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迪拉克的M24霞飛,裝甲能被機槍擊穿,卻是二戰最優秀的輕坦

2021-01-18 V武研社

二戰打響前,美國陸軍的重型裝備進展趨於停滯。儘管在1920年後新的裝甲作戰理念被不斷提出,亂成一鍋粥的裝甲部隊仍然停滯不前。1939年後,改變了這一局面的人出現了:他就是"美國裝甲兵之父"霞飛少將。

霞飛少將

發展背景

在霞飛少將大致歸攏了美軍所有裝甲部隊以後局勢才明朗起來:當時的美軍全軍上下僅有400多輛仍停留在一戰水平的"騎兵戰車",裝甲甚至薄弱到無法阻擋100米內7.62×63全威力步槍彈的直射。在這些有著遠見的高官極力推動下,M3中型坦克、M3/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M2輕型坦克等陸續展開研製。

突尼西亞一戰,自詡"久經沙場"而不可一世的美國裝甲兵們碰上了硬茬:第一裝甲團裝備著斯圖亞特坦克的一個營碰上了一個裝備著四號坦克的德軍坦克連,一場裝甲對決迅速展開。此前淨是挑軟柿子捏的美軍突然發現,以往還能湊效的37毫米坦克炮在發射穿甲彈攻擊四號坦克時,就像水槍滋上去一般。一場戰鬥下來,儘管成功逼退了德軍坦克兵,美軍也被打殘了近兩個滿編坦克連。

當時,美軍主要裝備的是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M3/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這三款坦克反而像是一戰的產物:M3"格蘭特·李"擁有1門射界極其狹窄的75毫米榴彈炮,主炮卻是裝在小炮塔上方的37毫米反坦克炮。M3/M5"斯圖亞特"的武器裝備都相當孱弱:1門3毫米"小水管"外加5挺用作補充的機槍。

二戰初期的美國履帶式裝甲式履帶車輛,無非都是機動性較好的脆皮——而且機動性較好也不過是相對而言,汽油機的易燃性是很顯而易見的。輕型坦克這一條線更是令人感到無言以對:這些輕型坦克的裝甲極薄、車體空間不大,卻往往能在車體正面配備2挺航向機槍。炮塔內置1挺同軸機槍,頂置1挺高射機槍。而主裝備卻只是一門37毫米小水管。

儘管前線有不少"謝爾曼"頂著,但為了伴隨M3半履帶車作戰,美國陸軍高層認為,在仍然需要保留一定量的輕型坦克,從而將"謝爾曼"集中到當時頻頻爆發的裝甲對抗中。在這樣的作戰思路下,大量M5輕型坦克被迅速生產出來,卻屢遭唾棄——它仍然延續了斯圖亞特系列坦克的輕薄設計,儘管增大了炮塔容積卻仍保留37毫米坦克炮。無論是發射榴彈還是發射穿甲彈,威力都不夠。

汽車公司誕生新輕坦

針對斯圖亞特系列的缺陷,美軍高層意識到已經無法再堅持這個設計了,於是在1942年提出下一代輕型坦克的研製項目。通用公司凱迪拉克汽車分公司(後簡稱'凱迪拉克')推出的是採用全新車體、保留37毫米火炮的T7輕型坦克,而後將37mm坦克炮更換為57mm坦克炮。結果在高層的幹預下,T7輕型坦克最終換上了M3 75毫米坦克炮——體重完全超標,只好歸入中型坦克的裝備序列中。

恰逢1942年美軍對"謝爾曼"坦克的數量要求驟然增加。直到一年後,美軍才猛地回過頭來,發起下一代輕型坦克的招標。時間的車輪已經悄悄地碾過了1943年,凱迪拉克汽車分公司才開始組建團隊開始設計T24型輕型坦克,這便是M24輕型坦克的雛形。

為了將戰鬥全重控制在20噸以下,設計師們下了很大苦工。為儘可能地將防護做到最好而不致使體重超標,設計師們增大了裝甲的傾斜度、換用外形較為扁圓的鑄造炮塔。而為了達到美國陸軍高層要求的"裝備75毫米坦克炮",設計師們又把原計劃用於B25J重型火炮攻擊機上的M6 75毫米加農炮拿來,成功地設計了M24坦克的炮塔。

這門強大的坦克炮可以發射被帽穿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48發。發射被帽穿甲彈時,在5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92毫米的勻質鋼裝甲,足以擊穿當時德軍的三號、四號坦克車體裝甲和炮塔側後裝甲。再加上優良的機動性這一特色,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M24確實擁有了在實戰中與德軍主力裝甲部隊對抗的資本,不用再像前輩一樣只能撤退了。

凱迪拉克的設計團隊為其配備了兩臺44T24型V8汽油發動機,可以讓M24在公路上跑出56公裡的高速。為了適應車內空間變化,設計師選擇了佔用空間較少的手動變速箱。但考慮到戰鬥激烈可能會導致駕駛員昏迷、駕駛艙被擊毀等情形,設計師還在機電員的位置上設計了另外一套操縱系統。兩套駕駛裝置和可以獨立使用的兩套動力系統,搭配合理的消防抑爆裝置、彈藥架,讓它擁有極高的戰場生存率。

1944年,M24輕型坦克被送到大洋彼岸的歐洲戰場。根據使用習慣,M24坦克被命名為"霞飛",以致敬曾為美國裝甲兵作出良多貢獻的霞飛將軍。首批34輛M24坦克被編成2個裝甲連,加入美國第二機械化騎兵群。

不過M24也有局限:由於戰鬥全重僅18噸,炮塔正面裝甲厚度僅有38毫米,屢屢被德軍已經瀕臨淘汰的PAK-37反坦克炮擊穿。車體側面裝甲、炮塔側面裝甲只有25毫米,德國製造的13.2毫米重機槍或是蘇聯造的12.7毫米重機槍等在一定條件下都有機率擊穿。而到了戰爭後期盟軍攻入德國本土,擁有大量"鐵拳"反坦克火箭筒的德軍更是M24坦克車組的噩夢。

戰場上表現不凡

這些新銳的坦克剛加入不久就得到了青睞:在突出部戰役中,M24坦克甚至還創下過把德軍投入反攻的四號坦克擊毀的紀錄。這在以前幾乎想都不敢想:斯圖亞特們只能創造機會逃離,"霞飛"卻總是打出漂亮仗。值得一提的是,這些M24甚至還擊毀過兩輛虎式坦克!

戰鬥發生在1945年2月25日。在這天,美軍第四裝甲團一部(裝備M24)在多爾馬根遭遇了兩輛虎式坦克。一時間,炮彈四飛,整個戰場熱鬧得有如嘉年華——虎式坦克的炮塔轉速慢,時常跟不上M24坦克。而M24坦克的炮彈飛到虎式身上也只能鑿出一個淺淺的坑。

虎式坦克炮塔正面裝甲厚達102毫米,炮塔正面裝甲可能達到150毫米。很顯然,使用M6 75毫米坦克炮的M24輕型坦克是無法與虎式坦克正面對抗的,甚至極容易被虎式秒殺!使用M24擊穿虎式的戰例前所未有,而輕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對抗更是罕見。

當然,虎式坦克並非鐵砧一塊。儘管炮塔正面擁有150毫米勻質鋼裝甲(含炮盾),炮塔側面及後面其實只能布置82毫米裝甲板。只要距離足夠近,M24坦克在理論上也確實可以擊穿虎式坦克的側面裝甲。而虎式坦克的彈藥架和油箱、動力系統之間距離並不算大,這是它的一大缺點。

擁有絕佳機動性的M24坦克迅速機動,繞到德軍虎式坦克的側後面。儘管虎式坦克也在做機動動作規避並伺機發起攻擊,但還是無力回天。轉眼間,M24發射出的炮彈擊穿了虎式坦克的側後裝甲,金屬摩擦產生的高溫引燃了發動機油路、油箱。這輛虎式坦克失去了動力癱瘓了,車組成員卻仍然待在裡面,用手動方向機緩緩轉動著炮塔伺機反擊。就在這時,轉機出現了——大火無法撲滅,還往車廂裡延伸並點燃了彈藥架,引發了彈藥殉爆!與此同時,另一輛虎式坦克也被用類似的手段擊毀,美軍坦克兵大獲全勝!

這也成了二戰歷史上少之又少的輕型坦克擊毀重型坦克的戰例。該部隊在參戰盟軍裡名聲大噪,M24更是贏得了士兵們的好評。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的凱迪拉克研究廠裡,一系列變形車的研製迅速開展——安裝推土鏟、火箭發射器已經是常規操作了,在M24的底盤上,還曾經派生出M41型155毫米自行火炮、M37型105毫米自行火炮、M19型雙聯裝40毫米自行高炮,甚至是安裝4門無後坐力炮的T21、T19型。根據野戰防空需求,設計師也曾設計出T77、T77E1和T91三款適應不同防空任務的野戰防空車。

帶著彈藥拖車的M19型雙聯裝40毫米自行高炮

如果二戰結束得晚一點,M24恐怕還真能形成一個影響力不遜於M4"謝爾曼"坦克的大家族。除了戰鬥車輛,連以M24為底盤的裝甲搶救車、彈藥運輸車等等戰輔車輛都已經設計出來了。而隨著歐洲戰場的結束,M24的生產工作也被停止,只生產了4070輛。

戰後發揮餘熱

戰後,M24輕型坦克還作為唯一一款參戰的輕型坦克參加了1950年爆發的局部熱戰,在那場戰爭中作為美軍的偵查、搜索主力坦克使用。由於作戰環境多為山地,M24的通過性遠高於M26"潘興"、M4"謝爾曼"等坦克。儘管裝甲薄弱,但它在面對對面作為主力的T-34/85中型坦克時也不落下風。

就當時而言,M24設計的精巧是無人能比的。無論是機動、防護還是火力,它都是二戰輕型坦克裡當之無愧的NO.1。單是拿數據作橫向對比的話,它的綜合性能並不比三號、四號早期型等二戰早期中型坦克差。

它的生命力也算頑強:儘管在50年代後就被美軍逐步淘汰,但它還是以"軍事援助"的名義贈送到東南亞、西歐等國,還參加過印巴衝突。挪威在上世紀70年代甚至還專門對其進行了改裝:換用柴油發動機、90毫米坦克炮並將其重新命名為NM-116型輕型坦克。

在它之後,美軍裝備的輕型坦克基本上都背著臭名聲,其具備特色的外形甚至被詬病為"一對被狗啃過的饅頭"。它是輕型坦克中的一款傳奇,也是美國輕型坦克發展史上的一型裡程碑式的坦克。

相關焦點

  • 二戰性能最優秀的輕型坦克,攜帶75毫米坦克炮的M24輕型坦克
    畢竟輕型坦克裝甲薄弱,火力也很脆弱,考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裡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扎堆的情況下,人們總是容易忽略輕型坦克的存在。但這不代表輕型坦克就沒有作用了,作為裝甲部隊重要的組成部分,輕型坦克擔負著警戒巡邏,火力偵察等多項任務,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輕型坦克仍舊有很大的地位。
  • 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97式中型坦克和以97式中型坦克為基礎改裝而來的眾多變形車,曾一度成為了二戰日軍裝甲部隊中的支柱力量。更加注重實戰表現的日軍裝甲部隊顯然不能對這個設計方案感到滿意,很快就拿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日軍裝甲部隊希望新款中型坦克的重量應該在14噸左右,裝甲應當能在近距離內免疫37毫米戰防炮的射擊,同時新坦克要裝備長身管57毫米火炮,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反裝甲作戰。
  • 15輕坦為何裝備的是105線膛炮而不是滑膛炮?
    15式輕坦裝備國產最新型的105毫米線膛炮,主要是為了保證15式輕坦在整體性能上的平衡,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國認可105毫米線膛炮的綜合性能。那麼105線膛炮究竟有何特點?為何滑膛炮沒有成為15式輕坦的火炮呢?
  • 淺談二戰德軍部分裝甲裝備(1)
    二戰時期德國的軍事裝備十分出彩,其中以其陸軍裝甲部隊的裝備更為出彩。縱觀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裝甲部隊陸續裝配了大量製造精良的坦克、突擊炮、自行火炮、坦克殲擊車、裝甲車等,其中虎式、豹式等坦克在許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今天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起認識一下德國軍隊曾經裝配過的那些裝甲武器。
  • 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實戰結果顯示,62式裝甲薄弱(RPG即可擊穿),火力也欠佳(85mm炮),並不理想。所以,在新形勢下,對新型輕坦的需求就顯得非常迫切,這也就有了現在的15輕坦。然而即便如此,美軍也不滿意——為了減重而設計的鋁合金裝甲實在太弱了,12.7mm機槍都能打穿,更經不起地雷炸,還容易起火,所以美軍後來放棄了這一路線。
  • 二戰時蘇聯開始在坦克頂上裝防空機槍,這種配置有多大作用?
    ,射高又有限的機槍到底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呢?DShK重機槍DShK機槍是蘇軍在二戰時廣泛使用的機槍,即用於防空又用於地面作戰,口徑12.7毫米,使用彈鏈供彈,有效射程1000米,當發射穿甲彈時,在500米距離上可擊穿15毫米厚的鋼裝甲。
  • 二戰英國貝莎機槍,機槍很好,士兵們卻不喜歡
    貝莎機槍是英國在二戰前投入部隊服役的一款機槍,該槍與英國傳統的7.7毫米口徑不一樣,它採用德式的7.92毫米口徑,完全是一個新的機槍體系。那麼為何英國會大膽地採用一款全新的機槍,這款機槍的性能又到底怎麼樣呢?
  • 二戰十大差評武器,德國日本最多
    同時這輛坦克還裝有厚厚的裝甲,最厚的地方足有110mm.當這種坦克剛剛投入戰鬥的時候,其厚厚的裝甲兇猛的火力讓面對它的德國軍隊心有餘悸。當時德國主要使用的是3號坦克以及4號坦克,主炮口徑最大75mm,裝甲厚度不過50mm.
  • 重型機槍防禦利器,防空機槍是這樣的,開一槍是什麼感覺!
    在二戰時期,重機槍的運用到達了一個頂峰,本來是一款不怎麼靈活的步兵支援武器,但卻在戰爭中表現出了多樣性,車載、機載、防空等功能被意義開發出來。二戰時蘇聯有一款防空機槍被廣泛使用,那就是DSHK機槍,這款機槍早在二戰開始之前的時候就開始在蘇聯服役了。
  • 數據最強戰列艦:大和號沉沒時,核心裝甲是否被擊穿
    【話說軍世】說到戰列艦,雖然說在二戰後戰列艦這一件艦種開始被海軍所淘汰,不過實際上到1992年,美軍才退役了依阿華級戰列艦,時間還是相當久的,而作為戰列艦中噸位最大的大和號,也是裝甲防護數據最為「誇張」的一型戰列艦,在被美軍艦載機擊沉時,它和核心裝甲是否被擊穿了呢?
  • 重要部位裝甲被一炮擊穿,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這麼弱麼
    【話說軍世】戰列巡洋艦作為曾經大型水面艦艇中的一個特殊分類,專門為獵殺巡洋艦而誕生,同時還具有單獨執行遠洋破交戰的能力,不過二戰德國著名的戰列巡洋艦,最終也沒能逃過被擊沉的命運。防護其實並不弱,被一炮擊穿純屬「點兒背」就裝甲防護數據上來說,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的防護其實並不弱,作為採用「全面防護」設計理念製造的全新戰艦,其裝甲重量達到了1萬4000噸,佔到了沙艦標準排水量3萬1053噸的45%。
  • 美軍四不像輕坦亮相 網友嘲諷 車身上炮塔上儲物櫃好評
    終於在前幾天,4月23日,美國陸軍部長瑞安·麥卡錫訪問通用動力公司公司時,通用拿出了MPF機動防護火力戰車的實物樣品,它也是美軍未來將要裝備的輕坦。 值得一提的是通用動力公司在設計這個MPF輕型坦克時更換了好幾個不同的方案,從最初的照搬M1A2的傾斜式裝甲炮塔到後來實物樣品的楔形裝甲炮塔,坦克炮也從120毫米滑膛炮到105毫米線膛炮
  • 二戰裝備講堂之九七式中戰車,日本坦克部隊的支柱!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堂】,本期的主角是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九七式九七式是日本二戰時期的主力中坦,與九五式輕坦合稱日本帝國陸軍雙壁,九七式中型坦克的開發始於1936年,目的旨在替代八九式中坦,先說說它的研製過程,日本軍方提出的要求是九七式中坦的重量不能超過八九式,也就是12噸,為什麼有這個要求呢
  • 二戰德軍最厲害的反坦克武器:並不是88大炮,而是士兵的肉體!
    二戰德軍步兵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是專用的牽引式反坦克加農炮,以及自行突擊炮,其次是士兵的肉體。從二戰時期的配置來看,一個德國步兵師通常會部署一個反坦克炮兵營,由師部直轄的反坦克營,以加強反裝甲力量。1940年5月前叫做「反坦克營」,此後改稱為「坦克殲擊營」。
  • 二戰德國動物園奠基者一號坦克,有些跑得飛快,有些特別抗揍
    一號坦克嚴格來說是德國二戰坦克的開端,至於一戰時期A7V「17兄弟鐵棺材」,無論是技術還是理論都沒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反倒是德國通過一號坦克積累了設計經驗,又通過訓練和國外實戰檢驗了相關理論。這一型號被較多地投入到西線戰場,許多優秀的裝甲成員和指揮官都和它打過交道。快到飛起來的C型C型為高速偵察型號,它的動力由100馬力提升到150馬力,行走裝置改為交錯式負重輪,最大行駛速度達到了79千米每小時,加上交錯式負重輪帶來的平穩性,在越野機動中還沒有多少高速坦克能和他媲美。
  • 美軍最新改進型M1A2,可擊穿一切裝甲
    99A坦克是我軍最先進且完全信息化的主戰坦克,實現了戰場態勢共享、協同攻防、狀態監測、系統重構等功能,而且軟體、元器件全部自主可控。在被動防護方面,99A不但在車體周圍加裝先進的複合裝甲,而且頂部也披上新型複合裝甲,能全方位抵擋來自敵方坦克、反坦克飛彈以及武裝直升機的火力打擊。在主動防護方面,99A坦克獨門配備了可幹擾敵軍雷射觀瞄系統和雷射制導反坦克飛彈的大功率雷射壓制系統。
  • 二戰裝備講堂之八九式中戰車,日本第一款國產坦克!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堂】,本期的主角是日本八九式中型坦克。1929年,大阪兵工廠帶來了好消息,他們項目「試製八九式輕坦」出廠,重9.8噸,搭載一門37毫米炮,並完成了550公裡道路測試,讓軍方頗為滿意。後續日本人對「試製八九式輕坦」做了裝甲、主炮加強,重量增加到11.9噸,達到了日本陸軍的設定要求。只不過,這個時候其還是叫輕坦,到了1935年,日本小坦克正式服役後才劃分為中坦。
  • 口徑20mm,能擊穿謝爾曼正面裝甲,僅德國工藝造得出來
    SPzB 41,二戰時期德國研發的武器,口徑20mm。 此外,初速的提高又增強了SPzB 41的穿深,根據測試,如果射擊角度為垂直的90度,SPzB 41可以在100米外擊穿94mm厚度的裝甲,而500米外能擊穿66mm裝甲。
  • 輕坦改動之蘇聯篇:平地起飛的10級車
    新版本因為分房機制的變化講引進5臺新款十級輕坦。由此,新版本中的輕坦都不再有跨三級的分房。也因此我們加強了輕坦的火力,使其更適應新分房。
  • 二戰中蘇聯的王者重坦——IS-2重型坦克
    這款IS-2重型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德國的那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交鋒中,完全不落於下風,這主要是因為這款坦克擁有著及其卓越的作戰性能,首先這款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擁有著非常強大的武器系統。這款IS-2重型坦克裝備了一門122毫米坦克炮,這種D-25T型122毫米坦克炮是屬於加農炮類型,這門坦克炮可以發穿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只有二十八發,並且射速也只能夠達到一分鐘兩發,但是它擁有著非常強大的穿甲性能,在兩千米開外的地方,所發射的穿甲彈可以輕鬆的擊穿德軍虎式坦克的主裝甲,所以在近距離交鋒中,它的作戰威力是非常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