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腳的獵手,從試製一式到試製五式,淺談二戰時炮戰車發展變遷史

2021-01-18 書劍雜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當時的日本裝甲部隊戰鬥力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準。除了作戰人員本身的作戰素質和作戰經驗之外,也和當時日本裝甲部隊的裝備質量有很大的關係,從戰爭開始前到二戰結束,日本裝甲部隊都沒有大規模量產出一款能夠和盟軍裝甲部隊正面對抗的裝甲裝備。

二戰日本裝甲裝備並不強

除了傳統的坦克之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還研製,並為其裝甲部隊提供了數種自行火炮和炮戰車。在日本裝甲部隊的作戰規劃中,自行火炮是指搭載了大口徑支援火炮、使用敞開式戰鬥室、專門用來進行火力支援和炮兵作戰的車種。而炮戰車,則是在已有的坦克上換裝大口徑火炮,專門用來獵殺對手坦克等裝甲車輛的反坦克車種。

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是敞開式戰鬥室

日本炮戰車的誕生和發展與「諾門坎衝突」有很大的關係,在「諾門坎衝突」發生之前,日本坦克的設計思想受英國和法國影響較大,認為坦克應該是步兵的支援火器,主要任務是配合步兵攻佔敵方陣地,而不是和對方的坦克部隊進行對抗。

日本的89式中型坦克

在這種設計思想的指導下,當時日本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主炮口徑大多偏小,主要用來壓制敵方的機槍陣地和摧毀土木工事。不僅火炮的穿深不足,也沒有配發高性能的穿甲彈種。這種彈藥配置在隨後的「諾門坎衝突」中,給日本裝甲部隊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在「諾門坎衝突」中,蘇聯裝甲部隊使用的主要是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6坦克,這些蘇制坦克的主炮口徑雖然不大,但都是長身管的反坦克炮,並且搭配有專門的反坦克彈藥,給當時日本的裝甲部隊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傷。

諾門坎衝突中蘇軍的BT系列快速坦克

因此,在「諾門坎衝突」結束後不久,當時日本的相關部門即召開了緊急會議,不僅針對「諾門坎衝突」的失敗進行了檢討,還針對日本裝甲部隊在實戰中暴露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在這些改進措施中,就包含了專門研製用來執行反裝甲作戰的炮戰車。

一式炮戰車(1式75毫米自行火炮)——被錯歸入炮戰車的自行火炮

出於嚴謹性的考慮,筆者詳細查了網上目前關於一式炮戰車的資料,發現大部分資料要麼本身有漏洞,要麼圖文不符。實際上,二戰期間日本只有「試製一式炮戰車」,並沒有「一式炮戰車」這種說法。

試製一式炮戰車

為了讓讀者對二戰時日軍炮戰車有更準確的了解,因此將一式炮戰車(1式自行火炮)單獨拿出來先說明一下。因為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本身具備一定的反裝甲作戰能力,所以部分資料就將1式75毫米自行火炮當做一式炮戰車歸入日本二戰炮戰車行列,其實這是非常不嚴謹的。

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是二戰日本列裝的第一款自行火炮,採用敞開式炮塔設計。而在日本對於炮戰車的定義中,炮戰車需要和坦克一樣採用全封閉的炮塔設計,以此保護坦克成員免受對方坦克的火力殺傷,採用敞開式戰鬥室設計的1式75毫米自行火炮顯然不滿足這個要求。

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是敞開式戰鬥室設計

此外,雖然1式自行火炮能夠使用95式破甲彈執行反裝甲任務,但1式75毫米自行火炮從日常訓練到實際作戰時所使用的的主流彈種卻是90式75毫米普通彈和94式75毫米榴彈。所以,將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歸入炮戰車的行列是錯誤的,反裝甲作戰並不是其主要任務,日軍在實際中還是將其作為自行火炮使用。

從試製一式炮戰車到二式炮戰車——二戰日本第一種正式炮戰車出現

試製一式炮戰車是二式炮戰車的前身,當時的日立製作所和三菱重工分別建造出了一輛樣車參與日本軍方的測試。日立製作所使用的是97式中型坦克的底盤,而三菱重工使用的則是一式中型坦克的底盤。此外,日立製作所樣車所使用的75毫米火炮,也與後面的正式量產型號所使用的火炮也不同。

日立製作所研製的樣車

日本軍方在經過測試後發現,97式中型坦克的底盤性能已經不足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於是決定使用一式中型坦克的底盤作為新式炮戰車的底盤。不過,出於對日立製作所新型炮塔性能的欣賞,日本軍方將新式炮戰車的炮塔生產交給了日立製作所,最終形成了新式炮戰車的炮塔由日立製作所負責,而車體則由三菱重工負責的局面。

日立製作所的焊接式炮塔

日立製作所設計的新炮塔是一款大型焊接炮塔,在此之前,日本裝甲部隊坦克的炮塔大多是鉚接構造。鉚接構造的炮塔不僅對炮彈、爆炸物爆炸衝擊的承受能力較弱,而且在遭到攻擊時炮塔上的鉚釘還容易四處飛濺殺傷車組成員,因此後期鉚接炮塔逐漸被焊接炮塔代替了。

最終定型的二式炮戰車

新式炮戰車在定型後最終被稱為二式炮戰車,採用了一門99式75毫米火炮。這門火炮除了能夠使用常規的榴彈和高爆彈外,還能夠使用穿甲彈和破甲彈。使用穿甲彈時,在100米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50毫米,使用破甲彈時,破甲厚度根據著彈角度的不同,在75毫米-100毫米之間波動。

被美軍繳獲的二式炮戰車

二式炮戰車的總產量較少,截止到1944年時,才總共生產了30輛,全部配屬給了日本本土的戰車部隊。在二戰結束後,因為性能過於落後,美軍將繳獲的二式炮戰車全部原地拆解,並沒有運回美國本土再進行詳細的測試。

三式炮戰車——由1式75毫米自行火炮改進而來的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三式炮戰車和二式炮戰車本身並沒有什麼關係,二式炮戰車使用的是一式中型坦克的底盤,而三式炮戰車使用的則是97式中型坦克的底盤。上文有提到,日本裝備的1式75毫米自行火炮能夠使用95式破甲彈執行反裝甲任務。因此日本軍方就決定以1式75毫米自行火炮為基礎,改裝出一款全新的炮戰車,這也就是後來的三式炮戰車。

1式75毫米自行火炮

三式炮戰車主要結構和1式75毫米自行火炮基本相同,火炮同樣使用的是90式75毫米榴彈炮。只不過為了增強對車組成員的保護能力,三式炮戰車使用了全封閉式的炮塔來取代原來1式75毫米自行火炮上的敞開式戰鬥室。

三式炮戰車的炮塔前部有觀察窗

三式炮戰車主要由三菱重工負責生產,因為當時1式75毫米自行火炮生產任務優先度較高,因此三式炮戰車直到戰爭結束前也才生產了幾輛而已,更不用說投入實戰了。出於對三式炮戰車性能的好奇,部分三式炮戰車曾被運回美國本土進行測試,但是測試數據不詳。

試製五式炮戰車——未能誕生的末日兵器

試製五式炮戰車是日本在二戰期間研製的最後一款炮戰車,不過該車在實車生產出來前,日本就已經戰敗投降,因此試製五式炮戰車並沒有實車,只有少量圖紙和模型存世。

試製五式炮戰車

試製五式炮戰車使用的是當時日本正在同步推進的五式中戰車底盤,採用固定式、全封閉戰鬥室設計,正面為70度傾斜角布置的75毫米裝甲,側面為50毫米的垂直裝甲。

試製五式炮戰車最大的亮點是其105毫米戰車炮,使用配屬的二式穿甲榴彈,能夠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垂直布設的160毫米均質裝甲,能夠從正面擊穿當時美軍在太平洋戰區部署的大部分坦克前裝甲。

配屬的105毫米戰車炮

除了傾斜前裝甲甲板這種型號外,試製五式炮戰車還有一款直接使用五式中戰車底盤的版本。該版本在原來布置70度傾斜甲板的位置上保留了五式中戰車的37毫米副炮,戰鬥室仍然是全封閉固定式,外形上和二戰德國的「獵虎」坦克殲擊車十分相似。

試製五式炮戰車的另一種方案

不過此時的日本本土已經遭到了嚴密封鎖,不僅嚴重缺乏鋼材等生產原料,而且大部分軍工廠都在美軍空襲中遭到嚴重破壞。即使日本沒有投降,當時的日本也很難生產出試製五式炮戰車的實車了。

結語——糾紛之下崎嶇的炮戰車發展之路

嚴格地說,隨著二戰中後期日本逐漸認識到裝甲作戰的重要性,日本開始在火炮和底盤等方面開始加大投入,以期能夠彌補自己在裝甲研發領域的不足。

但是此時的日本不僅原材料和技術缺乏,而且日本海陸軍、日本炮兵部隊和日本裝甲部隊之間的糾紛嚴重。不僅日本海軍單獨為日本海軍陸戰隊研發了好幾款裝甲車輛,日本炮兵部隊也以會影響自己戰鬥力為理由,拒絕向日本裝甲部隊提供性能更好的火炮。

試製五式炮戰車本身技術難度也太大

在各種因素的限制之下,二戰日本的炮戰車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其發展之路是崎嶇不平的,日本裝甲部隊最終只能夠在有限的幾項選擇中進行反覆優化,自然沒能在二戰結束前拿出一款性能先進的炮戰車來。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計劃用於本土決戰的反裝甲武器
    整個二戰時期,日本都缺乏可靠的自行式反坦克武器,儘管日本一直在努力的設計新型號武器,但前線的反饋總是讓日軍不安,盟軍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仍然是難以應付的目標,在二戰中後期,日本開始研製多種更具威力的反坦克武器,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Na-TO就是其中一款
  • 二戰日本專造「自殺式」反坦克武器
    試製四式七釐噴進炮第一陸軍研究所不得不放棄仿製火箭彈,而採用另一種方案,即加大藥柱尺寸,把彈體由流線形改為圓柱形,尾部設計一圈噴氣孔而日本反坦克無坐力炮的研製則更是困難重重,試製81毫米無坐力炮射程只有30米,試製105毫米無坐力炮人又扛不動,均未列裝。
  • 二戰裝備講堂之八九式中戰車,日本第一款國產坦克!
    歡迎來到【有觀點大歷史】為你帶來的【二戰裝備講堂】,本期的主角是日本八九式中型坦克。試製一號戰車先來說說這款坦克的背景,關於它,還得說到一戰,在看到坦克在戰鬥中的威力後,同為協約國,日本決定向英法引進坦克,拉過去做研究,1925年,日本開啟坦克國產化進程,1927年,試製一號戰車出爐,其實啊,這款坦克的性能在當時並不差
  • 二戰日本專造「自殺式」反坦克武器|輕武專欄
    ▲試製四式七釐噴進炮第一陸軍研究所不得不放棄仿製火箭彈,而採用另一種方案,即加大藥柱尺寸,把彈體由流線形改為圓柱形,尾部設計一圈噴氣孔,使火箭彈自旋穩定,總算是解決了火箭彈的問題▲中國的107火箭炮也採用了這種自旋穩定方案定型的火箭筒被命名為「試製四式七釐噴進炮」,為適合日本人瘦小的身形,口徑由88毫米縮小到了70毫米,破甲能力也由「坦克殺手」的200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坦克,給人印象較為深刻,性能最好的坦克型號無非就是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坦克這兩款了,日本的95式輕型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於1934年生產,是日本輕戰車中品質、性能最好的一款,九五式輕戰車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並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可以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可設計製造的,在1934年時期95式輕型坦克的最高時速就能達到
  • 這四道菜幫您試製驗證完畢!它們配方準、毛利高,上桌便被洗劫一空!
    鄧建華(現任北京宴時尚電影主題餐廳廚師長)試製體驗:這道菜品的配方非常準確,但製作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榨菠菜汁時清水不能加得太多,否則炒制時菠菜蓉會製作過程中有四點需要注意:一是每斤扇貝肉最多加二三十克蔥姜水即可,否則蒸製後白菜出水、滲入餡裡,不易成型;二是白菜焯水後一定要用毛巾吸乾水分,否則餡料沾不上去、葉肉易分離;三是收邊包緊後,最好用牙籤在白菜葉上扎幾個小孔,有利於蒸製時排出熱氣;四是可以將千層白菜改刀成菱形塊、長方塊,擺盤更美觀,但是三角塊最實用,其他改刀手法會浪費許多邊角料。
  • 戰敗前的日本中型坦克,苦心研發的三式、四式中戰車性能如何?
    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日本的坦克發展到是進入了一個躍進階段,先後研發了三式中戰車和四式中戰車,屬於日本所謂的"決戰兵器",那麼這兩種坦克到底性能如何呢? 一、三式中戰車 1943年後的太平洋戰場對於日本而言就倆字——絕望。美軍在太平洋上投入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多,幾乎在每一次島嶼爭奪戰裡,都是以日軍伏屍滿地為告終。
  • 中冶京誠(湘重)完成1300t棒材冷剪首臺試製
    中冶京誠(湘重)完成1300t棒材冷剪首臺試製 2020-12-21 14:40:00
  • 陶瓷藝術設計家張守智逝世 曾參與「建國瓷」設計及試製
    陶瓷藝術設計家張守智逝世 曾參與「建國瓷」設計及試製 2020-05-28 14:30:59曾任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顧問、歷屆中國陶瓷創新設計評委、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委、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中國工藝美術館藝術委員會委員、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評估委員會委員、北京國中陶瓷藝術館館長、中國南京高淳國瓷小鎮名譽鎮長。
  • 虹口區首輛流動餐車今天開始試運營啦!近百種「熱騰騰」的現制早餐...
    虹口區首輛流動餐車今天開始試運營啦!近百種「熱騰騰」的現制早餐拿了就走!虹口將繼續加強制度供給,完善政策規範,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與發展環境,更好滿足多層次、個性化、高品質的民生需求,扎紮實實把早餐工程這件民生實事辦成辦好。 區領導現場觀看了早餐製作,體驗自助取餐。
  • 阿特拉斯·科普柯專業租賃部推出全新變壓吸附式制氮機
    2020年12月,阿特拉斯·科普柯專業租賃部正式推出全新NGP 1000變壓吸附式制氮機,先進的現場制氮設備為各行各業的用戶帶來靈活高效的臨時氮氣解決方案。搭配「無油機」- 「王炸」組合由於空壓機壓縮的空氣裡含有很多雜質,比如水,粉塵,油,顆粒物等等,這些空氣一旦進入到制氮機設備中,會影響氮氣的純淨度,因此,制氮機需要的真正原料是乾燥無油的壓縮空氣。全新NGP 1000變壓吸附式制氮機搭配阿特拉斯·科普柯專業租賃部獨有的移動無油壓縮機使用,能夠提供持續不斷潔淨無油的高品質氮氣,消除您對氮氣品質的後顧之憂。
  • 進展|1.3 GHz 9-cell高品質因數(Q值)超導腔創新研發及小批量試製...
    12月17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組織召開了「1.3 GHz 9-cell高品質因數(Q值)超導腔創新研發及小批量試製」成果鑑定會。潘衛民作項目報告專家組認為:高能所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1.3 GHz 9-cell超導腔的中溫退火工藝和小批量(六隻)超導腔的試製。
  • 北魏均田制研究史(上篇)
    唐人杜佑在《通典》卷一《食貨一·田制上》北魏均田制前記述三事:太武帝朝景穆太子監國時畿內課田之制,孝文帝太和元年受田之制,李安世均田疏。若說佔田制對均田制的出現發生過作用,恐怕只是在北魏統治者制定政策時作為其參考而已,與中原地區曾推行過佔田制並無多大關係。何茲全基本上承襲了王仲犖的看法,認為:「北魏初期,政府曾經在京城附近實行過計口授田,均田制就是在這一基礎上推廣、改進並發展起來的。另外,中國古老的一夫受田百畝的井田制以及西晉佔田制,都給了均田制以經驗借鑑。」
  • 野戰尖兵:淺談二戰德軍步兵師編制的中期發展
    《二戰初期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本文接這篇文章,繼續講解二戰德軍中後期的步兵師編制影響二戰德軍中後期編制的原因包括兵源的數量、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戰爭的失利,戰爭的失利主要指前線慘敗導致損兵折將、武器丟失或者損耗嚴重等。
  • 基於AR技術的眼鏡3D虛擬試戴,眼鏡選款新方法
    中國人自己製造眼鏡是從清朝初年開始的,隨著個體手工業的發展,眼鏡用料由天然晶石發展到使用玻璃後,眼鏡的試用範圍則開始向民間推廣和擴大,製作技術也有新的發展。
  • 【二戰經典】前蘇聯PPS-43式7.62mm衝鋒鎗
    該槍從1943年開始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停產時為止,共約生產了100萬支,曾廣泛裝備於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家,波蘭、芬蘭、德國等國家也進行了仿製生產。目前,該槍已撤裝,但一些國家的邊防部隊和警察仍在使用。PPS-43衝鋒鎗很可能是前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的3種衝鋒鎗中最出色的一款,它最初是在列寧格勒被圍困的900天期間設計並生產的。
  • 二戰日本最後量產的中型坦克三式中戰車,為何沒能發揮任何作用?
    三式中戰車是二戰日本於1944年研發成功的一款坦克,它的目的是和盟軍的M4中型坦克相抗衡,為此坦克的火力得到很大的加強。它是二戰中日本量產的最後一型中型坦克,軍隊高層也對它寄予厚望,不過這樣一款坦克卻沒能在戰爭中發揮作用,這又是為什麼呢?
  • 二戰期間最強的中型坦克 淺析:豹式中型坦克
    這些坦克無一不是對當時的德國坦克有攻防的優勢。特別是T-34,在攻防速指標上全面碾壓德軍當時最新,最強的四號坦克。在面對蘇軍T-34,KV的時候,往往只能拉出機動並不靈活的88炮才能對付它們。使得德軍往往在戰術層面上受挫。德國迫切需要一種可以在攻防指標上可以碾壓T-34和KV系列的坦克。結果就是二戰中名氣最大的兩種坦克。其中一個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豹式中型坦克。
  • 跛腳巨熊:淺談蘇聯式航母的致命戰術缺陷
    從乾坤一擲的中途島海戰再到盪氣迴腸的雷伊泰灣海戰,航母帶給了軍迷們無數津津樂道的戰例。二戰結束之後,數量龐大的航母戰鬥群也成為了新霸主--美國海軍王冠上的鑽石。而他的對手蘇聯海軍在經過一系列爭論和內鬥之後,也終于于解體前夕擁有了自己的正規航母--庫茲涅佐夫號。  儘管兩國航母並沒有直接對抗過,但我們通過一些專業機構的分析和模擬便能看出其中的優劣與長短。
  • 職教中國|硬核解讀十四五關鍵詞「中國特色學徒制」
    未來發展有哪些趨勢?找專業、找學校、找企業、找工作,現代學徒制幫您化身快樂「打工人」。1月9日,《職教中國》播出第二集《鍛造大國工匠 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權威聲音為您硬核解讀。精彩觀點2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本質是培養實用性技術人才三對關鍵詞揭示了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內容:一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二是育人的雙主體,學徒的雙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