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計劃用於本土決戰的反裝甲武器

2020-12-23 丹書戰史

整個二戰時期,日本都缺乏可靠的自行式反坦克武器,儘管日本一直在努力的設計新型號武器,但前線的反饋總是讓日軍不安,盟軍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仍然是難以應付的目標,在二戰中後期,日本開始研製多種更具威力的反坦克武器,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Na-TO就是其中一款,另外它也被稱為五式炮戰車(不同於安裝105毫米炮的五式炮戰車Ho-Ri)。

Na-TO並不是使用常規的坦克底盤,而是使用四式中型履帶式載具的底盤,因為在二戰中後期,日本國內本就緊張的坦克變得更加稀缺,甚至連新研製裝甲武器樣車都打算列入戰鬥序列。

四式中型履帶本身是一款不錯的運輸車輛,具備搭載較大口徑火炮的能力,和同時期歐洲的半履帶車差不多,不過數量依然很少。

Na-TO的戰鬥室位於底盤後部,為敞開式,動力艙在前部,好在中部的駕駛室為全封閉式的,具有一定的裝甲保護,駕駛員多少可以安心一點。

搭載的武器為一門五式75毫米戰車炮,該炮原本是由四式75毫米高射炮改裝而來的,在反裝甲作戰上性能相對更好,它同時也被安裝在四式中戰車上。根據一些文章的說法,它發射穿甲彈時能達到850米每秒的初速度,在1000米距離上能擊穿75毫米鋼裝甲,但是日本陸上自衛隊幹部學校戰史教官室的資料顯示,該炮能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100毫米厚鋼板,這可能是玩的文字遊戲,因為鋼裝甲和鋼板是兩回事,而且就算是鋼板也有很多種不同的型號。

不管如何,該炮確實賦予了Na-TO更為可靠的反坦克能力,至少在500米距離上有更大的機率擊穿M4謝爾曼。至於輔助武器則沒有標配,可能需要士兵用自帶輕武器射擊。

位於車體前部的動力艙內,安裝一臺150馬力的柴油機,能讓車輛以最大40千米的時速前進。全車裝甲很弱,敞開式的戰鬥部四周只有半身高的鉚接鋼裝甲保護,火炮正面安裝一面炮盾,能對炮組提供有限的保護,車體其餘部分的裝甲厚度均不超過12毫米,只能抵禦輕武器和炮彈破片。

該車的設計工作在1945年早些時候完成,日軍在看到它的報告後很滿意,決定在1945年生產200輛,用於本土守衛,抵擋盟軍可能發起的登陸戰。

但是日軍的這一想法沒有實現,盟軍沒有發起登陸作戰,反倒是不斷地大轟炸將Na-TO的生產工作嚴重滯後,在戰爭結束前之生產了2輛樣車,並且尚未完成全部的測試工作。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日本研製Na-TO符合發展形勢,同時期歐洲也出現了大量的輕裝甲載具,只不過日本國內的資源實在是太匱乏了,哪怕是集全民之力也難以維持,如Na-TO這樣相對簡易的車輛都沒有進入量產,可見當時日本國力枯竭的程度。

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Na-TO重約15噸,長5.8米,寬2.4米,高2.75米,車組多達7人,或許是因為駕駛室與戰鬥室分隔的原因。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大口逕自行反坦克炮的先驅
    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是二戰德國早期開發的大口徑裝備,雖然威力巨大,但本身並不成熟,在試生產了2輛之後就放棄了,它們的一些設計經驗則用於後期的相關設備身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算是開山鼻祖了。,早在1935年左右,元首就提出了研製自行火炮的想法,在1939年9月,使用現成裝甲底盤搭載105或者128毫米口徑火炮的坦克殲擊車思路就已經提出,當時二戰才剛剛爆發幾天。
  • 跛腳的獵手,從試製一式到試製五式,淺談二戰時炮戰車發展變遷史
    這種彈藥配置在隨後的「諾門坎衝突」中,給日本裝甲部隊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在「諾門坎衝突」中,蘇聯裝甲部隊使用的主要是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坦克,這些蘇制坦克的主炮口徑雖然不大,但都是長身管的反坦克炮,並且搭配有專門的反坦克彈藥,給當時日本的裝甲部隊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傷。
  • 神教的最後吟唱,蘇聯268自行反坦克炮,被自己尷尬到了的裝備
    二戰後期,蘇軍總結大戰經驗,對裝備152毫米榴彈炮的SU-152自行反坦克炮非常滿意,不過SU-152的底盤畢竟有點過時,蘇聯計劃研製新一代大口逕自行火炮,以便於在未來幾年中逐步替換老舊裝備。
  • Pak40反坦克炮,德國人難得的理智,將歐洲撿破爛精神發揚到極致
    關於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戰爆發前夕,當時的萊茵金屬公司就研製過一款40.8倍口徑比的75毫米反坦克炮用於研究,該炮可以在500米的距離上面擊穿64毫米的勻質鋼裝甲。
  • 二戰日本專造「自殺式」反坦克武器
    ,步兵手中的反坦克槍和小口徑反坦克炮越來越力不從心。,用尖刺抵住坦克裝甲防止打滑。日軍躲在戰壕中攻擊坦克底部裝甲(感謝圖片作者)不過,這種武器問世時已經是1945年了,少部分運到南洋戰場,大部分留在日本本土
  • 有史以來壓力最大的武器,二戰德國SPG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在二戰時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機動重火力支援武器,德國最早意識到這類裝備在戰鬥中發揮的作用,二戰初期就積極研發,除了野牛系列自行火炮等著名的型號外,德國當時還有一款十分小眾的SPG自行火炮。,它們那不足10毫米厚的裝甲不僅難以抵禦反坦克武器的攻擊,而且戰術運用也有很大的缺陷。
  • 東方斐迪南:曾經世界最強反坦克炮,如今被飛彈取代
    國產PTZ-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滑膛炮,一度是世界最強大的反坦克武器。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地球上沒有任何一種主戰坦克能經受得起這種大威力反坦克炮的轟擊。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50公裡每小時,正面裝甲12毫米,裝備一款94式37毫米36.5倍徑坦克和兩挺7.7毫米機槍,其車組人員共計3人,無論在車組人員配置上,還是坦克性能上在當時世界上當屬於一流,只是後來日本對坦克研製計劃漸漸跑偏等於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 二戰日本專造「自殺式」反坦克武器|輕武專欄
    )早期,反坦克作戰主要是依靠高速彈丸實現穿甲,但隨著坦克裝甲越來越厚,步兵手中的反坦克槍和小口徑反坦克炮越來越力不從心。此時,瑞士人莫哈普在1930年代研究出錐形空心裝藥形成金屬射流的破甲技術。▲也有日本人躲在戰壕中攻擊坦克底部裝甲(感謝圖片原作者)不過,這種武器問世時已經是1945年了,少部分運到南洋戰場,大部分留在日本本土
  • 武士的戰甲,差強人意的裝甲車輛,二戰期間日本97式系列中型坦克
    長久以來,大部分人對二戰時日軍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印象都比較模糊,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坦克,大部分的第一印象就是「小豆丁」。確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日軍裝甲部隊的坦克體積都比較小,和同時期歐美的坦克比起來屬於「袖珍」水平。
  • 二戰德軍最厲害的反坦克武器:並不是88大炮,而是士兵的肉體!
    二戰德軍步兵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是專用的牽引式反坦克加農炮,以及自行突擊炮,其次是士兵的肉體。從二戰時期的配置來看,一個德國步兵師通常會部署一個反坦克炮兵營,由師部直轄的反坦克營,以加強反裝甲力量。1940年5月前叫做「反坦克營」,此後改稱為「坦克殲擊營」。
  • T18自行榴彈炮,美國二戰前早期自行火炮嘗試
    1935年,美國開始列裝M2輕型坦克,不久後以該坦克底盤為基礎嘗試建造自行火炮的想法開始實施,首先嘗試在M2A1底盤基礎上安裝一門47毫米炮,此時的自行火炮似乎往坦克殲擊車方向發展
  • 二戰後期日本最後掙扎量產重型百式100噸坦克計劃日本的終極武器
    說到二戰時期各國的重型坦克計劃,日本對於重型坦克研究卻是起步時間最快研製出來坦克最不倫不類的國家,這間接導致後來日本坦克性能落後,但日本最終把落後的產物魔改成了一輛黑科技。日本最初的重型坦克開始研製日期是1925年,第一款重型坦克91式坦克經過五年的研究拼裝終於研發成功,91式坦克成為日本歷史上誕生的第一輛重型坦克,但日本稱之為重型坦克,但其實連後來輕型坦克都比不上,其外形仿造蘇聯T28坦克採用多炮塔設計,其正面最厚裝甲才20毫米唯一亮眼之處在於該型坦克主炮採用的是70毫米18倍徑火炮,採用類似於步兵炮改裝而來的坦克炮,雖然說不是真正意義上坦克炮,但口徑達到70毫米18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終末,未能起到大用的三式中戰車和四式中戰車
    不過日本陸軍在1943年分析了蘇德戰場上的各型坦克設計後,對於「四式」戰車的要求做了變更,要求為其配置一門57毫米長倍徑戰車炮,重量也上升到25噸,並且要有75毫米的正面裝甲和
  • 我軍這型100毫米反坦克炮威力遠超國外105炮,為何最終命運悽慘
    【軍武次位面】作者:皮島總兵中國當今的坦克炮和輪式突擊車的火炮無非就是125毫米滑膛炮和105毫米線膛炮兩種,但是事實上在這兩門裝甲兵的主力火炮之前,中國還研製了一種120毫米的高膛壓滑膛炮和一中100毫米口徑滑膛炮,前者使用在被譽為東方費迪南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上面,後者被使用在
  • 脫胎於88毫米高炮的88毫米反坦克炮,德國陸軍又一著名反坦克利器
    在早期的西歐戰場上德國陸軍用的還是Pak-35/36型37毫米這種敲門磚,陸軍也知道這種口徑的反坦克炮肯定不夠用,所以也在研製口徑更大的反坦克炮,於1940年服役Pak-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和早1941年服役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但是看到空軍用的88炮這麼好用,陸軍心裡也痒痒的想要,在1941年6月中旬,希特勒下令研製一種能夠在1000 米距離擊穿 30°傾角160毫米厚裝甲板的火炮,新型火炮的口徑被定為
  • 凱迪拉克的M24霞飛,裝甲能被機槍擊穿,卻是二戰最優秀的輕坦
    一場戰鬥下來,儘管成功逼退了德軍坦克兵,美軍也被打殘了近兩個滿編坦克連。當時,美軍主要裝備的是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M3/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這三款坦克反而像是一戰的產物:M3"格蘭特·李"擁有1門射界極其狹窄的75毫米榴彈炮,主炮卻是裝在小炮塔上方的37毫米反坦克炮。M3/M5"斯圖亞特"的武器裝備都相當孱弱:1門3毫米"小水管"外加5挺用作補充的機槍。
  • 再也不是豆戰車了 二戰後日本第一代國產坦克
    61式坦克戰後初期,日本陸上自衛隊的裝甲力量主要由美國提供的M24、M41和M4A3坦克組成,這些坦克的性能都已經比較落後,為了替換這些老舊的坦克,提高日本陸自的作戰能力,日本開始尋求研製國產坦克。而日本研製的第一代國產坦克就是今天要介紹的61式坦克。
  • 二戰性能最優秀的輕型坦克,攜帶75毫米坦克炮的M24輕型坦克
    當時英國陸軍對美國所提供的武器意見頗多,而有關於M3/M5輕型坦克的意見則普遍集中在了火力方面,英國陸軍的諸多裝甲兵都抱怨這種坦克配備的37毫米坦克炮威力太小,應配備75毫米口徑的坦克炮,同時還提到M3/M5輕型坦剋薄弱的裝甲應該被加強。美軍的評估團隊將英軍的意見帶回了美國,美國陸軍則打算按照英軍的意見對下一代輕型坦克做出修改。
  • Pak系列88毫米反坦克炮,「敲門磚」到「t-34開罐器」的華麗轉變
    在德軍的武器庫中有這麼一件武器,在1000米的距離上可以從容應對當時所有美英蘇等國的坦克,在蘇軍的記載中這種武器從後部400米的距離上甚至可以將t-34坦克打解體,炮塔被掀飛到了5米外,發動機更是散落在了距離坦克15米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