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四不像輕坦亮相 網友嘲諷 車身上炮塔上儲物櫃好評

2021-01-18 騰訊網

作為軍迷都知道我國的15式輕型主戰坦克已經服役的情況,而且這款輕坦還參加了去年的國慶閱兵式,一時間吸引了全世界陸軍的眼光,這可是各國陸軍一直都夢寐以求的利器。

終於在前幾天,4月23日,美國陸軍部長瑞安·麥卡錫訪問通用動力公司公司時,通用拿出了MPF機動防護火力戰車的實物樣品,它也是美軍未來將要裝備的輕坦。

這款新輕坦的整車重量預計在38噸左右,採用6對負重輪設計,裝備楔形焊接炮塔,配備了一門XM35型105mm線膛坦克炮,其最大穿甲能力大概在550毫米左右,並且配備了一套比M1A2還要先進的上穩像式觀瞄系統,具備動對動獵殲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通用動力公司在設計這個MPF輕型坦克時更換了好幾個不同的方案,從最初的照搬M1A2的傾斜式裝甲炮塔到後來實物樣品的楔形裝甲炮塔,坦克炮也從120毫米滑膛炮到105毫米線膛炮。但是有一點沒變,那就是這輛坦克看起來有點怪異,整個炮塔看起來比傳統的坦克要靠後很多,以至於炮塔後面都比車尾部還要突出,這樣的樣式怎麼有點像突擊炮呢?

造成這一怪異外形的主要原因是這輛輕坦在設計之初就有一點拼湊的意味在裡頭,坦克的底盤並不是專門開發的,而是拿步戰車的底盤來應付。

步兵戰車為了方便乘員上下車,採用發動機前置的布局可以理解,因為這樣可以在車尾設置艉門。可是坦克不一樣,其車體前方隨時可能遭到敵方重炮的轟擊,因此其需要加強車體前方的裝甲厚度,如此一來發動機就只能騰地方。在當今世界各國的坦克當中,除了以色列的變態"梅卡瓦"之外,沒有一輛坦克採用發動機前置的布局,美國這是要開創一個先河啊!

至於生產商所說的該車防護性能出色,在內行人眼裡完全就是吹噓,三十多噸的輕坦,讓你再防護能有多厲害?扣除底盤、炮塔和發動機、變速箱等設備的重量,留給裝甲的重量已經相當有限,如果不披掛雙防反應裝甲,那側面的裝甲估計連防大口徑機槍的掃射都比較困難。

所以這款美國的輕坦具備後發的優勢,但其在整體性能上還是不如我們國產的15式。造成這輛MPF設計如此敷衍的主要原因還是無利可圖,美國陸軍的訂單撐死了也就五六百輛,其他國家的訂單估計也不會多,通用才懶得為它開發一個專門的底盤。

相關焦點

  • 又粗又長不一定強?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實戰結果顯示,62式裝甲薄弱(RPG即可擊穿),火力也欠佳(85mm炮),並不理想。所以,在新形勢下,對新型輕坦的需求就顯得非常迫切,這也就有了現在的15輕坦。然而即便如此,美軍也不滿意——為了減重而設計的鋁合金裝甲實在太弱了,12.7mm機槍都能打穿,更經不起地雷炸,還容易起火,所以美軍後來放棄了這一路線。
  • 凱迪拉克的M24霞飛,裝甲能被機槍擊穿,卻是二戰最優秀的輕坦
    當時,美軍主要裝備的是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M3/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這三款坦克反而像是一戰的產物:M3"格蘭特·李"擁有1門射界極其狹窄的75毫米榴彈炮,主炮卻是裝在小炮塔上方的37毫米反坦克炮。M3/M5"斯圖亞特"的武器裝備都相當孱弱:1門3毫米"小水管"外加5挺用作補充的機槍。
  • 美軍新步兵戰車三聯屏,裝備自殺無人機和大毒蛇
    自從15式輕坦出現後,全球主要大國都在跟風輕坦潮,比如美軍的MPF方案,俄軍的章魚-SD。當然這些方案,要麼就是兩棲自行反坦克炮,要麼就是步戰車底盤兩開花。由此也不難看出,即便是空中支援力量如此強大的美軍,也不得不考慮使用步戰車直接攻擊城鎮內的高層火力點,足見未來城鎮攻堅作戰的難度。另外該輛技術驗證車內部也非常先進,正副駕駛位置上都配備有三聯屏系統,可以快速獲取車內和車外的情況,同時和整個裝甲隊伍保持良好的溝通。而後方的步兵乘坐空間也非常寬敞,座椅看起來舒適度相當不錯。
  • 輕坦改動之蘇聯篇:平地起飛的10級車
    今次,是蘇聯佬——T-50現在的T-50已經變成5級輕坦了,擁有更強勁的火力。45mm主炮加強了穿深和傷害已經裝填時間。前進後退的極速也提高了,與其他輕坦碰面時可以更好的老鷹抓小雞了。MT-25它依然是6級輕坦一霸,良好的機動、隱蔽和視野讓它隨時起飛!
  • 二戰期間德國產量最高的坦克沒有炮塔!無炮塔設計有什麼好處?
    不光是德國的,二戰期間除了美國以外,大部分國家生產的坦克殲擊車都採用的是無炮塔結構。這樣設計的優點非常明顯:在不改變車身整體結構的情況下安裝足夠大的火炮。 二戰期間德國生產的數量最多的坦克並不是我們常見的四號坦克,更不是數量稀少的虎式、豹式坦克,而是由三號坦克底盤改裝而來的三號突擊炮。
  • 踢館:15式輕坦的105炮,比99A的125炮潛力更大?
    問:堂主,15輕坦的105炮是否達到了L7系的極限? 炮的威力主要就是炮口動能和穿甲體性能兩方面,炮改進可以提高膛壓承受能力,但是L7系作為線膛炮,本身初速限制擺在那裡,也不可能像125毫米炮那樣追求一千七、八百的初速,所以要增加威力,主要就是彈上改進了。
  • 15式輕坦高原展示強大越野性能:過一米高斷崖、黑沼澤,如履平地
    東方網·演兵場12月10日報導:面對青藏高原上複雜的地形,15式輕型坦克如何應對?新一期央視《軍事紀實》節目進行了全程解密。一米多高的斷崖、坦克車組最害怕的「黑沼澤」,15式輕坦依舊能夠如履平地、縱橫馳騁,展示了「高原小黑豹」的優良戰鬥性能。
  • 躲在車內操縱機槍有多難?二戰以來的美軍坦克車長表示全是眼淚
    M4「謝爾曼」中型坦克,是美軍大規模在坦克炮塔上架設機槍的開端。在M4的初期型號上,12.7mm機槍被架設在車長的指揮塔上。車長可以轉動指揮塔,然後探出半個身體進行射擊。但是由於M2型12.7mm機槍的長度,必須讓車長以一個很彆扭的姿勢射擊,這種姿勢對防空較為方便,但是平射時卻非常不便。
  • 我軍「猛士」幾乎避開了美軍悍馬的坑,它只能用支奴幹直升機吊運
    猛士是以美軍的悍馬高機動越野平臺作為藍本開發的,第二代裝甲型已經大量裝備高寒山地部隊,第三代深度改進型也已經亮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以說新的猛士做到了機動和防護同時兼顧,非常適合高寒山地,因為輪式步兵戰車在高原上的行動能力遠遠不如裝甲猛士,而裝甲猛士也可以搭載一個班的士兵,比第一代猛士的運載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升。這樣的發展思路類似於15式坦克之於我軍的重型坦克一樣。
  • 起碼讓美軍在柏林閱兵上找回了點面子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美國是財大氣粗的那一個,而在坦克的自主研發上,卻落後了不少。這一點從M3「李」的身上就能看出,借鑑了戰前歐洲坦克的老套路,這種火力配備其實挺多方面考慮的,可事實證明,考慮太多也沒什麼用呀,好在只算是一個過渡的車型。再來看看經常被我們吹捧的謝爾曼坦克,本質上和t-34一樣,屬於可大量生產型的坦克,可靠度確實沒得說,但實力並沒有達到二戰中後期的標準。
  • 國產新裝甲突擊車亮相,星空迷彩夜視儀全有了,中型旅火力超美式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上一次重大節日中亮相的星空迷彩,和全套現代化攜行裝具,以及帶戰術卡槽的全新頭盔,配上全新的19式自動步槍。當時這些單兵裝備一亮相,就受到了軍迷的極大讚譽,畢竟這是單兵裝備現代化的一個顯著特徵。
  • 為買而買,臺軍增購美國兩棲突擊車
    據臺媒8月28日報導,為強化兩棲戰力,臺軍決定在現役54輛AAV7兩棲突擊車的基礎上,再向美國增購36輛同型號產品。該決定遭到網友嘲諷,增購兩棲突擊車,臺軍難道想「反攻大陸」?
  • 薄皮餃子也敢上高原?印軍急購的「章魚」輕坦,指望自行炮對抗15式
    在此次發生在高原地區的中印邊境衝突中,我國15式輕坦亦表現出了對印度的裝備優勢,印軍打得過的上不來,上的來打不過,以至於印度政府不得不緊急向其他國家採購可以對標我國15式輕坦的新型輕型坦克予以應對。雖然當今世界在售的輕型坦克並不多,但像英國的CV-90-120型、韓國的K21-105型中型坦克(車重25噸,實際就是輕型坦克)、土耳其卡普蘭中型坦克(車重35噸,實際也是輕型坦克)等輕型裝甲車輛都有著不錯的綜合性能。
  • 《盜墓筆記》中的221號儲物櫃
    在劇中,吳邪根據加密的簡訊解密了一個地址:北極閣氣象博物館的221號儲物櫃。221儲物櫃裡有什麼呢?作家南派三叔描述的氣象博物館在現實中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並且吳邪用這四個句子解出了一個地址:「南京鼓樓東,北極閣氣象博物館221號儲物櫃」。後來,吳邪真的看到了三叔在221號儲物櫃頂部留下的消息,並成功地將三叔轉讓給吳邪的地契找到。更多的網友會問,這個氣象博物館和221號儲物櫃會是真實存在的嗎?在南京鼓樓以東,確實有一個氣象博物館-中國北極館氣象博物館。
  • 懶漢設計的武器:俄聯盟SV卡車炮服役,笨重炮塔直接架在卡車上
    據俄羅斯塔斯社在6月2日報導,俄羅斯武裝部隊已經接收第一批2S35聯盟-SV型自行榴彈炮,隨後俄國防部確認,將在6月24日舉行的衛國戰爭勝利日大閱兵上,該炮也將參加檢閱。2S35自行榴彈炮的主要武器是152毫米長身管火炮,均配裝用鈦合金製成的"胡椒瓶"形炮口制退器,採用無人炮塔,具備自動填彈機。它配備武器制導、目標選擇、導航定位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全天候處於戰備狀態。
  • 臺灣地區現役主戰坦克一覽|炮塔|輕型坦克|機槍|坦克炮_網易訂閱
    美軍裝備過高達5400輛,曾經參加過海灣戰爭。以色列裝備的M60A3坦克,曾經參加過中東戰爭。M60A1的炮塔前部件,採用火炮雙向穩定器、模擬式彈道計算機,安裝深水潛渡裝置等,於1962年開始生產並裝備部隊。  M60A2:  為了進一步加強主戰坦克的遠距離火力,美國於1964年開始在M60A1的基礎上研製M60A2,代號M60A1E1/E2,主要變化是改裝了新的炮塔和152毫米口徑兩用炮。但由於兩用炮及其火控系統相當複雜,技術問題未能解決,因而大都被庫存。
  • 老兵煥發青春的典範:60年前裝備美軍的裝甲車,現在還有它的身影
    同樣長時間服役的還有一款相對不知名的裝甲車,M113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裝備美軍,直到現在還有其工作的身影。在當今的新形勢下,M113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又要做哪些努力呢?一、M113的基礎性升級裝甲車的概念最早是德國於二戰期間提出的,與步兵坐在坦克上加快行軍速度不同,裝甲車不僅要能夠運輸和保護士兵,還要有一定的戰鬥能力。20世紀60年代,M113輪式裝甲車正式服役美軍。
  • 美軍裝甲旅有多少家底?密密麻麻排在一起,無人機都拍不過來
    很多人認為機械化就是讓士兵坐上戰車這麼簡單,實則不然!若是士兵都坐上戰車就是機械化,我們早在十幾年前就實現了!機械化除了整建制輸送實現機械化外,對火力強度、打擊範圍和各種戰車之間的協同有更高的要求!實現汽車輸送只能算是摩託化!機械化實際上代表的是整體戰力有了一個質的提升。
  • 火力才是王道:從M7到M41,二戰美軍中小口逕自行火炮進化之路
    由於M7自行火炮的環形機槍塔特別像一個講道壇,所以英國人就送給了M7自行火炮一個「牧師」的稱號。而其實在二戰期間,美軍在戰術上更加側重於各種火力配置齊全的一線平推,在美軍將領的心中如何在減少己方傷亡的前提下取得戰事的勝利才是重中之重。
  • 裝甲怪獸:四聯裝炮塔戰列艦
    【話說軍世】「密集火力」戰列艦:二戰另類造船史在武器裝備歷史上,炮管的數量很重要,因為他直接決定可以投入的火力密度,比如說著名的八聯裝「砰砰」炮,前蘇聯大名鼎鼎的「石勒喀河」自行防空炮,還有變種「異形」:「冒藍火」的加特林,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裝備四聯裝主炮的戰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