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腳巨熊:淺談蘇聯式航母的致命戰術缺陷

2020-12-25 網易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冷炮歷史】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 禁止隨意轉載



  自聯合艦隊奇襲珍珠港以來,航空母艦作為新興兵器已經替代戰列艦成為了新的海權象徵。從乾坤一擲的中途島海戰再到盪氣迴腸的雷伊泰灣海戰,航母帶給了軍迷們無數津津樂道的戰例。二戰結束之後,數量龐大的航母戰鬥群也成為了新霸主--美國海軍王冠上的鑽石。而他的對手蘇聯海軍在經過一系列爭論和內鬥之後,也終于于解體前夕擁有了自己的正規航母--庫茲涅佐夫號。

  儘管兩國航母並沒有直接對抗過,但我們通過一些專業機構的分析和模擬便能看出其中的優劣與長短。本文也旨在通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分析報告,簡介航母的常規戰術與作戰形式,並分析兩種航母在各種環境下的可動用兵力與打擊效率。由於不同時期艦載機聯隊的編成和戰術均有所不同,所以本文選用1991年的美蘇航母編成進行討論。


  美國海軍「林肯」號航母的戰鬥情報中心(CIC)

  作為人類目前能建造的最大的戰爭機器,龐大的航母並不僅僅像中途島海戰那樣負擔一波次打擊任務。而是要在前沿海域保證持續存在,為艦隊甚至是登陸部隊提供支援。

  其主要任務包括1. 戰場優勢:保護關鍵設施和部隊以及進入戰場進行作戰的能力;2.力量投射:打擊和摧毀主要敵方目標的能力,包括固定設施和機動戰場目標。3.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監視和偵察(C3ISR):具有收集,處理和傳播戰場狀態信息的能力,並能以比潛在對手更快的方式在協調行動中對這些信息採取行動。


  MIT報告中的兩種航母與艦載機聯隊

  MIT的這份分析報告中,列舉了兩種航母樣本:一種搭載有80架飛機的10萬噸大型航母以及搭載有40架飛機的中型航母。這兩種樣本剛好符合尼米茲級和庫茲涅佐夫級的艦載機聯隊編成。

  其中庫茲涅佐夫級根據公開資料,其艦載機聯隊大約擁有40架飛機,其中22~24架蘇-33艦載戰鬥機,以及其餘16架直升機。而尼米茲級的聯隊擁有80架飛機,包括56架打擊戰鬥機和26架支援飛機。具體型號上可以參考1991年1月21日,海灣戰爭中的美軍編制。包括部署在海灣的甘迺迪號航空母艦搭載了20架F-14戰鬥機、19架F/A-18戰鬥機、18架A-6E攻擊機還有5架EA-6B電子戰飛機、4架E-2C「鷹眼」預警機、8架S-3B「海王」反潛機、4架KA-6D加油機和6架SH-3H「海王」直升機。


  MIT報告中關於CAP陣位與可用戰鬥機數量的關係

  由圖中可以看出,1艘中型航母無法維持兩個CAP陣位

  對航母來說,首當其衝的任務就是艦隊防空。而航母的艦隊防空分為多種模式:1.戰鬥空中巡邏(CAP):派出部分艦載機在艦隊附近巡邏監視。2.甲板起飛攔截(DLI):由甲板上待命的戰鬥機臨時起飛進行升空攔截。儘管經過了近1個世紀的漫長發展,人類艦載雷達技術取得了空前的進步。

  但是由於地球曲率近乎絕對直線傳播的雷達波對於目標的探測距離會隨著高度降低而快速衰減,討厭的海面雜波也會干擾雷達回波,導致雷達難以精確跟蹤海面目標,甚至產生虛警。因此即使是先進的宙斯盾艦也難以去遠距離跟蹤超低空突防的飛彈和飛機,必須要有AN/SPQ-9B低空雷達的輔助。但這依然無法保證從數百公裡外發現低空目標。


  飛過喬治-華盛頓號航母的F-14戰鬥機編隊

  因此就需要航母戰鬥群進行戰鬥空中巡邏(CAP)。這一任務中航母需要放飛部分戰鬥機,在航母周邊海域進行警戒和監視,以便航母指揮官們能夠快速掌握和應對突然出現的空中與水面威脅。一般情況下,一個CAP陣位需要的飛機數量要視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一個CAP陣位只需要1~2架戰鬥機巡邏進行監視即可。

  但如果戰爭烈度升高,每個CAP陣位就需要再增加數架飛機進行補充,同時需要預警機升空進行管制。倘若爆發冷戰變熱級別的高烈度戰爭,那麼將至少需要20~25架戰鬥機進行CAP巡邏。一個80架飛機組成的戰鬥機聯隊,每天將必須動用100架次甚至更高的出勤率來保障艦隊的防空。


  3架F-14正準備從羅斯福號航母上彈射起飛

  這樣一來,庫茲涅佐夫級這類中型航母的弊端就顯露無疑。要執行其他監視與支援任務,必須要從艦載機聯隊中分出16架飛機。此時40機的聯隊就只剩下了24架可用,就算對其他功能進行削減,最多也只剩下28架可用。而飛行甲板只能容納其中的60~80%,也就是只有17~22架戰鬥機可以立即行動。

  因此,蘇聯航母在只維持1個CAP陣位的情況下,還能有3架戰鬥機用於甲板起飛截擊(DLI)或者打擊任務。但要在維持2個CAP陣位的情況下,飛機根本不夠用,還差3架才能完成兩個CAP陣位的任務。


  黑煙繚繞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除了艦載機聯隊數量較少以外,蘇聯航母糟糕的起飛重量和探測性能同樣制約著其CAP任務下的防空能力。美國海軍標準的艦隊防空任務(FD)的作戰半徑為150~200海裡(278~370公裡)。在這一模式下,F-14機隊可以監視並巡邏56000平方公裡的海面。而且在蒸汽彈射器的幫助下,F-14可謂是如虎添翼。可以滿載起飛,將CAP陣位一口氣推進到距離航母500海裡(926公裡)的位置。同時,艦隊的E-2「鷹眼」預警機也可以前沿部署在距離CAP陣位後方50公裡的位置。考慮到200公裡的「不死鳥」飛彈射程與400公裡E-2雷達探距,美國航母戰鬥群理論上可以跟蹤和攔截1000公裡左右的目標。

  相比之下,「庫茲涅佐夫」 號前起降點起飛重量只有26噸。蘇-33空重就接近20噸,只有6噸載荷留給武器和燃油。扣掉大約2噸的空對空武器載荷,只能攜帶4噸燃油,幾乎只能半油起飛。蘇-33滿油航程下大概擁有3500公裡的航程,半油起飛就只剩下1250公裡的航程。再考慮到飛行剖面與任務時間,對空截擊作戰半徑大約是航程的三分之一。因此,蘇-33的最大CAP陣位僅能前突至航母大約400~500公裡的位置,其控制範圍和美國航母可謂是天差地別。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蘇-33戰鬥機

  在甲板起飛截擊(DLI)模式下,蘇聯航母也同樣存在巨大的短板。該任務不僅需要機隊具備良好的快速反應能力。更因為時間緊迫,戰鬥機必須開啟加力進行超音速截擊,因此對油料浪費巨大。

  比如 F-14在DLI模式下,攜帶2枚「不死鳥」飛彈與兩枚「麻雀」飛彈,並裝上2個280加侖副油箱,攜帶了共計能飛行1312海裡的燃油。但由於超音速油耗較高,其實際作戰半徑也只有204海裡(377公裡),縮減到了近乎六分之一的程度。蘇-33在截擊時也同樣面臨這一問題。假設兩者油耗和飛行剖面類似,那麼蘇-33半油起飛情況下的DLI截擊半徑只有航程的五分之一~六分之一,僅僅剩下200公裡左右的作戰半徑。


  正在降落的美軍E-2C鷹眼預警機

  除此之外,DLI任務對艦隊的探測能力也要求極高。如果攔截以同樣條件進行超音速突防的F-14,那麼至少需要在408海裡(755公裡)外發現目標。如前文所述,美軍CAP陣位可以推進到近1000公裡外進行監視。但蘇聯航母卻完全不具備這一條件。卡-31預警直升機的探測距離只有300公裡,只能跟蹤大約20個目標。不論是作戰半徑還是雷達探測距離也都遠遠弱於美軍E-2預警機。

  MIT的報告中也對固定翼預警機和與預警直升機(V-22)進行了模擬和分析。結論是搜索同樣大的海面,E-2隻需要5架,直升機則需要9架,效率遠遠低於固定翼預警機。但蘇聯航母的裡也壓根沒有9架卡-31可供使用。當然,這還不是蘇聯人會面對的最糟的情況。如前文所述,如果要維持兩個CAP陣位的話,那麼蘇聯航母就根本沒有多餘的戰鬥機進行DLI攔截。


  為蘇式航母所倚重的卡-31預警直升機


  編隊飛行中的美軍超級大黃蜂戰鬥機

  除了艦隊防空任務以外,對陸打擊任務也同樣是航母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現代海權論的重要組成部分。MIT的報告也同樣詳盡分析了這一任務下,兩種航母的表現優劣。


  由圖中表格可以明確得知:執行同樣的打擊任務,尼米茲級大型航母只需要7天就可以完成任務,並貢獻差不多900架次的超高出勤率。而中型航母則需要整整48天才能完成任務,兩者相差了近7倍。即使在擁有雙航母戰鬥群的情況下,中型航母也需要11~16天才能完成第一階段打擊任務,依然遠不如單一航母的尼米茲級。在出擊架次上,更是與雙航母戰鬥群的尼米茲級差距巨大。


  美國海軍的兩大電子戰飛機E/A-6B與E/A-18G

  如果結合戰例,對艦載機聯隊的構成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蘇聯人在打擊方面差距更大,很難有能力去獨立進行打擊任務。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東戰爭與海灣戰爭中,北約與以色列空軍已經為世界展示了什麼叫做現代化的空中戰役。先藉助電子戰與反雷達戰力對敵軍進行防空壓制,癱瘓防空與指揮系統之後再藉助預警機掌握空情優勢。接著在敵國上空引導戰鬥機直接對起飛的敵機進行伏擊,從而殲滅敵軍,也就是著名的攻勢制空戰術(AOA)。因此尼米茲級上不僅配備了數量眾多的打擊戰鬥機,還有諸如EA-6B、EA-18G等專業電子戰飛機以進行防空壓制,以及E-2系列預警機。


  美國海軍的E-2鷹眼預警機

  反觀蘇聯航母,根本沒有用於防空壓制的電子戰飛機,更別說固定翼預警機了。由於蘇聯紅海軍缺乏戰力,我們不妨從2008年的俄格戰爭一窺蘇/俄軍的防空壓制能力。此役中,俄軍面對裝備S-200等老式防空蘇聯防空飛彈的喬治亞軍隊,表現得簡直堪稱慘不忍睹.電子戰直升機/飛機部隊不僅沒能成功壓制格軍防空,反而還被擊落1架寶貴的「逆火」轟炸機。其他部隊也因為缺乏夜戰能力和突防戰術單一,只能白天按照固定航線突入防空陣地,最終導致多架飛機被擊落.

  由此可見,蘇聯/俄羅斯在防空壓制戰力與理論的建設上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擁有多種電子戰飛機/直升機的空軍都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只有蘇-33的海軍了。因此,就算只考核戰役的第一步,蘇聯海軍都是不及格的。


  演習中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綜上所述,庫茲涅佐夫級的艦載機聯隊編成過於單一。由於缺乏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只能依託艦上的「天空哨兵」雷達進行遠程預警和作戰,在結構上遠遠不如裝備E-2預警機的美軍。在戰時也只能為友軍提供非常有限的防空支援,很難有多餘的兵力去執行對陸打擊與反艦任務。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蘇聯人還要給它裝上P-700「花崗巖」反艦飛彈了。擁有這種航母的軍隊也很難談得上具備遠洋力量投射能力,僅僅是解決有無問題的無奈之舉而已。如今,尼米茲級、福特級已經換上了新銳的F-35C,在未來的道路上漸行漸遠,而庫茲涅佐夫級則還掙扎在船臺上,充當著蘇聯帝國的最後一抹斜陽。

  歡迎關注網易號:冷炮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美海軍「宙斯盾戰鬥系統」誕生,前蘇聯「飽和攻擊」戰術被破解
    美國海軍和前蘇聯的紅海軍都曾是海上霸主,兩者經常在太平洋上交鋒。在海上,美國有著強大的航母作戰群,戰備精良,每個航母都配有多搜巡洋艦、核潛艇、驅逐艦等,讓蘇聯海軍常感到束手無策。前蘇聯海軍總司令提出了「飽和攻擊」戰術的思路。
  • 美國首次認可東風21D:中國裝備反艦彈道飛彈,航母致命威脅
    在冷戰期間,為了能夠對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進行威懾和遠程精確打擊,蘇聯建立了一整套飽和打擊體系,其中蘇聯軍方就特意研發了一款中近程反艦彈道飛彈系統,利用神話衛星偵察系統來確定航母的位置和坐標,然後發射反艦彈道飛彈直接對航母戰鬥群進行精確飽和打擊,以保證在航母戰鬥群發揮其作戰性能之前將其全部殲滅
  • 紅色泰坦、航母殺手!蘇聯海軍的巔峰絕唱——光榮級飛彈巡洋艦
    高層意識到蘇聯需要一支強大的水面艦隊才能在全球自如的展現意志,所以糾正了以往「飛彈、潛艇萬能論」的錯誤思想,為紅海軍的水面艦艇發展打開了大門。然而美蘇全球對抗卻日趨激烈,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蘇聯出動96艘艦艇逼退了美國3個航母戰鬥群和2個兩棲打擊編隊,終於報了當年古巴飛彈危機的一箭之仇。為更靈活的調配戰力,高層決定發展一款使用常規動力、火力接近基洛夫級的小型替代版本,由此誕生了光榮級飛彈巡洋艦。
  • 戈巴契夫:他是蘇聯最後的領袖,他使俄羅斯成為跛腳的巨人
    他親手瓦解了蘇聯戈巴契夫是俄羅斯人,高加索地區人,出生於1931年3月2日,現年89年。他的全名為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我們可簡稱為「戈氏」。20世紀有兩個最強大的「帝國」:那就是美國和蘇聯。而戈氏正是蘇聯最後的領袖。戈氏本來是沒有希望成為蘇聯統治者的,但是人生總是充滿了意想不到。
  • 殲20機動性超過F-35,只因F-35存在致命的設計缺陷?
    殲-20但是作為世界上唯一一種已服役的艦載第五代戰鬥機其設計卻存在致命的缺陷,這個致命缺陷導致F-35駕駛員在駕駛時不能進行超高音速飛行,這也導致了F-35的機動性大打折扣,而且美國方面也承認了其第五代戰機
  • 致命的偽裝者,驚嚇大於驚喜,盤點軍事領域的那些扮豬吃虎的武器
    那麼前蘇聯基輔級載機巡洋艦掛羊頭賣狗肉純粹是為了曲線救國。受到前蘇聯第三代領導人赫魯雪夫航母無用論的影響,前蘇聯領導層對於航母是非常排斥的,即使是赫魯雪夫下臺,這種影響也一直存在。受到這種理論的制約,俄羅斯的第一型航母(莫斯科級)就變成了成為了非常奇怪的反潛直升機母艦。
  • 《精靈與螢火意志》怎麼叫醒巨熊 巨熊叫醒方法教程
    導 讀 《精靈與螢火意志》鮑爾之觸雪山地形的巨熊如何喚醒,很多小夥伴不知道,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關於《精靈與螢火意志
  • 史達林格勒使德軍製造「突擊虎」,但因其致命缺陷,再無用武之地
    原本專門為蘇聯戰場所研發的「虎式」坦克等,面對史達林格勒城市中那些堅不可摧的建築牆,顯得有些捉襟見肘。而恰恰隱匿在其後面的狙擊手和反坦克火炮讓德軍吃了不小的苦頭,痛定思痛後,德軍決定還是走他們武器研發的老路,再製造出一種威力更強的武器。
  • 中國購買了兩艘蘇聯載機巡洋艦,為什麼不改造成航母?
    2022年之後才有可能完成升級改造,重新加入俄羅斯海軍,而當年在前蘇聯海軍公開拍賣時,亞洲並不起眼的小國韓國,卻一口氣買進了2艘航母,分別是新羅西斯克號和明斯克號,最終韓國卻發現根本沒用。圖為基輔號載機巡洋艦中國買來後卻偷偷笑了,因為將前蘇聯遺留下來的明斯克號航母,改裝成航母主題公園後,短短數年就賺了數億收入,另外中國還曾購買過一艘基輔號航母,基輔號航母和明斯克號航母
  • 美海軍艦載「宙斯盾」系統誕生,破解了反艦飛彈「飽和攻擊」戰術
    前蘇聯紅海軍在大洋上與美國爭霸時,面對美海軍多支有攻擊型核潛艇、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護航艦艇組成強大的航母作戰群,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提出了「飽和攻擊」戰術理論,即使用潛射、艦射、空射(甚至是岸基反艦飛彈只要射程夠得著)反艦飛彈,在短時間內以密集的打擊方式,讓航母作戰群始終處於無法應對的飽和狀態
  • 那些親手將葉爾欽送上臺,肢解蘇聯的俄羅斯青年,如今怎麼樣了?
    北方的巨熊最終無聲的倒下了,它的身體陷入了冰原之中,嘴角嗚咽著沒有任何的力氣做最後的掙扎,恐怖的低溫凍結著它的肢幹,蒼蠅與蛆蟲腐蝕著它的肉體,曾經威武的熊爪成了即將被獵人宰下來大快朵頤的獵物。它最後的空洞的目光,卻看向了那些拿著餐刀走向它的,它自己的孩子們。
  • 命運多舛的德國航母,日本幫助下建成,還未出海就成了蘇聯戰利品
    在軍迷們的印象當中,納粹德國擁有表現不俗的陸軍空軍,海軍的遊艇狼群戰術,也在大西洋留下了不俗戰績。但納粹海軍的水面艦艇就很平庸了,驅逐艦都沒有幾艘,更別提航空母艦了。可是鮮有人知的是,納粹德國也曾經建造過一艘排水量3萬噸級別的航母,而且運用了大量日本航母的設計。
  • 中國引進國外航母天才,《人骨拼圖》中北京艦核動力航母指日可待
    前蘇聯航母設計總師瓦列裡-巴比奇,表示自己願意獻出自己畢生所學,幫助中國建造核動力航母。蘇聯航母總設計師瓦列裡·巴比奇,1941年1月27日出生,船舶設計與建造的資深專家,擁有30多年的船舶設計建造經歷,曾工作於烏克蘭尼古拉耶夫市黑海造船廠,擔任航母裝備總設計師,參與設計建造了蘇聯時期所有航母,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 以「熊」為名,碾壓美制P-3C:談談蘇聯圖-142反潛巡邏機
    在二戰時期及一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蘇聯在反潛巡邏機的研製方面與美國相比都有較大落後。這一方面與蘇聯的海洋戰略有關,蘇聯並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很早的認可制海權和制空權理論,缺乏與美國進行遠洋爭奪的權利,海上巡邏機也是長期以近海防禦為主。
  • 齊柏林伯爵號航母:完工85%被放棄,成蘇聯武器測試靶子
    希特勒上臺後,開始擴軍備戰,依照英德在1935年籤訂的《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允許擁有38500噸的航母總噸上限,就這樣,德國開始建造航母。雖然,德國不缺錢,但德國從來沒有設計、建造過現代化戰場條件下的航母,就當雷德爾等人焦灼,無法下手的時候,日本人送來了大禮——「赤城」號的全套技術資料。
  • 水中飛毛腿,大洋黃金魚——與美國航母賽跑的蘇聯661核潛艇傳奇
    原來不久前,美國第六艦隊「薩拉託加」號(CV-60)航母特遣艦隊發回一條信息:它在大西洋從地中海向邁阿密方向返航,發現一艘神秘蘇聯潛艇尾隨跟蹤。艦隊按慣例加速擺脫,然而一直提速到30節都未能甩開。最後潛艇居然快速超過航母,從艦隊側方繞了過去!
  • 中國新型「龍捲風」武器亮相,可瞬間擊沉航母,火箭炮比飛彈更強
    12月26日,我國陸軍首次完成海上運動目標精確打擊演習,從央視曝光的畫面可以看出,陸軍使用03式遠程火箭彈,精準的擊中了海上運動的靶船目標,這一演習結果,進一步證明我國陸軍已經具有遠程打擊航母的能力。據悉,我軍這次使用的03式遠程火箭彈的有效射程為150公裡,被人稱之為「低配彈道飛彈」。
  • 不休的烏拉拉戰術刺薩弧形巨坡怎麼過關 戰術刺薩弧形巨坡戰術攻略
    不休的烏拉拉戰術刺薩弧形巨坡怎麼打?戰術刺薩弧形巨坡打法攻略。遊戲中戰術刺薩弧形巨坡要是想攻打的話是要準備合理的配置,但不少玩家並不知道具體怎麼打,下面小編為玩家們帶來了,戰術刺薩弧形巨坡打法攻略點進來看看吧。
  • 盤點全球著名戰術運輸機
    相比大型戰略運輸機,中小型的戰術運輸機研發和製造難度要小得多,很多國家都發展了自己的戰術運輸機,有種百花齊放的感覺。-72運輸機(1972年研發,1977年首飛,1985年服役) 安-72運輸機是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一款具有短距起落能力的運輸機,主要用於在極地地區運輸物資和人員,共生產了200多架。
  • 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援助蘇聯
    援助蘇聯 1941年9月3日,史達林要求邱吉爾幫助蘇聯緩解壓力,希望英國能在巴爾幹半島或法國對德反攻,以開闢第二戰場,還希望英國向蘇聯提供物資、原材料和武器裝備。1941年9月底在莫斯科舉行了關於向蘇聯提供援助的會議,決定採取措施加強戰時英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