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2021-01-18 書劍雜談

長久以來,大部分人對二戰時日軍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印象都比較模糊,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坦克,大部分的第一印象就是「小豆丁」。確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日軍裝甲部隊的坦克體積都比較小,和同時期歐美的坦克比起來屬於「袖珍」水平。

被「謝爾曼」扛著走的日軍坦克

不過,二戰時日軍的裝甲部隊除了小型坦克外,也裝備過一些中型坦克,而97式中型坦克就是其中的一員。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97式中型坦克和以97式中型坦克為基礎改裝而來的眾多變形車,曾一度成為了二戰日軍裝甲部隊中的支柱力量。

97式中型坦克

為了讓大部分讀者對二戰時日軍裝甲部隊的情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今天就以97式中型坦克的誕生和發展作為主線,向各位讀者介紹下這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日軍裝甲部隊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型坦克,讓各位讀者朋友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裝甲部隊的情況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要性能還是要省錢——97式中型坦克的誕生之路

在97式中型坦克正式誕生之前,日軍裝甲部隊裝備的主要是89式中型坦克和95式輕型坦克。這兩種坦克都是當時日本陸軍省「節約」政策下誕生的產物,換言之,當時的日本陸軍省認為當時的日軍坦克應當儘量小巧,以節省相關的製造費用,畢竟當時整個日本陸軍一年的軍費預算也才5億日元,確實無法大量裝備更大型的坦克。

被擊毀的95式輕型坦克

但是和當時的日本陸軍省不同,作為裝備的直接使用者,當時的日軍裝甲部隊頻繁反應89式中型坦克和95式輕型坦克不僅火力貧弱,而且裝甲較薄,在面對37毫米戰防炮等反裝甲武器時並沒有展現出良好的生存能力,要求研製一款全新的中型坦克,而日本陸軍省也同意了這個要求。

雖然日本陸軍省同意了日軍裝甲部隊研製新款中型坦克的要求,但是卻提出了一個讓日軍裝甲部隊不能接受的設計方案。即以95式輕型坦克為基礎進行簡單的升級放大,重量控制在10噸以下,主炮直接使用原來89式中型坦克上的57毫米火炮,車體裝甲在一定距離上能夠免疫37毫米戰防炮的打擊。

日本陸軍省的設計方案

日本陸軍省的想法很簡單,既然你和我反應裝備的坦克防護能力不足,我給你直接加強下裝甲就行了,為什麼還要浪費錢去研製什麼全新的中型坦克呢?

更加注重實戰表現的日軍裝甲部隊顯然不能對這個設計方案感到滿意,很快就拿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日軍裝甲部隊希望新款中型坦克的重量應該在14噸左右,裝甲應當能在近距離內免疫37毫米戰防炮的射擊,同時新坦克要裝備長身管57毫米火炮,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反裝甲作戰。

日軍裝甲部隊的設計方案

在雙方短時間內都無法說服對方的情況下,雙方決定各自按照自己的設計方案設計樣車,最終看哪一方的樣車在測試中的綜合表現更好,就使用誰的設計方案。日本陸軍省在1937年搞出了自己的樣車,稱為「奇尼」,而日軍裝甲部隊在同樣也搞出了自己的「奇哈」樣車。

「奇尼」和「奇哈」在富士試驗場進行了對比實驗,在越野性能方面,因為兩輛樣車的整車重量都比較小,因此沒有拉開明顯差距。但是日軍裝甲部隊的「奇哈」試驗車因為推重比更強,在爬坡性能方面稍微佔優。

最終定型的97式中型坦克

本來「奇尼」和「奇哈」還需要進行更多的對比測試,但是此時隨著戰事的擴大,日本陸軍獲得了更多的軍費預算。在這種情況下,出於「省錢」目的而建造的「奇尼」設計方案就沒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最終「奇哈」設計方案勝出,因為1937年正好是日本皇記2597年,新款中型坦克便被命名為「九七式中戰車」,97式中型坦克正式誕生。

眾多缺陷集於一身的應急之作——97式中型坦克基本設計盤點

需要注意的是,97式中型坦克的早期量產型號和後期量產型號的炮塔稍有不同。早期量產型的97式中型坦克因為使用了94式車載電臺,所以在炮塔旁安裝有圍欄狀的天線,而後期量產型號則取消了這個設計。所以,可以通過是否有圍欄狀天線大致判斷出一輛97式中型坦克的生產時間。

炮塔左側的環狀天線

和當時歐美坦克不同,97式中型坦克沒有設置車內送話器,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套指示燈系統,車長可以通過控制駕駛員位置前的12個指示燈讓駕駛員執行啟動、停止和轉向等操作。設計師的想法很美好,但是在實際使用中,駕駛員根本沒辦法在駕駛坦克的時候還有餘力來隨時觀察指示燈,判斷車長的指揮命令,所以一般車長都是通過敲打駕駛員的肩膀、拉扯衣服來向其下發轉向和停車命令。

97式中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使用「鉚-焊」結合的方式製成,首先將裝甲板用鉚接的方式進行大致固定,然後再用焊接的方式將裝甲板之間的空隙焊接起來。說白了,97式中型坦克上的焊接作業主要是為了讓坦克具備一定的防水功能,並不期望能夠大幅提升坦克的防護能力。

車體主要還是靠鉚接而成的

97式中型坦克使用的裝甲板是鎳鉻合金表面硬化裝甲,這種裝甲是當時日本的第二種坦克裝甲板。按照日均自己給出的數據,97式中型坦克在裝備該款裝甲板後,其車體正面可以抵抗從1000米外發射的,初速為800米每秒的37毫米穿甲彈。

但後來的實戰表明,這種鎳鉻合金表面硬化裝甲板根本沒有達到其所宣稱的防禦水平。日軍裝甲部隊曾經使用繳獲的PAK36型37毫米戰防炮對97式中型坦克進行實彈測試,發現PAK36型戰防炮在1000米距離上只要著彈角沒問題就能夠擊穿97式中型坦克,而如果把射擊距離縮短到300米,基本上可以保證穩定擊穿。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日軍測試時使用的是本國產的37毫米炮,火炮初速較低。

PAK36型37毫米戰防炮

在動力方面,97式中型坦克使用的是最大功率為170馬力的4衝程柴油機,不過97式中型坦克的柴油機有三菱和日立兩種版本,這兩種版本的柴油機無法做到完全互換,在實際使用中只能夠給一支裝甲部隊專門配備一種規格的柴油機。最要命的是,這兩種柴油機都大量使用了進口零部件。在後面當日本進口渠道被掐斷後,97式中型坦克被迫只能夠使用國產零部件進行替換,可靠性降低了不少。

97式中型坦克的主要武備為一門57毫米炮和2挺7.7毫米機槍,一挺機槍安裝在車體前方左側位置,另一挺機槍則安裝在炮塔後部,用於對炮塔後方的目標進行射擊。為了能夠在炮塔上安裝這挺機槍,97式中型坦克的炮塔為不對稱結構,炮塔左後部呈凸出狀。

57毫米火炮和兩挺7.7毫米機槍的位置

97式中型坦克上搭載的57毫米火炮並不是全新研製的,而是以原來89式中型坦克上的57毫米火炮為基礎升級而來的。這款57毫米火炮身管為18.4倍徑,能夠使用穿甲彈和榴彈兩種彈種,在使用穿甲彈的情況下,50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20毫米厚的裝甲,如果射擊距離縮短到100米,穿甲厚度則能夠提升到25毫米。

比較有意思的是,因為97式中型坦克炮塔的空間有限,因此其使用的57毫米短管火炮並沒有安裝高低機,而是使用一個類似於步槍槍託的肩架,由人力進行瞄準。所以,早期使用這門57毫米火炮的97式中型坦克只能夠在車身完全停穩後,才能夠進行較為準確的射擊。

九七式57毫米炮沒有安裝高低機

不過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裝甲部隊曾用這款57毫米火炮搭配穿甲彈對繳獲的美軍M3輕型坦克進行射擊測試,發現在200米距離上竟然連M3輕型坦克的側面都無法擊穿。無奈之下,日軍裝甲部隊只能要求在執行反裝甲作戰時,彈種統一使用榴彈。

紅圈處的就是肩架

作為當時日軍裝甲部隊的得意之作,雖然97式中型坦克存在著如此之多的問題,但是當時對89式中型坦克和95式輕型坦克早就大為不滿的日軍裝甲部隊很快開始批量裝備97式中型坦克。

其實,如果不考慮反裝甲作戰的話,97式中型坦克在上世紀30年代還算一款不錯的步兵支援坦克,使用榴彈的57毫米短管火炮在伴隨步兵衝鋒的過程中,已經可以輕鬆對付一般的土木工事,而其25毫米的鎳鉻合金裝甲,在面對普通的重機槍彈和早期初速較低的37毫米戰防炮時表現也還可以。

早期型只能算是一款步兵支援坦克

不過理想和現實畢竟存在較大的不同,此時世界各國坦克都朝著高防護、高穿深的方向發展。而在隨後爆發的幾場衝突中,也證明了日軍裝甲部隊需要的是一款真正能夠進行裝甲對抗的坦克,而不是一輛只能夠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步兵支援坦克。

從支援步兵到裝甲對戰——97改的出現

諾門坎衝突是日軍裝甲部隊裝備97式中型坦克後參加的第一場烈度較高的戰役,在諾門坎衝突中,日軍裝甲部隊發現不僅蘇軍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輕型坦克上的小口徑火炮能夠輕易擊穿自己裝備的97式中型坦克的裝甲,甚至是蘇軍的45毫米戰防炮也能夠在較遠的距離上對97式中型坦克形成有效擊穿,蘇軍往往使用45毫米戰防炮配合部分反坦克障礙就能夠頂住日軍裝甲部隊的衝擊。

被直接擊穿的97式中型坦克炮塔

而和蘇軍旺盛的反裝甲火力相比,97式中型坦克的短管57毫米火炮在面對蘇軍裝甲時卻顯得十分乏力,97式中型坦克只有在將交戰距離縮短到非常近的時候,才能夠從側後方擊毀蘇軍坦克。不過,在面對當時蘇軍防禦較為薄弱的裝甲汽車時,97式中型坦克還勉強具有一戰之力,避免了日軍裝甲部隊的全盤崩潰。

諾門坎衝突中的97式中型坦克

在諾門坎衝突結束後,針對日軍裝甲部隊在諾門坎衝突中的糟糕表現,當時的日本陸軍決定對日軍裝甲部隊進行一次徹底的整改,而整改行動中的重點,就是對日軍裝甲部隊當時的反裝甲能力進行加強,全面提升其裝甲對抗能力。

鑑於當時無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時間因素上都無法重新研製一款全新的坦克,所以日軍裝甲部隊決定直接以97式中型坦克為基礎,為其加裝47毫米長管火炮,增強其裝甲對抗能力。當時日軍裝甲部隊有兩種備選火炮,分別是一式47毫米速射炮和試製九七式47毫米炮,而經過競爭之後,一式47毫米速射炮獲得了勝利。

一式47毫米速射炮

一式47毫米速射炮為48倍徑身管,彈種同樣只有穿甲彈和榴彈兩種。如果使用穿甲彈,在100米、500米、1000米的距離上對垂直放置的表面滲碳裝甲板擊穿厚度分別為75毫米、68毫米和41毫米。日軍裝甲部隊對一式47毫米速射炮的性能十分滿意,認為其在700米距離上足夠擊穿美制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正面裝甲,而如果能從「謝爾曼」坦克的後部發起攻擊,在1500米距離上也能夠擊穿其後部裝甲。

因為一式47毫米速射炮的後座距離比原來的九七式57毫米火炮更大,97改使用了一個操作空間更大的新炮塔,為了兼容使用新炮塔,97改的炮塔座圈也進行了相應的擴大,炮塔座圈直徑增加到了1315毫米。

97改的炮塔剖視圖

雖然日軍裝甲部隊對97改上的一式47毫米速射炮性能十分自信,但是美軍坦克使用的裝甲板畢竟不是日軍在測試中使用的表面滲碳裝甲板。在太平洋戰爭中,日軍裝甲部隊的一式47毫米速射炮只能夠對美軍的M3輕型坦克和M5輕型坦克造成一定的威脅,面對美軍的「謝爾曼」中型坦克時則根本無法對後者造成有效的威脅。

在塞班島戰役中,美軍的M4A2在一開始發現穿甲彈未能擊毀97式/97改中型坦克,在戰鬥結束後檢查才發現,美軍的穿甲彈直接貫穿了日軍坦克的車身,因此未能將其馬上擊毀。後來美軍裝甲部隊則調整了策略,改用普通高爆榴彈對日軍坦克進行射擊,實際毀傷效果反而比穿甲彈更好。

太平洋戰場上的97改

總體上來說,97式/97改系列中型坦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表現並不出色,在美軍發動反攻後,其搭載的一式47毫米速射炮基本上無法和「謝爾曼」系列中型坦克進行對抗,只能夠又淪為一款單純的步兵支援坦克。

評價——在落後工業國中誕生的97式系列中型坦克

無論是一開始的97式中型坦克還是後面的97改中型坦克,97式系列中型坦克總體上來說都只是一件落後工業國所生產的武器裝備。雖然97改裝備的47毫米火炮在太平洋戰爭初期能夠和美軍的M3輕型坦克和M5輕型坦克進行對戰,但考慮到97改本身是一輛中型坦克,因此這並不能證明其性能有多優秀。

97式系列中型坦克只能和美軍輕坦對戰

97式系列中型坦克最大的問題還是其防護水平太弱,鎳鉻合金表面硬化裝甲和日本當時的第一代裝甲相比,在性能方面確實有了比較大的進步,但是在歐美國家逐漸提升的反裝甲火力面前,這種級別的防護能力還是不夠。

97式系列中型坦克在太平洋戰場中後期表現一般的原因之一,就是美軍步兵裝備的槍榴彈、37毫米反坦克炮都能夠對97式系列中型坦克造成有效傷害,更不用說美軍坦克裝備的高膛壓坦克炮了。在戰爭後期北方四島的戰鬥中,蘇軍甚至用14.5毫米反坦克槍在近距離內擊穿過97式系列中型坦克的裝甲。

日軍研製的三式中戰車

雖然97式系列中型坦克本身性能一般,但是在戰爭後期,日軍裝甲部隊也通過97式系列中型坦克上已經驗證的技術,開始發展一式中戰車和三式中戰車等新款中型坦克。當然,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相關焦點

  • 二戰期間最強的中型坦克 淺析:豹式中型坦克
    但是裝甲優勢則並不明顯。特別是遇到了蘇聯的T-34-76中型坦克和KV1、KV2重型坦克。這些坦克無一不是對當時的德國坦克有攻防的優勢。特別是T-34,在攻防速指標上全面碾壓德軍當時最新,最強的四號坦克。在面對蘇軍T-34,KV的時候,往往只能拉出機動並不靈活的88炮才能對付它們。使得德軍往往在戰術層面上受挫。德國迫切需要一種可以在攻防指標上可以碾壓T-34和KV系列的坦克。
  • 三輛日本97式坦克怎樣才可以擊毀虎式坦克?
    武器設計是綜合國力和戰略目標的一種體現,所以日本和德國在二戰期間陸軍部隊主要採用的97式中坦和虎式重坦,就是兩國在戰略戰術運用方向、武器使用區域以及科技發展方向的區別所在。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說到二戰期間的日軍的坦克部隊,似乎對比歐洲的戰場的正規裝甲力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日本在二初期的97式改坦克除防禦力較弱外,基本與義大利的M14坦克是同個級別裝甲型號,與德軍當時裝備的38T坦克性能上差不多,到1942年後日本的坦克型號才開始跟不上世界中型坦克性能研發的腳步,開始漸漸處於落後地位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給人印象較為深刻,性能最好的坦克型號無非就是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坦克這兩款了,日本的95式輕型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可設計製造的,在1934年時期95式輕型坦克的最高時速就能達到
  • 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雜談 日本現代坦克探索之作六一式中型坦克
    隨著坦克世界閃擊戰手遊的不斷更新,一些現代坦克逐漸加入到科技樹中。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輛坦克,便是R系坦克家族中的現代坦克的先驅。它被譽為「R系首款國產現代坦克」。它跟M48中型坦克很像,如果沒有名稱標識的話,在瞄準鏡裡面是比較困難把它和M48中型坦克區分開的。這款坦克就是日本在二戰後研製的首輛國產坦克-六一式中型坦克。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日軍裝甲部隊的編制發展史
    日本中型坦克儘管戰車師團是最新設立的編制,但實際情況並不能滿足理想中的編制,在戰車師團中,輕型坦克基本上是95式輕型坦克,中型坦克是97改式中型坦克,一些本該裝備自行火炮的機動炮兵聯隊也是裝備著履帶車拖拽的火炮或者是由
  • 二戰日本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計劃用於本土決戰的反裝甲武器
    整個二戰時期,日本都缺乏可靠的自行式反坦克武器,儘管日本一直在努力的設計新型號武器,但前線的反饋總是讓日軍不安,盟軍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仍然是難以應付的目標,在二戰中後期,日本開始研製多種更具威力的反坦克武器,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Na-TO就是其中一款
  • 跛腳的獵手,從試製一式到試製五式,淺談二戰時炮戰車發展變遷史
    二戰日本裝甲裝備並不強除了傳統的坦克之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還研製,並為其裝甲部隊提供了數種自行火炮和炮戰車。在日本裝甲部隊的作戰規劃中,自行火炮是指搭載了大口徑支援火炮、使用敞開式戰鬥室、專門用來進行火力支援和炮兵作戰的車種。而炮戰車,則是在已有的坦克上換裝大口徑火炮,專門用來獵殺對手坦克等裝甲車輛的反坦克車種。
  • 戰敗前的日本中型坦克,苦心研發的三式、四式中戰車性能如何?
    相比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存在,日本陸軍就顯得有些不受人注意,畢竟日本陸軍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坦克,出去豆戰車這樣的超輕型坦克,就只剩下九七式中戰車這樣的,名不副實的中型坦克了。
  • 二戰裝備講堂之九七式中戰車,日本坦克部隊的支柱!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堂】,本期的主角是日本九七式中型坦克。九七式九七式是日本二戰時期的主力中坦,與九五式輕坦合稱日本帝國陸軍雙壁,九七式中型坦克的開發始於1936年,目的旨在替代八九式中坦,先說說它的研製過程,日本軍方提出的要求是九七式中坦的重量不能超過八九式,也就是12噸,為什麼有這個要求呢
  • 二戰後期日本最後掙扎量產重型百式100噸坦克計劃日本的終極武器
    但這樣優秀的坦克進行大規模量產日本人還是覺得太過奢侈了,對當時日本國力消耗極大因此性能較為一般的89式乙型坦克反而受到日本軍部的重式,雖然當時日本89式中型坦克性能也是比較頂尖,並且裝備有一門57毫米16倍徑火炮,據說日本在測試時可以在500米距離內擊穿25毫米勻質裝甲,但直到跟蘇聯在諾門坎戰役中硬碰硬日本人才發現,蘇聯BT系列坦克的速度如何之快速,而日本吹噓的
  • 二戰日本最後量產的中型坦克三式中戰車,為何沒能發揮任何作用?
    三式中戰車是二戰日本於1944年研發成功的一款坦克,它的目的是和盟軍的M4中型坦克相抗衡,為此坦克的火力得到很大的加強。它是二戰中日本量產的最後一型中型坦克,軍隊高層也對它寄予厚望,不過這樣一款坦克卻沒能在戰爭中發揮作用,這又是為什麼呢?
  • 二戰十大坦克排名TOP10
    二戰時期比較著名的坦克有:前蘇聯的T-34、德國的「黑豹」和「虎」式坦克、美國的M4「謝爾曼」、英國的「邱吉爾」步兵坦克和「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等。其中T-34被譽為二戰中最優秀的坦克,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佔有顯赫的地位。
  • 二戰時期德軍88毫米高射炮究竟能打多遠兩千米擊毀坦克是神話嗎
    二戰國軍中央軍德械師的使用德國leIG18式75毫米步兵炮說到二戰時期火炮,可謂是五花八門論數量和輕便性日本二戰時期經典火炮也是有好幾種,著名的92式70毫米步兵炮只有半個人高1.22米,200多公斤重,卻能滿足步兵炮曲射和直射兩種優異的性能特點,打近點的目標可以直射可謂是攻堅戰一把出其不意的尖刀,最小射距離是100米,曲射時92式步兵炮能打2.7公裡完全可以當成一種輕型榴彈炮使用,但說到打坦克日軍92式步兵炮可能連蘇聯T26輕型坦克的正面裝甲都打不穿,這在諾門坎的實際作戰中就已經體現了出來,也可以說日軍的92式步兵炮算是一種另類的中型迫擊炮,但說到迫擊炮真正威力美軍60毫米迫擊炮就能以曲射角度
  • 二戰中的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如何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主力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發了多款經典坦克,幾乎每一款都在二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例如縱橫戰場的虎式重型坦克,至今都為人所津津樂道。但在當年的德軍裝甲部隊裡,長期擔任其裝甲部隊中堅力量的坦克,實際上是開發於戰前的四號中型坦克。可是四號中型坦克在開發之初並不是為了擔任裝甲部隊主力,而是為了以提供支援力量為主的支援坦克定位。
  • 戰地打火機——M4「謝爾曼」中型坦克
    M4「謝爾曼」坦克,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的一款中型坦克,其名字源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軍名將威廉·特庫賽·謝爾曼,該型坦克在盟軍陣營中有著與蘇聯紅軍所裝備的「t34中型坦克」幾乎相同的重要地位。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終末,未能起到大用的三式中戰車和四式中戰車
    為了對抗美國的M3中型坦克和日漸增多的M4中型坦克,日本拿出了「一式」中戰車,希望能夠力挽狂瀾。不過這種開發出來就落後的「一式」中戰車在戰場的表現並不好,雖然「一式」中戰車可以勉強應對M3中型坦克,可遇到美國的M4中型坦克時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發展之路,從九七式中戰車到一式中戰車
    一、九七式中戰車在1936年,日本將新的中型坦克開發搬上了日程。畢竟此時「八九式」中戰車的已經略顯過時,不開發新的是不行的。對於新的中型坦克開發,日本有頗多的期望,考慮了焊接工藝的運用,傾斜裝甲以加強防禦,以及讓坦克擁有更快的速度。不過在考慮了當時的路面環境,其作戰範圍內的橋梁堅固度等問題,所以新的中型坦克在裝甲厚度和坦克時速之間,必須做出一個選擇。
  • 詭異的巧合——看電影《八佰》如何歪打正著說對了日本坦克
    前文說到,影片中出現的可能是94式戰車或者是95式輕型坦克,前者於1935年裝備日軍,只有3噸多一點兒,裝甲薄的地方只有6毫米厚,這種坦克大量被應用於侵華戰爭,被我軍民戲稱為&34;;後者則同樣是1935年裝備部隊,重量達到了7噸,裝甲也增強到了12毫米,裝備一門37毫米的火炮,95式輕型坦克算是日本二戰坦克中性能最出色的一款輕型戰車了,無論是火力還是機動,都算是不錯的。
  • 二戰裝備講堂之八九式中戰車,日本第一款國產坦克!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堂】,本期的主角是日本八九式中型坦克。後續日本人對「試製八九式輕坦」做了裝甲、主炮加強,重量增加到11.9噸,達到了日本陸軍的設定要求。只不過,這個時候其還是叫輕坦,到了1935年,日本小坦克正式服役後才劃分為中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