎮街平安促進會(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提供綜合性支持服務的方式,經過「提升計劃」近一年的培育支持,一批有創新能力、有群防共治隊伍管理服務能力的平安促進會(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脫穎而出。
市社會組織管理局王福軍局長在致辭中對全市各區鎮街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參與社區治理的工作提出了三點期望:一是抓好自身建設,提升組織影響力,重視提升機構自身建設,建立健全機構法人治理結構,積極發揮「聯合性」優勢,提升專業合作承接能力;二是參與社區治理,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在基層社區治理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充分發揮自身紮根社區、貼近群眾的優勢,協力構築起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三是做實社區服務,共建平安幸福廣州,通過承接「廣州街坊」公益創投項目、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和當地社區特色項目等方式,借力「種子資金」,啟動社區服務工作,不斷提高社區服務的實效。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贊 通訊員廖培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