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也搞神風特攻?二戰日本專造「自殺式」反坦克武器|輕武專欄

2021-02-13 軍武次位面


輕武專欄是軍武打造的單兵武器類欄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

熟知二戰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歐洲戰場上被虎式狂虐且有著「朗森打火機」外號的「謝爾曼」坦克,到了太平洋戰場突然就變得無敵起來,正所謂山中無「老虎」,「饅頭」稱大王,這款30餘噸的中坦竟一度將日軍打得哭爹喊娘。

▲「謝爾曼」馱著一輛被繳獲的日軍輕戰車

這恐怕是對「豆」坦克最大羞辱吧

而日本由於長期不重視反坦克作戰,武器庫中的反坦克武器可謂寥寥無幾,導致戰爭後期不得已緊急搞出一些五花八門的「自殺式」反坦克武器。今天軍武菌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日本人可沒少研究怎麼打坦克

其中的一種,就是被譽為「反坦克竹竿」的刺雷了。這種武器頗具「神風」風格,一根長長的竹竿盡頭有一個三角圓錐形戰鬥部,底部有三根長刺。至於為什麼設計成這個形狀,還要從破甲的原理說起。

▲遊戲真實再現了這種「陸上神風」

(人力助推「鐵拳

早期,反坦克作戰主要是依靠高速彈丸實現穿甲,但隨著坦克裝甲越來越厚,步兵手中的反坦克槍和小口徑反坦克炮越來越力不從心。此時,瑞士人莫哈普在1930年代研究出錐形空心裝藥形成金屬射流的破甲技術。從此,反坦克武器再也不必依賴初速來穿甲了,也給在反坦克武器方面近乎一片空白的日本帶來了福音。

▲錐形空心裝藥破甲原理

被蘇軍在諾門坎教訓了一通的日本陸軍,根據錐形空心裝藥破甲原理開發了三式反坦克手榴彈,這種手榴彈外形就像是一枚迫擊炮彈,後部有一圈繩子方便士兵甩投,但由於重量原因,士兵很難投遠,因此並沒有大批量裝備。

▲三式反坦克手榴彈

隨著美軍步步緊逼,急病亂投醫的日軍又想起了三式反坦克手榴彈,既然投不遠,那就不投了!在尾部安裝一個長竹竿,拿去捅美國人的坦克好了!這種方案經過改進,一代陸上特攻兵器「刺雷」就誕生了。

▲電影《登陸之日》中日軍的反坦克手段

刺雷長約2.21米,戰鬥部在三式反坦克手榴彈基礎上縮短了長度,增加了裝藥,頭部裝有三根尖刺,錐形罩直徑90毫米、其設計破甲深度為150毫米。

▲手持刺雷的日軍

作戰時,日軍敢死隊一般藏於暗處,等盟軍坦克經過時,立刻拔下保險銷,像拼刺刀一樣衝向坦克,用尖刺抵住坦克裝甲防止打滑。

▲刺雷主要用於攻擊裝甲較薄的坦克側面

(虎式:啥?打謝爾曼還要打側面?)

同時由於保險銷解脫竹竿會繼續前進,帶著擊針擊打雷管,引爆炸藥炸毀坦克。當然,這麼近的距離,敢死隊員自然也會「如願以償」。

▲也有日本人躲在戰壕中攻擊坦克底部裝甲

(感謝圖片原作者)

不過,這種武器問世時已經是1945年了,少部分運到南洋戰場,大部分留在日本本土,最終因日本的投降而被銷毀。

▲這種竹竿雷還有水下版本

專門用來對付美軍兩棲車輛與登陸艇

有趣的是,美軍坦克倒是沒嘗到刺雷的滋味,法國坦克卻倒黴了,越南遊擊隊把當年日軍遺留下來的刺雷用在了抗法戰爭中,多次使用這種刺雷給法軍坦克造成損失。

▲越南河內軍事博物館中的敢死隊員雕像

第二種就是日本的70毫米火箭筒,這種火箭筒的來歷比較曲折,1942年11月,美軍將剛剛研製的巴祖卡火箭筒提供給英軍用於北非戰場,給德軍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巴祖卡是單兵武器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德軍基於巴祖卡研製出了RPzB 43型反坦克火箭筒,這種火箭筒和其改進型RPzB 54性能優良、威力巨大,破甲能力達200毫米,東打T-34,西擊「謝爾曼」,深受德軍士兵的歡迎。

▲RPzB 43坦克殺手

(拆掉防盾後要帶上面具防止燒傷)

而此時,日本正在為如何對付美軍坦克而頭疼,得知德軍擁有了「坦克殺手」後,就通過外交途徑請求德國進行技術支援。1943年,往返於德國與日本之間的「柳輸送」(潛艇運輸)給日本帶來了寶貴的先進武器資料,其中就包括RPzB 43火箭筒及其圖紙,日本人如獲至寶,馬上開始仿製。

▲執行「柳輸送」任務的日軍潛艇

能夠生產火炮的日本,生產發射筒這個鐵筒子自然容易,但在彈藥上卻遇到了問題。美國化工技術打造的雙基發射藥非常優秀,燃燒快且穩定,能夠在火箭彈出筒前燃燒完,不至於燙傷射手,而德國要差一些,不得不加裝防盾來避免高溫燃氣燒傷射手。

▲採用橢圓防盾的RPzB54/2

日本人就更要命了,孱弱的化工水平生產出的推進藥柱推力不足,使用原來的尾翼穩定器彈形命中率又極低。此時陸軍高層質問了:「海軍冒險搞來的技術資料,陸軍卻仿製不出來?」

▲試製四式七釐噴進炮

第一陸軍研究所不得不放棄仿製火箭彈,而採用另一種方案,即加大藥柱尺寸,把彈體由流線形改為圓柱形,尾部設計一圈噴氣孔,使火箭彈自旋穩定,總算是解決了火箭彈的問題。但這種自旋穩定方式會導致射流發散,嚴重降低飛行速度和破甲深度。

▲中國的107火箭炮也採用了這種自旋穩定方案

定型的火箭筒被命名為「試製四式七釐噴進炮」,為適合日本人瘦小的身形,口徑由88毫米縮小到了70毫米,破甲能力也由「坦克殺手」的200毫米降低到了80毫米,直到戰爭結束,總計生產了3545具火箭筒和54000發火箭彈,但同樣因為日本投降而沒能派上用場。

▲噴進炮的400毫米放大版卻在太平洋戰場取得了戰果

後面的故事就更加傳奇了,這種反坦克火箭筒的技術資料在東北解放時被我軍獲得,仿製成了國產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部分仿自「超級巴祖卡」)。這款武器的出現,讓朝鮮的群山變成了美國坦克的「傷心之地」。

▲51式火箭筒

其中在古直木裡防禦戰中,志願軍使用51式火箭筒發射9發火箭彈,就取得了擊毀敵坦克6輛的戰績。

▲副班長汪明山一人就以5發火箭彈

擊毀敵坦克4輛,繳獲1輛

除了刺雷和反坦克火箭筒外,日本其它反坦克武器便乏善可陳了,如「99式吸附地雷」。它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鐵王八,圓柱形雷體四周有四個磁鐵,可以吸附在坦克裝甲上,也可將幾枚吸附在一起使用。

▲99式吸附地雷

「99式吸附地雷」並沒有採用錐形空心裝藥設計,炸藥也偏少,只有680克,破甲能力只有19毫米左右(打個鳥),它需要埋設在坦克通路上或者靠人力扔到坦克上。

▲日軍投擲99式吸附地雷

該雷採用擊針發火延期引信,延期時間約為8-10秒,這個時間按說足夠投擲手逃命,但由於其孱弱的破甲能力,日軍往往派遣敢死隊員攜帶地雷鑽入美國坦克底盤下來引爆擊穿薄弱的底部裝甲,當然,敢死隊員也是要去見天照大神的。


▲《登陸之日》中使用99式吸附地雷的場景

▲美軍一臉懵逼地看著這枚未爆的吸附雷

而日本反坦克無坐力炮的研製則更是困難重重,試製81毫米無坐力炮射程只有30米,試製105毫米無坐力炮人又扛不動,均未列裝。

▲試製81毫米(上)與試製105毫米(下)無後坐力炮

只有五式45毫米無後坐力炮性能尚可,但在其定型時日本已距離投降不遠,也就湮沒在了二戰歷史當中。

▲五式45毫米無後坐力炮

這些和「自殺」無異的反坦克武器,雖戰果寥寥,但卻讓世界再一次見識到了舊日本軍隊的喪心病狂。

事實證明,當時資源枯竭、技術實力又遠不如老牌西方強國的日本法西斯,已經是窮途末路。這些貌似勇敢的「玉碎」戰術和「特攻」兵器,也只是困獸猶鬥罷了,終究無法改變其走向滅亡的命運。

▼▼▼點擊下方小程序參與軍武福利領取

相關焦點

  • 步兵也搞神風特攻?二戰日本專造「自殺式」反坦克武器
    謝爾曼馱著一輛繳獲的日軍輕戰車,這恐怕是對「豆」坦克的最大羞辱吧而日本由於長期不重視反坦克作戰,武器庫中的反坦克武器可謂寥寥無幾,導致戰爭後期不得已緊急搞出一些五花八門的「自殺式」反坦克武器這種武器頗具「神風」風格,一根長長的竹竿盡頭有一個三角圓錐形戰鬥部,底部有三根長刺。至於為什麼設計成這個形狀,還要從破甲的原理說起。
  • 二戰日軍的變態的反坦克武器四式反戰車刺雷
    ,1943年初隨著德軍大量反坦克30式鐵拳火箭炮的服役,步兵單兵擊毀敵軍坦克成為了唾手可得的可能性。,所以美國和日本必須在太平洋上一決雌雄,隨著戰役的進展,日本作為島國資源短缺開始暴露無遺,這讓日本名知自己的坦克性能,已經落後於世界各國,但卻沒有及時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造成的結果就是本來在歐洲戰場淪為消耗品的謝爾曼坦克,在太平洋戰場上卻成為了真正意義上陸戰之王,而日本當時完全由能力,跟德國一樣造出反坦克單兵裝備進行防禦作戰,但最終日本卻搞出了一種不倫不類的東西,叫作四式反戰車刺雷。
  • 「神風」自殺式襲擊
    與人操魚雷一樣,「神風」特攻也是屬於自殺式襲擊的一種。 在二戰末期,許多美國土兵對日本這種瘋狂的自殺式襲擊感到不可思議與恐懼。這些自殺式襲擊的確也造成了比常規武器更大的殺傷力。
  • 「我們被誘騙去自殺」:一名原日本神風特攻隊員的自述
    他把在日本海軍當飛行員的經歷寫成了《神風特攻隊回憶錄》一書。60多年來,大館和夫(Kazuo Odachi)一直保守著一個秘密:他17歲時當上了神風飛行員,成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時的最後掙扎中,被派去執行自殺式任務的成千上萬名日本年輕人之一。
  • 二戰日本神風敢死隊的瘋狂行徑
    中途島失敗後,日本海軍在太平洋大勢已去,面對比自己強大數倍的美國海軍,日本航空艦隊指揮官西龍治郎炮製出了臭名昭著的「神風特別攻擊隊」。他提議讓特攻機撞美國軍艦「一機換一艦」,於是許多十六七歲青少年組成的自殺性質的敢死隊,成為了日本法西斯的炮灰。圖為一群被軍國主義洗腦的少年,臨死前面帶微笑。
  • 奇葩的反坦克武器:英國有粘性手雷,德國有磁性炸彈,日本靠竹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坦克作戰永遠是各國陸軍士兵頭疼的一件事。畢竟如果步兵們不能抵擋坦克的話,那麼他們自己就要被坦克打的四處潰逃了。為了解決反坦克的問題,各國軍隊除了開發各式反坦克炮和反坦克火箭筒之外,也開發了許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出來。這些反坦克武器不能說沒有用,但是相比於這些反坦克武器的實際作戰效果,它們給士兵們帶來的麻煩或許更多。
  • 二戰德軍最厲害的反坦克武器:並不是88大炮,而是士兵的肉體!
    二戰德軍步兵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是專用的牽引式反坦克加農炮,以及自行突擊炮,其次是士兵的肉體。從二戰時期的配置來看,一個德國步兵師通常會部署一個反坦克炮兵營,由師部直轄的反坦克營,以加強反裝甲力量。1940年5月前叫做「反坦克營」,此後改稱為「坦克殲擊營」。
  • 自殺軍隊日本神風特攻隊:用生命擊沉美國航母,為何無法扭轉戰局
    大部分人面對死亡,都無法淡定從容,即使是二戰身經百戰的士兵。對死亡的恐懼,刻在每一個人的基因中。但是在二戰時期,有這樣一支軍隊,卻完全克服了這種恐懼,成為二戰戰場上一支恐怖的殺人機器,這支軍隊讓美國損失慘重。它就是日本的神風特攻隊。
  • 聲名狼藉的神風特攻隊:隊員平均不足二十歲,被軍方強迫為國犧牲
    在二戰時期,日本也曾建立過一支平均年齡不足二十歲的年輕人敢死隊——神風特攻隊。經歷了二戰的美國海軍士兵對神風特攻隊一直心有餘悸,這些由十幾歲的日本少年所駕駛的戰機,往往像瘋子一樣撞上美軍的軍艦。對於美國人來說,這種大規模的自殺性攻擊簡直聞所未聞,所有人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日本神風特攻隊:孩子當炮灰,家長真的願意嗎?
    讓正在上學的大學生中斷學業,拿起槍炮上戰場,甚至組成敢死隊搞自殺式襲擊,這種瘋狂的行為只有在二戰末期的日本出現過。
  • 自殺攻擊來自水下:二戰日本人喪心病狂的「回天」魚雷特攻!
    文/滅霸他爸提到自殺式攻擊,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二戰期間臭名昭著的「神風特攻隊」,日本人當年為了扭轉太平洋戰場的敗局,鼓動飛行員駕駛飛機撞向美軍艦船,後來他們甚至專門研發一種起飛後起落架就脫落的「神風」自殺飛機,給美軍造成極大的心理恐慌。
  • 爆料:蔡英文歌頌「神風特攻隊」,憑弔轟炸重慶的日本中將!
    而前「藍委」邱毅爆料稱,蔡英文近日有「驚人之舉」,歌頌紀念「神風特攻隊」,並憑弔了曾策劃「重慶大轟炸」的日本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邱毅微博截圖「她在出訪之前又有驚人之舉,她在屏東縣車城鄉的溫泉公園內,放置了二戰期間零式戰鬥機的模型,並言明是當年臺灣年輕人參加神風特攻隊的戰機,並在碑文上憑弔大西瀧治郎的武士道精神。」
  • 日軍90式75毫米野炮,是如何成為二戰日軍的主力反坦克裝備的?
    90式75毫米野炮是二戰日軍使用較多的武器裝備,它原本是為步兵提供炮火打擊的輕便野炮,本身設計也沒有過人之處,但是在戰爭中卻逐步成為日軍反坦克的主力裝備,與它的設計初衷背道而馳,這又是怎麼回事呢?90式75毫米野炮一戰後日本從法國購買了少量的施耐德Mle1927型85毫米野炮,準備以它為基礎開發出新的75毫米野炮,也就是後來的90式75毫米野炮,替換老舊過時的38式;事實上兩者沒能實現替換,反倒是在二戰中共同存在。1930年完成了火炮設計,1932年進入軍中服役。
  • 他發明了神風特攻隊隊戰術,因殘暴被稱為修羅外道,後切腹自殺
    正文在二戰快結束的時候,日本的軍事物資接近枯竭,於是他們就想出了一種喪心病狂的戰術,那就是以「神風特攻隊」為主力的自殺式襲擊,無數不知情的日本青年被騙上戰場白白送死。而這一戰術的創建者,名叫大西瀧治郎。
  • 二戰日本九九式「海龜」反坦克手雷,號稱10名士兵換一輛坦克
    反坦克作戰在二戰結束前是日本軍隊一大心病,整個大戰期間都沒能獲得可靠的反坦克力量。話雖如此,但不能就此認為日本沒有在相關方面下功夫,只不過因為技術實力實在有限,拿出手的武器裝備很難有優秀產品,九九式反坦克手雷就是其中一款不靠譜的單兵反坦克武器。
  • 步兵也有大炮!PF98式120mm反坦克火箭
    PF98式120mm反坦克火箭是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步兵反坦克武器,用於攻擊坦克、裝甲車輛、自行火炮,殲滅和壓制暴露的有生力量及火器,摧毀敵野戰堅硬工事及火力點等。該武器於1999年12月20日出現在駐澳部隊輕武器裝備中,並於2000年8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駐港部隊武器展示會上展示。PF98的發射系統由發射筒和發射架組成,分為連用型和營用型兩種,發射筒壽命大於200發。
  • 瘋狂的日軍:神風特攻隊員死亡,新娘抱遺像結婚
    新郎死了,新娘卻堅持和他的遺像結婚——這不是煽情的知音故事,而是二戰日本的真實一幕。要知道二戰的日本國民有多瘋狂,看這個故事就足夠了。                                              藤田進入戰場,正值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一敗塗地,被逼用「神風特攻」垂死掙扎之時,而絕大多數炮灰就是藤田這樣的新入伍學生兵。第二年,也就是日本投降的1945年,藤田自願報名加入了神風特攻隊。
  • 死神之風——美國海軍艦艇與日本神風特攻隊的戰鬥①
    舉幾個例子,1943年5月29日,在太平洋最北端的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上,2400日本駐軍中有超過1000人進行了大規模自殺式攻擊。這其中有一部分陣亡,剩下的相當部分則放棄投降而選擇自殺。圖為1945年5月11日,一架神風特攻機及攜帶的炸彈同時擊中「邦克山」號航母的飛行甲板中部,造成了大火。不過「埃塞克斯」級良好的防護構型和訓練有素的損管措施保住了這艘航母儘管神風特攻的最終效果難稱理想,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導和噴氣發動機技術還不成熟的二戰時期,特別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神風特攻隊員和飛機實際上組成了一種當時還很少見的制導武器,人是制導部件,其他部分則在飛機上。
  • 此人是日軍大將,曾因戰敗被譏笑為日本的趙括,積極反對神風特攻
    二戰末期,一大批日本年輕人被軍國主義分子所蠱惑,駕駛著經過特殊改裝的零式戰機,按照「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要求,對美國艦艇編隊、登陸部隊及固定的集群目標實施自殺式襲擊,雖然成功摧毀了美軍大量的艦船,但這一條條鮮活的生命自此也成為了戰爭後期最後的炮灰,這支「日本敢死隊」就是二戰後期臭名昭著的
  • 神風特攻隊:日本法西斯泯滅人性的最後一搏,軍國主義的最後瘋狂
    2014年的時候,有一個日本團體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請願,要求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神風特攻隊成員的遺書和遺物等333件物品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而這種犧牲一人的生命換取全局的勝利的愚蠢想法與武士道的精神也極為吻合,當時很多的日本名人,包括政客、作家、藝人、演員等等紛紛報名加入神風特攻隊。剛開始,神風特攻隊取得了一個還算不錯的戰果,首次出戰就擊沉了美軍的兩艘輕型護航航母。神風飛機的命中率高達24%,遠遠超過普通的炸彈。在整個二戰期間,一共有47艘盟軍艦艇被神風特攻隊擊沉,300多艘被擊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