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教的最後吟唱,蘇聯268自行反坦克炮,被自己尷尬到了的裝備

2020-12-27 騰訊網

二戰後期,蘇軍總結大戰經驗,對裝備152毫米榴彈炮的SU-152自行反坦克炮非常滿意,不過SU-152的底盤畢竟有點過時,蘇聯計劃研製新一代大口逕自行火炮,以便於在未來幾年中逐步替換老舊裝備。

268自行反坦克炮

在底盤尚未確定的時候,新一代152毫米榴彈炮的研製工作就已經開始了。1946年,172工廠研製M53式152毫米炮,它原打算替換SU-152安裝的ML-20s榴彈炮,將炮口初速度提升到了760米每秒,不過在1948年,安裝了這門火炮的SU-152P測試結果並不理想,在性能方面沒什麼本質變化。

也正是在1948年,蘇聯提出了研製一種重量不超過50噸級的重型坦克項目,其成果就是T-10重型坦克,新坦克的底盤正好用來改裝自行反坦克炮,這就是268工程。

152毫米榴彈炮設計圖

到1953年之前,268工程大體上出了3款設計,其變化主要是考慮如何把更新的M64式152毫米炮更好的裝上底盤,以及1952年時,蘇軍提出停止研製重量超過50噸級的常規裝甲武器,為此268工程不得不進行大幅度的瘦身減重,包括底盤和裝甲都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動。

1954年中旬,我們今天看到的268自行反坦克炮造型出爐,它以T-10重型坦克底盤為基礎,動力和行走機構基本不變,全車戰鬥重量約50噸,在中部靠前的位置布置一個大尺寸的戰鬥室。

152自行火炮的其中一種設計圖

引擎仍然保留了T-10的750馬力V-12-6柴油機,單位功率約15馬力/噸,最大速度42千米每小時,在機動性上與SU-152差不多。

268自行反坦克炮最大的優勢是它的裝甲防護,底盤防護上與T-10重型坦克一樣,正面首上為72°傾斜角的120毫米鋼裝甲,首下則是54°傾斜角的100毫米鋼裝甲,側甲也有40°傾斜角的80毫米裝甲。在固定的戰鬥室上,268工程擁有一個類似於二戰德國血統的炮盾結構,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187毫米,採用27.5°傾斜角,側甲為100毫米裝甲,採用20°傾斜角。

1954年設計的268工程

比起同時期的Fv4005重型坦克殲擊車,或者蘇聯自己的263工程等,268的防護整體水平較高,集機動與防禦於一體。

在火力上,268工程安裝的是M-64式152毫米榴彈炮,該炮比ML-20s榴彈炮差不多,炮口初速度為750米每秒,它的優點在於重量更輕,長度縮減到5.845米。火炮能發射穿甲彈、破甲彈和爆破殺傷彈,車內備彈35發,有一具簡易的裝彈機,最大射速為3發每分鐘。火炮具有左右各6°的方向射界。車內沒有輔助武器,原型車在車長艙蓋處安裝了一門14.5毫米KPV重機槍。

268自行反坦克炮

在50年代中期,268工程的研製進度放緩,之後完全停滯了,項目終結也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最大的問題是,當時蘇軍審視自身的現有或在研的裝甲武器,猛然間發現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蘇軍自己在研的277、770等重型坦克項目,或者是已經裝備的T-10重型坦克,又或者是已經下馬的IS-7重型坦克等,268在面對它們時從正面擊毀的概率並不大,如此尷尬的情況,就好像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盾已經打造好了,矛卻沒有磨尖。

268自行反坦克炮

謹慎小心的蘇聯當然不能忽視潛在對手的發展,既然蘇聯能研製出重甲坦克,其他國家當然也可以,如此一來268自行反坦克炮的作用就被削弱,倒不如發展具備高穿甲能力的263工程(IS-7重型坦克的衍生品)。

除了穿甲能力不足之外,當時另一個阻礙就是反坦克飛彈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看到了要想有效反坦克,不一定要無限制增加火炮口徑和倍徑,因此152毫米級別的反坦克炮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至於發射榴彈支援步兵,當時主力坦克火炮口徑已經提升到100毫米以上,它們就已經能夠勝任了。

268自行反坦克炮

綜合各方因素,50年代中後期的蘇軍已經沒有必要繼續裝備268自行反坦克炮,如果有戰場需求,手中現有的SU-152修修改改就已經能夠勝任了。

相關焦點

  • 納粹德軍的噩夢:被譽為史達林鐵拳的蘇聯ISU-152自行反坦克炮
    ISU-152自行反坦克炮蘇聯軍工設計人員根據軍方對該自行火炮的性能要求及SU-152自行火炮設計經驗,決定在最新研製成功的IS重型坦克底盤基礎上生產出一種符合軍方要求的重型自行火炮。然而在批量生產該新型自行火炮時卻遇到了困難,因為其配備的ML-20S榴彈炮嚴重缺乏,蘇聯火炮工廠無法滿足其大規模需要的產量。於是蘇聯把儲備充足的122mmA-19型火炮用來來代替ML-20S榴彈炮。
  • 東方斐迪南:曾經世界最強反坦克炮,如今被飛彈取代
    目前,遠程制導炮彈、末敏彈等新型彈藥,輪式突擊炮、武裝直升機、重型反坦克飛彈等一大批作戰能力更強的新型武器已經承託起中國北方地區的反坦克重任,一代名炮89式自行反坦克炮可以安心退出歷史舞臺了。
  • Pak40反坦克炮,德國人難得的理智,將歐洲撿破爛精神發揚到極致
    關於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戰爆發前夕,當時的萊茵金屬公司就研製過一款40.8倍口徑比的75毫米反坦克炮用於研究,該炮可以在500米的距離上面擊穿64毫米的勻質鋼裝甲。
  • 前蘇聯裝備的最後一種重型坦克——T-10重型坦克
    T-10重型坦克,也被稱為730工程、IS-8或IS-10重型坦克。T-10重型坦克是蘇聯紅軍在冷戰時期使用的重型坦克,也是IS系列重型坦克的最終版本。首次對外公開是在1953年年末,當時便被命名為T-10。T-10重型坦克,是蘇聯科京坦克設計局於1953年開發出的重型坦克。
  • 二戰德國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大口逕自行反坦克炮的先驅
    ,早在1935年左右,元首就提出了研製自行火炮的想法,在1939年9月,使用現成裝甲底盤搭載105或者128毫米口徑火炮的坦克殲擊車思路就已經提出,當時二戰才剛剛爆發幾天。大麥克斯坦克殲擊車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安裝如此大口徑的坦克殲擊車,或者叫自行反坦克炮,思路本身還是很超前的,當時世界主流的反坦克炮不過是37毫米、45毫米,或者英軍的QF2磅炮(40
  • 我軍這型100毫米反坦克炮威力遠超國外105炮,為何最終命運悽慘
    【軍武次位面】作者:皮島總兵中國當今的坦克炮和輪式突擊車的火炮無非就是125毫米滑膛炮和105毫米線膛炮兩種,但是事實上在這兩門裝甲兵的主力火炮之前,中國還研製了一種120毫米的高膛壓滑膛炮和一中100毫米口徑滑膛炮,前者使用在被譽為東方費迪南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上面,後者被使用在
  • 坦克為什麼不裝備威風 又火力強大的雙管炮?
    (美國西木公司出品遊戲《紅色警戒》中的天啟坦克,採用雙152炮和四履帶設計,還配有防空飛彈,造型上具有典型的蘇聯坦克特徵)(聯邦軍61式坦克,造型上借鑑了美制M1和M60坦克和以色列梅卡瓦坦克)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幻想中的坦克具有大口徑雙聯裝主炮的特徵,其可以想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即一次可以發射兩發炮彈,火力投送加強一倍,命中的概率也就提高了。
  • 蘇聯步兵的戰地炮火支援,用各型坦克底盤改裝的SU76自行火炮
    二戰前的坦克更新換代速度很快,很多坦克可能服役還沒有五年就要退役了。這些好不容易生產出來的武器也是真金白銀造出來的,如果就這麼簡單退役拆除,那可真的就是敗家子的行為了。 而蘇聯則更是勤儉持家的典範,蘇軍當時對待這些退役武器,一般是先把炮塔拆下來,裝到邊境的築壘地帶上,充作要塞的永備火力點。
  • 二戰蘇聯最著名火炮,德軍叫它「咻碰炮」
    其中,第二兵團和第七兵團裝備的2516門火炮,排成了14公裡的炮兵陣地,同時開火時的場面蔚為壯觀。蘇聯歷來重視火炮的發展和生產,史達林就曾說過「炮兵是戰爭之神」。在二戰中,蘇聯的火炮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戰果,為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有一款最著名的「功臣炮」,在二戰中戰功赫赫,德國虎式坦克沒出現之前,它可以輕鬆擊毀任何一款德國坦克,與它相比德國著名栓動步槍98K算個啥!
  • 蘇聯上萬輛坦克大兵壓境,中國當年如何打贏「反坦克大會戰」?
    ▲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545號T-62這輛代表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蘇聯坦克對彼時陷入困境的中國新型坦克研製無疑雪中送炭。但另一方面,中國也看到了自己已被世界先進水平甩開一大截。珍寶島事件後,中蘇雙方開始了長達20年的軍事對峙。蘇聯在中國北方邊境上陳兵百萬,上萬輛坦克蓄勢待發。
  • 看似雞肋,卻能正面擊穿德軍三號坦克的蘇聯反坦克槍
    毛瑟1918反坦克槍第一代反坦克槍基本就是在普通步槍上的暴力升級,加裝藥量以及放大加長槍管,雖然對付當時的坦克效果還不錯,但產品就很差強人意。回到二戰作為德國陸地最強大的對手之一,蘇聯在這一時期也有兩款反坦克步槍,分別是PTRD-41以及PTRS-41,它們和波波沙一起構成蘇聯軍隊的標誌性裝備。
  • 韓戰中,北朝鮮人民軍坦克部隊和南朝鮮反坦克力量的概述
    韓戰中,北朝鮮人民軍坦克部隊和南朝鮮反坦克力量的概述 1948年,北朝鮮第一支戰車部隊第15坦克團組建。它並非戰鬥部隊,只是負責培養裝甲兵人才,由蘇聯教官和部分中共東北野戰軍的坦克駕駛員進行教學訓練。
  • 二戰日本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計劃用於本土決戰的反裝甲武器
    整個二戰時期,日本都缺乏可靠的自行式反坦克武器,儘管日本一直在努力的設計新型號武器,但前線的反饋總是讓日軍不安,盟軍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仍然是難以應付的目標,在二戰中後期,日本開始研製多種更具威力的反坦克武器,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Na-TO就是其中一款
  • 印軍急購的「章魚」輕坦,指望自行炮對抗15式
    最近1個月來,在邊境對峙衝突中深感中印軍隊裝備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印度軍隊臨時抱佛腳,利用其優越的國際環境投入大量資金向美俄等軍事製造強國採購了數量眾多的軍事裝備。其中,以近日印度政府緊急向俄羅斯追加的2S25"章魚"自行反坦克炮訂單最為引人注目。
  • 踢館 | 我國兵器基礎源於蘇聯,為何坦克炮技術卻反而領先20年?
    問:我國兵器基礎大都來源於蘇聯,20年前很多基礎性的東西都比蘇聯滯後十年二十年,比如自行火炮、步兵戰車。為何坦克炮/反坦克炮卻以超前二十年的姿態出現呢,這就是引進L7的意義?可是L7是線膛炮啊,只參考它的身管自緊內膛鍍鉻的基礎性技術的結果嗎?
  • 坦克世界更新,義大利炮來了!波蘭線?二戰波蘭真的有坦克嗎?
    最開始,義大利模仿英國的卡登·羅伊德超輕型坦克,搞出了一系列比日本坦克還要更「豆」的小號坦克,甚至還有僅容一人蹲坐操縱的超呆萌型號。這種萌噠噠的東西更像是玩具,拿到戰場上當然不好使,居然還有被衣索比亞人徒手掀翻的尷尬紀錄。痛定思痛,義大利最後還是走上了研製正常坦克的道路。
  • 芬蘭吊打蘇聯坦克的神器:納粹德國三號突擊炮
    三號突擊炮的高端改進版G型,則將車體首上裝甲加厚到了80MM,足以在1000米外抵禦蘇聯T-34-76坦克的F-43型76.2MM火炮的攻擊。  它們被官方性地稱為「TA」型自行火炮(或被稱為「TA T3」型自行火炮,以與「TA T4」型區分開來),並被保存到陸軍的倉庫中。到1945年二月,13輛炮車仍然在第2裝甲團中服役。不幸的是,這些最初批次的突擊炮,沒有一輛倖存到二戰結束時。在1947年11月,還有31輛「TA」型自行火炮保存在陸軍的倉庫中。
  • 《T-34坦克》坦克戰爭大片
    作為蘇聯反敗為勝的主戰坦克,從抵抗德軍入侵開始投入使用,到二戰轉折點庫爾斯克會戰,再到最後反攻柏林,以及戰後在蘇聯和世界多國軍隊的持續服役,可以說是神一般的存在。它的意義遠遠超過了一款武器的物理效用,成為當時蘇聯和當今俄羅斯軍事勝利的信仰,普京大帝每次都讓T-34出現在紅場閱兵的C位。看完這部影片後,大家甚至會有T-34坦克才是真正的主角的感覺。
  • 一輛坦克造價3.7個億,剛裝備就落後,日本這麼做到底圖什麼?
    正因為如此,當時的各國都在積極尋找能應對鋼鐵洪流的方法,並且不斷升級研發自己的坦克。在這些國家中,日本可能是最不起眼的一個,因為當時的蘇聯主要應對方向還是以歐洲為主。61式坦克在當時已然不符合日本的防禦需求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日本就能高枕無憂,當時蘇聯仍舊在遠東地區部署了重兵,加上北方四島被蘇聯實際控制,一旦蘇聯真的有所圖謀,自北海道一路南下的鋼鐵洪流不是日本所能承受的。
  • 二戰蘇聯SU-152毫米自行火炮號稱動物園殺手據說能打穿費迪南
    說到二戰殲擊車系列,蘇輛和德國都才採用無炮塔結構,而德國當時最著名的殲擊車,主要有兩個型號,三號G型突擊炮,黃鼠狼殲擊車,這兩種殲擊車是德軍二戰時期生產數量最多,戰績最好的兩款車輛,而蘇聯方面,最為經典常規的殲擊車輛,主要是以SU系列殲擊車為主,SU-76是蘇聯第一款戰場自行火炮,